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44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8项技术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5)妥善安置患者,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6)整理用物,进行终末处理。

(7)洗手记录。

4、评价

(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操作的目的、积极配合。

(2)关心病人,注意保暖,维护隐私。

(3)病人感觉舒适,局部无烫伤,被服、床单元无潮湿。

5、注意事项

(1)颜面部熏洗者,操作后半小时才能外出,以防感冒。

(2)冬季注意保暖,尽量少暴露患者肢体,必要时适当加盖衣被。

(3)熏蒸的药液温度不宜过热,一般以50-70℃为宜,防止烫伤。

淋洗的药液温度一般为38-41℃左右。

每次20-30分钟。

(4)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所有用物需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5)患者不宜空腹洗浴,进餐前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的某些部位或穴位进行烧、灼、熏、熨,给人体以温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益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发病部位、治疗部位皮肤的情况等。

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治疗盘内放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玻璃瓶、清洁纱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了解目的,排尿,体位舒适,做好准备。

(2)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

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3)施灸:

点燃艾条一端,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4)随时弹去艾灰,以病人感到温热、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5)观察:

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将艾条插入小口玻璃瓶中,彻底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

(8)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9)整理用物,终末处理。

(10)洗手记录。

(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操作目的,积极配合。

(2)关心病人,注意保暖,维护病人隐私。

(3)病人安全,无灼痛或烧伤。

(4)病人感觉温热、舒适,症状缓解。

(1)施治体位应舒适自然而能持久,以体位平直便于施灸为宜。

(2)施灸部位宜先上部、后下部,先腰背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依次施灸。

如遇特殊情况,亦可不必拘泥。

(3)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4)使用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或熏蒸时间长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和施灸部位而决定,艾炷灸一般为3-5壮或为5-7壮,艾条灸一般为10-15分钟。

(5)施灸时,注意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若灸后出现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7)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灸后如感口渴,应饮红糖水或温开水,不宜喝菊花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否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8)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各种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1)患者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

2、准备

治疗盘、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绷带、橡胶单、中单。

3、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带至床旁,核对、解释。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适体位。

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单、中单。

(3)清洁局部皮肤,将配置药物用棉签均匀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沾取药物涂于患处,涂药厚薄均匀。

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4)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5)整理用物,洗手并记录,签名。

(1)操作过程患者有无不适。

(2)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操作目的,积极配合。

(3)关心病人,注意保暖,维护病人隐私。

(1)涂药前需要清洁皮肤。

(2)涂药次数依据病情、药水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需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要先摇匀后再涂药。

(4)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堵塞。

(5)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用于面部,婴儿忌用。

(6)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擦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敷药法

敷药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粉末加赋型剂调匀成糊状,敷贴于患处或穴位处,以达到舒经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敷药的部位。

(2)评估患者的病变部位的情况,确定敷药的范围。

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了解目的,体位舒适,做好准备。

(1)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解释,核对。

暴露涂药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布,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的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5)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而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中。

(6)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整理用物,洗手并记录,签名。

(1)操作过程中是否轻巧,患者有无不适。

(2)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程度如何,敷药的效果

(3)患者是否合作,是否获得并理解有关用药知识。

(1)敷药的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固定松紧适中。

(2)对初起有脓头阶段的肿疡,宜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

(3)乳痈敷药时,可在辅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及衣被。

(4)敷料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湿度,如药物较干燥时需要用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

(5)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拔火罐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筋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核对医嘱,评估了解患者体质及拔管局部皮肤情况。

(2)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3)了解患者病情及当前心理状态,对所患疾病的认识。

2、用物准备

治疗盘,玻璃罐(竹罐或陶罐),止血钳或卵圆钳,95%的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弯盘。

3、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再次检查火罐边缘是否光滑,以防漏气和划伤患者皮肤。

(4)点火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壁中心绕一圈后立即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需拔部位。

切忌将灌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5)灭火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小口瓶内熄灭。

(6)留罐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皮下淤血时应起罐。

(7)观察留罐中要随时观察灌口的吸附情况、皮肤的颜色和患者的全身情况。

(8)起罐一手握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灌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观察患者皮肤情况。

起罐后,用手掌轻按局部。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记录并签名。

(1)患者能理解拔火罐的目的,主动配合。

(2)取穴准确,操作熟练

(3)拔罐局部皮肤完整,无烫伤。

(1)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

尽量避开骨骼凹凸不平处,毛发较多的部位,以及皮肤皱纹松弛、瘢痕等处,防止火罐脱落。

(2)选择合适的体位,拔罐过程中不能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3)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者,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以防感染。

(5)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着不宜拔罐。

孕妇腹部、腰骶部慎用拔罐法。

(6)用闪火拔罐时,酒精棉球不要太湿,以不滴酒精为度,以防酒精滴下烫伤皮肤。

(7)拔罐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不要强拉,以免损伤皮肤。

刮痧法

刮痧法时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铜钱、瓷匙、硬币、有机玻璃扣或用水牛角特制刮痧板等物,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皮肤上刮动,使局部出现痧斑或痧痕,让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使周身气血迅速得到通畅,以达到治疗目的。

(1)了解患者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患者体质、既往病史,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当前心理状态。

