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61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一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5.(2015·

19)1565年,西班牙派“圣·

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B.迪亚士的远航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麦哲伦的远航

6.(2015·

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校联考·

9)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

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蒸汽机B.牛顿经典力学C.达尔文进化论D.计算机

7.(2015·

江苏省泰州市一模·

5)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写道:

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

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

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

洪秀全曾下诏书说:

“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

”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

B.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

C.反对孔孟诸子百家学说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化

D.实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上的统一

8.(2015·

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联考·

14)下图显示的是1894年、1914年中外资本在新式交通业和工业两大领域的投资总额和比例。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垄断交通运输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加

C.民族工业逐步萎缩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9.(2015·

河南省郑州市一模·

20)《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10.(2015·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一模·

17)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11.(2015·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一模·

2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加剧社会动荡

B.加盟共和国被赋予过多权力,离心倾向加强

C.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遭到反对

D.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国家对苏联的压制和渗透

12.(2015·

济南期末·

5)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

该方案出台表明()

A.中国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D.中西意识形态的对立已完全消除

2、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第1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8题为选做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必做部分】

13.(2015·

福州期末·

25)学者徐晓望认为宋代的福建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

区域之一。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的普及时代,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福建是

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是使南亩之民转而为纸工者十且四五,东南之俗为尤甚焉。

厚利所在,情农不劝而趋”……“纸、竹稂、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以造纸。

纸出古田、宁德、罗源村落间。

……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

岭。

——徐晓望《宋代福建史新编》

材料二《宋代福建书院分布状况简表》、《宋代进士分布图》

材料三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

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

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

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

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

——黄洁琼: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造纸业的发展因素。

(2)据材料二,比较宋代福建书院与进士分布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福建文化的发展特征。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

析其原因。

14.(2015·

广东省中山市期末·

26)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不

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既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

材料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

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而后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孟

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而后又通过

革命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政治民主化。

——摘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

……

——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

总论卷》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以18-20世纪的史实加以论证。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18世纪,英、美两国在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有哪

些政体的首创?

列举两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威胁到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事件。

(3)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有人认为它是现代化的开端;

有人认为它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你对此持哪种观点?

并请你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经济影响、思想影响或结局等角度,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选做部分】

15.(2015·

滨州一模·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材料二商鞅变法……虽然它也有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应当看到它毕竟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有必要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商鞅变法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义》节选

(1)王安石变法在流通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商鞅变法的?

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材料一的结论。

16.(2015·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也……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

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并指出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17.(2015·

辽宁省丹东五校协作体期末·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侵华期间,江苏的文化事业损毁严重。

1937年8月5日,日本首次轰炸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实验学校被炸;

到1938年8月底,仅江苏中等学校的财产损失就高达1899万元。

南京沦陷前,还有2000多箱南迁故宫文物未及时转移,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江苏各地的历史古迹也遭破坏。

江苏被日军抢掠的藏书具体数据已难以确认,有资料称日方掠夺图书共85万册,相当于当时整个日本图书馆的图书总藏量。

——摘编自朱季康《抗日战争与江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发展》

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党高度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发展。

1942年底,仅由新四军上海办事处护送到苏北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就达2000多人,他们成为江苏根据地文教事业的生力军。

1942年,苏北根据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比党政干部略高。

1943年,苏中根据地小学校比1942年增加了500所。

根据地教育部门编写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和人民大众需要的新教材,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1940年,苏北抗日根据地大众书店成立。

——摘编自李建平、张中良《抗战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侵华期间江苏文化事业遭到破坏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苏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8.(2015·

江苏扬州期末·

2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

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

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

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

这个新问题指什么?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3、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土地兼并。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土地兼并正确理解。

由材料中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的信息说明当时官吏依靠财富进行兼并土地,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反应官民之间矛盾,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显示C和D项信息。

2.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表明再由国家收归官办,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表明交子产生的必要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交子的产生和收归官办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出交子使用之后出现商业纠纷,故政府发行货币减少争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材料反映了作者主张废除历代沿用而明代尤盛的“榷盐”制度,只要申之官府获准,私人便可“自煮”、“自卖”,经营食盐的生产和销售。

反映了明代中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故选D。

4.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罗马法。

【解析】从材料“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可以看出罗马法的出现和发展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的,故选B。

5.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从材料信息“1565年”、“西班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可以判断这条航线为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中国政府在17世纪闭关锁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迪亚士的远航最远到达非洲南海角,故B项错误;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

6.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蒸汽机的发明。

【解析】“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说明是动力的革新,这种发明是指蒸汽机的发明,故A项正确;

