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06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用典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典Word格式.docx

《用典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典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典Word格式.docx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①鉴赏作品的形象形象,又称艺术形象。

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

诗歌按艺术形象可分为:

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叙事写人类。

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

景色的鉴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

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

鉴赏时要全面领会,准确感知。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同学们一般以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伤的心情,其实不然。

一二句中的“瑟瑟”指碧玉而不是“萧瑟”之意,这两句写出了傍晚江面红绿交映,波光粼粼的绚丽景象,并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

三四句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对露珠和月的比喻给人强烈的美感。

面对如此美丽的秋江晚景,诗人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对眼前奇景的喜爱之情。

物象的鉴赏要注意其人格化形象所象征的人的品格、志趣、抱负等。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叙事写人诗主要与怀远思乡、友人情谊、吊古伤今等有关。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写诗人坐车行于秋天的山中见到的艳丽景色,迷人的枫叶比二月花还鲜红,没有一点萧条冷落之气,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山景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乐观的感受。

②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所绘之景与所表之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形象完美统一的结果。

鉴赏意境要借助物象,领会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具体特点,以此为拐杖,慢慢去体会。

根据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可分成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不同类诗歌的意境的鉴赏略有不同。

对于怀古类,一般要弄清所叙述的是哪一段历史,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提到哪些历史人物,再想一想诗人流露了怎样的褒贬态度,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诗歌有无讽今之意。

比如《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盛今衰,鲜明地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通过写宜阳城人烟稀少,野草茂盛,花开花落,春色空好,无人欣赏,也表达了感世伤怀和叹惋之情。

对于咏物类诗歌的鉴赏要弄清所写何物,此物在作者笔下是何特点,有何喻人之意。

比如李贺的《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中“金络脑”是一种贵重的马鞍,比喻受到重用。

作者借马寄情,什么时候才能披挂上阵,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功勋?

一股热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的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写景诗的鉴赏要弄清作者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景色,作者写景是为了寄托什么情感。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早春雨后的西湖图景,景色明丽,充满生机,特别是白沙堤上翠柳成荫,更是惹人喜爱。

一个“最”字突现了诗人对美好春色的无限热爱之情。

古诗中的叙事诗往往融叙事于写景或咏物中,可结合写景和咏物进行鉴赏。

③抒情方式我们常说的抒情方式有两种: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对有关人、事表达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主要指寓情于景、事、物等,尤其是情景交融,是诗歌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式。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首诗综合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一二句融情于景,将生活的艰苦和思乡情怀融于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

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④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又称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描写中的白描手法在诗歌中经常运用,它的特点是对景物粗线条勾勒,不加铺陈和修饰。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⑤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作者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黍离情、讽谏情、报国情、热爱情等。

比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这一经典意象往往和很多伤感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见秋风”的氛围更容易撩拨客人的怀远思亲之情。

这首诗写思乡,作者寄情于叙事中,再现了写信和寄信两个生活片段,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愁绪,真切动人,别具一格。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写羁旅愁思,虚实结合,用可远隔千里寄相思的明月抒尽对亲人的绵绵思念。

再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杜甫很难得的闲适诗,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诗人的强烈感受,用工笔描绘的飞燕图和睡鸳鸯与粗线条勾勒的春日艳丽图景交相映衬,清晰表达出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境和面对欣欣向荣景色的喜悦心情。

⑥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形象生动、清新淡雅、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工整华丽、豪放激昂、节奏鲜明、反复叹惋、抑扬顿挫等等,同学们要加强对这些说法的揣摩和理解。

⑦风格流派 从题材和内容可分成:

豪放派与婉约派;

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

二、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

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宋·

苏轼)】【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巧用比喻。

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精心设喻,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

如唐代诗人朱庆馀临到科举考试了,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一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

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

后来,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

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

那贵重的齐纨(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制成的衣服)也不值当今人们看重,只有她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

张籍同样巧妙设喻,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两诗一问一答,相映成趣。

2、拟人请看下面两首诗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韩愈)】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

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

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唐·

李白)】【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唐·

刘禹锡)】【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以“晴”暗指“情”,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都表现出来,曲传心声,含蓄机智。

,“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再举几个例子: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⑤以汉代唐。

即诗歌表面议论汉朝政事,实则借此讽刺唐王朝的弊政。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里的“汉皇”实指唐明皇。

……。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杜牧】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

贵在想象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

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

“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

“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

“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

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

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

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

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

“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

“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

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

因为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

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

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

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

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连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借用典故。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

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

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

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

得飞将军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