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89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Word格式.docx

4)卫星教育电视发展.1974年5月,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

我国教育电视的发展

1958年5月1日开播电视,试播中播出了科教影片《电视》;

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学;

2月8日数学家华罗庚上第一课。

1986年7月1日试播教育电视节目,10月1日正式播出;

1987年,成立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及专业性中国教育电视台;

1987年12月,召开全国性电化教育工作会议。

2.教育电视发展的原因。

1)电子技术的发展-廉价的制作设备

2)电视具有优越的知识传授功能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技能训练扩大教学规模

3)社会发展需要

较短的时间呈现尽可能多的内容,而且又能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

同一材料学习三天后的记忆率看,视听并用要比单用视或听高。

视觉15%听觉40%视听并用75%

在人类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感知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有视觉、听觉和嗅觉。

人类获取信息的五种感觉

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实验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中国电视师范学院;

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

以中央电大为例,自79年开播以来,截至2008年底,全国电大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已达45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2.7%

二、教育电视节目的分类

广义的理解:

电视教育节目包含电视社会教育节目(社教节目)和电视教学节目。

狭义的理解:

电视教育节目仅指电视教学节目,而不包括电视社教节目。

按内容属性分类:

政治类、经济类、人物类、知识类、文化教育类、科学技术类、军事类、教育类等。

按对象属性分类:

大众节目、少儿节目、青少年节目、中学生节目、大学生节目、老年人节目、妇女节目、子弟兵节目、农民节目等。

按形式属性分类:

1体裁样式分为:

记录片、科教片、专题片、教学片、讲话节目、综合节目、杂志型节目、系列节目、特别节目、知识竞赛等。

2制作方式及表现形式分为:

现场直播、录像剪辑、演播室型、主持人型、晚会型、解说式、主讲人式、师范式、小品式、特技式、动画式、表演式、采访式等。

依据节目的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将教育电视节目分为三大类:

1.社会性教育节目2.知识性教育节目3.系统性教学节目

三、教育电视节目的特性

1.教育性2.科学性3.艺术性4.技术性

1.教育性:

明确的教育目的;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性:

传授的知识内容应当是科学的、正确的;

运用的概念、提出的定义、选择的例证和作出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所用的文物、史料、文献、照片等资料要真实正确,符合科学事实;

采用的特技、动画要准确,能科学的反映客观事实;

表演者的操作、示范要正确、规范;

解说词要准确、精练、通顺,声画同步,专业名词一定要把音读准;

字幕要工整、规范,不能出现错别字。

3.艺术性

•画面要做到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色彩协调,主题突出。

•剪辑要做到组接流畅,符合逻辑,节奏适当,声画同步。

•解说要做到语音规范,抑扬顿挫,声音优美,生动感人。

•音响、音乐做到选择恰当,搭配合理。

•特技、动画做到运用恰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

•字幕做到书写工整,准确无误,大小适当,颜色和谐,布局合理。

4.技术性

•图像质量;

•声音质量;

第三节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程学习目标

1、线性编辑与配音设备技术及使用;

2、电视特技设备技术及使用;

3、演播室节目制作系统的使用;

4、电视制作系统的配接;

5、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和敬业精神。

学习方法:

多听、多看、多练

第二章线性编辑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录像机的发展和分类;

2、掌握磁带图声安排的标准规范;

3、了解编辑工作的方式种类;

4、掌握组合编辑与插入编辑的特点及用途;

5、掌握编辑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6、能正确选择图像编辑点;

7、掌握稳定图像编辑点的方法;

8、掌握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组合编辑与插入编辑的特点及用途;

2、掌握编辑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3、难点是图像编辑点的选择。

第一节录像机的发展与分类

磁记录信号频率与带速和记录波长的关系:

λ=υ/ƒƒmax=υ/λmax=υ/2g

λ-记录波长υ-磁带速度ƒ-记录频率

g-磁头缝隙宽度υ-磁带速度ƒmax–最高记录频率

g-0.5umυ-8.6m/sƒmax–8.6MHz

磁头缝隙g/记录波长λ<

=0.5

2、录像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录像机与录音机记录原理一样,也是利用磁性记录原理将视、音频信号记录储存在磁带上,并可以随时重放已记录的信号或抹去无用的信号重新记录。

