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20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Word文件下载.docx

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

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

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

2.知人论世;

3.品味情意;

4.培养语感;

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

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

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

2.分析个性;

3.体察倾向;

4.品评亮点;

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

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

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

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

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阅读经验之一,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

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

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

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

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

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

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

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

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

“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

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这里有必要专门提示一下本册阅读部分的“人文内涵”。

在兼顾语文课程的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或人文内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正如课程标准所说: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这既开拓了语文教学新的广阔空间,又给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惑。

以前的语文课本不太重视人文内涵,现在编写者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

关于人文性、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迄今尚无来自权威方面明确的定义,课本作了一些探究。

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可分为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和主动探究性的人文内涵两大类。

第一类是课本中所固有的,确定的,有待于接受的;

第二类是课本中不确定的,有待于师生主动探寻挖掘的。

第一类是客观的存在,第二类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所以第二类定名为人文精神更合适。

先看第一类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它散见于各单元提示的某些重要提示,这些提示是明确的。

第一单元: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这是发掘诗歌的情感性因素,实现感染激发教育作用。

第二单元:

“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这是倡导对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山水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第三单元:

“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这是获得心灵启悟,经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四单元:

“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这是关注社会动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

再看第二类的人文内涵或人文精神,它散见于各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这里挑选一些人文内涵较为明显的题目作为例证: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研讨与练习”四: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

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

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什么含义。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探究的想像活动、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

第二单元第6课《赤壁赋》“研讨与练习”四: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

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

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文学修养。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狗包弟》“研讨与练习”二:

“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

”(引述材料很多,从略)──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独立钻研精神、与他人合作精神,关乎从语文训练中生发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第四单元第15课《寻找时传祥》“研讨与练习”二:

“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

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不是还有意义?

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一下。

”──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读者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对人间真理的认定和追求。

这些例子只是随意挑选的,其实可以引发出的人文内涵的操作训练应该是很多的。

总结这些设计训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人文内涵较充分的题放在最后,作为一种延伸、拓展、迁移,而常规训练放在前面,它是基础,不可忽略;

人文内涵伴随道德内涵、审美内涵、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创造精神和意识,要而言之,伴随着语文工具性以外的精神素养;

人文内涵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内,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外,留有很大的空白点、未定性,获取人文内涵的多与少、成与败,与读者的知识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社会意识息息相关,提示着师生,要像大力提高语文能力一样丰富人格修养、人文素养。

表达交流

本套教材的表达交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其中写作是主要的;

本册的表达交流,写作部分主要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技能,口语交际主要训练朗诵的基本技能。

写作部分的各单元是: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这些单元总的有如下特点:

1.写作方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心音共鸣”“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等属于人文方面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

对写作要投入感情,在让你的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

要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让自己的文章闪耀人性的光辉。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特征”等属于写作方法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是写作范围,写作时不偏向不逾规是首先要做的,比如写景状物,不应该掺和进过多的叙事,但这又远远不够,还要记住集中力量抓重点,着重从“触动心灵”“特征”“个性”和“波澜”等方面进行构思和下笔,否则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2.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读与写本来就应该结合进行,不可须臾分离。

以前的课本读写是分编的,读与写全然隔离,南辕北辙,备受訾议,这次编写尽量做到读写结合,让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这种结合首先表现为本册的写作专题与阅读专题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与阅读单元的叙事性、抒情性相适应,写作单元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两方面习得的技能可以互相迁移;

其次表现为写作单元里很多例子都是初中课文或本册课文的局部、片段,如“亲近自然”单元,引述初中的《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引述本册的《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等课文;

再有,在说明写作技法时注意分析被引述课文的特点和精彩之处,与阅读课的分析角度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互相补充,而且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写作技法,也可与阅读课互为利用。

如引述《济南的冬天》之后写道:

“这里写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

这种景色是由地理纬度、地势、周围环境等等因素决定的,作者在比较了不同地方的冬天以后,发现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

”可以引导学生重温这篇名文,细察其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

又如在引述《济南的冬天》和《紫藤萝瀑布》片段之后写道:

“你能说出《济南的冬天》的感情色彩和《紫藤萝瀑布》中景物自身的特点吗?

