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895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2课时 学案Word格式.docx

(3)数据处理时,相差较大的数据可能是偶然误差引起的,应舍去。

例1

 在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反应中用的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

B.测量溶液的温度计要一直插在溶液中

C.为了使反应均匀进行,可以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

D.为了使反应更完全,可以使碱适当过量

答案 C

解析 分次加入混合时,容易造成热量损失,使测试结果不准确。

考点

 中和热的实验测定

题点

 中和热测定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

例2

 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0.50mol·

L-1盐酸跟50mL0.55mol·

L-1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填字母)。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2)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

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

℃-1。

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实验过程中如果做出如下改变,会使测得的中和热发生怎样的变化?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①本实验中用稍过量的NaOH的原因是为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

试问:

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

②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存在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的盐酸的步骤,若无此操作步骤,则测得的中和热会。

③若用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则测得的中和热会,其原因是

答案 

(1)D 

(2)-51.8kJ·

mol-1 (3)①偏小 ②偏小 ③偏小 用醋酸代替盐酸,醋酸电离要吸收能量,造成测得的中和热偏小

解析 

(2)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即:

t1=

=20.3(℃)

t2=

=23.4(℃)

所以ΔH=-

≈-51.8kJ·

mol-1。

(3)①若因为有放热现象导致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减少了HCl的量,则测得的中和热会偏小。

②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存在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的盐酸的步骤,其目的是使温度计上面的残液与氢氧化钠反应,若无此操作步骤,会使得测量结果偏小。

③用醋酸代替盐酸,醋酸电离要吸收能量,造成测得的中和热偏小。

 中和热测定实验的综合

二、盖斯定律及应用

1.盖斯定律的理解

(1)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3)始态和终态相同反应的途径有如下三种:

ΔH=ΔH1+ΔH2=ΔH3+ΔH4+ΔH5。

2.盖斯定律的应用

根据如下两个反应

①C(s)+O2(g)===CO2(g) ΔH1=-393.5kJ·

mol-1

②CO(g)+

O2(g)===CO2(g) ΔH2=-283.0kJ·

选用两种方法,计算出C(s)+

O2(g)===CO(g)的反应热ΔH。

(1)虚拟路径法

反应C(s)+O2(g)===CO2(g)的途径可设计如下:

则ΔH=-110.5kJ·

(2)加合法

利用“加合法”求C(s)+

O2(g)===CO(g) ΔH的步骤:

ⅰ.写出目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确定各物质在各反应中的位置,

C(s)+

O2(g)===CO(g)。

ⅱ.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变形,得反应③,

CO2(g)===CO(g)+

O2(g) ΔH3=283.0kJ·

mol-1③;

ⅲ.将热化学方程式相加,ΔH也相加:

①+③得,

O2(g)===CO(g) ΔH=ΔH1+ΔH3,

 

盖斯定律的解题模型

例3

 已知:

①Zn(s)+

O2(g)===ZnO(s) ΔH=-348.3kJ·

②2Ag(s)+

O2(g)===Ag2O(s) ΔH=-31.0kJ·

则Zn(s)+Ag2O(s)===ZnO(s)+2Ag(s)的ΔH等于。

答案 -317.3kJ·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①-②得目标方程式,所以ΔH=-348.3kJ·

mol-1-(-31.0kJ·

mol-1)=-317.3kJ·

 盖斯定律

 根据盖斯定律确定焓变关系

特别提醒 

(1)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加倍,ΔH也相应加倍。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同种物质之间可加减,反应热也相应加减。

(3)将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ΔH的正负必须随之改变。

例4

 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 ΔH1=-2983.2kJ·

mol-1①

P(s,红磷)+

O2(g)===

P4O10(s) ΔH2=-738.5kJ·

mol-1②

试用两种方法求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 

(1)“虚拟路径”法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虚拟如下过程:

根据盖斯定律

ΔH=ΔH1+(-ΔH2)×

4=-2983.2kJ·

mol-1+738.5kJ·

mol-1×

4=-29.2kJ·

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P4(s,白磷)===4P(s,红磷) ΔH=-29.2kJ·

(2)“加合”法

P4(s,白磷)+5O2(g)===P4O10(s) ΔH1=-2983.2kJ·

P4O10(s)===5O2(g)+4P(s,红磷) ΔH2′=2954kJ·

上述两式相加得:

P4(s,白磷)===4P(s,红磷) ΔH=-29.2kJ·

 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1.中和热的测定

2.盖斯定律

ΔH=ΔH1+ΔH2

1.下列关于中和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L0.1mol·

L-1NaOH溶液与10L0.1mol·

L-1盐酸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

B.1molHCl气体通入1L0.01mol·

L-1NaOH溶液中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

C.1molCH3COOH与2molNaOH溶液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

D.只要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就是中和热

答案 A

解析 B中1molHCl气体通入1L0.01mol·

L-1NaOH溶液中反应的热效应除了中和热外还有HCl气体的溶解热和电离热,错误;

