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45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Word文档格式.docx

总的来说:

“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及基本原则。

从内涵上说,是以启蒙运动为思想标志,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标志,以工业化及自由市场为经济标志的社会生存品质和样式。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1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

2世俗化的“祛魅”过程,3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西方现代性在人类社会历史曾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渐渐陷入了危机和困境,引起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激烈批判。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对“元叙事”的批判;

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等几个面。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最早全面洞察和把握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特征并作了准确的描述。

作为启蒙运动之子和现代性的产儿与追随者,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称赞,作为现代性的批判者,他对现代性的危机和困境又有敏锐的观察和揭露。

马克思不仅仅满足于批判西方社会现代性危机的表象,而是深入本质地挖掘造成这一危机的社会根源所在。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入全面的剖析,他的社会批判思想从抽象的伦理价值批判上升到科学的政治宣判,进而进入细致的实证分析,从而成为了丰富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是为了超越,它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到来充满信心。

马克心主义的批判理论和批判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在当代的延续。

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又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的同时还有肯定,并且追求最终的超越,是辩证的态度;

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单纯的解构和破坏,完全否定启蒙精神的态度走上了理性的反面,决定了它不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思潮,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它。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就是在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本文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和现代化虽受西方的影响与之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现代性和现代化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性形成中有塑造作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肯定和批判在当代中国仍有极为重要的规范和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当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并未脱离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更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能永葆勃勃生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体现出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

3、材料题:

大概内容是说马克思主义非常强大,马克思本人连续四次被评选为哲学家之最。

问题:

西方政治人士怒谈:

“他的时代已不存在,为什么他还存在?

”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合社会背景来谈,这个是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阶级的矛盾而引发的问题。

在20世纪所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最具影响力并将在21世纪仍发生持久影响的,无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横空出世。

“社会主义”概念并不始于20世纪,而是19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其著作中就已明确提出来的。

至于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则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随着原始平等的被破坏和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在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民众及某些知识分子中就产生出抗议和批判现实社会不平等的思想以及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完全公正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期盼与迫求的意识,故而“社会主义”观念古已有之。

然而,正始列宁所说:

“在全世界千百万被剥削者联合起来进行彻底的、坚决的、全面的斗争,以争取按照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发展方向来改变这个社会以前,这样的愿望只是愿望而已。

只是当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把改变现状的渴望同一定阶级的斗争联系起来的时候,社会主义的愿望才变成了千百万人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

”的确,以往人们所提出的一切关于批判现实、期盼理想的思想主张只能归入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只是到了19世纪中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合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迄今为止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

从此,国际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思想、行动指南。

这才使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由空想而成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通过革命性地批判资本主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继承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而创立起来的。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包含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包括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多方面内容)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三位一体的体系:

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基础之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仅概括了思维科学的成果,而且更广泛地运用了社会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材料和成果。

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代表着工人阶级利益,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这个最先进的阶级服务的,是为工人阶级肩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目标作理论论证的。

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与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的学说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出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特征,因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并且,马克思主义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群众的思辨哲学,不是高谈阔论、脱离实际的清谈哲学,不是空讲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书斋哲学,而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和最锐利的工具,是他们在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伟大斗争中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这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强烈的革命性、实践性的特征。

  具有革命性、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等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理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作为思想遗产予以总结继承,但其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有着本质区别。

他们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如此提出来的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从历史观中”驱逐了出来。

社会主义“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

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同时,他们并不是简单地痛斥私有制,指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而是客观、深刻、科学地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这种生产方式内部的一直还隐蔽着的性质”,发现“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对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所由积累而成的价值总量”,由此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提示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奥秘,而且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固有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总之,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0世纪,不仅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了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实践,而且更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过渡发展的历史时期。

回视20世纪,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

凡经历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国家,都取得了伟大成就。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取得了经济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在于:

“一是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二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并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复杂局面;

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民主,改变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四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使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胜利。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与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折入低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以至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研究热潮。

 

4、材料题:

1、泰勒斯认为万物是水造成(古代朴素唯物)。

2、毕拉哥拉斯认为万物是数目(客观唯心)。

3王充认为天地人是气造就(古代朴素唯物)。

4、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现代唯物主义)。

问题1:

1、2、3观点相同么?

并加以评述?

P32-P34

问题2:

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它有何意义?

要结合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谈P39-P40

1.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2、唯物与唯心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

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

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

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和在唯物论上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三者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区别,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又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P34-P36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P179

7、物质史观的基本含义?

P184

8、问题1:

社会进步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P231-P232

社会形态演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P228-P229

问题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232后

9、材料1:

大概谈气候问题。

材料2:

大概谈环境污染。

材料3:

大概谈二氧化碳超标排放。

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有何启示?

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材料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2月2日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

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8厘米。

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材料2

  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

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和。

……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

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材料3

  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

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6%,中国增长0.38%。

  (摘自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能将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

  (摘自中国广播网有关报道)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1)从材料上看出来,自然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

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过程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规模地消耗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经济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

在气候问题上,有些人宣传"

中国气候威胁论"

、"

中国环境威胁论"

,这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事实上,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不论从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从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宣传"

,都是错误的。

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①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③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

④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

⑤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1)自然环境是包括气候在内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气候因素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尤为显著。

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紧迫任务。

(2)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错误的。

“中国气候威胁论”不符合事实,有失公允,其实质是要遏制中国发展。

中国正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析】

(1)在2007年召开的达沃斯经济论坛,八国集团和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气候问题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

这就证明,气候问题是2007年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题考查国际热点问题--气候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6章“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8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提及的“中国威胁论”三门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2)本题通过全球气候问题的两个文件的生效以及全球变暖趋势的三个材料叙述全球气候问题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考查气候问题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中国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和战略选择。

(3)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就全球气候问题进行综合治理,1992年,各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各国又通过了《京都议会书》,这两个文件是全球气候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全世界对气候问题的关注使得这一问题一直是考研政治的重点考试点。

同样在2007年,气候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几次会议都对其作出了表述。

本题的问题比较明确。

第一问主要考查气候问题与哲学原理的结合,考查气候问题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只要掌握哲学原理第5章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可作答。

第2问有两个问题:

首先是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其次是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战略选择。

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6月召开的八国集团会议和2007年9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对气候问题都有明确的主张与对策。

在八国集团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

只有各方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胡锦涛针对气候问题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

这一问题在任汝芬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明确表述。

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

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增加得非常快。

对此,有人就评价说,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威胁。

但是,数据显示:

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

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

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

没有人说那些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反而说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中国构成了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此外,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生产的产品要在多国去消费,一个国家又要消费多个国家的产品。

所以,生产、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