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664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提纲 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光存储器

2.半导体随即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静态存储器与动态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比较。

分类:

按使用器件,半导体存储器分双极型半导体存储器(TTL)和MOS半导体存储器两种

(1)TTL:

存储速度高,集成度低,价格高,主要用于小容量的高速存储器

(2)MOS:

主要用于大容量存储器。

根据存储信息机构的原理不同,又分为静态MOS存储器(SRAM)和动态MOS存储器(DRAM),前者利用双稳态触发器来保存信息,只要不断电,信息是不会丢失的,后者利用MOS电容存储电荷来保存信息,使用时,需不断给电容充电才能使信息保持。

半导体存储器的主要优点是存储速度快,存储体积小,可靠性高;

主要缺点是断电时,读写存储器不能保存信息。

3.动态存储器的各刷新机制(集中刷新、分散刷新、异步刷新)的优缺点。

集中刷新:

在规定的一个刷新周期内,对全部存储单元集中一段时间逐行进行刷新,此时必须停止读写操作。

缺点,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进行读写操作,故访问存在死区。

分散刷新:

对每行存储单元刷新分散到美国存取周期内完成。

不存在停止读写的死时间,但存取周期加长了,整个系统速度降低。

异步刷新:

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即可缩短死时间,又可擦很难过分利用最大刷新间隔2ms的特点。

4.SRAM的组成结构(存储体、读写电路、地址译码器、控制电路)及其工作过程

5.存储器的扩展(位扩展、字扩展、字位全扩展)

位扩展法:

只加长每个存储单元的字长,而不增加存储单元的数量

字扩展法:

仅增加存储单元的数量,而各单元的位数不变

字位同时扩展法:

既增加存储单元的数量,也加长各单元的位数

存储器系统的存储容量:

N位

使用芯片的存储容量:

K位(L≤M,K≤N)

需要存储器芯片个数:

(M×

N)/(L×

K)

[例]:

利用2K×

4位的存储芯片,组成16K×

8位的存储器,共需要多少块芯片?

[解]:

(16K×

8)/(2K×

4)=8×

2=16

即:

共需16块芯片。

(既需要位扩展,又需要字扩展)

[又例]:

利用1K×

4位的存储芯片,组成2K×

8位的存储器,共需要芯片数:

(2K×

8)/(1K×

4)=2×

2=4

6.存储器的地址分配与片选逻辑(与CPU的连接)

CPU对存储器进行读/写操作,首先由地址总线给出地址信号,然后要对存储器发出读操作或写操作的控制信号,最后在数据总线上进行信息交流。

所以,存储器与CPU之间,要完成:

①地址线的连接;

②数据线的连接;

③控制线的连接/读写线的连接

片选线的链接

合理选用芯片

其他:

时序,负载

存储器芯片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满足实际存储器的容量要求,需要对存储器进行扩展。

7.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与主存之间的映射方式(全相联映射、直接映射、组相联映射)

基本原理:

a)cache是介于CPU和主存M2之间的小容量存储器,但存取速度比主存快。

主存容量配置几百MB的情况下,cache的典型值是几百KB。

cache能高速地向CPU提供指令和数据,从而加快了程序的执行速度。

从功能上看,它是主存的缓冲存储器,由高速的SRAM组成。

为追求高速,包括管理在内的全部功能由硬件实现,因而对程序员是透明的。

b)Cache的设计依据:

CPU这次访问过的数据,下次有很大的可能也是访问附近的数据。

c)CPU与Cache之间的数据传送是以字为单位

主存与Cache之间的数据传送是以块为单位

d)CPU读主存时,便把地址同时送给Cache和主存,Cache控制逻辑依据地址判断此字是否在Cache中,若在此字立即传送给CPU,否则,则用主存读周期把此字从主存读出送到CPU,与此同时,把含有这个字的整个数据块从主存读出送到cache中。

映射方式:

Cache通过地址映射)的方法确定主存块与Cache行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一个主存块应该存放到哪个Cache行中.

