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826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8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6年地下车库技术控制精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汽车间横向间距

600mm

汽车与柱子净距

300mm

汽车与墙、护栏及其他建筑物净距

横向:

纵向:

500mm

垂直停车汽车间纵向净距

平行停车汽车间纵向净距

1200mm

停车挡距后侧边线净距

1300mm

3.2停车位尺寸:

普通车位

2400mmX5300mm

大型车位

2600mmX5300mm

豪华车位

2700mmX5700mm

微型车位

2200mmX4200mm

3.3中端、中高端楼盘地下车库大型车位占比:

省会及以上城市(含大连、青岛、宁波、厦门)项目配置20-25%的大型车位,三线城市项目配置15-20%的大型车位。

3.4大型车位应尽量在靠近塔楼区域设置,并考虑使用要求均匀布置,不应远离塔楼集中设置。

3.5大型车位应尽量在非标准柱跨里设置。

如需在标准柱跨里设置时,应选用“2+1”的模式进行布置,避免加大标准柱网跨度。

3.6当尽端跨或跨中一侧有防火墙时,应兼顾3.1的最小间距要求。

3.6地下车库应利用空间增设微型车位。

3.7华府楼盘的车位设置,应结合项目定位、用地情况选用普通车位、豪华车位、或普通车位与豪华车位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

3.8地下车库应根据出口位置确定主车行道。

主车行道应清晰明了,行车道主要考虑通达各车位的便捷性。

3.9停车位尽量在行车道双向布置,提高停车效率。

3.10车库中尽量避免尽端式停车位,提高车位的合理性。

3.11多层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应尽量在同一水平投影位置上设置,避免各层间车辆穿行,同时提高停车效率。

3.12车道及汽车库出入口最小宽度

类型

行驶方向

宽度

普通直线车道

单行

3.8m-5.5m(与停车方式有关)

双行

5.5m

出入口坡道宽度

4.0m

7.0m

车库内直线坡道

3.0m

车库内曲线坡道

3.8m

4、地下车库层高

4.1车位(车道)净高度

车库类型

车道净高

车位净高

中高端楼盘车库

2.2m

华府楼盘车库

2.5m

商业地下车库

4.2设备管道高度

4.2.1设备管道高度考虑通风管道和消防喷淋。

中高端楼盘不大于550mm(含安装尺寸),华府楼盘不大于600mm(含安装尺寸)

4.2.2设备管道应尽量避开梁高较大的位置。

局部设备管道交叉的位置如影响层高,建议结构考虑宽扁梁或单向的反梁。

4.2.3车库内通风管道主要应布置在车位尾部。

4.3地面找坡层厚度:

4.3.1最大厚度不大于150mm,地面坡度不大于0.5%

4.4地下室车库梁下净高

梁下净高

商业地下室车库

2900mm

3250mm

5、地下车库柱网

5.1横向柱网:

中高端楼盘按照7800mm~8000mm横向开间设置标准柱网。

3个普通车位

2+1车位

柱截面400X600mm

7800mm

柱截面500X500mm

7900mm

柱截面600X600mm

8000mm

5.2纵向柱网:

当基础为桩基时,考虑大柱网;

当基础为独立基础时,考虑小柱网。

5.3大型商业地下室车库柱网以上部商业空间柱网要求为准。

5.4应根据最优化的车位布置结构柱网,地下室柱网可不用完全对齐塔楼柱网,错位处用斜梁搭到塔楼上。

5.5优选扁柱,柱长边尺寸平行于车位方向,柱截面长宽比取1.2~1.5,推荐400×

500,400×

600,500×

700尺寸。

6、防火分区的划分和疏散楼梯的设置

6.1防火分区的划分应优先考虑合用塔楼楼梯作为地下车库疏散,减少独立的出地面疏散楼梯。

6.2应考虑合用防火分区间独立的出地面疏散楼梯。

6.3应考虑合并防火分区之间通风井。

7、阳光车库

7.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华府定位的项目应考虑设半地下室车库或局部下沉庭院,实现自然通风采光。

7.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除严寒和寒冷地区外,最冷月平均温度-5℃以上地区,可考虑设半地下室车库或局部下沉庭院,实现自然通风采光。

