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364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 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文档格式.docx

23

×

12

46

276

乘数是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就需要本单元的基础。

3、单元知识构成。

(1)信息窗1: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

(2)信息窗2: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窗3:

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

三、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一)情景图的解读:

我们不妨借用华丰镇一位老师撰写的“数学语言”稿件作为本信息窗的解读:

小明的爷爷在菜地里种了很多很多的茄子和白菜。

经过小明爷爷的精心管理,白菜嫩绿嫩绿的,十分旺盛;

茄子也挂满了枝头,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乐得小明的爷爷整天合不拢嘴。

有一天,小明的爷爷正笑呵呵地沿着菜地欣赏着自己即将要收获的劳动果实时,突然发现茄子和白菜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爬满了许许多多的蚜虫,正在吸食着蔬菜那浓郁的汁液。

如果不及时把蚜虫消灭掉,眼看即将收获的劳动果实将化为泡影,这可怎么办呢?

小明的爷爷整天愁眉不展,再也乐不起来了。

这件事被蚜虫的天敌——瓢虫知道了,它们为了不让小明爷爷的茄子和白菜受到损失,赶紧调集了大批的同伴奔向菜地捕捉蚜虫。

它们来到菜地一看,小明爷爷的菜地里一边是茄子,一边是白菜,于是就进行了简单的分工,158只检查白菜,247只检查茄子。

分工之后,它们便各自忙着检查每棵蔬菜上的蚜虫。

眼看已日过中午,瓢虫们个个已累的筋疲力尽。

可是,435棵茄子已检查了276棵;

检查白菜的瓢虫也已检查179棵,还有364棵没检查。

要想尽快把菜地里的蚜虫消灭掉,只有再召集大批的瓢虫前来帮忙。

于是,瓢虫们向同伴们发出了求助信号:

“快来帮忙啊!

这里的任务太重了。

”瓢虫们接到求助信号后,纷纷赶到小明爷爷的菜地。

结果,不到天黑它们就完成了对蔬菜的检查任务。

小明爷爷的茄子和白菜保住了,小明的爷爷有露出了喜悦的笑脸。

(二)情景图中的信息:

茄子:

一共有435棵,已检查了276棵;

白菜:

已检查了179棵,还剩364棵没有检查;

七星瓢虫:

茄子地里有247只,白菜地里有158只。

(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例1是红点:

功能是:

加法中的连续进位

例2是绿点:

功能为:

例1的拓展和应用

例3是红点:

功能是:

减法中的二次退位

例4是绿点:

例3的拓展和应用

(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对情景的深刻理解是学习的重要基石。

帮助学生从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情景中的白菜问题是已知两个部分数求总数的问题,茄子问题是求剩余的问题,要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中的每一个数,然后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先理解部分,再理解总体。

2、帮助学生建立情景的表象是理解的重要基础。

3、例题教学过程(活动过程):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是“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分析是“小组学习——汇报交流——指导探究”的学习过程。

猜想——验证:

例题教学的最后对两种估算方法要进行反思。

猜想有两种途径,一是把两个数变成整百数来估算,二是把两个数变成整十数来估算,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不能褒贬哪一个,可以在例题的最后进行反思,既两种方法哪一个最接近计算的结果。

指导探究:

在学生汇报的最后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可以用计数器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完成竖式计算在计数器上的操作。

先进行从高位加起的几次操作,再结合竖式完成计数器上从低位加起的操作。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让学生在猜想、验证、梳理与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进行发现并概括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教学重点是学会三位数两次进位加法和两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两次进位与与两次退位的算理,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从低位进上来的1、减去低位已经借去的1。

6、教学时间建议:

2课时

(五)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七星瓢虫是田园里的捉虫能手,号称田园小卫士,想参观一下它们在田园里的工作场面吗?