(3)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信任度。

治疗盘、刮痧板、治疗碗、润滑剂(可用植物油或温开水)、纱布、棉签、弯盘。

必要时准备浴巾和屏风。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说明操作中的反应,取得合作。

(2)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为头部的眉心、太阳穴,颈项部的喉头左右两侧和项部,胸部沿肋间隙方向及胸骨中线,肩背部的两肩部、背部脊柱旁两侧,上臂肘内侧和下肢委中穴上下,大腿内侧、足后跟肌腱处等。

(3)根据刮痧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服,充分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取刮痧用具,用棉签蘸取润滑剂润滑刮痧板或刮痧部位,在需刮部位以45度斜角由内向外,从上至下,取单一方向刮试,不宜来回刮动,一般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

用力要适中、均匀,当刮具干涩时,需要蘸润滑剂后再刮,直至皮下微现红色或紫色充血瘀点即是痧痕,此时应停止刮试。

(6)如刮背部,应在脊柱两侧沿肋间隙呈弧形有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厘米。

(7)刮痧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8)刮痧结束,协助患者穿好衣裤,给患者饮温开水一杯,整理床单,安置患者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

(1)患者体位是否合理、刮痧操作的熟练程度。

(2)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

(3)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1)刮痧用具边缘要光滑,以免划伤皮肤。

(2)操作时宜取单一方向,用力均匀,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或神志不清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紧急救治。

(4)刮痧后注意避风,勿使患者复感风寒。

(5)体位应舒适,如感觉疲劳,可随时更换体位。

(6)刮痧后,禁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脾胃运化,使邪气不能外泄。

溻渍法

溻渍法又称烫洗法、浸渍法,是以药物煎汤后在患者乘热湿敷、淋洗、浴渍或熏洗,以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常具有温经通络、调畅血脉、止痒祛风、消散肿疡的作用。

(1)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患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了解患者当前的精神状况及治疗信心。

治疗盘内盛弯盘、治疗碗、卵圆钳2把、敷布(用4~6层纱布制成)、药液、绷带、橡胶单、中单、水温计、凡士林、棉签。

(1)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并向患者作好介绍。

(2)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暴露溻渍部位,下垫橡胶弹、中单,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溻渍部位用棉签涂凡士林,范围要大于溻渍部位。

将弯盘放在中单上以接取滴落的药液。

(4)将温度适宜的药液倒入治疗碗内,测量药液温度,以38~40摄氏度为宜,用卵圆钳置敷布于药液中浸湿,然后取出稍加拧挤至不滴水为度,抖开,并用手背试温后覆盖于患处,并轻压使之与皮损处密切接触,敷布大小宜与病损处相当。

(5)溻渍中注意观察敷布的温度和湿度。

为保持敷布的温度,每隔3~5分钟用卵圆钳夹取纱布浸湿温热药液淋在敷布上,每隔10分钟更换敷布一次,以保持温度。

(6)溻渍时间每次约持续20~40分钟,每日1~3次,溻渍结束后用卵圆钳取下棉垫、敷布,移走弯盘,擦干局部药液。

取出橡胶单、中单。

(7)协助患者穿好衣裤,整理床单位。

(8)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1)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持久。

(2)局部皮肤有无烫伤,着凉,感觉是否舒适,局部渗液有无减少。

(3)床铺有无弄湿。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2)水温要适宜,以免烫伤和受凉,操作时不要外盖不透气的敷料如油纸,塑料膜等,以免阻止渗出性病变的水分蒸发而加重病情。

(3)药液要新鲜,敷布一定要紧贴皮损,方可奏效。

(4)有伤口部位在进行溻渍前应揭去敷料,溻渍完毕后按换药法重新包扎伤口。

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是用代替针的药丸、药籽、谷类等置于胶布上,贴于穴位,用手指按压以达到刺激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病情及相关因素。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有身孕。

(3)耳廓局部情况,有无溃疡、瘢痕及糜烂。

(4)耳穴的阳性反应,有无红晕,压痛点等。

治疗盘,0.5%碘伏,棉签,镊子,探棒,弯盘,耳压板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必要时备松节油。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适体位。

(2)检查耳部皮肤有无破损和污垢,必要时擦净双耳。

(3)定穴前交代患者说出定穴时的感觉。

(4)耳穴的探查在选用穴内寻找反应点,常用方法为按压法(探压法),就是用探棒)毫针柄或火柴棒等)以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点或对肉眼观察到的阳性反应点探压,当压及敏感点时,患者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压痛最明显的为耳穴埋籽治疗点,先应告诉患者仔细体会压痛的程度,找不到压痛点可按穴位进行治疗。

(5)消毒皮肤0.5%碘伏棉签消毒穴位皮肤2次。

(6)埋籽用镊子取王不留行籽胶布,按压于耳穴上,用拇、食二指指腹面相对揉压王不留行籽,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感、能忍受为度。

(7)安置患者,交代患者埋籽期间,每天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治疗。

(8)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1)选穴准确度及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熟练程度,皮肤局部是否严格消毒。

(2)患者是否有“得气”感,症状是否缓解。

(3)患者是否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局部红肿可用碘伏消毒,外用消炎药,防止软骨炎。

(2)按压时不可压力过大,以免刺伤皮肤引起感染,个别对胶布过敏的患者,应改用其他耳针方法治疗。

(3)夏季天气炎热,易出汗,贴压放置时间不可过长,并应保证每次治疗之前,耳廓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夏季可留置埋籽1-3天,冬季留置7-10天,在留置埋籽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等情况。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按压埋籽至耳廓充血发红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