录音机的记录频率范围:

20Hz-20KHz

录像机的记录频率范围:

25Hz-6MHz

录音机采用纵向方式记录

录像机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记录

螺旋扫描方式提高记录上限频率

视频信号处理系统:

1、模拟记录方式

直接调频记录方式色度降频方式分量记录方式

2、数字记录方式

非压缩记录方式压缩记录方式

3、录像机的记录格式

模拟复合录像机

1英寸C格式U-matic¾

吋β型1/2吋VHS型1/2吋8mm格式

缺点:

亮度和色度信号串扰;

清晰度无法提高

模拟分量录像机

Betacam-SP1/2吋:

Betacam:

亮度4.4MHz-6.4MHz,色度4.0MHz-5.7MHz。

Betacam-SP:

BVW亮度6.8MHz-8.8MHz,PVW色度5.6MHz-7.3MHzUVW亮度带宽:

5.5MHz

亮度信号磁迹宽度86um,

色度信号磁迹宽度86um(PVW为73um)

MⅡ1/2吋

亮度信号磁迹宽度56um,

色度磁迹宽度是36um

信号传输处理过程中,易受干扰;

多代复制,信噪比下降;

数字压缩录像机:

Digital-BataDVW系列

DV格式-家用数字录像机

DVCAMDSR系列

DVCPRO25/50AJ-D系列

Digital-SBR-D系列

Betacam-SXDNW系列

MPEGIMXMSW系列

4、新型存储介质录像机

光盘录像机P2卡录像机硬盘录像机

5、高清晰度录像机

高清晰度录像机

录像机的发展

由模拟复合到模拟分量

由模拟到数字

由全比特记录到压缩比特记录

由标清到高清

由磁带记录到光盘、P2卡、硬盘记录

一、电子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1、编辑点无跳动

2、编辑精度高

3、编辑速度快,操作方便

4、编辑灵活

5、可作特技编辑

6、不损耗磁带

普通录像机做编辑存在的问题

1、编辑入点信号双重记录,编辑出点信号记录缺损。

2、控制信号不连续

重放时造成伺服系统的紊乱,破坏图象的同步。

两台普通录象机只能完成复制转录工作,不能进行编辑.

编辑录像机的改进

1、设置了电子自动编辑程序化控制电路

2、完善了伺服机构磁鼓伺服和主导伺服

3、实现了成帧功能2/4/8场

4、增添了视频旋转消磁头

5、增添了音频消磁头

6、增设了消隐切换开关

7、增加变速搜索功能

二、编辑要求

1、图像、声音要符合技术标准。

视频信号峰值为1伏、不允许超过1.1伏,音频信号

平均值不超过0dB

2、磁带上内容安排要规范标准。

四、编辑的方式

1、按磁带编录方式

组合编辑插入编辑

2按编辑控制方式

手动编辑半自动编辑全自动编辑

3、按图像摄录的顺序

现场编辑后期编辑

4、按图声编辑的顺序

先声后画编辑

声画同步编辑

先画后声编辑

(一)组合编辑与插入编辑

1、组合编辑

组合编辑就是将不同场景分段录制在素材带上的图像、声音、控制信号,按分镜头顺序同时记录在编辑带上。

注意:

组合编辑方式适合于进行第一次编辑,而不能用于修改内容。

2、插入编辑

插入编辑是在已录有连续控制信号的节目磁带上,同时或单独更改图像和声音信号。

注意:

插入编辑适合于进行修改图像或声音,以及进行“先画后声”的配音,或“先声后画”的配画。

(二)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编辑

1、手动编辑(不需要编控器)

(1)在录机上选好编辑方式。

(组合或插入)

(2)分别在放机上找到镜头起始点,并使磁带暂停在编辑点。

两机的计数器都置“0”。

(3)分别将放机和录机倒回5秒或10秒钟暂停。

(4)同时按下放像机和录像机的暂停钮,启动放像。

(5)当磁带运行到编辑入点时(计数器的“0”处),同时按下录像机上的编辑钮(EDIT)和放像钮(PLAY)。

使录机由放像状态切换为录像状态。

(6)到镜头出点时按切出键(CUTOUT)或停止键(STOP)

