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31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三百首 卷二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十三年(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

安史之乱起,岑参东归勤王。

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而改任起居舎人。

不足一月,即贬为號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洲刺史等职,罢官后客逝成都舎。

岑参早期诗作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且语奇体峻、意境新颖。

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成为边塞诗作的基调。

既歌颂了唐军的勇武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渐趋消沉。

入蜀后,山水诗更添奇壮特色,但也渐露出隐逸思想。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聳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I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静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將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

高适,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慈恩寺,它在长安城内,是高宗李治为其母长孙皇后所建,浮图又叫浮屠,即佛塔,慈恩寺塔乃玄奘法师所建,共七层,高三百尺,今叫大雁塔。

【赏析】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岑参当时正在长安,与高适、杜甫、储光羲、薛据等登大雁塔,各赋诗以志,历来以杜诗为第一,岑排第二,杜胜在立意。

岑诗想象奇特,气概恢宏,旁人所不及。

开篇即以‘涌出’二字突出塔势,卓然傲立,似有其神,而非一件无情之物。

继而想象塔高直插天宫,登塔即似出离世界,游于天外。

然后再写登高所见,飞鸟在下,惊风袭来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竟能赋予静态的山峦以强烈的动感,旁人恐怕难以想及,更不敢用。

群山之后,再写驰道,写道旁宫观,景物历历,层次分明。

再从宫观联想到“五陵北原”转折的非常自然,不露痕迹。

五陵北原’之下,才是诗人咏此本意;

古来帝王都化做黄土,如今连陵墓都绿树成荫,道旁的宫殿都显的小巧玲珑,正如古语所云“暮本拱矣”帝王尙且如此,更何况平常人呢,再如何努力,如何奋斗,到了不过一杯黄土罢了,俗尘烦忧,究竟有什么意义。

诗人就此生出世之道,一是道家,二是释家。

从艺术来讲末几句,与前几句难以浑然一体,所以此诗要落后于杜诗。

元结

【作者介绍】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他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起,曾率族人避难琦玗洞今湖北省大冶市,因号琦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他出任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

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颇有政声。

元结的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深受杜甫推崇。

并且其作品善于继承和学习民歌的优良传统,对其后的新乐府运动有所启示。

其散文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不同流俗,后人赞其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己。

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在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Zhan)。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金。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丗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赏析】

全诗用意,只在奉劝官吏别‘‘官不如贼’’和自己想要挂冠归隐。

全诗深刻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爱护、怜惜,以及对腐朽朝政,贪官的切齿痛恨。

此诗开篇、结尾都写隐逸。

世人隐逸大抵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个人宦途坎坷,遭际不幸。

二是对朝廷和时局的失望。

元结属于后者,所以此诗就属于后者。

较大多数隐逸诗格调更高,内涵更深,诗的间架结构也很精巧,首尾呼应、今昔对比,用语浅近平实,不故作曲折,以言載意,以意載道,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11韦应物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年),字号不详,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十五岁起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廷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言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

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他的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他各体具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五绝、七绝清雅秀朗,而以五言古诗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乃有‘五言长城’之誉。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注释】

郡斋州郡衙门的休息室。

燕集燕通宴,指文士聚会宴饮。

居处崇指地位显贵。

时禁古时遇到灾荒,由政府下令禁止屠宰,禁食酒肉。

金玉章文采华美高文章。

【赏析】此诗表面来看,是应酬之作,但细细读来,却能感受到诗人感慨至深,故此能成上品

从表面上看,此诗分三部分,从首句到‘‘未睹斯民康’’点明宴饮的地点、时间、周边的环境、群贤毕至的盛况、自己的身份。

第二部分先抒情,再写宴的菜肴及和活动。

第三部分写感慨。

全诗都围绕宴会而写,似乎没什么特别含义。

更进一层分析,第一部分可分两部分,首句写宴会之庄重。

第二句写环境之舒适、气氛之融洽,将庄重与融洽融为一体,既引出其后对自身愉悦心情的描写,也显见大家手笔。

第二部分以“未睹斯民康”为转折,既表现作者的身份,也见他关心百姓的疾苦,逐渐引出自己的快乐的缘由:

诗人治理好地方的信心,即以文教为重点,以尽长官职责。

全诗既清丽自然,又雍容华贵。

將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与对地方文教事业的赞颂熔为一炉,并非普通应酬之作,而确实是有感而发的佳作。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扬子即扬子津,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是当地一个重要渡口。

