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671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丽的家园成长的摇篮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尤溪县洋中镇基本概况

1、气候与物产

2、洋中镇历史

3、交通状况

4、历史人文

5、革命历史

6、基础设施

7、经济社会状况

8、工业园区

9、风俗传统

10、风味小吃

二、洋中教育发展史

三、风景名胜

1、桂峰

(1)概述

(2)村庄环境

(3)知名人士

(4)历史沿革

(5)村落风貌

(6)古代建筑

蔡氏祖庙

蔡氏宗祠

石狮厝

楼坪厅大厝

后门山大厝

后门岭民居

后门田大厝

资寿寺

(7)自然景观

印桥皓月

丹桂飘香

石笋擎天

金鸡耀日

玉泉涌蜜

酒座清风

三峡虎啸

双祭龙吟

(8)奇石怪树

(9)古村诗魂

2、枕头山

断崖飞瀑

情侣洞

仙人守洞:

望乡岩:

蓬莱阁:

镇火台和福音塔:

断魂崖:

马腰古寨:

枕山赤壁:

四、人物传奇

1、济阳骄子蔡龙豪

2、数字铺成的灯谜之路

3、雄鹰何处不奋飞

5、朱子家训

洋中镇位于尤溪县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洋中村距县城48公里,距三明市119公里,距省会福州98公里。

镇政府驻地在洋中镇湖头路33号。

洋中镇处在北纬26°

10′,东经118°

21′,东部与闽清县金沙乡接壤,西部与尤溪县西滨镇相连,南接尤溪县汤川、溪尾两乡,北部毗邻南平市樟湖镇、古田县湾口村。

全镇土地总面积363平方公里,主要为高山丘陵地。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总人口3.1万人,有17个建制村,40个自然村,220个村民小组,8514户。

洋中镇地势呈阶梯形,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80-1200米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19℃,年均降雨量可达1500毫米,无霜期269天。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洋中镇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低海拔区域发展若柑、脐橙等果树品种17000多亩,苦柑取得“活水牌”商标和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果品供不应求。

高海拔区域发展名优茶叶4500多亩。

食用菌保持规模,实现香菇种植1050万袋,蘑菇210万平方尺,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烟叶产量14600担,位列全县前列。

引进沈佳有机农业公司、安农有机农业公司,在高山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3000多亩。

依托福建光华百斯特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全镇生猪存栏3.3万头,出栏7.8万头。

洋中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7759亩,林地面积370300亩,森林覆盖率71.1%,林木种类140种,中草药100多种,有多种珍稀动植物。

境内有新岭溪、高州溪等主要流域,溪涧密布,水源丰富,全镇压已建成31所水电站,已开发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并与省网开门联接。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始建尤溪县,因境内有尤溪而得名。

宋朝,尤溪分为四乡八里,洋中隶属兴文乡,其中洋中大部分为长安里,后楼附近村落属安福里。

  明洪武年间,全县划分为50个都,洋中为15都部分,16都,17都。

  50都制一直沿用至民国。

  民国23年,全县划分为六个区,洋中隶属第三区西洋区。

  民国25年,全县改为四个区,洋中隶属第二区西洋区,含洋中,桂峰,官洋,后楼四个乡。

  民国29年,全县合并为25个乡镇,洋中为雍后乡部分,桂洋乡,香湖乡部分。

  民国32年,撤区,乡镇数目缩减至19个,洋中为雍后乡部分,桂洋乡,香湖乡部分。

  民国34年,全县又改为13个乡镇,洋中隶属西溪镇,公所驻地西洋村。

  1949年7月5日尤溪县和平解放。

  1953年,全县先后设立11个区、125个乡。

洋中为第十区,公所驻地洋中村,第十区含:

洋中、康林、后楼、官洋、本洋、际口、桂峰、龙洋、官圳、白漈等11乡。

  1955年,第十区并入第三区,洋中隶属第三区西洋区。

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全县划分为11个片、65个乡(镇),洋中隶属洋中片区,含洋中、后楼、桂峰、官洋四乡。