8、人防地下室

8.1人防口部应首先考虑设置在塔楼下方地下室区域,同时避免影响塔楼下方的车位布置。

8.2人防分区的划分需兼顾少设人防门。

8.2人防专用的疏散口部楼梯地面尽量考虑平时掩埋。

9、地下设备房

9.1小区内设备用房应尽量集中布置,设置在小区地下车库内。

当无地下车库可利用时,应尽量在塔楼下方设置地下设备用房,利用塔楼楼梯疏散。

9.2设备用房应尽量利用塔楼及周边空间设置;

9.3发电机房应尽量靠近汽车出入口坡道和地下室端部外墙布置,以便设计发电机房的冷却进排风。

9.4消防水泵房、消防控制中心要紧靠疏散楼梯布置以便直接疏散。

10、设置机动车充电装置

10.1地下车库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国家规范要求设置机动车充电桩数量

11、非机动车库

11.1位置首先应考虑设置在塔楼地下室或夹层位置。

11.2非机动车坡道应尽量合并设置。

11.3非机动车库应设置电动车充电位置。

12、地下室排水

12.1地下汽车库、地下自行车库的车道出入口处设置截水沟。

12.2地下车库地面建筑找坡排水,坡向集水井,集水井应尽量布置在车位尾部。

12.3地下车库需设置排水沟时,除上下坡道端的截流水沟外,其余排水沟应设在车位尾部,且不应穿越主要车道。

排水沟应采用明浅沟形式。

13、地下室顶板覆土

13.1应根据当地绿地管理技术规定确定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

13.2严寒、寒冷地区应考虑冻土深度要求。

13.3如无绿地、冻土深度要求时,地库顶板覆土原则上控制800~1200mm。

13.4由于种植大树或者敷设管线需要时,可局部堆高或下沉。

二、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1、地下车库柱网

1.1应根据最优化的车位布置结构柱网,地下室柱网可不用完全对齐塔楼柱网,错位处用斜梁搭到塔楼上。

1.2优选扁柱,柱长边尺寸平行于车位方向,柱截面长宽比取1.2~1.5,推荐400×

700,600×

800尺寸。

2、地下室顶板结构

2.1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

当地审图机构要求执行防水规范的,地下室顶板最小厚度取250mm,顶板结构形式优先采用框架梁+加腋大板,次选框架梁+大板结构布置方案。

当地审图机构不要求执行防水规范,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顶板最小厚度取180mm,不作为嵌固端时,顶板最小厚度按结构规范取值,顶板结构形式优先采用框架梁+加腋大板方案,次选单向次梁单向板布置方案。

2.2地下室顶板消防车荷载不可满片均布,只应在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面范围布置,消防车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考虑覆土厚度计算等效荷载,且分别按板、次梁、主梁框架分别计算。

2.3顶板板内力计算应按弹性板计算,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配筋按裂缝控制,裂缝控制宽度为0.3mm。

当有人防荷载时,人防工况应按塑性计算,平时工况按弹性计算,两者取大值进行施工图设计。

3、地下室底板结构

3.1当天然地基承载力能够满足要求时,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或筏板基础加下柱墩的基础形式,不设基础拉梁。

3.2当采用桩基础时,底板采用防水板,承台之间不设拉梁。

3.3当地下水位低于底板以下,且基底为岩石地基,可取消结构底板,做建筑地面。

3.4底板配筋应采用构造通长双层双向钢筋网,柱位处另加短钢筋网。

4、地下室中间层板

4.1地下室中间层板宜采用单向次梁结构布置,板厚100~120mm。

4.2汽车车库荷载应根据板格分类按荷载规范取值。

4.3中间层板内力计算应按塑性板计算。

5、侧壁

5.1侧壁厚度大于等于300mm时,不做暗柱和暗梁。

当侧壁厚度小于300mm时,可考虑设置扶壁柱以保证钢筋的可靠锚固。

5.2外墙配筋采用长短筋配合形式。

水平钢筋细而密,间距≤150mm,直径10~16mm,配筋率0.15%,置于竖筋外侧。

6、车道

6.1车道两侧不做混凝土墙,用梁加高做法搭接车道板。

7、防水构造

7.1地下工程迎水面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

混凝土抗渗等级P6(水头H<10m)、P8(水头10≤H<20m)。

满足抗渗等级的混凝土不得额外添加微膨胀剂、防水剂。

7.2地下室不设永久伸缩缝,超长地下室可根据经验合理设置后浇带、加强带。

后浇带、加强带贯通底板、侧壁和顶板。

7.3底板厚度超过600的,可取消底板建筑防水层,采用结构防水,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配筋按裂缝宽度0.4mm控制。

