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3672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精读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

  5、古时候,谁写的书就一定会著谁的名。

  6、游子认为孔子说的“死欲速朽”就是希望人死后身体赶紧腐烂。

错[单项选择题]

  7、《大学》的时代特点不包括()

  A.家国同构

  B.集各家学说之大成

  C.心性

  D.征引六经

B

  8、关于《学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

  B.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C.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D.是《大学》中的一篇论文

D

  9、先秦是一个缺乏私学的时代。

  10、《学记》中说到不同学年要有不同的境界,其中三年应达到的水平是()

  A.离经辨志

  B.博习亲师

  C.敬业乐群

  D.论学取友

C

  11、古代大学的最终指向是()

  A.知识

  B.建国

  C.修身

  D.治国

  12、大人之学的体现不在于()

  A.人的本质B.

  “天大、地大、人亦大”

  C.人普遍的共通的精神本性

  D.贵族身份

  参考解析:

A、人的本质

  B、“天大、地大、人亦大”

  C、人普遍的共通的精神本性

  D、贵族身份

  13、《大学》带有深刻的春秋以前的贵族大学的烙印。

  14、对《大学》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

  B.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

  C.是平等精神作为人类的本质价值在历史上的具体体现

  D.是平民阶级已经征服贵族阶级的标志

  15、《大学》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程颐

  16、“在止于至善”一句中关于“止”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有“朝向”之意

  B.

  “趾”的本字

  C.本义是“脚”

  D.是“终止”的意思

  17、“明明德”和“亲民”是“至善”的内容。

对[单项选择题]

  18、《国语》中出现的对“昏德”的描述包括。

  ()

  A.贪冒

  B.辟邪

  C.粗佚

  D.以上都是

  19、“在明明德”中第二个明是“照明”的意思。

  20、古人认为“明德”的根源来自于自己。

  21、体现了明德的君主有()

  A.尧

  B.舜

  C.汤

D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22、传统的“明德”有什么特点()

  A.属于贵族

  B.实质是一种政治的理性

  C.以天命为依据

  D.以贵族为主体

A,B,C,D

  23、战国时礼崩乐坏,《大学》认为重建明德的任务落在了哪家学派身上?

()

  A.墨家

  B.法家C.儒家

  D.道家

  24、明德的实现是无条件的。

  25、《大学》认为明德的基础在于()

  A.人的出身

  B.天命所归

  C.格物致知

  D.延续传统

  26、传统的明德建立在什么环境条件下()

  A.贵族垄断政治

  B.贵族垄断教育

  C.贵族垄断学术

  D.贵族垄断人与天沟通的权力

  27、“天命之谓性”在“人天”的框架中,去解决伦理依据和伦理主体的()

  A.特殊性

  B.普遍性

  C.决定性

  D.永恒性

  28、抛弃传统的过程本身就带着传统的烙印。

  29、圣王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他们的出身都是高不可及的。

  30、王阳明是如何驳斥朱熹“新民”的观点的?

  A.认为《大学》中讲的是自新,而非“新民”

  《大学》中具有“亲民”的思想

  C.儒家文献中有“亲亲而仁民”的传统。

  31、郑玄认为《大学》的旨趣在于()

  A.修身立德

  B.为政之德

  C.礼

  D.法

  32、《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33、最早期古人认为“定”的动力和源泉是来自于()

  A.统治者

  B.贤者

  C.天

  D.地

  34、佛教用语里,“一丝不挂”是没有穿衣服的意思。

  35、古人对“安定”的理解在于强调有序。

  36、“安”所强调的秩序是()

  A.外在的规范

  B.内在的自然

  C.外在的自然

  D.内在的规范

  37、“定”偏重于“礼”,“静”偏重于“乐”,“安”偏重于“自然”。

  38、在解读经典时不仅要还原词意,也要还原语境。

  39、“念”的特点是萦绕、不忘怀的思考。

  40、对情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情境可以塑造人

  B.情境的作用全是积极的

  C.情境存在本质性不足

  D.人在情境中容易陷入迷狂或麻木

  41、先秦的君子身处的最重要的文化情境就是礼乐。

  42、古本《大学》阐释“三纲八目”使用的是分释的思路。

  43、对经今古文之争描述正确的不包括()

  A.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学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

  B.经今文学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

  C.经古文学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

  D.两派所依经籍虽年代不同,但是在治经观点上是相同的

  44、下列对训诂的解释正确的是()

  A.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B.解释文献语言

  C.其根本目的是传意

  45、辨“训”和“义”需要辨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46、郑玄是经今古文的集大成者和统一者。

  47、李翱从人心不被物干扰的层次来理解格物致知。

  48、“物自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49、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

  A.认为“格”即“至”

  B.把“至”递训为“穷”

  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

  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50、古本大学没有过多地阐释“格物致知”,今本大学改变了这个问题。

  51、道问学一派强调格物得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52、朱熹认为对待“格物”应抱有什么心态()

  A.怀有敬意

  B.内心的高度专注

  C.整个是理性的凝聚状态

  D.以上都不是

A,B,C

  53、朱熹的训释是递训的,从经典的阐释角度来看,这个训诂是有问题的。

  54、王阳明和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训释和不同时代的转向密不可分。

  55、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A.张载

  B.郑玄

  C.司马光

  D.王阳明

  56、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57、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的“色”是什么意思()

  A.万物

  B.颜色

  C.好色

  D.情欲

  58、儒家的“三大德”不包括()

  A.仁

  B.知

  C.理

  D.勇

  59、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60、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本义是“来”

  “格也”即“至也”

  C.

  “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

  D.仅是“克服”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