  1958年9月起,撤片、乡(镇),设立人民公社,洋中隶属上游人民公社,公社驻地洋中村。

  1959年6月,各人民公社改以驻地名称命名。

洋中为洋中人民公社,下含:

洋中、后楼、桂峰、官洋、官圳、康林、康甲、坎兜、龙洋、际口、丹坑、落洋、刘溪、洋边、贵同、际头、深度、仙岭、洋头19个生产大队。

  1959年12月,撤消洋中人民公社,并入西洋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全县改划为32个人民公社,有洋中,后楼,桂峰三个人民公社。

  1962年底,三个人民公社又合并为洋中人民公社,公社驻地洋中村。

  而后基本没有变化.

  1986年,公社改乡,名为洋中乡,乡政府驻地洋中村。

  1994年,撤乡建镇,名为洋中镇,镇政府驻地洋中村。

下辖:

洋中、后楼、桂峰、官洋、水圳、康林、坎兜、龙洋、际口、洋边、际深、联洋天堂、上堂、王宅、浮洋、坪坑17个行政村。

  洋中镇交通发达,福银高速公路过境35.6公里,并在集镇中心设立互通口,距福州98公里,三明116公里。

互通口的建立,使洋中成为福州进入三明的第一站,三明市的东大门,是对接省会、闽东南乃至整个华东大市场的最前沿。

  其他主要交通线路:

洋中经龙洋、华兰、草洋峡到县城,全程45千米;

洋中经龙洋至拥口村,全程20千米;

洋中经后楼至西洋20千米;

洋中经天堂、官洋、王宅至闽清金沙乡全程40千米;

洋中经水圳至香湖20千米;

洋中经漈口至南平市樟湖坂20千米;

官洋经南平高州村至古田县弯口村20千米;

桂峰至樟湖坂15千米。

 4、历史人文

洋中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明代有进士陈贵,曾任南京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司副使;

进士杨丹民任江西永新县知县;

还有父子举人蔡文盛、蔡梦锡,清代有进士杨大品,举人蔡钟鸣(任知县),蔡鸣凤、蔡宗谟、蔡友当、蔡建贡,武举蔡茂相、杨遇春、杨龙辉、蔡云飞、杨延宝、蔡梦灏、蔡以馨、蔡宗文、蔡绍元(任两浙监大使)等。

民国时期,有陈树勋(会省议会议员、古田县县长)、蔡亮采(任省临时议会议员),还有国民革命军团长陈荣标、杨忠贞、杨作源等。

解放以后,有旅美教授林昭怀(在美定居)。

旅港同胞蔡宣鹤(在港定居);

还有台湾同胞蔡龙豪、蔡贻华,留台的国民党退伍老兵陈福惠、曾纪策、曾广桂、杨锡添、林昭光等。

当前有武夷学院院长杨江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朱仁显,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孟楠等。

有祖籍桂峰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中共十六大代表,第九、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蔡奇。

早在30年代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就影响到了洋中这一偏僻边远山区。

使洋中的革命斗争成为尤溪乃至福建省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扩大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和区域。

1934年1月25日,红七军小部队经过洋康甲头向樟湖板进发。

攻打了后楼寨墩的地方武装民团据点。

1934年红七军途经洋中村,在八角楼、洋楼等房屋书写“打倒列强”、“打倒土豪分田地”等标语。

1937年7月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途经洋中康林村康隔自然村,在“水尾”、“天上圣母庵”书写了“打倒不抗日的国民党政府”等标语。

后红七军多次途经洋中,播下革命的种子。

1944年3月,由闽西特委机关张翼领导的“闽西北游击队”来到洋中际口村,组织发动群众搞丁、搞税。

1948年康林村民陈仁蛟担任闽北游击队长期间,带领90多人100多支枪援助解放尤溪。

洋中人民在闽西北游击队直接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抗日救亡、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1951年底,洋中土匪全部肃清,在革命斗争年代,涌现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洋中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备。