7.4上部无塔楼地下室必须进行抗浮计算,抗浮不满足的,当抗浮力稍小于浮力的,可采用加大基础埋深,底板回填素混凝土的压重方式抗浮,当采用桩基础的,桩基础应满足抗压和抗浮两种工况,不宜另外设置抗浮桩(锚杆),当采用天然地基基础的,根据经济比选结果采用抗拔桩或锚杆抗浮,并均匀布置。

三、地下车库电气设计

1、电气设备房设置原则

1.1小区开闭所、变配电房、柴油发电机房等电气设备房原则上设置在地下车库或建筑物地下室内。

1.2地下室不止一层时,开闭所、变配电房不宜设在最底层,设备完成面应比门外地坪高不小于200mm;

柴油发电机房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层。

1.3位置选择应靠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不占或少占停车位。

1.4尽量避免设置在住宅正下方,无法避免时,顶部做双层板并在板间做隔热、防排水处理,并采取适当防电磁波辐射及减振降噪处理措施。

1.5尽量避免设置在卫生间、厨房正下方,无法避免时,顶板需作双层板并做防排水措施。

1.6消防控制中心(室)、弱电机房应远离强电磁场干扰场所,不应设置在开闭所、变配电房、发电机房的楼上、楼下或隔壁场所。

2、变配电房

2.1变配电房面积和尺寸应通过设备平面布置确定,做到布局紧凑合理,留有适当的设备搬运空间和1~2个配电柜备用安装位置。

2.2配电设备顶部与梁下净空高度不小于600mm,当由柜顶进出线时不小于1000mm;

地下室层高不足时,采取局部降低底板、抬高顶板、减小梁高等方式以满足室内净高要求。

2.3在主变配电房附近方便出入位置设置一个小区共用、兼作电气值班、维修、备品存放的房间,面积15㎡左右。

2.4独立设置的地下变配电房或与其他设备专业合建的独立地下设备房,集水井设双排水泵,一用一备,当水位异常超高时两泵同时排水,双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

2.5地下水位高于电缆进出口位置的地区,不在电房内设置进出线套管;

进出地下室的电缆数量较多时应设电缆进出线小间,其地面设集水井,井底通过管道将积水排至附近设排水泵的集水井。

2.6强、弱电电缆从室外直接进出入人防工事,需设置强、弱电电缆防爆波井。

3、弱电机房

3.1原则上消防控制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应设置在地下一层,并合并设置。

3.2当地管理部门强制规定消防控制中心须放置在首层时,应进行消防控制中心和智能化监控中心合并设置和分开设置两种方案的经济成本分析比较,选择经济成本较低的方案。

3.3市政弱电线路接入地下室应设置弱电接入机房,接入机房靠近地库边沿,在不占用停车位的边角位置设置。

4、柴油发电机房

4.1发电机房地面尽量不低于门外地面,不得不低于地下室地面时,需设不低于150mm高门槛。

4.2进排风井或房间的面积应满足安装消声装置需要,且进风井面积应立足于自然进风。

4.3设机房事故排风机,兼作平时通风风机。

4.4位置选择应便于设置进风井、排风井、排烟井,并靠近向一二级负荷供电的变配电房。

4.5在环保允许情况下,发电机组尾气尽量在裙楼天面排放。

4.6机房作完善的消声降噪处理、尾气经水喷淋消烟降温后排放,机房预留进排水设施,排烟管消声器设于吸音吊阀下方。

4.7机组底座需采用减震装置。

4.8机组顶部净空高度不小于1200mm。

4.9机房消防设施按当地消防部门最低验收标准设置。

5、电动汽车充电桩

5.1地下车库需预留电动汽车充电桩供电容量,其负荷计算按照国家或当地管理部门规定,没有规定则按集团标准。

6、地下车库照明

6.1设计照度标准:

机动车库50lx,停车位30lx;