全相联映射:

可以将一个主存块存储到任意一个Cache行

v优点:

命中率较高,Cache的存储空间利用率高

v缺点:

线路复杂,成本高,速度低

直接映射:

将一个主存块存储到唯一的一个Cache行

硬件简单,容易实现

命中率低,Cache的存储空间利用率低

组相联映射:

可以将一个主存块存储到唯一的一个Cache组中任意一个行

v组间采用直接映射,组内为全相联

v硬件较简单,速度较快,命中率较高

8.Cache的主存块的替换算法以及写策略

替换策略:

LFU(最不经常使用):

被访问的行计数器增加1,换值小的行,不能反映近期cache的访问情况,

LRU(近期最少使用):

被访问的行计数器置0,其他的计数器增加1,换值大的行,符合cache的工作原理

随机替换:

随机替换策略实际上是不要什么算法,从特定的行位置中随机地选取一行换出即可。

这种策略在硬件上容易实现,且速度也比前两种策略快。

缺点是随意换出的数据很可能马上又要使用,从而降低命中率和cache工作效率。

但这个不足随着cache容量增大而减小。

随机替换策略的功效只是稍逊于前两种策略。

写策略:

由于cache的内容只是主存部分内容的拷贝,它应当与主存内容保持一致。

而CPU对cache的写入更改了cache的内容。

如何与主存内容保持一致,可选用如下三种写操作策略。

a)写回法:

换出时,对行的修改位进行判断,决定是写回还是舍掉。

b)全写法:

写命中时,Cache与内存一起写

c)写一次法:

与写回法一致,但是第一次Cache命中时采用全写法

9.虚拟存储器(页式、段式、段页式)

段式管理:

把主存按段分配的存储管理方式

优点:

段的界线分明,段易于编译、管理、修改和保护,便于多道程序共享

缺点:

段的长度各不相同,主存空间分配麻烦

页式管理:

以定长页面进行存储管理的方式

页的起点和终点地址固定,方便造页表,新页调入主存也很容易掌握,比段式空间浪费小

处理、保护和共享都不及段式来得方便

段页式管理:

分段和分页相结合的存储管理方式

综合段式和页式管理方式的特点

需要多次查表过程

页式虚拟存储器

概念:

以页为信息传送单位的虚拟存储器,即在这种虚拟存储器中,不论是虚拟空间,还是主存空间都被分成大小相等的页,称为页面。

(A)逻辑页:

虚存空间,虚拟地址分为两个字段:

高位字段为逻辑页号,低位字段为页内行地址;

(B)物理页:

主存空间,实存地址也分为两个字段:

高位字段为物理页号,低位字段为页内行地址

页面大小都是相等的,所以页内行地址(位数)是相等的。

工作原理

一般方法

(A)CPU提供虚地址:

逻辑地址+页内地址

(B)访问页表:

页表基址寄存器+逻辑页号

(C)查表。

若页面命中:

主存地址:

物理页号+页内地址

若未命中:

启动I/O系统,从外存调入主存。

改进

快表+慢表方法:

快表由硬件组成,只是慢表的小副本。

查表时,由逻辑页号同时去查快表和慢表,当在快表中有此逻辑页号时,就能很快地把找到的对应的物理页号送入主存地址寄存器,并使慢表的查找作废。

如果在快表中查不到,那就要多一个访问主存的时间查慢表,从中查到物理页号送入实存地址寄存器,同时,将此逻辑页号和对应的物理页号送入快表,替换快表中应该移掉的内容。

管理方便,空间利用率高

页的处理,保护,共享等不方便

段式虚拟存储器

●段式虚拟存储器是以程序的逻辑结构所形成的段(如过程,子程度等)作为主存空间分配单位的虚拟存储管理方式,由于各段的长度因程序而异,虚拟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组成。