这种方法常用于无法用编控器控制的不同格式的录像机之间编辑。

2.半自动编辑

(利用编辑控制器对两台录像机控制,完成自动编辑的方式。

最常使用的一种编辑方式。

分为1对1编辑和A/B卷编辑

电子编辑的流程

1编辑准备--磁带、设备设置、电平调整

2选择编辑方式--组合编辑或插入编辑

3设置编辑点--选择放机和录机编辑点

4检查修改编辑点—预演、修改

5自动编辑-执行编辑、复看

3.全自动编辑(略)

第三节图像编辑点

一、如何选择图像编辑点

(一)主体动作编辑点

(二)运动镜头的编辑点

(三)穿插镜头编辑点

(四)人物情绪编辑点

(五)节奏编辑点

(六)对话的编辑点

(七)音乐剪接点

(八)音响剪接点

1.相同主体动作编辑点

(1)主体位置固定的画面,选择姿态刚发生明显变化后,作为动作编辑点。

(2)主体位置移动的画面,选择运动方向或速度刚发生变化后,作为动作编辑点。

(3)主体出入不同空间的画面。

选择主体走出画面后或走入画面前,作为动作编辑点。

主体可以出画入画:

如教师从家里走出画面,切换到走入课堂画面。

主体可以出而不入:

如从办公室走出画面,切换到在街上行走。

主体可以入而不出:

如从工厂宿舍区走入画面,切换到在学生家里家访。

(4)主体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的画面。

选择动作刚开始或停止后,作为动作编辑点。

2.不同主体动作编辑点

(1)选择动势方向一致的地方作为动作编辑点。

如直线运动的主体,当朝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切换,使观众的视线方向保持一致;

曲线运动的主体,前后镜头要保持连贯。

(2)选择形态相似的地方作为动作编辑点。

如旋转的汽车轮切换到旋转的自行车轮。

1.运动镜头之间的编辑点。

(1)镜头运动方向相同的编辑点采用动接动组接,产生一气呵成的效果。

(2)镜头运动方向相反的编辑点,采用静接静组接,镜头要有起幅,落幅。

2.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

(1)运动镜头与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采用静接静组接。

如一个摇镜头落幅后,才能接静止的固定镜头。

(2)运动镜头与主体运动的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采用动接动组接。

如跟拍一辆行驶的汽车,切换到汽车驶向远处的固定画面。

1.选择运动主体刚转弯,转身或转头后,作为穿插镜头编辑点,使跳轴有逻辑关系。

2.选择主体在画面中间作垂直运动作为穿插镜头,(即正面镜头),这些没有明显方向性的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冲突感。

3.选择主体的特写镜头作为穿插镜头,特写镜头引人注意。

分散、消弱跳轴的突然。

选择人物情绪的高潮处,如喜、怒、哀、乐作为图像编辑点。

情绪剪接点的选择,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在镜头长度的把握上一般要放长一些,以“宁长勿短”的原则来处理。

节奏剪接点的作用,是运用镜头的不同长度,来创造一种节奏——或舒缓自如,或紧张激烈。

在选择画面节奏剪接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声音的剪接点。

1、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

即上下两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切换。

三种剪接方法。

第一,上个镜头的话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而下一个镜头切人时,画面与声音也留有一定的时空。

第二,上个镜头的话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

第三,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

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

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人。

2、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

有两种剪辑方法。

第一,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的切换,而是交错切出。

上个镜头的人物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人物画面上。

第二,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也是交错切出、切入。

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接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

有两种剪辑方法。

第一是歌曲、戏曲、器乐曲等音乐类节目的剪接点。

以音乐节奏、乐句、乐段的出现、起伏与终止为主要依据来选择;

如电视片表现交响乐演奏,哪个乐器开始独奏,就将镜头切至哪个乐器,一般用近景、特写表现,合奏时切至全景,一般用全景表现。

第二是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置的画外音乐,要注意将音乐的节奏、乐句、乐段与画面内容的情绪及长度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段落画面已自然结束,而音乐尚未结束,这会给观众一种截然而止的不和谐感。

