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75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题狂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5.造成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断流的原因是()

①该河为内流河,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②流域内的人口不断增长

③工农业用水大增,使下游的水量逐步减少

④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读我国南方某流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6~7题。

6.在河流综合治理中a地的主要作用()

a.养殖b.改善气候

c.分洪与蓄洪d.立体开发利用

7.为缓解甲河段洪水泛滥,最有效的措施是()

a.加强流域内植树造林b.在甲河上游修建水库

c.下游退耕还湖d.修建和加固河堤

读辽河流域图,完成13~15题。

8.下列关于该河以及该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b.流域内轻工业比重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高

c.河流污染最重的时期为枯水期,

最严重的区段为城市段

d.养殖污染等非工业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9.在历史上,该河曾多次发生严重水灾。

下列对该河整

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上游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

b.在中上游地区进行植树造林

c.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管理

d.在下游继续加宽和加高堤防

10.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

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

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

②。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

发达地区,试分析原因并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

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解决措施。

答案:

(1)北多南少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或答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分布有煤炭资源,而又相对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

(2)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能源资源需求量大;

区域资源赋存量少,资源短缺;

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比如:

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

(3)

【篇二:

小题狂做八上1】

class=txt>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列强的炮声”指的是(a)

a.鸦片战争

a.《南京条约》b.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鸦片战争期间

.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

abcd

.王五

d

c.师夷长技以制夷d.民主与科学

答案:

1——10:

aaddaccacd11——20:

aaababacaa21——30:

bbcbbbbbbb31——40:

dccccaccbb41——51:

ddbddaddddc

【篇三:

2010年中考小题狂做(中近史)】

单项选择题: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早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就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

“虎门销烟”距今()

a.160周年b.170周年c.180周年d.190周年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此诗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3.下面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他们为国立功的先后顺序是()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左宗棠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

4.把“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只能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

5.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开始遭到大规模外来侵略b.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6.我们之所以怀念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主要是因为()

a.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巩固了封建统治

b.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延迟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c.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d.他领导的禁烟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侮的坚强决心

7.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b.使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c.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8.“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此项规定最早出自()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右图记录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战争劫难。

此“战争劫难”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获取大量赔款b.洗劫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11.我国近代史上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邓世昌d.丁汝昌

12.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是与哪一次侵略战争有关?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右图反映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号舰艇直冲敌舰的一幕。

下令采取这一壮举的英雄

人物是()

a.关天培b.左宗棠c.张之洞d.邓世昌

14.右图是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著名浮雕,指出它表现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a.1839年虎门销烟b.1911年武昌起义

c.1919年五四运动d.1949年渡江战役

1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给我们的警示。

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黄埔条约》d.《望厦条约》

16.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高价拍卖。

鼠首、兔首铜像被盗于()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7.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

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d.创办福州船政局

18.马克思说: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19.“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a.廊坊阻击战b.威海卫战役c.虎门战役d.黄海大战

20.小林参加cctv的“开心词典”节目网上答题活动,他回答的题目是选择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瑷珲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

1.b2.b3.c4.a5.c6.d7.d8.a9.b10.b11.b

12.c13.d14.a15.a16.b17.c18.d19.a20.d

2010年“小题狂做”:

近代化的起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规模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a《新青年》b《每周评论》c《中外纪闻》d《民报》

3.90年前,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爆发。

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爆发的地点在上海b.运动取得了了彻底的胜利

c.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的路”的艰辛探索。

下列图片及文字说明,能够用来介绍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独特革命道路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开国大典c.武汉光谷

5.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高票位居第

一。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寿终正寝b.民主科学方兴来艾

c.十月革命影响深远d.北伐战争势如破竹

6.暑假期间,郑州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四个地点考察。

其中前往西北方向考察的主题应为()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三军会师长征胜利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

7.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主要标志是()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新式海军,设立了海军衙门

8.洋务派认为: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b.创办民用工业c.兴办新式学校d.派留学生出国

9.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10.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最深远的是()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1.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革命。

其中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是()

a.辛亥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革命d.改革开放

12.新文化运动时期,酷爱文学.思想进步的小刘想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假如你是当时该杂志的编辑,你会建议他写()

a.社会需要儒家思想b.十月革命一炮打响

c.君主立宪是时代的潮流d.立足国情,反对全盘西化

13.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c.民主科学时代d.尊孔复古时代

14.下图历史人物都是我党的早期领导人,其中只有一位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周恩来

15.《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属于沪浙(上海.浙江)红色旅游区的主题是()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15.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近代中国这两大领域的

开启性事件是()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⑤五四运动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①⑤

17.王岩与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准备举办“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的展览,请你帮助看一看下面的这些图片哪些可以在展览中使用?

()

①湖北织布局②安庆内军械所③江南制造总局④三峡水利枢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8.适合作为下表标题的是:

事件时间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李鸿章.左宗棠等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等

a.侵略与反抗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近代化的起步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走到天边有七星头;

老妹等你又长相守老妹等你又到白头?

?

”——电视剧《井冈山》插曲。

与歌曲描述相符的史实是()

a.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赢得“铁军”称号

b.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辗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队胜利会师

d.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国侵略军

20.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旅游可以归纳为:

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

你认为贵州省这栋房子只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这里()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b.宣告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C.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d.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参考答案:

1.a2.d3.d4.a5.c6.c7.a8.a9.b10.c11.a

12.b13.c14.c15.a16.a17.d18.c19.c20.d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

1.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重庆谈判

2.《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

“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

”能有力地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3.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④都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谈。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d.中共七大的召开

5.某历史博物馆一展厅的主题词是:

“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与该展厅主题相对应的事件主要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台儿庄战役

6.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b南昌起义指挥部

c遵义会议会址d卢沟桥

7.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假如你在XX搜索引擎中输入“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交通破袭战”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淮海战役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8.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

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重大规模战役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会师大西北

10.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

“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

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它描写的是哪一战役的场景?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

11.有人称赞周恩来“日寇猖獗.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

”,最符合这一评价的史实是()

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c.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13.下图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一幕,促使这一幕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

c.国际力量的支持d.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的浴血奋战

14.1936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表不“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表现中华民族自存自立之伟大能力与精神。

”李宗仁的抗战志向与决心在哪次战役中得到体现()

a.血染卢沟桥b.平型关伏击战c.血战台儿庄d.百团大战

15.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的说:

“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攻克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d.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16.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谈话:

“毛泽东真是去赴‘鸿门宴’。

”“他这么做是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

”根据谈话的内容,你认为他们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