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853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有限空间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③地上有限空间;

④企业非制造标设备。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1、【检测】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

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

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

25ppm)。

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2、【危害评估】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等标准进行。

3、【通风】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4、【防护设备】生产经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5、【呼吸防护用品】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

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6、【应急救援装备】生产经营单位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1、【主要负责人职责】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①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②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③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④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⑤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作业审批】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实施作业审批。

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3、【危害告知】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识,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4、【现场监督管理】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

作业负责人职责:

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

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5、【台帐记录管理】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岗位在运行过程中,岗位操作者在严格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的基础上,要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做好台帐记录。

6、【培训教育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培训应有记录。

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

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条件开展培训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

7、【岗位作业管理】作业者职责:

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监护者职责:

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8、【隐患排查管理】2007年12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

建立体系,明确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责任到人,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完善制度,制定方法和措施;

保障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具体要求,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安全防范,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9、【应急救援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者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10、【事故报告管理】有限空间发生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所在区县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报告。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

针对生产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多发的状况,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从源头上采取防范措施,坚决治理纠正有限空间作业违规违章行为。

①企业要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并严格落实。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先通风、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经通风和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企业应当实施作业审批,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作业现场必须有负责人员、监护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员的情况下作业。

严禁在事故发生后盲目施救。

企业应当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员、检测人员、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

未经培训合格不得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保证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并按规定申请备案。

②企业应当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含检测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和设备。

呼吸防护用品应当为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符合《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GB/T16556-2007)、《呼吸防护长管呼吸器要求》(GB6220-2009)等规定要求。

缺氧条件下,应当符合《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要求。

同时,要配备应急通讯报警器材、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防护用品。

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通风、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当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当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当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

③企业应当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④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当处于安全环境,并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要依据《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等法规标准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当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作业人员工作面发生变化时,应当视为进入新的有限空间,重新检测。

⑤实施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当保持空气流通。

⑥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应当进行安全交底,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2、受限空间

受限空间是指工厂的各种设备内部(炉、塔釜、罐、仓、池、槽车、管道、烟道等)和城市(包括工厂)的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阀门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封闭、半封闭的设施及场所(船舱、地下隐蔽工程、密闭容器、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等),以及农村储存红薯、土豆、各种蔬菜的井、窖等。

通风不良的矿井也应视同受限空间。

符合以下物理条件的称之为受限空间:

物理条件(同时符合以下3条)

a)有足够的空间,让员工可以进入并进行指定的工作;

b)进入和撤离受到限制,不能自由进出;

c)并非设计用来给员工长时间在内工作的。

危险特征(符合任一项或两项以上)

a)存在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b)存在或可能产生掩埋进入者的物料;

c)内部结构可能将进入者困在其中(如,内有固定设备或四壁向内倾斜收拢);

d)存在已识别出的健康、安全风险。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

一切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叫受限空间(作业受到限制的空间),在受限空间的作业都称为受限空间作业。

受限空间作业涉及的领域广、行业多,作业环境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作业人员遇险时施救难度大,盲目施救或救援方法不当,又容易造成伤亡扩大。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原则

1所有人员在进入受限空间前,必须制定和实施书面受限空间进入计划。

2所有进入受限空间的作业必须持有有效的进入许可证。

3只有在没有其它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考虑进入受限空间。

4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必须进行危害识别,列出危害因素清单,危害因素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气体危害

b)窒息危害

c)有毒有害气体

d)可燃气体和爆炸性气体

e)被淹没/埋没

f)机械危害

g)其它,如电击、温度、辐射、噪音等

必须采取以下危害预防行动

a)评估进入之前和进入期间潜在的危害的程度;

b)制定措施消除、控制或隔离在进入之前和进入期间的危害;

c)在进入之前和进入期间检测受限空间中的气体环境;

d)保持安全进入的条件;

e)预测在受限空间里的活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f)预测空间外活动对受限空间内条件的潜在影响。

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要求

受限空间是指一切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作业受到限制的空间),在受限空间的作业都称为受限空间作业。

国家于2008年发布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AQ3028-2008),强制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在进行受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遵循的规定和需要落实的措施。

但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发现,涉及到受限空间作业的企业不单单只有化学品生产单位,它几乎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生产领域,如冶金、矿山、污水处理、甚至包括餐饮等行业。

所以我们非化学品生产单位在进行受限空间作业前,也必须严格落实《规范》中的要求,才能确保作业的安全。

接下来简要谈一下对受限空间作业的看法:

受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特性

1、作业环境情况复杂

首先,受限空间一般平时处于密闭状态或低洼处,通风不良,不利于有害气体的排出。

其次,受限空间一般较狭小,对于作业人员的逃生及获救都有影响。

再次,一些受限空间与其余设备或能量相连,如未完全切断其连接,就可能在作业过程中遭受突如其来的伤害,如相连管线未用盲板切断,导致作业过程中,物料突然进入受限空间;

有搅拌装置的未彻底切断电源,导致人员误操作意外启动搅拌装置等。

2、危险性大且隐蔽,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受限空间内气体造成人员窒息或中毒基本上都发生在瞬间,有些有毒气体呈无色无味状态,更易造成人员的伤害,如硫化氢气体浓度在0.012-0.03mg/m3范围内是属于人员的嗅觉阈,此范围内人员可闻出臭鸡蛋味,但在超过此浓度范围,对人体产生更大危害的时候,人员却无法闻出任何味道。

3、容易因盲目施救扩大伤亡

曾经在一篇报道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数据,说是在受限空间作业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我们不必探讨这个数据是否完全准确,但却清楚的提醒了我们,救援人员的伤亡在受限空间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主要还是因为施工前,未对作业场所进行风险辨识或有些单位作业人员安全知识匮乏,导致在作业人员发生事故时,外部救援人员不知道造成该起事故的原因,就在未采取任何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救援。

防范受限空间事故应落实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受限空间作业制度,并落实作业证审批制度。

作业制度应规定各项作业安全要求,主要是以下几项内容:

①要确保受限空间和与其相连的管线、能量源彻底的隔离。

这里所讲的与管线的彻底隔离是指要将该管线拆除一段或用盲板进行隔断,而不单单是指将管线上的阀门进行关闭;

与能量源的彻底隔离是指针对那些带有搅拌器等的动力设备而言,需在电器室将电源保险丝拔除,并将电源箱上锁并挂警示牌,避免人员误动开关而意外启动搅拌设备。

②要将受限空间清洗或置换。

受限空间有些可能存在易燃或有毒气体,有些可能氧含量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入其空间内作业前,必须先对其进行通风置换,确保可燃及有毒气体置换出空间,氧含量符合要求。

通风时可采取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自然通风主要是指将受限空间上的人孔或盖板等打开,通过空气流动进行置换;

强制通风可通过鼓风机将排风口从空间上部深入至底部,强制进行置换,但在强制通风过程中,禁止向受限空间内充氧气或富氧空气,避免造成火灾及人员富氧中毒事故。

③作业前应进行气体监测。

如何确定空间内气体已符合人员进入的要求呢?

这就必须要依靠仪器,现在的复合式气体检测仪一般均可直观显示检测气体的氧含量、挥发性有机物(VOC)、可燃气体爆炸下限(LEL)等数值,对于存在危害的作业单位,建议应购买一台检测仪,确保在作业前明确空间内气体是否符合要求。

④配备个体防护措施。

有些设备可能存在腐蚀性介质,这就要求作业人员进入时必须佩戴好相应的防酸碱工作服;

有的环境较复杂,要求作业人员栓带救生绳,这样在发生状况时,外部的监护人员就可以不进入空间内部直接将作业人员拉出该空间。

⑤内部空间用电安全。

在空间内使用的照明电压应小于36V,在潮湿、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12V。

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同时有可靠接地。

⑥设置专门监护人员。

在受限空间作业时,在空间外应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监护,作业前应确定好联系信号,作业过程中随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络,监护人员严禁脱岗,并负责对人员及工具进行清点。

⑦落实好安全作业证要求。

每次受限空间作业前,应签核安全作业证,只有落实了作业证审批制度,才能确保以上的安全措施可以完全落实,才能确保责任明确,监管到位。

2)开展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和教育。

受限空间作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加强全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宣传教育,是防范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宣传栏、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形式宣传受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和防范事故的方法,提高公众和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

3)认真做好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单位要把受限空间的安全作业作为新员工入厂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要有防范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内容,每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对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再进行专题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从事清淤、维修作业的临时工、农民工、外包单位人员等的安全培训,未经专门培训,不得安排参加受限空间作业。

3、密闭空间

是指一个密封及闭塞的环境,例如沙井、坑道及泵房等。

因为进出场地受到限制,加上密闭空间通常充满室内空气污染;

从安全角度去作出风险评估,存在巨大的危险性,包括容易引起回燃及闪燃等致命性的现像。

与外界或其他设施没有直接通道,在一定闭塞环境中运行或者作业。

故此,在密闭空间工作前,通常都需要接受训练及考核。

密闭空间特征

①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

②密封式或半密封式空间。

③受环境影响导致特点时段内出现密封式或半密封式的空间。

密闭空间的特性

空间狭小,不满足作业空间,缺氧及艰苦地工作;