音响剪接点要求与画面内容为基础,在某一段效果音响的首尾选择剪接点,特别要把握好同期声效果声响与画面互相配合的关系。

二、稳定图像编辑点

(一)防止编辑点图像跳动

从技术上防止编辑点图像跳动的措施

1.选用图像质量良好的素材带,不用多代复制的录像素材。

2.选用图像质量良好的编辑带。

使用前将它快速走带与倒带一遍,使其各段的张力一致。

3.编辑带预录标准的控制磁迹信号,然后采用插入编辑方式编辑。

4.编辑放机的视频输出信号,经过时基校正器校正后输入编辑录像机。

5.编辑放像机重放每个镜头时,调整磁迹跟踪旋钮(TRACKING)使视频电平表达到最大值;

调整视频电平旋钮,使视频全信号最大值不超过1.1伏。

6.使用编辑放像机与录像机彩色伺服开关。

以供编辑预卷、帧伺服与彩色成帧,使奇、偶场序对准,色同步、信号相位连续,从而防止编辑点图像跳动与闪色。

7.防止由于编辑时“夹帧”形成图像跳动。

8.编辑系统用稳压电源。

防止电流波动与高、低频电火花脉冲信号干扰,从而稳定图像编辑点。

(二)防止编辑点视觉跳动

从艺术上防止编辑点跳动的措施

1.两镜头组接时,景别变化不要太大。

如远景接一个特写。

2.相同背景的主体,景别或拍摄方向要有变化。

3.停机再拍特技与动画的主体不能错位。

4.主体的位置、方向或视线要一致。

5.主体运动或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要一致。

6.动静变化不要太突然。

7.色调明暗变化不要太大。

8.色彩过渡变化要和谐自然。

第三章电视特技

1、掌握电视特技设备的使用和调整。

2、掌握电视特技系统的连接与调试。

3、如何正确使用特技效果。

1、熟悉模拟电视特技的种类及含义;

2、掌握模拟电视特技的基本原理;

3、能使用电视特技设备进行现场节目的切换;

4、正确合理的选择使用特技效果。

第一节电视特技的种类与处理方式

电视特技是指利用设备和特殊技巧,如摄像技巧,录像重放特技,模拟电视特技,数字电视特技来处理或组接画面,从而产生的特殊画面效果。

一、摄像特技

(一)镜头操作特技

1、光圈操作淡入淡出

2、聚焦操作虚出虚入

3、停机再拍动画效果

4、定时拍摄动画效果

5、高速摄影快速变化

(二)特殊效果镜特技

1、多像镜多影和多排

2、柔光镜柔化画面

3、晕光镜突出主体

4、星光镜十字米字

5、夜景镜光学密度为0.9,0.6,0.3

(一)录像重放特技

1、快动作2、慢动作3、倒退4、静像

特技重放需要用专门的放像机,如:

PVW-2650。

(二)模拟电视特技

模拟电视特技按照处理信号的方式可分为:

模拟分量切换台和模拟复合切换台

1、切:

画面的直接变换

2、淡:

画面逐渐隐没或者由黑暗中渐显出来的变化过程。

3、化与叠:

前一个画面逐渐消失的同时,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示出来,直至完全代替前一个画面的过程叫做"

化"

化出化入时间根据情绪确定。

两个化出化入中间像叠时固定,并延续下去得到重叠效果,叫“叠”。

4、划与分割屏幕:

一幅画面被划动分割出另一画面,直至被取代的转换过程,称为划。

当两个画面在划变过程中,固定在某一中间位置时,就可看到“分割屏幕”效果。

5、键控

外键内键色键

键控:

以一个任意的图像信号C作为键控信号,把某一个图象信号B(也可以是C本身),镶嵌到A图像中去形成新的画面结合过程叫“键”

(三)数字电视特技

数字电视特技按照处理信号的方式可分为:

全数字电视特技和数字处理电视特技

1、连续扩缩效果

2.平滑移动效果(SlideEffect)

平滑移动是指整幅画面在屏幕上的移动,属位置特技形式,其图象没有大小、

尺寸的变化,却沿着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滑动。

3.多影效果

结合以上两种效果,使图象不断地缩小和偏移,并存人帧存储器中,使屏幕上产生图象的多影效果。

4.镜面效果

5.冻结效果

冻结是指画面图象由运动变化转为凝固静止。

就像电影片的定格和有动态伺服电路的录像机停格效果一样。

6、旋转效果

让画面围绕某根轴线作转动,称之为图象旋转效果。

通常把绕X轴的旋转叫做翻滚(Tumble),而绕Y轴的旋转称为翻转(Spin)