镇自来水厂日供自来水可达2000吨,可满足居民和工业用水;

邮电通讯、闭路电视设施完善,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镇;

洋中新城广场、街心公园、崛起园、后楼村农民公园相继建成;

虾形山文化健身公园、梅峰中心广场等准备建设,镇区内宾馆、舞厅、酒家等场所一应俱全,三星级宾馆已动工建设;

镇区教育、商业、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已初具规模,其中海西农村干部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实训基地、福建省机电技师学院二期动工建设,洋中中学被确定为尤溪一中分校,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按县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标准建设,规划建设梅峰新城幼儿园,规划将洋中卫生院建成二级综合医院,并争创二级乙等医院。

7、经济社会状况

 近年来,洋中镇先后被授予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园林乡镇、文明乡镇和市级农村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工业竞赛重点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特别是2010年,洋中镇压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被授予省级商贸重镇,绿色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4.5亿元,比增36.89%,其中工业产值完成8.85亿元,比增5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65亿元,比增6.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32亿元,比增64.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亿元,比增45.44%;

镇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万,实现1229..17万地元,比增65.01%;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044元,比增12.5%。

策划生成小城镇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43亿元,启动建设项目54个,其中年度新开项目21个,完成建设23个,累计完成投资6.52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52%。

洋中镇个私经济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镇共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从业人员3108人,主要有纺织、服装、鞋业、林产等主导产业。

个体工商共714户,固定资产2285.22万元,从业人员3112人。

目前已开发樟溪板、宝亭洋等工业园区,其中樟溪板工业小区是洋中镇首批开发建设的工业集中区,位于福银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对岸,距洋中互通口100米,交通十分便利,是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聚集地。

园区于2003年动工建设,规划面积500亩,建设期间共搬迁农户126户723人,房屋46座,总投资1800多万元。

园区主导产品以服装、纺织、林产品、造纸为主,到目前已落户福州、温州等外地企事业9家,固定资产总投资1.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930人。

宝亭工业区是尤溪经济开发区(省级)四大片区之一,位于镇区所在地西部,分布于福银调整两侧,距福银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1000米(直线距离100米),是目前三明市对接闽东南乃至整个华东大市场最前沿的一个工业集中区。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3900亩,总高投资5.8亿元。

分三期开发。

第一期开发面积1500亩,于2007年底动工兴建,目前已完成封土石方一平工程,构造附属工程、园区道路、供电和自来水工程等,第二期开发面积1000亩,正在进行“五通一平工程;

三期开发1400亩,定位为承接福州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械加工专业园区。

园区内已引进唐力纵横科技、博大管业、沃隆管阀制造、共聚塑胶等签约项目28个,固定资产总投资15个亿多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

其中中翔纳米、熟客、闽泰鞋业、陈氏鞋业、承峰鞋业已建成投产;

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入驻企业60家以上,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以上利税1.6亿元,从业人员6000人以上。

园区的开发建成,将成为推动洋中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迎龙灯:

每年春节过后从初四到元宵节是小镇最热闹的时候。

每年这个时间段洋中各个地方相同姓氏的会举办迎龙灯活动。

当确定好举办日期时,首先,人们会在当天清晨到寺庙替菩萨点灯,接下来就把菩萨引到固定场所给同姓氏的人祈祷。

这就算是引龙灯的开幕式吧。

到了傍晚(大约在晚饭过后)迎龙灯就开始了,这时你会看到几条长龙追随着龙珠给洋中各家各户人民拜年。

当然热情的洋中人民会早早的打开大门,准备好大量的鞭炮烟花恭候神龙的到来,祈祷神龙来年风调雨顺。

洋中是福建省中部的山区小镇,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据历史记载,仅桂峰村就出过进士3名、举人16名、贡生44名、秀才410名;

后楼村武举4名、岁贡10名、秀才80名;

