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85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docx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表现在: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特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主要有:

客观性。

普遍性。

(3)多样性。

(4)条件性。

7、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生事物之所以是战胜不可战胜的,是由新生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第一,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生存的根据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里孕育成熟的。

第三,新生事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什么是矛盾?

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9、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在于: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钥匙,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是一条中心线索,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之中,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和展开。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观来观察处理问题,就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

离开了矛盾分析法,就不可能认识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0、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包含着两重意义:

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说,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

1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2)辩证否定观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能动作用的表现是: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第二,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三,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心理、生理过程,进而影响人的活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验。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反映具有模写性。

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是: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科学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第三、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反映论。

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之所以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是因为,

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反映。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区别表现在两者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不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9、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1)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人类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10、什么是真理?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1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关系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两者的对立表现在:

绝对性真理是指对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中有无条件的、绝对的因素和成分;

而相对性真理是指对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因素和成分。

两者的统一表现在: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二,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两重性,即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实践按照它的本性、使命和最终的结果来说,一定能够检验出一种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任何认识的真理性最终都能作出确切的检验,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实践标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

第一,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第二,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证实的具体理论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必须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认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客观来源和基础。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

生产力的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一类是非实体性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

6、简述生产关系及其三方面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第二、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

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这一规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发展变化的方面。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8、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

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把这种必然联系表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9、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2、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试述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第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是: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

对立表现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统一表现在:

两者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劳动,也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4、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

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它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

(3)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5、什么是价值规律?

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6、为什么说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第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的过程。

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所以马克思把它叫“原始积累”。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第一,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第二,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用武力征服殖民地

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应包括哪些部分?

所谓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但劳动力并非天然就是商品,它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9、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简述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预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3)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什么是剩余价值?

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11、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