”这是从写作技法方面对这两篇名文进行新的探究,对阅读方法也是一种训练。

3.自学与指导相结合。

本册写作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处处都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叙述人称上,是采用第一人称“我们”或第二人称“你”,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商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所以老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而应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自学课本,有问题则与同学互相讨论,或与老师讨论。

老师的职责是指导、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学。

老师的作用还表现在根据学生需要更换写作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可以不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教学,只要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可以选择更合适的专题。

但最好不要偏离课本里的“心音共鸣”一类的人文专题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类的技法专题,因为这些专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反复研讨过的,有着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依据。

另外,本册写作部分还有一个“网络作文建议”,提示了若干操作流程,这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互相合作探究、体验过程和方法的特点。

这次网络作文与“秋”相关,当然也可以改换别的专题,或改换在别的写作单元里训练。

4.写作知识相对集约与作文习题相对丰富相结合。

“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等都篇幅短小,前两项占主要篇幅,但字数很少,少则几百字,最多一千多字,编写者有意识地求“少而精”,体现知识集约的原则;

但是作文习题与以前写作教材相比,内容充实丰富,话题作文增多,如“心音共鸣”单元的五道作文习题有三道是话题作文。

学生可以在这些作文题中自由选择,可以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多篇作文,还可以另选话题或另拟题目来写。

朗诵是“表达交流”中独立的一个单元,自成体系,自立体例。

朗诵部分与写作部分体例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在全面指导学生朗诵训练的同时特别关注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方法的阶段、步骤等划分得非常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

应该说,这些过程和方法是对学生提出的,老师可以参与朗诵的始末全程,但不要唱主角,不要什么都替学生谋划、包办,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评估。

朗诵部分与阅读部分紧密相关,例如:

“以下几项活动与前面四个阅读单元有一定的联系,请关注它们的联系,有选择地组织展开。

”这里的四个单元分别涉及阅读的四个单元相关内容,从相关的阅读单元抽取例文,从阅读理解和朗诵要求方面对例文进行讲解,其用意是对同一篇课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有声的读和无声的读结合起来,以提高综合语文能力。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

要注意朗诵能力与阅读能力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要想真正提高朗诵水平,除了懂得朗诵技巧外,还得依靠对朗诵材料的理解、处理的能力。

处理朗诵部分的教学,可以考虑综合处理各项学习活动,即将朗诵部分拆分,化整为零,分成各个小块,每小块里不光有朗诵,还有阅读课文、写作练习,也就是将读、写、说完全结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应用,是否可行,有待检验。

梳理探究

本册的梳理探究专名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先看每一专题下的各小标题:

优美的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二、汉字的形体,三、汉字的构成,四、汉字文化。

奇妙的对联:

一、对联常识,二、对联欣赏,三、对联作法。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一、走近新词新语,二、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每个专题后都附有一个“课外延伸”,引导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与语言文字相关,体现语文性的特点。

既有文字的内容,又有语言的内容,视域宽广,从古汉字到最新流行的词语,尽在探究之列。

2.重视汉字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与文化紧密相关。

从分析揣摩语言文字入手,进而上升到领悟文化意蕴的境界,体现本册课本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

3.培养欣赏能力,增添审美情趣。

不仅作客观冷静的分析,还引导欣赏,激发情感,增强趣味,欣赏汉字之美,欣赏由汉字构成的对联之巧,品味当代汉语之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说明

温立三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这里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

《沁园春?

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

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

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

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

《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钟嵘《诗品》中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

”别林斯基说: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

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

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

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

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

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

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赠》中的“旅客”“行囊”、《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

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下面是这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

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

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

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

1.加强诵读。

这两首诗音乐性强,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

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如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或《雨巷》的MTV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

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