洋边村贡生1名、秀才3名;

洋中村进士1名;

王宅村进士2名、举人1名、秀才4名;

上塘村岁贡1名。

辛勤功绩,功记千秋。

历史记载民国初期洋中只有三宝庵一所书塾,老师为秀才蔡点钦,教材主要是宣扬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称为书斋。

1943年热心人士蔡启安为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建成一所土木结构四个班级二层教学桉,是全县最早学校之一,名称“普育小学”校长陈大清。

但是学生不多,因为开创小学还是一种新生事物,难怪群众不理解,认识不足,加上社会贫困,只有一部分富裕的家庭子女入学,全校只有数十名学生。

因为受到封建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还相当严重,女生入学十分罕见。

洋中中心小学的发展

洋中中心中学创办于一九三八年,原址在坎兜三保庵,陈光书担任学区校长。

一九六五年二月搬迁到洋中小学。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0年“文革”期间陈钟锣、李保桂先后分别担任了洋中小学负责人。

一九七0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属洋中公社教革组负责管理,负责人有林秉松、曾广章、张叶春。

一九七九年九月成立了洋中学区,下辖洋中、后楼、官洋学分区,辖17个完小,35个教学点。

洋中小学正式命名为洋中中心小学,并建了占地面积为432平方米的四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

卓一勋任学区校长,林恩杏任教导主任,林昭诗任书记。

一九八六年九月至一九九一年八月,林恩杏担任学区校长,陈友桃、王周能任教导主任。

一九八六年九月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一九九一年九月至一九九七年八月,张叶春同志任学区校长,蔡招龙任教导主任。

张旺、王周能先后分别担任洋中中心小学校长。

一九九三年兴建一幢四层砖混结构的学区办公楼。

一九九四年兴建一座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的三层环阶梯庭院式教学楼。

开辟了一个9800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

“两基”工作通过了市、省、国家级验收,教育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一九九八年九月至二〇〇一年八月,钟松球同志担任学区校长。

根据教育发展形势需要,小学实施布局调整方案,拆并天堂、上塘、坪坑、王宅、际深、际口、浮洋、联洋等完小和34个教学点。

县教育局在洋中学区召开了拆点并校工作现场会。

二〇〇二年九月至二〇〇五年八月,吴章文同志担任学区校长,朱开丹同志担任教导主任。

兴建了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寄宿生综合楼,设施齐全,可容纳300多个寄宿生。

学校推行“以生管生,生生互育”的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洋中寄宿制学校。

二〇〇四年九月洋中学区改名为洋中中心小学。

二〇〇五年九月至二〇一三年八月,蒋光银同志担任洋中中心小学校长,杨珠莲、林功先后担任教导主任。

洋中中心小学定为尤溪县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开辟了《我与课改同成长》、《七彩虹》专刊,当年学校被三明市教育局评为课改工作先进校。

尤溪县教育局在洋中中心小学召开全县“课改实验工作”现场会。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装备了31间多媒体教室,二〇〇六年一月尤溪县教育局在洋中中心小学召开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会。

二〇〇七年,学校开始实施“农远工程”,装备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8个,当年十一月份,尤溪县教育局再次在洋中中心小学召开全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研究试点工作”现场会,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〇〇七学年,洋中中心小学被评为“三明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〇〇八年,学校多方协调,盘活资源,兴建一座教师集资楼,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解决了部分教师在布局调整后住宿困难的问题。

二〇〇九年,投资260万元兴建了洋中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

二〇〇九学年开始,洋中中心小学和厦门同安新民中心小学“手拉手”结对子,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探索,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尤溪县小学幼儿教育研究会以“心育研讨”为主题的年会在洋中中心小学隆重召开,洋中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二〇一一年,投资350万元,新建洋中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

二〇〇五学年至今,洋中中心小学连续六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二〇一三年九月至今,颜肇鹏同志担任洋中中心小学校长,林功同志担任教导主任,洋中中心小学被定为尤溪县“五学”模式教学试点校。