牛顿经典力学主要是介绍力学作用,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该信息,故B项错误;

达尔文进化论主要是生物进化的规则问题,故C项错误;

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属于动力问题的革新,故D项错误。

7.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材料中洪秀全产生的逆反心理对孔子的彻底否定,就占领南京后还不罢休,说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没有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故A项正确;

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是其阶级属性,不是心理因素,故B项错误;

太平天国属于农民阶级,不可能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

反对孔子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拜上帝教”,故D项错误。

8.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从题干所提供的示意图看,外资并没有形成垄断局面,故A项错误;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外国所占比重增加,故B项正确;

从题干中看不出“逐步”,而且结合史实,这个时间段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故D项错误。

9.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抓住关键词“1938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析】1925年,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可知,布哈林主张二者同时进行,故B项错误;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D项正确。

11.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由“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意识的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加盟共和国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相关信息,B、D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否损害国家的利益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

12.C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中国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

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1973”“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等信息,可以判断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中西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

从时间来看,当时仍然处于冷战形势之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完全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l)因素:

印刷术的普及:

对书籍需求的提高;

丰富的原料来源:

造纸获利丰厚。

(2)共同点:

北多南少;

东部多西部少;

进士分布与书院发展相匹配(书院数量和该区域的进士人数相匹配)

(3)特征:

成为文化大省;

各领域成就非凡;

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

领先于全国;

是古代福建文化的高峰。

原因:

宋代印刷造纸业的发展(或宋代福建地区经济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朱嘉等著名人物的推动;

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理学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推动

【命题立意】本题以福建问切入点,考查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析】第

(1)问需要认真解读材料一包含的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即可。

(2)问通过归纳材料二表格和地图的信息进行思考,如相对而言北方、东部多,尽量不要说具体的州军名称;

二是根据对图表的信息进行比较,显然书院分布与进士分布是正比例关系。

第(3)问的第一小问注意提取材料三包含的信息,然后概括整合即可;

第二小问一是注意对材料一、二的信息进行提炼,二是联系宋朝文化发展的原因,如科举制的完善等,三是注意答出理学的影响。

14.

(1)观点:

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论证: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2)英国:

君主立宪制与责任内阁制;

美国:

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事件:

南北战争;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3)洋务运动

我认可观点一:

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答起积极作用亦可给分)经济:

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思想: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

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或者我认可观点二:

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答起消极影响亦可给分)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

【解析】第

(1)问解答此题首先是要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横向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的发展,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论证主要从工业革命及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问此题考查的是英美国家的政体的创新之处,英国创立了责任内阁制,美国则是建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威胁到民主政治的时间在材料要求的时间内可以列举,饿哦过的美国的南北战争和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等。

第(3)问从材料“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可知是洋务运动,因为它接受现代化,只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肯定对中国的现代化的作用和认为阻碍中国的现代化都有一定的道理。

15.

(1)均输法、市易法。

(2)方法:

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材料一的结论只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是片面的。

王安石变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利益、增加政府收入、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

(2)问,要注意历史评价方法在历史评价中的运用。

16.

(1)卢梭的政治观点: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思想。

(2)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革命进程具有反复性、长期性,暴力性。

政治用意:

对光绪不敢大力进行改革而发出警示;

主张改革,反对暴力革命。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法国启蒙思想及法国大革命、戊戌变法。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

(2)问中的第二小问,康有为的政治用意在于强调革命的血腥和残酷,企图敦促改革,从而避免发生革命。

17.

(1)学校财产损失严重;

大量文物和图书被掠夺;

历史古迹遭到破坏。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了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文化教育

【解析】第

(1)问中依据材料一中“中等学校的财产损失就高达1899万元……故宫文物未及时转移,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历史古迹也遭破坏……日方掠夺图书共85万”的信息来归纳作答。

(2)问依据材料二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江苏根据地文教事业的生力军……适应抗日战争形势……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民众的觉醒、抗日力量培养、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角度组织答案。

18.

(1)观点:

不同意。

理由:

南征越族尽管给人民带来负担和痛苦,但进一步扩大了秦的疆域,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特别善于用人的皇帝”:

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扬长避短,任用房玄龄等。

“特别善于纳谏的皇帝”:

魏征进谏200多次,成为太宗的一面镜子。

“特别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皇帝”: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等。

(3)措施:

平定噶尔丹叛乱;

尊重喇嘛教;

在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等。

问题:

外敌入侵,如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解析】第

(1)问考查了学生运用基本的史学原理的能力,可以运用判断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直接回答这一观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