●为了把虚拟地址变换成实存地址,需要一个段表,段表是表示虚段(程序的逻辑结构)与实段(主存中所存放的位置)之间关系的对照表,段表也是一个段,每一段驻留在主存中,也可存放在外存中,需要时再调入主存。

虚存地址:

段号+段内地址

●地址变换

段式虚拟存储器的优缺点:

(1)优点:

–段的界线分明,就是程序的自然分界。

–段易于编译、管理、修改和保护。

–便于多道程序共享。

–某些类似的段(如堆栈,队例)具有可变长度,允许自由调度,以便有效利用主存空间。

(2)缺点:

由于段的长度各不相同,段的起点和终点不定,给主存空间分配带来麻烦。

容易在段间留下许多空余的零碎主存空间,不好利用,造成浪费。

段页式虚拟存储器

●段页式虚拟存储器是段式虚拟存储器和页式虚拟存储器的结合。

在这种方式中,把程序按逻辑单位分段以后,再把段分成固定大小的页。

程序在主存的调入调出操作是按页面为单位进行的,但又可以按段实现共享和保护。

●可兼顾页式和段式的优点,其缺点是在地址变换过程中需要多次查表。

在段页式虚拟存储器中,每道程序是通过一个段表和一组页表进行定位的。

段表中的每一个表目对应一个段,每个表目有一个指向该段的页表起始地址(页号)及该段的控制保护信息。

由页表指明该段各页在主存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已装入、已修改等状态信息。

目前,大中型机一般都采用这种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例题1一个16KX32位的存储器,其地址线与数据线的总和是___________

例题2某计算机字长为32位,它的存储容量为256KB,按字编址,它的寻址范围是______

例题3某8位机采用单总线结构,地址线根,双向数据线8根,控制总线中与主存有关的/MREQ(允许访存,低电平有效),/RW)高电平为读命令,低电平为写命令)

主存地址空间分配为-0-8191为系统程序区,8192-32767为用户程序区,最后(最大地址)2K地址空间为系统程序工作区,按照字节编码。

现有如下存储器:

ROM:

8K*8位

RAM:

16K*1位、2K*8位、4K*8位、8K*8位

译码器:

3:

8译码器74LS138

请从上述芯片中挑出合适的设计该计算机的主存储器,画出与cpu相联图

指令系统

1、什么是指令、什么是指令系统(完整的指令系统包括:

数据传送类指令、数据运算类指令、程序控制类指令)

2、指令的格式(操作码、源操作数地址、目的操作数地址、下一条指令地址),地址码按照操作数的地址数量分:

零地址、一地址、二地址、多地址;

指令按照长度分为:

半字长指令、单字长指令、双字长指令。

3、指令的寻址方式:

指令寻址(顺序寻址和跳跃寻址)和操作数寻址(常见的9种寻址方式:

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变址寻址、基址寻址、相对寻址、堆栈寻址)

例题:

已知某小型计算机字长为16位。

其双操作数指令的格式为:

0567815

OP

R

D

其中OP为操作数、R为通用寄存器地址、试说明在下列情况下能访问的最大主存区为多少个机器字?

D为直接操作数

D为直接主存地址

D为间接地址

D为变址的形式地址,假定变址寄存器为R1(字长为16位)

中央处理器

1、CPU的功能:

控制程序的顺序执行、

产生完成每条指令所需的控制命令、

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控制、

对数据进行算术与逻辑运算、

对计算机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2、CPU的基本结构: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控制器(IR、PC、DR、AR、AC、PSW、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

3、什么是指令周期?

什么是机器周期?

什么是时钟周期?

指令周期:

CPU每读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全部时间成为指令周期,即完成一条指令的时间(读取、分析、执行、检查中断)

机器周期:

通常又称CPU周期,通常把一条指令周期划分为若干个机器周期,每个机器周期完成一个基本操作。

时钟周期:

在一个机器周期内,要完成若干个微操作。

这些微操作有的可以同时执行,有的需要按先后次序串行执行。

因而需要把一个机器周期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拍。

节拍常用具有一定宽度的电位信号表示,称之为节拍电位.节拍的宽度取决于CPU完成一次基本的微操作的时间,如:

ALU完成一次正确的运算,寄存器间的一次数据传送等。

不同的指令,可能包含不同数目的机器周期。

一个机器周期中,包含若干个时钟周期(节拍脉冲或T脉冲)。

CPU周期规定,不同的计算机中规定不同.