D中如果是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它们反应除生成水外还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会放出更多热量。

2.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

B.为了准确测定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与小烧杯底部接触

C.用0.5mol·

L-1NaOH溶液分别与0.5mol·

L-1的盐酸、醋酸溶液反应,如所取的溶液体积相等,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相同

D.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温度计

解析 在中和热的测定中,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目的是使反应物混合均匀,加快反应速率,减小误差,A正确;

温度计水银球不能接触烧杯底部,B错;

CH3COOH为弱酸,电离时吸热,故测得的中和热比用盐酸时数值小,C错;

实验仪器中不需要天平,D错。

3.下列关于盖斯定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仅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也与反应的途径有关

B.盖斯定律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C.利用盖斯定律可间接计算通过实验难测定的反应的反应热

D.利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有副反应发生的反应的反应热

解析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2O(g)===H2(g)+

O2(g) ΔH=241.8kJ·

H2(g)+

O2(g)===H2O(l) ΔH=-285.8kJ·

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

A.ΔH=88kJ·

B.ΔH=2.44kJ·

C.ΔH=-4.98kJ·

D.ΔH=-44kJ·

答案 B

解析 将两式相加得到H2O(g)===H2O(l) ΔH=-44kJ·

mol-1,所以1g液态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kJ≈2.44kJ。

5.已知下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Fe2O3(s)+3CO(g)===2Fe(s)+3CO2(g) ΔH=-26.7kJ·

②2Fe3O4(s)+CO2(g)===3Fe2O3(s)+CO(g) ΔH=50.75kJ·

FeO(s)+

CO2(g)===

Fe3O4(s)+

CO(g) ΔH=18.25kJ·

则反应Fe(s)+CO2(g)===FeO(s)+CO(g)的焓变为(  )

A.7.28kJ·

B.-7.28kJ·

C.43.65kJ·

D.-43.68kJ·

[对点训练]

题组一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1.含NaOH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28.7kJ·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28.7kJ·

C.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kJ·

D.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kJ·

答案 D

解析 含NaOH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则含1mol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57.4kJ的热量。

A项,焓变的符号应为“-”、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

B项,焓变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

C项,焓变的符号应为“-”,错误;

D项正确。

 中和反应反应热

 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强酸和强碱稀溶液的中和热可表示为H+(aq)+OH-(aq)===H2O(l) ΔH=-57.3kJ·

mol-1,

已知:

①HCl(aq)+NH3·

H2O(aq)===NH4Cl(aq)+H2O(l) ΔH=-akJ·

②HCl(aq)+NaOH(s)===NaCl(aq)+H2O(l) ΔH=-bkJ·

③HNO3(aq)+KOH(aq)===KNO3(aq)+H2O(l) ΔH=-ckJ·

则a、b、c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

A.a>b>c

B.b>c>a

C.a=b=c

D.无法比较

解析 NH3·

H2O为弱碱,电离要吸热,a<57.3,NaOH(s)溶于水放热,b>57.3,c=57.3,所以b>c>a。

 中和热与57.3kJ·

题组二 中和热反应热的测定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就是中和热

B.可以用保温杯代替烧杯做有关中和热测定的实验

C.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3次温度

D.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若所使用的NaOH的物质的量稍大于HCl,则会导致所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高

解析 如果是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除生成水外还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放出更多热量;

保温杯完全可以代替烧杯,而且防止散热效果更好;

需测定稀盐酸、稀NaOH溶液的温度以及反应后混合液的最高温度,即一次实验需要测定并记录3次温度,但对于定量实验,需进行重复实验;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在实验中通常使一种物质稍过量。

4.为了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

①酸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②碱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③比热容 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单位:

g) 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⑥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⑦操作所需的时间

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D.全部

解析 根据ΔH=-

mol-1可知,C正确。

 中和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5.在做中和热测定实验时,应使用的仪器是(  )

①量筒 ②托盘天平 ③烧杯 ④容量瓶 ⑤冷凝管 ⑥温度计 ⑦酒精灯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②③⑥D.①②⑥⑦

解析 中和热测定实验中,需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需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酸、碱溶液,需用烧杯盛放反应液及碎泡沫塑料,故选A。

 中和热测定实验操作

题组三 盖斯定律及应用

6.(2017·

山东枣庄八中高二月考)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一系列转化,由图判断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A―→F ΔH=-ΔH6

B.ΔH1+ΔH2+ΔH3+ΔH4+ΔH5+ΔH6=1

C.C―→F |ΔH|=|ΔH1+ΔH2+ΔH6|

D.|ΔH1+ΔH2+ΔH3|=|ΔH4+ΔH5+ΔH6|

解析 由盖斯定律可知:

A―→F ΔH=ΔH1+ΔH2+ΔH3+ΔH4+ΔH5=-ΔH6,即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故A项正确,B项错误;