元大校姓元行大的人,字号不祥,时任校书郎。

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沿洄沿即顺水而下,洄即逆流而上。

【赏析】此诗写别离之情。

结构紧凑,用语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句与第三句皆写事,别离亲友,返回洛阳。

二、四句则写身边的景物,小船深入烟雾之中耳边尚有钟声眼前还有余树,残钟广陵树二物叠加,但配合上下文则意境更深。

小舟渐行渐远,则城头钟声越来越弱,故残钟.而广陵树依稀可见,说明距离友人越来越远,内心惆怅越来越深,之毕现于笔端。

五、六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末两句由亲友分别联想到人生际遇,至此忧思更深,所感怀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事,这样此诗就达到新的高度。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赏析】表面上看,是一首很简单怀人诗,历代对他评价都很高,说是‘‘化工笔’’宋代文豪苏轼对此也有仿作,但均不如意.

这首诗除了字面上的清新流畅、意境上的曲折委婉、结局上的余音袅袅,韵味悠长外,就其内涵应更深一层去读。

此诗表面上是想念山中道士,其实是恋慕道士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归隐之心和欲归隐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因已春,鬓丝生几缕。

馮著作者友人,字号不详,因排行士七又称冯十七。

灞陵即灞上,在今是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汉武帝葬在这里,故改名为灞陵。

燕新乳小燕出生。

【赏析】据考证,馮著曾以著作郎身份摄洛阳尉,其后又任侯氏尉,此诗应该作于这一阶段。

开篇就说“客从东方来’。

因洛阳侯氏都在长安之西,‘衣上灞陵雨’极精妙,一方面自洛阳或侯氏入京,必经灞陵,而衣服带雨,则见其风尘仆仆,路途疲累之貌,后言‘采山’即指樵采,以示隐居。

诗人设问‘君何为西来‘对方回答说,为上山隐居买斧,这只是戏语,以见馮著已倦宦途,颇有隐居之意。

第三句突然宕开。

不写馮而写春景:

花冥冥开放,小燕翩翩飞翔。

为的是引出下一句对光阴荏苒的感慨,这不仅是对馮著的安慰,其实曲折地表达自己和馮著相同的疲惫和期盼。

全诗用语浅显生动,而内涵深隽。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西。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州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赏析】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可算长安人,所以此诗为写思乡。

更进一步来讲,唐代以京官为重,以外任为轻,故外放滁州,却思长安,乃有此诗。

此诗以荒凉、昏暗的夕日之景来增自己孤寂的心情。

全诗节奏流畅,起兴自然,描写景物更见精致,最后以‘客’字作结,真真余音绕梁。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虙。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靄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跼(ju):

拘束。

清曙:

清晨,曙指天明。

慕陶:

仰慕陶潜。

陶潜字渊明,东晋大诗人,作品多述隐逸生活,韦应物受其影响很深。

庶:

庶几的縮写,差不多的意思。

赏析:

开篇首句,就说被官事拘束了一年,终于得以郊游,道出对宦事之烦。

紧接中间三句均写景,并间以自己的情绪感悟;

清晨到郊外被感空旷,杨柳在春风中飘荡,青山使自己意识清澈,依靠着树木休息,沿着小溪徘徊。

看到小雨后盛开鲜花的原野雾霭重重,春天的斑鸠不知去哪里鸣叫。

乐此景而心平静,终因仕任,只好来去匆匆,让人遗憾。

结尾道出自己的期盼。

由公事起。

中写景,到公事终,最后落到期盼,述说归隐之心。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有,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复难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尙,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杨氏女即韦氏女,因嫁给大理平事杨凌随夫姓.其为韦应物二女之长。

无恃没有母亲.古称父母为、恃。

【赏析】父母别离子女,定是万般悲伤。

而韦应物嫁女之悲,更超于常人。

一则古时女子足不出户,韦女由于失母,一直在父亲身边;

二则韦应物丧妻已久,他既为父又当母抚养二女,其关爱程度恐双亲家庭所不及;

三则长女早熟、懂事,帮己抚养幼女,可见颇为家庭操劳,如今一去,家似残破。

所以这首诗情真意切,状父亲之爱女已臻极致。

开篇首两句先写事端-长女远嫁,乘船远去,父亲倍感悲伤。

尾两句述见幼女再添悲伤。

如果首尾相接,结构谨严,也是一首好诗。

但诗人写中间八句,述父女、姐妹别离之状之情,似嫌冗余,实则更使父悲别女的形状然纸上,此时情味,不繁杂,不混乱则不真。

语言直述才见真,唯其真,这样为首尾有了稳固基础,非庸手所为,端的是大家手笔.