非机动车库75lx,停车位50lx。

6.2照明灯具选型采用简易支架式单管荧光灯,配三基色T5管光源或LED管光源、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低于0.9。

6.3车库照明在区域照明配电箱集中控制,按隔灯控制原则配电。

6.4设有BA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地下车库,照明纳入BA控制系统。

7、管线槽敷设方式

7.1强、弱主电缆桥架或线槽在停车位上空敷设,管线密集处应与通风、给排水专业综合考虑决定具体位置,管线最低安装位置需满足集团对相应档次地下室车道及停车位净空高度的要求。

6.17.2火灾探测线、紧急广播线、声光警报线、手动报警线、火灾报警电话线、投光型自带储电池应急灯电源线等穿管暗敷,普通照明电源线、消防联动控制线、弱电管路采用穿镀锌钢管明敷或沿金属线槽明敷。

四、地下车库暖通设计

1、车库采暖设置

1.1严寒地区的超豪华住宅小区的地下车库设计值班采暖;

其他住宅小区地下车库若营销或当地政府要求设置值班采暖,可设计值班采暖。

1.2严寒及寒冷地区车库出入口应配置电热风幕,且安装两道快速防风卷帘感应门;

车库出入口寒冷地区20米范围内、严寒地区30米范围内的给排水管道应考虑防冻措施。

2﹑排烟、通风方式设计

除建筑面积小于1000m2的地下一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排烟系统,并应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0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可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

2.1排烟(通风)系统可采用自然排烟(通风)或机械排烟(通风)方式。

2.2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可采用手动排烟窗、自动排烟窗、孔洞等作为自然排烟口,并应满足以下规定:

1自然排烟口的总面积不应小于室内地面面积的2%;

2自然排烟口应设置在外墙上方或屋顶上,并应设置方便开启的装置;

3外墙上的排烟口(窗)宜沿外墙周长方向均匀分布,排烟口(窗)的下沿不应低于室内净高的1/2,并应沿气流方向开启;

4排烟口(窗)距该防烟分区内最远一点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米。

2.3机械通风应采用常规风管式机械通风方式。

平时通风系统应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

平时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平时送风系统兼作消防补风系统。

3、机械排烟量及通风量的设计

3.1地下汽车库排烟风量、补风风量计算:

3.1.1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风机的排烟量不应小于30000m3/h,且不应小于下表的数值。

车库的排烟量

车库净高(m)

排烟量(m3/h)

3及以下

30000

3.1~4.0

31500

4.1~5.0

33000

5.1~6.0

34500

6.1~7.0

36000

7.1~8.0

37500

8.1~9.0

39000

9.1及以上

40500

3.1.2设有分布均匀可开启外窗、或通风天窗、或洞口、或出入口直接对外且未设置防火卷帘的防火分区,应采用自然补风;

不具备自然补风条件时,应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风量应按该防火分区排烟风量的50%选取。

3.2地下汽车库平时通风风量计算:

3.2.1平时排风风量:

按排烟量取值。

3.2.2设有分布均匀可开启外窗、或通风天窗、或洞口、或出入口直接对外且未设置防火卷帘的防火分区,应采用自然补风;

不具备自然补风条件时,应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风量宜按该防火分区排烟风量的50%选取,同时通过车库出入口等途径,满足平时补风量达到排风量的80%。

4﹑风机房及系统设置

4.1风机房应尽量布置在不占用车位的地方;

风机房面积:

一台风机宜控制在15m²

,两台风机宜控制在25m²

4.2人防地下室送、排机房布置应结合防护单元综合考虑布置,风管不应穿越人防墙(当地允许除外),风管不宜穿越车道的人防门下方。

4.3净车库面积(扣除消防水池、设备房、核心筒等)大于2000m2的防火分区,应设置2个排烟系统。

排烟风井宜设置在排风机房内,排风机房应布置均匀,便于风管布置,风管应布置在车位上方。

4.4机械立体车库:

净车库面积(扣除消防水池、设备房、核心筒等)大于2000m2的防火分区,应设置2个防烟分区。

排烟风井宜设置在排风机房内,排风机房应布置均匀,便于风管布置,风管应布置在车道上方。

4.5设机械补风系统的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应设置一个机械补风系统,送风管应布置在送风机房附近。