4、熟悉几条常用指令周期

ADD指令、

STO指令、

LAD指令、

JMP指令、

CLA指令

5、控制器的功能:

对指令流与数据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实施正确的控制

控制器完成对整个计算机系统操作的协调与指挥。

(1)控制机器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指令,并指出下一条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

(2)对指令进行译码,并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送往相应的部件,启动规定的动作;

(3)指挥并控制CPU、内存与输入/输出(I/O)设备之间数据流动的方向

6、控制器的组成:

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地址形成部件、时序产生器等。

7、什么是微命令?

什么是微操作?

什么是微指令?

什么是微程序?

微命令:

控制部件向执行部件发出的各种控制命令叫作微命令,它是构成控制序列的最小单位。

微操作:

是微命令的操作过程。

微命令是微操作的控制信号,微操作是微命令的操作过程。

微操作是执行部件中最基本的操作。

微指令:

把在同一CPU周期内并行执行的微操作控制信息,存储在控制存储器里,称为一条微指令.

微程序:

一系列微指令的有序集合就是微程序。

段微程序对应一条机器指令。

微地址 

存放微指令的控制存储器的单元地址

8、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

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微地址形成部件、微地址寄存器。

控制存储器(μCM)。

这是微程序控制器的核心部件,用来存放微程序。

其性能(包括容量、速度、可靠性等)与计算机的性能密切相关。

微指令寄存器(μIR)

i.用来存放从μCM取出的正在执行的微指令,它的位数同微指令字长相等。

微地址形成部件

ii.用来产生初始微地址和后继微地址,以保证微指令的连续执行。

微地址寄存器(μMAR)

iii.它接受微地址形成部件送来的微地址,为下一步从μCM中读取微指令作准备。

9、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1)执行取指令的公共操作。

取指令的公共操作通常由一段取指微程序来完成,在机器开始运行时,自动将取指微程序的入口微地址送μMAR,并从μCM中读出相应的微指令送入μIR。

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产生有关的微命令,用来控制实现取机器指令的公共操作。

取指微程序的入口地址一般为μCM的0号单元,当取指微程序执行完后,从主存中取出的机器指令就已存人指令寄存器IR中了。

(2)由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字段通过微地址形成部件产生出该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的入口地址,并送入μMA

(3)从μCM中逐条取出对应的微指令并执行之,每条微指令都能自动产生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

(4)一条机器指令对应的微程序的最后一条微指令执行完毕后,其下一条微指令地址又回到取指微程序的人口地址,从而继续第

(1)步,以完成取下条机器指令的公共操作。

以上是一条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整个程序的所有机器指令执行完毕。

10、微指令的格式:

操作控制字段和顺序控制字段(选择域和地址域)以及微地址的形成

一条微指令通常至少包含两大部分信息:

操作控制字段,又称微操作码字段,用以产生某一步操作所需的各个微操作控制信号。

1.某位为1,表明发微指令

2.微指令发出的控制信号都是节拍电位信号,持续时间为一个CPU周期

3.微命令信号还要引入时间控制

顺序控制字段,又称微地址码字段,用以控制产生下一条要执行的微指令地址。

微程序地址的形成

●入口地址:

每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当公用的取指微程序从主存中取出机器指令之后,由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字段指出各段微程序的入口地址,这是一种多分支(或多路转移)的情况。

●后继微地址形成方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增量计数器(CMAR)+1=CMAR

2.分支转移

11、微指令编码方法:

(直接控制阀、字段直接编码法、字段间接编码法)

12、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与微程序控制器的比较

13、什么叫指令流水线?