7.非线性特技效果(Non-LinearEffects)

非线性特技与线性特技不同,其图象实际上是立体曲面,如:

柱面和球面等。

翻页功能特技(PageTurn)也是一种非线性特技。

8.运动轨迹效果(MotionTrackEffeck)

运动轨迹效果是数字特技里的一种高功能特技,它先把画面里移动速度大的部分,如人或物的运动,从画面中取出贮存,然后按不同时间在画面中停格出现,便实现了运动轨迹描绘效果。

利用这种特技形式还可表现人物运动时各个瞬间的姿态和运动的轨迹。

9.残像效果

残像效果与“运动轨迹效果”相似,它们使用的是同一种技术。

只是取出的运动体随时间很快模糊,看上去就像运动体后面有一个迅速由清晰变模糊的拖尾。

似慧星的慧尾一样,于是又可称这种数字特技为“动态拖尾"

效果。

10.马赛克效应

马赛克是指用不同颜色的小方瓷砖镶嵌出图形来,以取代绘画的细微颗粒。

11.油画效果

画面的油画效果是一种涂色手段在数字特技中的运用。

12.自动跟踪色键效果

这种效果使色健画面和插人画面互相跟踪相配,也就是说可以自动计算色

键窗口的尺寸和位置,然后将另一图象也相应地扩缩到一定尺寸和位置,

以填入色键窗口。

13.裂像效果

画面图像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或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分裂成二块或四块

画面图象,并且分别向两边推移出去,在中间裂开的地方可键人另一画

面图象。

当一分裂的图象被全部推出后,便完成了镜头的转换。

第二节模拟特技的原理

一、概述

能完成切换和特技效果的设备叫做视频特技切换台

参与切换的信号源必须做到“三统一”,即节目制作系统内的时间统一、相位统一、幅度统一。

对切换设备的主要要求是:

1、线性失真小,要有足够的带宽。

2、各信道间串扰小。

3、非线性失真小。

微分增益失真DG<0.5%,微分相位失真DP<0.2°

4、亮度色度增益差<士1%;

亮度色度延时差<士10us。

5、切换稳定可靠。

切换台的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

播出切换系统和节目制作切换系统两大类。

或分为:

线路切换台、现场切换台、后期编辑切换台。

根据输入输出信号的不同分为:

复合信号切换台和分量信号切换台

根据处理信号方式的不同分为:

模拟切换台和数字切换台

根据处理信号层数的不同分为:

1级M/E,1.5级M/E,2级M/E等

播出系统中使用的视频切换器的主要要求是:

输入信号的通道多;

工作稳定可靠;

操作方便;

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能同步切换音频信号;

特技效果简单。

节目制作系统的视频切换器(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切换台),主要要求是:

特技功能尽可能齐全;

特技效果花样多;

组合画面能力强,组合方式灵活;

有与数字特技装置和编辑机连接的接口;

操作简便。

二、视频特技切换的原理

(一)快切

速度快、逆场切换、信号同步、视频开关自锁和互锁。

(二)混合

混合的特技可实现三种艺术效果:

淡入淡出、化入化出、叠化。

两种方式:

相加混合

非相加混合

相加混合(两幅电视画像在转换过程中,A图像慢慢减弱,B图像慢慢增强)

非相加混合(哪路信号幅度大就输出哪一路信号)

在两幅画面转换过程中,哪路信号幅度大就输出哪一路信号,因此也能保证总幅度始终不超过0.7V。

表现在屏幕上,图像A中的象素从暗到亮依次消失,图像B中的象素从亮到暗依次消失。

由于在图像转换过程中,图像A与图像B交错混合在一起,但不呈叠加状态,因此称为非相加混合。

(如幽灵慢慢显现)

(三)划像(WIPE)

划像也叫扫换,在画面转换时,两幅图像之间有一明显的分界线

(四)键控

A:

背景信号;

B:

键信号;

C:

键源。

键控的原理与划像基本相同

两者的区别在于,键控使用的门控信号(键信号)不是由划像波形发生器产生,而是由键源视频信号通过键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