创办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前期投入资金28万元。

二〇一三年九月开始,洋中中心小学和三明市实验小学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

二〇一三学年洋中中心小学在县综合考评中荣获第二名。

洋中镇有许多风景胜地。

有明末清初古建筑群和八大景观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有深厚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交融的后楼枕头山省级森林公园。

此外,洋中拥有省级保护单位一处——蔡龙豪故居。

县级保护单位两处:

一是桂峰村的资寿寺,始建于唐乾宁四年,规模宏大,有三大殿、观音堂、藏经阁;

二是洋中村的基督教堂,为民国时期美国传教士所建。

桂峰

1、概述:

桂峰村位于洋中镇之东北向,全村349户,1268人。

海拔550米,为半高山谷地。

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

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

桂峰全貌图

2、村庄环境

桂峰环境优美。

加载典籍的就有“桂峰八景”,还有资寿岭尾的千年古寺—鍠山寺(亦称资寿寺),香火兴旺时僧众达数百人。

这些景点或天然生成,清新脱俗;

或人工雕造,婀娜多姿。

引来了古今多少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数百首诗词歌赋载之于蔡氏族谱。

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是位于村中心“印桥皓月”景区,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

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桂峰过去那种繁华的景象。

所谓印桥,即“石印桥”,始建于明万历32年(1604),因桥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

石桥周边种有四株金桂、两株紫荆,桂花树头的石墩砌成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方形状,称为日、月、书、印,象征着美景如日月一样永恒,寓意财富、权力源自于知识。

秋高气爽之夜,朗朗月光、浓浓花香,淙淙流水,啾啾蝉鸣,游客到此,俨然足临一幅仙乡画境。

3、知名人士

桂峰地灵人杰。

建筑是历史的镜子,即使是人去楼空,乃至毁为废墟遗址,也往往会把历史的影子常留在人间。

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

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

现存明清时期的书斋有“玉泉斋”、“泮月斋”和“后门山书斋”等。

墙上张贴的许多科举捷报,至今仍依稀可见。

30几座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有一条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对后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十分巨大。

据记载,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

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也传下了崇文尚学的精神财富。

解放以后,桂峰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就达数百人之多。

其中大学生107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真是"

“桂峰无今古,学海有后人”!

4、历史沿革

桂峰历史悠久。

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60多年了。

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南移。

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便成为他理想的首选之地。

后来,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

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

蔡氏子孙在这里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创造文明,使桂峰成为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名门望族。

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

层层迭迭,错落有致。

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

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

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

“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桂峰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乾宁期间。

据民国《尤溪县志》载:

“资寿寺,在十六都。

唐乾宁四年(897)建。

国朝乾隆二十七(1762)年,僧瑞光重修。

”又据该寺《复兴鍠山寺田碑记》文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该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

相传在蔡氏肇基前,已有其它几个姓氏在此安居,但只是零星小屋,构不成村庄。

现在村中还有小地名如李厝垄、马家塘、坑里甘等,应为李姓马姓甘姓居所之命名。

可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详情不得而知。

据普查得知,桂峰从唐末宋初时期,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

至南宋中后期,随着社会的逐步没落,外加金兵压境,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面对内忧外患的国运,许多世家子弟便萌生避世的念头。

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便带领儿孙披荆斩棘,在今祖庙处结庐而居,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为“岭头”。

至元代初年,桂峰其它族姓或外迁或消失。

而蔡氏子孙却繁衍很快,生产力也有所发展。

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

明洪武初年(1368—1377),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

至明中叶,人口逐步增多,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文化氛围开始浓厚。

读书人中有多人先后考中了秀才、贡生、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又有20几座新居拔地而起。

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

所以,外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这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

外部条件:

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此地,大量的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返尤必从此地住宿过夜,大量的物质、文化消费,在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地的各种商品文化信息。

内部条件:

当地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

有钱人开始争置田产、山产,营造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