在受限空间内作业有很高的要求标准。

安全角度上主要界定为

①人员出入受限

②作业环境受限

③作业条件受限

④与外界相对隔离

⑤存在有害因素

常见密闭空间类型

①封闭、半封闭设备:

船舱、储罐、反应塔、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

②地下密闭空间:

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

③地上密闭空间:

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粮仓、烟道等。

密闭空间作业的许可管理

对密闭空间作业实施许可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配备符合要求的通风设备、个人防护用品、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

2.应用具有报警装置并经检定合格的检测设备对许可的密闭空间进行检测评价;

检测顺序及项目应包括:

2.1测氧含量。

正常时氧含量为18%~22%,缺氧的密闭空间应符合GB8958-规定,短时间作业时必须采取机械通风。

2.2测爆。

密闭空间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

对油轮船舶的拆修,以及油箱、油罐的检修,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

2.3测有毒气体。

有毒气体的浓度,须低于GBZ2-2002所规定的浓度要求。

如果高于此要求,应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当密闭空间内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粉尘时,所使用的器具应达到防爆的要求。

进入密闭空间安全作业要求

国家法规对企业生产过程中,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强调加强管理,本溪的一位安全专家赵洪发先生讲过:

密闭空间作业有两种形式:

一是经定时监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能保持在密闭空间内安全作业,并不需要办理准入证的密闭空间,称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

二是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有害因素、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内部结构易使进入者落入引起窒息或迷失以及其他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等特征的密闭空间,称为需要准入的密闭空间。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消除或减少密闭空间职业危害,应满足以下几点:

1.明确密闭空间作业的责任人,包括被批准进入作业的劳动者和外部监护或监督人员及其责任;

2.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存在的危害;

3.作业前要进行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4.在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前,必须检测并评估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否准入作业;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允许的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

6.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合格安全防护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

7.提供应急救援保障。

密闭空间内的危险因素

缺氧、窒息;

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

火灾;

爆炸;

触电;

被夹;

被卷;

坠落;

滑落;

陷入;

陷塌;

其它伤害。

缺氧窒息的症状

正空气中的氧通过肺胞进入血液,靠心脏跳动再输送到人的全身。

人体内需要氧气量最多的部位是脑细胞,当供氧不十分充足时,就会出现缺氧窒息症状。

缺氧的症状除睑色苍白或潮红、脉搏和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困难、眩晕、头痛等外,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不清、抽筋、呼吸停止、心脏停搏等症状。

脑细胞一旦中断氧气供给,就会引起不可逆变化,严重会遗留下记忆丧失、痴呆,以至变成“植物人”。

什么是密闭空间?

密闭空间是指任何被围封着和通风系统很差的地方,可能发生危险,包括火灾、爆炸、体温上升、氧气不足等情况,有可燃性、爆炸性、有害或有毒气体、自由流动的固定或是液体水平上升等会产生可合理预见的危险。

什么样的地方属于密闭空间呢?

很多人对密闭空间的概念都不太了解,其实任何出入口的空间受到限制或通风状况较差的区域都属于密闭空间。

比如大水箱、水塔、下水道、水井、油罐(槽)车、的内部空间,以及船的底舱、盛装物品的筒仓等,都属于密闭空间。

按属性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

1.例如锅炉、压力容器、槽罐车、筒仓等完全被密封但仅限一个初入口的空间;

2.如密室、沙井、水箱、地窖等顶部露天,但必须采用特殊方法才能达到的作业场所。

3.污水渠、管道、隧道以及沟渠等缺乏足够空气流通的场地。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危险吗?

密闭空间内看似平静,没有危险,其实因进入密闭空间而导致的伤亡事故不胜枚举。

如:

某一自来水公司在雨后清理下水道,作业工人打开盖子后通过一架长梯进入下水道。

可就在第一个工人刚刚下到梯子的一半时,就突然从梯子上跌进了井底。

井外的两名作业工人见同事有难,救人心切,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就下井救人,于是接连跌落井底。

就这样,三位作业工人最终都因不懂密闭空间作业的安全常识,缺氧窒息死亡。

可见,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是十分危险的!

导致密闭空间作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在密闭空间作业时发生的安全事故,常常是很快发生,而且事先不易被察觉的。

导致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因为缺氧儿导致死亡(当空气中氧的浓度小于6%时,人就会在几分钟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