什么叫超标量流水线?

流水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1.存储器体系:

主存采用多体交叉存储器;

Cache

2.流水方式CPU:

指令部件、指令队列、执行部件

a)指令流水线

b)指令队列:

FIFO

c)执行部件:

可以有多个采用流水线方式构成的算术逻辑部件构成,可以将定点运算部件和浮点运算部件分开。

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

1、总线的作用以及结构(单总线与多总线)

总线是各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

借助于总线连接,计算机在各系统功能部件之间实现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并在争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结构:

单总线,多总线。

2、总线的分类: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3、总线的仲裁:

集中仲裁(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独立请求)和分布仲裁

连接到总线上的功能模块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态,其中主方可以启动一个总线周期,而从方只能响应主方请求。

每次总线操作,只能有一个主方,但是可以有多个从方。

为了解决多个功能模块争用总线的问题,必须设置总线仲裁部件。

对多个主设备提出的占用总线的请求,一般采用优先级或者公平策略进行仲裁

总线占用期:

主方持续控制总线的时间。

按照总线仲裁电路的位置不同,仲裁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为了减少总线授权线数量,采用如图所示的菊花链查询方式

链式查询方式:

离中央仲裁器最近的设备具有最高优先权,离总线控制器越远,优先权越低。

只用很少几根线就能按一定优先次序实现总线控制,并且这种链式结构很容易扩充设备。

是对询问链的电路故障很敏感,优先级固定。

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

总线上的任一设备要求使用总线时,通过BR线发出总线请求。

中央仲裁器接到请求信号以后,在BS线为“0”的情况下让计数器开始计数,计数值通过一组地址线发向各设备。

每个设备接口都有一个设备地址判别电路,当地址线上的计数值与请求总线的设备地址相一致时,该设备置“1”BS线,获得了总线使用权,此时中止计数查询。

每次计数可以从“0”开始,也可以从中止点开发始。

如果从“0”开始,各设备的优先次序与链式查询法相同,优先级的顺序是固定的。

如果从中止点开始,则每个设备使用总线的优级相等。

计数器的初值也可用程序来设置,这可以方便地改变优先次序,但这种灵活性是以增加线数为代价的。

可方便的改变优先级。

在独立请求方式中,每一个共享总线的设备均有一对总线请求线BRi和总线授权线BGi。

当设备要求使用总线时,便发出该设备的请求信号。

总线仲裁器中有一个排队电路,它根据一定的优先次序决定首先响应哪个设备的请求,给设备以授权信号BGi。

独立请求方式的优点是响应时间快,即确定优先响应的设备所花费的时间少,用不着一个设备接一个设备地查询。

其次,对优先次序的控制相当灵活。

它可以预先固定,例如BR0优先级最高,BR1次之…BRn最低;

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改变优先次序;

还可以用屏蔽(禁止)某个请求的办法,不响应来自无效设备的请求。

因此当代总线标准普遍采用独立请求方式。

独立请求方式:

优点是响应时间快,即确定优先响应的设备所花费的时间少。

对优先次序的控制也是相当灵活的。

分布式仲裁:

不需要中央仲裁器,而是多个仲裁器竞争使用总线。

当它们有总线请求时,把它们唯一的仲裁号发送到共享的仲裁总线上,每个仲裁器将仲裁总线上得到的号与自己的号进行比较。

如果仲裁总线上的号大,则它的总线请求不予响应,并撤消它的仲裁号。

最后,获胜者的仲裁号保留在仲裁总线上。

显然,分布式仲裁是以优先级仲裁策略为基础。

 

4、总线标准(ISA、PCI等)

5、I/O接口的基本功能:

实现主机与外设的通讯控制、

进行地址译码与设备选择、

实现数据格式转换与传递、

传递控制命令与状态信息。

6、主机访问I/O设备的控制方式:

程序查询式接口、

中断接口、

DMA接口、

通道。

(理解这四种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优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