5﹑风机、风管、风口、材料设计

5.1风机

5.1.1排烟(通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控制最小风机房面积原则进行匹配选择;

消防专用风机应优先采用轴流风机。

5.1.2排烟风机的设备风量应根据计算排烟量考虑1.1的安全系数。

5.2通风管路的设计:

5.2.1车库送排风主风管风速不应大于10m/s;

消防专用主风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5.2.2车库排风、送风主风管尺寸:

高档楼盘的地下车库,风管设计最大高度为500mm;

其它楼盘的地下车库,风管设计最大高度为400mm,其中风机房内及主风管进出机房受空间限值处风管设计高度可适当增加,但应保证风管下车位和车道的净高要求。

5.2.3风管的宽高比不应大于6:

1。

5.3风口

5.3.1排烟风口宜采用侧排单层百叶风口,排烟口(窗)距该防烟分区内最远一点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米。

5.3.2补风口宜采用下送双层百叶风口。

5.3.3排烟风口风速不应大于10m/s。

5.4材料

5.4.1风管应采用镀锌钢板制作。

5.4.2风口应采用铝合金风口。

6、风井

6.1机械进、排风井风速应取8~10m/s。

当风井位置不占车位或没有利用价值时,可适当降低风速,以减小风机输送动力。

6.2进、排风井应防止气流短路,一般按以下原则控制:

1进风口宜设置在排风口、排烟口的上风侧;

2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米以上,当进、排风口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且水平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0米;

3兼顾人防的进风口与柴油发电机组排烟口之间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米,或高度差不宜小于6米。

五、地下车库给排水设计

1、基本原则

1.1生活水泵房不得布置于住宅正下方,消防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楼层;

泵房内设备布置应紧凑合理,少占或不占地下停车位。

1.2水池不应与电气设备房贴邻设置,无法避免时,应做双墙处理,不得共用一幅分隔墙,隔墙与隔墙之间应有排水措施。

1.3主干管应在塔楼底或沿停车位布置。

1.4当梁、通风管道、成排布置的管道、桥架等障碍物的宽度大于1.2m时,其下方应增设喷头,计算车道或停车位净高时,应考虑120mm喷淋头高度。

2、给水系统

2.1地下汽车库、地下自行车库可根据绿建要求和需要设置地面冲洗给水系统,给水点间距按80~100m左右设置;

给水点应设在排水点处,且不应影响停车;

给水水源优先选择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

2.2柴油发电机房预留环保消烟除尘用给水管。

2.3车库冲洗给水管采用内涂(衬)塑钢管。

3、排水系统

3.1管材选型

1)地下室排水管DN<100采用内涂塑钢管,DN≥100采用柔性机制铸铁管;

埋设在结构层内的排水管不考虑防腐,埋设在结构层下的排水管应视具体情况考虑防腐。

2)生活水箱溢流排水管和放空排污管采用不锈钢管,消防水池溢流排水管及放空排污管采用热镀锌钢管;

放空排污管如埋设在结构层内则采用柔性机制铸铁管或内涂塑钢管。

3)潜污泵排水管采用内涂塑钢管。

3.2技术要求

1)电房内地沟排水就近接至地下室集水井,集水井启泵水位不应高于地沟底标高。

2)电房上方不应布置卫生间、厨房等用水房,如当地供电局同意,结构应做双层板处理。

3)平时汽车库内(含自行车库),当有多个集水井时,每个集水井设一台潜污泵,并采用1m×

1m×

1m集水井;

只有一个集水井时,设两台潜污泵,并采用1.5mX1mX1m集水井;

汽车出入口坡道截水沟处集水井尺寸按计算确定,设两台潜污泵;

当人防战时用水房集水井兼作平时集水井时,集水井尺寸按人防要求确定,设一台潜污泵。

4)水泵房、制冷机房、柴油发电机房、水处理机房等设备用房集水井采用1.5m×

1.5m集水井,设两台潜污泵。

5)消防电梯集水井不应直接设在电梯井内,应设在电梯临近处。

集水井底低于电梯井底不小于0.7m,有效容积为2.0m3,设两台流量不小于10L/S的潜污泵。

6)当潜污泵电机功率小于7.5KW或出水口管径小于DN100时,采用移动式水泵,否则采用固定式水泵。

7)当有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车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