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田园里有两种作物----茄子和大白菜,大批七星瓢虫正在飞向田园等。

2、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帮助学生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并通过数字之间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

已检查了179棵,还剩364棵没有检查。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茄子地里有七星瓢虫247只,白菜地里有七星瓢虫158只。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一共有435棵,已检查了276棵。

还剩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已检查了276棵;

已检查了179棵。

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1、列式与猜想

求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应该怎样列式?

猜想一下,179+364大约得多少?

在组织交流的基础上,用数字和算式进行梳理与概括:

179≈180364≈360180+360=540179+364≈540

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意义,特别是“≈”与“=”的选择。

2、探究与验证

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结果对不对?

179+364的得数到底是多少?

引导学生想到“用计数器计算”:

(1)指导学生用计数器计算,并指名演示。

(2)教师演示,并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每一步操作。

如果有必要,可以反复几次。

3、反思与升华

(1)指导学生用竖式尝试计算,并组织演示与交流活动。

(2)计算器与竖式计算的比较:

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179+364在计数器上从低位加起的操作活动,并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相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算理与意义,特别是两次进1的意义及每一步计算要注意的事项。

(3)升华。

结合竖式对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进行梳理概括——个位上9加4得13,在得数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

十位上7加6得13,再加上从个位进上来的1得14,在得数十位上写4,向百位进1;

百位上1加3得4,再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得5;

179+364等于543。

引导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情况下进行叙述,教师注意在学生叙述困难时给予帮助。

(二)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注意从估算与竖式计算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加法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类化练习,拓展应用

1、用竖式计算:

192+358592+109288+354245+365

2、用竖式计算(一次进位的)

432+158145+263165+84137+258

在组织练习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类型的题目对比、辨析,并对计算时一次进位、两次进位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上节课我们在参观田园小卫士七星瓢虫捉蚜虫工作场面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数学信息,同时也解决了两个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个问题的解答。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1、列式与猜想:

求还有多少棵茄子,应该怎样列式?

(435-276)

猜想一下:

435-276大约得多少?

435≈440,276≈280,440-280=160435-276≈160

引导学生梳理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并注意“≈”与“=”的选择。

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结果对不对,435-276到底得多少?

(2)计数器与竖式计算的比较:

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在计数器上从低位加起的操作活动,并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相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算理与意义,特别是两次借1的意义。

(3)升华:

结合竖式对计算的算理进行梳理概括——个位上5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个位上15减6得9;

被减数十位上借走了1以后还剩2,2减7不够减,向百位借1当10,十位上12减7得5;

被减数百位上借走了1以后还剩3,3减2得1;

435-276等于159。

(二)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注意从估算与竖式计算两方面进行梳理,并对减法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再继续减。

1、用竖式计算(两次借位)

432-153542-169615-457813-257

2、用竖式计算(一次借位)

585-139613-405372-267167-59

在组织练习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减法题目对比、辨析,并对计算时一次借位、两次借位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3、61页第3题:

在引导学生梳理情景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对信息和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解答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叙述:

(1)1号楼能住186人,2号楼能住345人。

1号楼和2号楼一共能住多少人?

(2)1号楼能住186人,2号楼能住345人。

2号楼比1号楼多住多少人?

(3)1号楼能住186人,2号楼能住345人。

有450人要住宿,能住得下吗?

引导学生按照“列式——计算——交流——总结”的程序进行解答,最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升华。

信息窗2的解读

在儿童的世界里,猫头鹰是真正的“田园小卫士”,因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成人那里听来的是关于神秘的猫头鹰的故事,从文学作品里面欣赏到很多关于猫头鹰的故事。

虽然喜鹊等都是“田园小卫士”,但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的生活特性,使它给人以神秘感。

可以这么说,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可能非猫头鹰莫属。

情景图中的信息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的,呈现的是猫头鹰一家三口每月捉鼠的只数。

(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

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学习连续退位

第二个红点:

猫头鹰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

学习连续进位

(四)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

1、估算:

有两种方法。

如前所述,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不能褒贬。

2、难点突破:

利用计数器。

教师在计数器上完成从左到右的拨珠操作演示

百位上3-1=2;

