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59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地垒、地堑形成怎样的地貌?

提示 

(1)①岩层断裂;

②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2)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

(1)概念: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2)结果:

形成变质岩。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

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

②为内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貌;

③为风蚀蘑菇;

④为火山喷发。

答案 D

读图,完成2~3题。

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

A.①②.②③

C.③④.①③

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断层、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  )

C.③④.①④

解析 第2题,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图中①为褶皱,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

第3题,岩层的变位(错动)为断层,图中②为相对下降的岩块,④为相对上升的岩块。

由向斜形成的山为图③。

答案 2.D 3.B

4.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

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

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

解析 从图中板块的形状可知其为太平洋板块,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形成海岭、海沟、岛弧等地貌。

答案 C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

【案例探究】 

长江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另外还有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诗句犹然在耳。

结合材料探究:

(1)长江三峡的形成包括哪些地质作用?

(2)简要分析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

提示 

(1)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峡谷。

【反思归纳】

1.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注意 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力的作用。

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但它不是自然力,也就不属于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从整个地壳的发展史看,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注意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外力同时反向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而已。

3.内力作用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3)变质作用

【即时巩固】 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D.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

解析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变化。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A

探究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案例探究】

材料一 褶皱示意图。

材料二 断层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

如何区别它们?

(2)材料一中的图2中甲、乙从地貌形态上分别是什么?

是怎样形成的?

(3)材料二中的①②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

各自形成怎样的地貌类型?

提示 

(1)A是背斜,B是向斜。

一般情况下,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

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2)甲为谷地,成因是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乙为山岭,成因是向斜的槽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形成山岭。

(3)①为地垒、②为地堑。

地垒往往发育为山岭或高地;

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2.地质剖面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思路

(1)看是否弯曲→褶皱(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2)看是否有断层线且岩层错位→断层(地垒或地堑)地质构造。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

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

水最重,分布在下部。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即时巩固】 某校高一

(2)班同学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海浪冲击

(2)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

A.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B.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C.③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D.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3)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⑤

解析 第

(1)题,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2)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反映的是“断层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第(3)题,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①是向斜构造,②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造。

答案 

(1)A 

(2)D (3)A

探究点三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7日早上6:

54,智利中部沿海发生里氏8.2级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为里氏8.3级,大地震后发生了里氏6.8级、里氏6.0级、里氏6.1级和里氏6.6级余震,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震级最强的国家之一,世界全部地震能量的四分之一在智利释放。

智利为什么经常发生地震?

提示 智利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因此智利地震频发。

1.板块的划分

六大板块示意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特别提醒

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即时巩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板块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

(2)在板块的张裂地区可能会形成(  )

A.海沟B.海岸山脉C.岛弧D.裂谷

(3)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边界附近

B.新西兰南、北二岛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都比较稳定

C.印度、巴基斯坦位于板块的交界附近

D.太平洋沿岸广大地区主要为生长边界

(4)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日本群岛的形成:

________;

苏门答腊岛的形成:

____________;

大西洋面积的变化:

________。

解析 解答该题主要抓住三点:

(1)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A为亚欧板块,B为非洲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太平洋板块,E为美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分布。

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答案 

(1)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2)D (3)C

(4)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大西洋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未来可能会继续变大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内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2.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说出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4.说出板块的划分、分布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点练一 内力作用

(2017·

陕西西安高一检测)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该群岛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图示板块的水平运动属于(  )

A.地质构造B.岩浆活动

C.内力作用D.变质作用

解析 第1题,该处岛屿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属于喷出岩。

第2题,板块水平运动属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

答案 1.B 2.C

对点练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读下面景观图片,完成3~4题。

3.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D.外力的强烈侵蚀

4.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3题,甲图景观是一断块山,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第4题,乙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岩层向下弯曲是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成为山峰是抬升后又受到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3.B 4.A

对点练三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

据图完成5~6题。

5.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6.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 第5题,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M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第6题,图中所示边界为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红海面积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

答案 5.D 6.B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1.(2017·

河北衡水期末)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B.Ⅲ、Ⅳ

C.Ⅰ、ⅢD.Ⅱ、Ⅳ

解析 图中显示:

Ⅰ、Ⅲ处分布着深厚的沉积岩,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Ⅱ处是断层,Ⅳ处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可见Ⅱ、Ⅳ处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故D项正确。

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甲、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

据此完成2~3题。

2.该地质剖面景观图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A.背斜B.向斜

C.断层D.褶皱

3.下列地形与图中乙岩层所在岩块成因相同的是(  )

A.渭河平原B.华北平原

C.华山D.富士山

解析 第2题,结合材料,甲、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可知甲、乙应为同一岩层的岩石,后发生断裂,并产生显著的位移,为断层。

第3题,乙岩层为地垒,可形成陡峻的山体,如华山。

答案 2.C 3.C

山东潍坊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奥陶系B.下石炭统

C.五通组D.下二叠统

5.图示地质结构反映该地经历了(  )

A.水平张裂和外力侵蚀B.水平挤压和断层

C.水平张裂和断层D.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

解析 第4题,一般来讲,岩层的位置越靠上其形成的时间越晚。

结合图例可知,位于最上层的下二叠统形成时间最晚。

第5题,由图中岩层呈弯曲状可知,该地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

褶皱的岩层受外力侵蚀,原有岩层已经不完整。

答案 4.D 5.D

陕西西安高一检测)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背斜成谷或向斜成山)的是(  )

A.甲、乙B.甲、丙C.乙、丙D.丙、丁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高峰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山

B.甲处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C.开凿隧道适合选址于乙处

D.地壳最不稳定的是丁处

解析 第6题,图中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地形倒置的是乙和丙。

选C。

第7题,根据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可判断,最高峰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山;

甲处为断层,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乙处为背斜,适合开凿隧道;

地壳最不稳定的是甲处。

答案 6.C 7.C

8.某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

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冰岛主要火山与冰原分布图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之间;

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________边界(填“生长”或“消亡”)。

(2)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强大的________作用,沿着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

成因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属于________。

解析 第

(1)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理论和世界主要岛屿的分布。

联系图示可知,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且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答本题需熟悉板块分布和世界主要岛屿的分布,并特别关注世界上的一些典型地区和特殊地区的板块位置和边界类型,如:

澳大利亚、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而中南半岛及其以南许多岛屿属于亚欧板块,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岛弧包括菲律宾、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属于亚欧板块;

冰岛、东非大裂谷(约旦河、死海、红海)位于生长边界附近等等。

(2)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和岩石分类的相关知识。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

按成因分类,岩石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答案 

(1)亚欧 美洲(次序可互换) 生长

(2)压力(内力、地质) 岩浆岩(火成岩)

能力达标练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1题。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

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

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2~3题。

2.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

3.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第2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

第3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

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答案 2.C 3.B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

4.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5.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解析 第4题,山地成因有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等。

图示山壁陡峭,因此确定是岩层断裂上升形成。

第5题,山顶处为山地针叶林带,气温低,不可能有暖温带的桃花、亚热带的桑蚕分布,也不可能有梯田农业活动。

答案 4.A 5.B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D.褶皱构造

7.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变质岩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解析 第6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构造;

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故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

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

第7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

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

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

但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变质岩分布。

答案 6.D 7.B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形:

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

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是谷地,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乙处为山岭,地质构造为向斜,原因是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丙处是断层构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