12柳宗元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古文运动领袖。

他是贞元九年(793年)的进士,贞元十五年(799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

及唐顺宗即位后,用王叔文执政,锐意革新,史称永贞革新,柳积参与,曾任礼部元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春返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即卒于任所。

柳宗元是倡导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其文成就大于诗文,有政论、寓言等八种。

其思想以儒为本而兼佛,具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诗歌方面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苏轼把他与陶渊明并论。

现存诗作多为贬官至永州所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

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抒情诗则文笔清新俊爽语意委婉曲深。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趣,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宁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谵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赏析】此诗作于其被贬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转向超脱俗世的哲学,宗教理论,以此来排遣忧烦,逃避纷扰的现实。

此诗意在告之人们要抛弃传统佛教中的那些荒诞不经的传说和迷信,而专注对宇宙之道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究其根底,所说的就是禅理;

倘若神通真的存在,从中便可窥见大道,那人还要修身养性做什么呢?

溪居

九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郊,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赏析】永州治所零陵郊外有冉溪,又名染溪,柳被贬永州后深爱此溪,即迁居到溪边,并改名为“愚溪”以自嘲。

此诗即指居“愚溪”之畔,首句同样是自嘲,明明是因罪被贬,并非心甘情愿地离开长安,却偏说“九为簪组束”,仿佛是因为仕宦疲倦而有意于此。

贬官本是不幸,也偏说是“幸”,那么究竟“幸”在何出,总要给个解释,于是引出下文便说居于山林之间,是多么悠闲自在啊,然而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本意,却是无尽的愤懑和孤独。

第二句“闲依农圃邻”之“闲”表面闲暇,实则烦闷而无聊;

“偶似山林客”,“偶似’’二字便知不是真正的山林隐士,只是被迫闲居而己。

紧接晓来躬耕,或者出游,晚间便乘船而返,似乎很自得自在,但说来往不逢人—既依农圃,安得无人,其实是说身处荒僻之地,往来的友朋甚稀,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孤寂无依罢了.结句“长歌楚天碧”,或欢娱而歌,或愤懑而歌,对照前文,自不必冗述。

全诗具体体现其清新质朴委婉深曲的艺术特点。

五言古诗.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关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上曲别本作<

<

塞下曲>

>

<

塞上曲>

和<

塞下曲>

都出自汉乐府,属<

横吹曲辞>

萧关关隘名,在长安以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方.

复入塞,别本作“入寒塞”。

黄芦草即芦苇。

幽并幽州和并州,古幽州指今河北省北部及以北地区直到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并州指今山西省及内蒙古中东部。

矜夸即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之名。

【赏析】<

全唐诗>

录此诗为王昌龄四首<

的第一首,无论“塞上’’‘塞下’”都是借古乐府名,述军旅之事。

或解此诗为非战,意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恐怕不确。

前两句写秋景,用以起兴。

桑林將凋凋,寒蝉正鸣,芦苇凄黄,烘托出一片萧条景象,为后面作铺垫。

接着笔锋一转,诗人將幽并客’’与游侠儿作对比,意为真正男儿就当校力疆场,而不应只在内地驰骋,甚至横行不法,诗人鲜明爱憎,就此毕见.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古战场的诗。

前两句写景战场的凄凉悲惨之状,续写昔日之战,士卒奋勇,意气高昂,以此与前面的悲凉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以过渡——尾句古往今来,这里始终是黄沙密布,蒿草丛生之下而累累白骨。

昔日之勇,今日安在?

昔日胜负,今有何益?

以此表达非战思想

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征战地,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赏析]李白所以被誉为“谪仙子”,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诗篇如汪洋纵横,气概万千,这与他游历天下有关,故非孤守书斋的腐儒可比,此时亦如此。

开篇四句便出手不凡,天山高峻,云海苍茫,明月初升,长风漫卷,描绘了一组塞外风急天高,辽阔苍茫的战场景象。

接着笔锋一转追忆史事,描写战争的残酷——“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接着“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写将士厌倦战乱,思念故土之情,结句写在明月之夜两地相思,与首句遥相呼应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捣衣这种来源,是古代平民衣物多为自制,逮换季之时,为给远人制作征衣,妇女们往往聚在一起捣衣,故而用捣寒衣作为思证人的意向,非李白始,此诗高明之处:

一是将捣衣的地方放在长安;

二是加以“万户”的修饰,则可见戍卒数量之多。

可见唐玄宗开元和天宝初年虽号盛世亦见战事之頻。

诗人对黩武之反感就隐晦地表现出来。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狼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尚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

十六君远行,翟唐滟滪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