十位上0减1不够减,引导学生想办法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十位上的计算就变成10-1=9;

同样,个位上0减6不够减,向十位上借一当十,个位上的计算就变成10-6=4,十位上还剩下9-1=8。

——教师引领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

——竖式计算与计数器操作相结合

在计数器上把被减数300用各个数位上都有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领学生用这样一种形式完成300-116在计数器上的操作(百位上2个算珠表示200,十位上10个算珠表示10个十也既100,个位上10个算珠表示10个一也既10,这样三个数位上的算珠合起来就是300)

——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五)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情境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今天老师继续带领小朋友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位新朋友。

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可以搜集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妈妈和孩子一共捉了多少只?

3、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4、猫头鹰妈妈比爸爸少捉了多少只田鼠?

5、猫头鹰一家一共能捉多少只田鼠?

6、猫头鹰爸爸比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田鼠?

求“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田鼠”应该怎样列式?

请小朋友猜想一下,300-116大约得多少?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数字和算式对思维过程进行抽象:

116≈100,300-100=200,300-116≈200

300-116的得数到底是多少?

(1)小组探究: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用计数器尝试计算,并指名演示交流活动。

(2)指导探究:

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共同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每一步操作。

首先在计数器上拨上300;

百位上3-1,在百位上拨去1个珠子,还剩200;

十位上0-1不够减,向百位借1(个百)当十(个十),百位上借去了1以后还剩1,十位上10-1得9,还剩190;

个位上0-1还是不够减,向十位借1(个十)当十(个一),百位上还是1,十位上借去了1以后还剩8,个位上10-6得4,还剩184。

(3)梳理思路:

百位上3(个百)借去1(个百)以后还剩2(个百);

十位从百位上借来的1是1个百,就是10个十;

十位上10个十借去1以后还剩9个十。

个位从十位上10个十里面借来的1是1个十,就是10个一。

指导学生用竖式尝试计算,并组织演示与交流活动。

(2)梳理思路(算理):

教师利用计数器演示梳理学生从低位减起的每一步计算的思考过程,用竖式来表示,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3)指导计算:

师生共同完成梳理算理与竖式计算的过程。

(二)猫头鹰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田鼠?

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之间的交流活动。

注意引导学生从估算与竖式计算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必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类化练习,巩固提高。

第一组:

288+354592+109179+364435-276615-457452-195

第二组:

300-116700-149802-637710-379603-205306-197

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竖式计算,并及时对连续退位减法计算、连续进位加法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梳理。

信息窗3的解读

教材呈现的是在一片树林里,用3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啄木鸟、黄鹂、喜鹊在捉虫子的情形。

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3组信息,既:

黄鹂:

捉了146只虫子;

啄木鸟:

比黄鹂少捉12只虫子;

喜鹊:

比黄鹂多捉38只虫子。

(三)例题的设置及功能

红点例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相当于我们以前的比多应用题

绿点例题: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解决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相当我们以前的比少应用题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比一个数多几”、“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表象,并会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以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为依托,以建立“比一个数多几”、“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为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建立表象与把握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目标。

学会解答只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显性结果。

要建立表象,必须以理解情景为基础,必须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为保证,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把握数量关系这一目标。

2、数量关系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

数量之间的比多少问题历来是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反叙的比多少问题,其原因就是学生不从数量间的关系去分析,往往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所以教学时一定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如:

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虫子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让学生搞明白。

2、贴纸条等直观演示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好帮手。

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设计了纸条图,即线段图的雏形。

透过纸条图,学生可清晰地看到喜鹊捉的虫子可以分成2部分,一部分和黄鹂一样多,一部分是比黄鹂多捉的。

3、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列算式。

鉴于上面的分析,学生便会发现,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即把146于38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做。

4、计算时位数不同怎么办。

对于算式146+38的计算,即可在算前提醒,也可在算后的交流中,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

总之,对于计算中位数不同的问题应有所交待。

5、重难点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思路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6、学具准备:

长20厘米、30厘米、15厘米、5厘米的纸条各2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情景图:

小朋友知道吗,静静的田野里,植物们生病了,田园小卫士们日夜奋战,紧张地忙碌着。

菜地里,七星瓢虫来为茄子和大白菜看病,它们一颗一颗认真地检查,消灭着害虫,大白菜和茄子渐渐挺直了身子,露出了笑脸。

到了晚上,捕鼠能手猫头鹰,在树顶默默远望,不一会儿就抓到了很多田鼠,一夜下来,他们的收获可大了。

忽然,树林里传来大树公公的呼救:

“快来救救我,我身上也生虫子了!

”黄鹂、啄木鸟、喜鹊三位医生匆匆赶来,黄鹂说“我们进行比赛吧,看谁捉的虫子最多。

”经过一阵忙碌,咱们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

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树林里的三位“医生”——黄鹂、啄木鸟和喜鹊;

它们捉到的害虫的数字信息分别为:

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虫子。

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啄木鸟比黄鹂少捉了12只虫子。

并且喜鹊、啄木鸟捉的只数都和黄鹂有关系。

在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把上述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数学问题:

1、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2、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㈠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1、指导操作,建立表象

⑴教师演示:

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喜鹊和黄鹂捉虫只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摆纸条的办法来试一试。

老师用一张长20厘米的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摆出纸条并板书只数)。

老师还准备了长度不同的另外几张纸条,哪个小朋友能帮老师选一选,应该用哪一张纸条来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

教师指名学生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的选择教师帖上纸条。

为什么选一张比20厘米长的纸条表示喜鹊的只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

因为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虫子,所以表示喜鹊只数的纸条要比表示黄鹂只数的纸条长。

你能指出纸条中的哪一段表示喜鹊比黄鹂多捉的38只虫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46只

黄鹂

喜鹊

?

⑵指导操作(探究)

请小朋友利用手中的纸条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表示出黄鹂和喜鹊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汇报活动。

除了上述这种摆法以外,还可能出现下面这种摆法要给予肯定:

先摆一张长20厘米的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再在下面摆一张20厘米的纸条,然后在它的后面接一张长5厘米的纸条。

下面两张纸条合起来表示喜鹊捉的只数。

伴随学生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及时把这种摆法张贴出来。

146只

2、明确算理,抽象算法

上面我们用摆纸条的办法把喜鹊和黄鹂捉虫只数之间的关系表示了出来,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够发现——

一眼就能看出黄鹂捉的少,喜鹊捉的多。

喜鹊捉的只数分成了两部分:

与黄鹂同样多的一部分,还有比黄鹂多出来的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把纸条上移或下移,把喜鹊与黄鹂同样多的一部分重合,如下图所示:

仔细观察上面的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或求喜鹊捉的只数,实际上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求喜鹊捉的只数,实际上就是把146和38合起来,既实质上是求146与38的和是多少。

列式:

146+38=184(只)

(二)啄木鸟捉了多少只?

1、自主操作,建立表象

“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同样,老师还是用一张长是20厘米的纸条表示黄鹂捉虫146只,把它贴在黑板上。

怎样表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呢?

请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摆一摆,再在组内交流。

2、交流汇报:

估计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不同摆法:

摆法一:

摆20厘米的表示:

摆15厘米的表示:

为什么用长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

用短纸条表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引导学生明确:

黄鹂捉的只数多,啄木鸟捉的只数少。

摆法二:

先摆同样长的两张纸条分别表示黄鹂和啄木鸟捉虫的只数,再从下面的纸条里撕去一部分表示啄木鸟捉的只数。

为什么撕掉呀?

撕掉的部分表示什么?

2、抽象算法,明确算理

从摆纸条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理,并抽象算法:

求啄木鸟的只数就是从146里去掉12,列式为146-12=134(只)

回顾整理的解读:

(一)呈现方式:

以照像机焦片的形式呈现情景。

(二)内容构成:

第一版块:

侧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