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50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为学习理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常把7*8与56匹配,当你看到或扣到7*8的刺激时,就会反应出56。

2、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是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条件刺激必须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出现或同时出现。

3、条件反射的规律

(1)泛化律

(2)分化率

(3)消退率

(4)恢复率

几个基本的概念

(一)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CS)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US)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

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即称为消退。

(二)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

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

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恢复。

(三)泛化

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CS1)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之二(CS2)、之三(CS3)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

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泛化。

(四)分化

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F:

泛化:

有些学生参加代数考试时感到紧张,后来参加化学考试时也会有这种感觉到,这是因为紧张情绪泛化到了其他科目中,而学生一旦把学校与老师的关心联结起来,通过泛化也会对课堂、学校活动有相似反应;

辨别:

有些学生参加化学考试时感到紧张,但是参加英语和历史考试则没有这种感觉到;

有些学生平时测验考高分,但一到大考就失常;

消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强烈的发言愿望,积极举手要求发言,如果教师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则他们的发言愿望会消退,以后很可能不再举手发言。

帮助学生成功地摆脱产生焦虑的情境:

给害羞的学生分配更多与其他同学交往的任务,如发作业本、试卷、辅导其他同学等。

(五)高级条件反射

即人们可利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进一步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广泛接受,因此,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

华生所做的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华生主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四点基本要素:

(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

(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

(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科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

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认为:

1.学习即联结,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实质是尝试与错误。

猫的学习实验

二、桑代科的学习率

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

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

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1)应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2)失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

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

桑代克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30年代以后别人的批评和新的实验结果,有某些修改。

主要的改变是:

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

所以,修改后他把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练习律实际上已不成为一条主要定律。

第二,效果律也有了重大的修改。

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他就不再强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效果。

他指出:

“当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发生联结并伴随着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化,烦恼则极少能或不能导致联结的削弱或消失。

”实际上他只承认罚的间接作用。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

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S(刺激)-R(反应);

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R(操作)-S(强化)。

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由机体自发的。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

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箱(Skinnerbox)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学习实验装置,进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

斯金纳箱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可控制的环境下对操作性行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他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叫做斯金纳箱,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

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

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在这一实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

按压杠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操作性条件作用故而又叫做工具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二、强化理论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能控制人的行为。

(一)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

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他们都导致反应概率的增加。

导致反应概率降低的则是惩罚。

在使用行为方法时,尽可能地使用强化,而不作用惩罚;

必须使用惩罚时,要使用移动性惩罚,而不使用呈现性惩罚。

如每周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操作分数,如果学生违章,扣掉一分,一周后所剩分数可换取自由活动的时间。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行为被增强

行为被减弱

呈现刺激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给以高分)

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如给以批评)

消除刺激

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杂务)

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如禁看电视)

强化还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普雷马克原理: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

这一原则有时也叫做祖母的法则:

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例如,“你吃完这些青菜,才可以吃肉。

•适时表扬:

教师忽视违规的学生,表扬守规的学生,这可以改进学生的行为/表扬应该是对明确而良好行为的真诚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获得这种认同该做些什么。

运用惩罚来消除行为

1、餍足:

坚持让学生持续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

•使用餍足策略时应注意:

•学生未完成规定行为之前,不要放弃和降低标准;

•所餍足的行为应是将要消除的不良行为。

•2、斥责:

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可能制止某些行为,但有时私下里温和地斥责学生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代价:

就是个体由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如金我、时间、权利、快乐)

•3、孤立:

就是将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从班级中隔离出来。

/孤立惩罚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会导致学生的极端行为。

私下批评学生的目的在于避免学生成为在公众面前反抗老师的英雄

•惩罚前告诉学生只给他们一次警告的机会

•惩罚学生的行为,而不要指责学生个人的品质

•强调要结束的问题行为,但不能表现出你不喜欢这个学生的意思

•忽视没有扰乱课堂的小错误

•不要使用家庭作业为错误行为的惩罚

•当学生的错误行为获得同伴认可时,把学生从朋友群体中隔离出来可能会有效地阻止该行为,因为这事实上把学生从强化情景中隔离出来了。

在实际教育中,不同学生对各种强化物的反应是不同的。

因此要注意:

(1)要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二)强化的程式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

分为:

连续式和间隔式,间隔式根据时间间隔和比率,固定和可变两个维度组合出四种强化程式:

定时、变时和定比率、变比率。

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连续强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间隔强化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程序

定义

例子

反应建立的方式

强化终止后的反应

连续

强化

在每个反

应后都给

予强化

一打开电

视机便见

图像

迅速地学会反应

反应几乎没有持续性,并

迅速地消失

定时

在一固定

的时段后

给予强化

周测验

随强化时间的临近,反

应数量迅速增强,强化

后反应数量迅速降低。

反应具有很短的持续性;

当强化时间过去且不再有

强化物出现时,反应速度

会迅速降低。

不定

时强

在不定的

时候后给

随时测验

反应建立缓慢、稳定,

强化后反应不会暂停

反应具有更长的持续性;

反应降低的速度缓慢

定比

在固定反

应数后给

计件工作

反应建立迅速,强化后

反应会暂停

反应具有很短的持续性,

当达到预测的反应数或不

再有强化物出现时,反应

速度迅速降低。

比强

在不定反

赌博机

反应建立的速度很快,

强化后几乎不会暂停

反应具有最长的持续性,

且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难以消失

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连续强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间隔强化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间隔强化程序比连续强化程序可获得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