由C―→F可以判断,ΔH=ΔH3+ΔH4+ΔH5=-(ΔH1+ΔH2+ΔH6),故C项正确;

由A―→D知:

ΔH=ΔH1+ΔH2+ΔH3=-(ΔH4+ΔH5+ΔH6),故D项正确。

7.关于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X代表卤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H(g)+2X(g)===2HX(g) ΔH3<

B.生成HX的反应热与途径无关,所以ΔH1=ΔH2+ΔH3

C.途径Ⅲ生成HCl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的多,说明HCl比HBr稳定

D.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途径Ⅱ吸收的热量依次增多

解析 原子形成化学键时放热,焓变小于0,则2H(g)+2X(g)===2HX(g) ΔH3<

0,A项正确;

反应热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生成HX的反应热与途径无关,故ΔH1=ΔH2+ΔH3,B项正确;

途径Ⅲ生成HCl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放出的热量多,说明HCl的能量低,比HBr稳定,C项正确;

Cl、Br、I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断裂Cl2、Br2、I2中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依次减少,所以途径Ⅱ吸收的能量依次减少,D项错误。

8.已知:

A(g)+B(g)===C(g) ΔH1;

D(g)+B(g)===E(g) ΔH2。

若A、D的混合物共1mol,完全与B反应后的热效应为ΔH3,则A与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ΔH2-ΔH3)∶(ΔH1-ΔH3)

B.(ΔH3-ΔH2)∶(ΔH1-ΔH3)

C.(ΔH3-ΔH2)∶(ΔH3-ΔH1)

D.(ΔH1-ΔH3)∶(ΔH3-ΔH2)

解析 设A、D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xmol+ymol=1mol,ΔH1×

x+ΔH2×

y=ΔH3,解得x∶y=(ΔH3-ΔH2)∶(ΔH1-ΔH3)。

9.已知:

Fe2O3(s)+

C(s)===

CO2(g)+2Fe(s)

ΔH1=234.1kJ·

mol-1①

C(s)+O2(g)===CO2(g)

ΔH2=-393.5kJ·

则2Fe(s)+

O2(g)===Fe2O3(s)的ΔH3是(  )

A.-824.4kJ·

mol-1B.-627.6kJ·

C.-744.7kJ·

mol-1D.-169.4kJ·

×

②-①得2Fe(s)+

O2(g)===Fe2O3(s),所以ΔH3=

(-393.5kJ·

mol-1)-234.1kJ·

mol-1=-824.35kJ·

mol-1≈-824.4kJ·

10.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

则下列关于Fe3O4(s)被CO还原成Fe(s)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  )

A.Fe3O4+4CO===3Fe+4CO2 ΔH=-14kJ·

B.Fe3O4(s)+4CO(g)===3Fe(s)+4CO2(g)

ΔH=-22kJ·

C.Fe3O4(s)+4CO(g)===3Fe(s)+4CO2(g)

ΔH=14kJ·

D.Fe3O4(s)+4CO(g)===3Fe(s)+4CO2(g)

ΔH=-14kJ·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①×

2-②÷

2可得Fe3O4(s)+4CO(g)===3Fe(s)+4CO2(g) ΔH=-14kJ·

mol-1,故D正确。

题组四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

11.已知:

O2(g)===H2O(l)

ΔH=-285.83kJ·

CO(g)+

O2(g)===CO2(g)

ΔH=-282.9kJ·

若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可生成5.4gH2O(l),并放出114.3kJ热量,则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为(  )

A.0.22molB.0.15mol

C.0.1molD.0.05mol

解析 设当生成5.4gH2O时放出的热量为x,则

O2(g)===H2O(l) ΔH=-285.83kJ·

18g  285.83kJ

5.4g  x

解得x≈85.75kJ,

由CO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14.3kJ-85.75kJ=28.55kJ;

设CO的物质的量为y,则

O2(g)===CO2(g) ΔH=-282.9kJ·

1mol282.9kJ

y28.55kJ

解得y≈0.1mol。

12.已知:

2H2(g)+O2(g)===2H2O(l)

ΔH=-571.6kJ·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B.1∶3C.1∶4D.2∶3

解析 设112L即5mol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为x,则285.8kJ·

mol-1x+890kJ·

mol-1(5mol-x)=3695kJ,解得:

x≈1.25mol,故n(H2)∶n(CH4)=1.25mol∶3.75mol=1∶3。

[综合强化]

13.50mL0.50mol·

L-1盐酸与50mL0.55mol·

L-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际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片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

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答案 

(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偏小 (4)不相等 相等 因为中和热是指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H2O所放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14.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Ⅰ C(s)+O2(g)===CO2(g) ΔH1<

0 ①

途径Ⅱ 先制成水煤气:

C(s)+H2O(g)===CO(g)+H2(g)

ΔH2>

0 ②

再燃烧水煤气:

2CO(g)+O2(g)===2CO2(g) ΔH3<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