在间隔强化程序中,比率程序比时间间隔程序更能提高行为获得的速度。

教学应注意:

(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学习的进行逐渐转变为间隔强化;

(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的方向逐渐引导,增强学生的行为。

三、行为的学习

(一)新行为的塑造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来帮助学习者达到目标。

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这种方法叫做连续接近。

塑造所期望的行为:

当学生小有进步时,教师应立即予以表扬,这种表扬会使学生的行为逐步指向他所期望的方向。

1.连锁塑造

①选择目标。

(终点行为)

②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或知道什么。

(起点行为)

③将终点行为分解成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

(步调划分)

④即时反馈学生的每步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向终点行为接近。

材料越新,学生要求的反馈越多。

(即时反馈)

2.逆向链式塑造

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

作文例子。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联系的结果都是一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一个行为。

比如:

要注意学生对同一刺激的不同理解。

同时,有的学生喜欢受人关注,经常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如果想通过消退方式来消除该生这一行为,那么就在他捣乱时忽视他,但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往往情况是,教师最终放弃忽视,重新开始关注他。

如果这样“重新”的强化开始发生,继续鼓励了学生的捣乱行为。

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三)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的后果强烈影响行为,行为之前的刺激——行为的先前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前物指行为之前的事件,也被称为线索。

它可提供这样的信息:

什么行为将导致正面后果,什么行为将导致负面后果;

什么时候应当改变行为、什么时间不应当改变行为。

当某一种先前刺激(如数学课)存在时表现为一种行为,而当另一种先前刺激(如课间操)出现时表现为另一种行为,这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

分化就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为了使学生产生分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和提示。

泛化或概括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两种条件作用的比较

比较范畴

经典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

桑代克、斯金纳

行为

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

有意的

顺序

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后

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

学习的发生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匹配

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

学生将课堂(开始是中性的)与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课堂引发出积极情绪

学生回答问题后受到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加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自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

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

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学得。

强化理论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第一,儿童为什么总是有选择性地模仿而不是模仿了所有受到强化的行为;

第二,儿童有时模仿那些过去没有相互作用过的行为;

第三,为什么儿童在最初观察的几天、几周之后,他们没有受到强化、也没看到榜样的这种行为受到强化,却会模仿新的行为。

面对这些问题,班都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现在被看作是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theory)。

一、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基础上获得的。

出生于加拿大,在英国哥伦比亚大学肄业,后入美国衣阿华大学学习心理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74年当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一)交互决定观

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二)学习与表现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

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

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

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观察学习实验

(三)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是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

即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

榜样的力量和自身的特性会影响注意的过程。

2.保持过程

即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

3.复制过程

即自己仿照做出榜样的情景当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

个体必须:

首先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经过前三个环节,学习者基本上已经获得了所观察的行为,但他却可能极少甚至从不真正实施这种行为,这种动机要取决于强化。

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①教学内容中的新技能。

•②教师行为的榜样作用。

•③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态度。

•④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一)自我管理

1、设置目标

是自我管理的关键环节。

采用高标准,将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成绩,但学生设置的目标,其标准往往会越来越低。

要求一部分学生将自己设置的目标告知实验者,另一部分不告诉他人,研究发现,前一部分学生的成绩要优于后一部分学生。

如一年级学生每天都为自己设置计算的题目数,如果题数增加10%,老师就给予表扬,通过帮助学生提高学题目的设置数量,学生可以保持新的更高的学习标准,甚至在某学科上的目标提高会泛化到其他学科上。

2、记录和评价行为

自我评价往往是对自我表现的评估,与年龄有关。

3、自我强化

有些学生无需自我强化,因为他们在设置目标和记录进步的过程中,已体验到对自己学习行为的控制感。

某一竞技游泳队的教练要求队员保持较大的训练强度,但结果不理想,于是教练画了4张表格,分别列出每个队员要遵循的训练计划,并在游泳池附近张贴,而队员的任务就是记录每天完成的训练量和游泳里程。

由于记录是公开的,可以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的训练情况和进步,这激发了队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和互相监督意识,所以他们会准确记录所完成的训练情况。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训练效果提高了27%,队员也开始自觉。

(二)自我教学

(1)一个成人榜样一边大声地自言自语,一边执行任务(认知榜样)

(2)儿童在榜样指点下执行同一任务(显性的、外部的指导)

(3)儿童一边大声自我教学,一边执行任务(显性的、自我指导)

(4)儿童在执行任务时,小声进行自我教学(淡化显性自我指导)

(5)儿童一边艇自我言语指导自己的行为,一边执行任务(隐性自我教学)

学生在自我学习时主要涉及四种技能:

倾听、计划、工作、检查

思考题: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区别?

2、如何利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帮助学生热爱某门学科?

3、什么样的后果就是强化物?

什么样的后果就是惩罚?

4、如何利用普雷马克原则来识别出学习者的最佳强化物?

5、如何利用强化程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

6、如何利用连锁方法来塑造学习者的一个新的复杂行为?

7、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8、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社会认知理论对强化的看法存在什么区别?

9、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有什么区别?

10、什么是交互决定论?

请举例说明。

11、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

12、在课堂中如何应用观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