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100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Word文件下载.docx

影响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辉煌辐射。

2.16—20世纪中,迷茫改革期:

受制于资本主义并在其影响下改革。

3.20世纪中至今,复兴崛起期:

政治强大,传统弘扬,经济发展。

4.未来展望: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民族资源,面向世界,博取众长,综合创新。

三.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要略】作为中国文化外在特点)

1.连续性:

源远流长,传承不绝。

(古埃及,印度,巴比伦文化都已消亡)。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2.精湛性:

博大精深,科技(四大发明),精神(文史哲著作丰富),制度(国家体制、科举制度)都有灿烂成果。

3.包容性:

兼容并蓄,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同化能力。

4.整体统一性:

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文同根,书同源。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5.多样性:

丰富多彩,多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千姿百态。

【要略之要略】

1.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意思与“武威”相对,即文治教化。

2.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属狭义的精神曾面。

3.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4.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

1)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2)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3)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测试题】

1.()、()、()和()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实用艺术(要略P7)。

2.维系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纽带的是()观念。

3.简述中国文化的外在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二章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文化

本部分与要略P61—P70有重叠,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

一.方言与地域文化

(一)中国五大语系:

汉藏—阿尔泰—闪含—南亚—印欧。

(二)中国方言

1.概念:

共同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一种语言,因地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

2.七大方言:

北方—吴—湘—粤—闽—赣—客家(其中,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3.方言形成原因:

1)人口分布广,交际少,地理条件限制;

2)集体迁移;

3)外来语。

4.方言与地域文化:

1)方言集中体现地域文化;

2)方言反映地方民俗习惯:

如河南话的“中”表示“对”,“好”,此因河南自古为中原;

广东人不分“冰”“雪”,称“冰箱”为“雪柜”。

5.方言形成地方文学艺术:

1)京韵大鼓、京剧、京味儿文学;

2)东北二人转、赵本山的东北味儿小品;

3)苏州评弹;

4)山东快书。

6.提倡普通话

1.1955年,国务院“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上提出:

提倡普通话。

2.普通话概念: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部分参黄伯荣《现代汉语》)

二.汉字文化(本部分详见《现代汉语》或《要略》

一.汉字的产生

1.传说:

因鸟兽足迹得到启发,仓颉造字。

2.怀疑:

结绳记事。

3起源:

陶器符号。

(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考证)

二.汉字的演变

(一)演变的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

(二)各阶段字体概述

1.甲骨文:

商代记事。

字体:

多象形字,刀刻,笔画直。

安阳小屯首现,出土10万余片,有文字6000,可辨认3000。

2.金文

商代→西周,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象形→符号化。

出土4000,可辨认2000

内容:

祭祀、盟约、赏赐、战争

最大:

司母戊鼎。

3.篆文

秦代通行的全国统一文字。

均匀齐整→更加符号化,偏旁部首固定,删减异体字。

六国大篆→秦国小篆。

代表作:

李斯《仓颉篇》《博学篇》

4.隶书

篆书→简化为隶书。

(分秦隶、汉隶),汉字演变的转折点。

5.楷书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

(从这时起,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

端正匀称。

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 

(其中,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草)

6.行书

东汉末年

介于楷草之间:

近楷不拘,近草不放。

7.草书

隶书→快速连笔而成。

分章草、今草和狂草

书法家代表:

张旭、怀素。

(三)六书

汉字表意,形体结构与表音文字不同。

[象形]:

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日,月,羊)

[指事]:

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

(上,下,刃,甘,亦)

[会意]:

用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

(从,明,休)

[形声]:

用表义的部件和表音的部件组成新字。

(河,攻,基,问)

[转注]:

可互为注释的字。

(考--老) 

[假借]:

借同音字表示有音无字。

(求本意皮衣,借为请求的求)

【明灯注】这部分详参黄伯荣《现代汉语》。

三.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要略缺)

(一)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都有很深的体现。

(1)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

(2)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3)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4)统一规范全国语言;

保证政治统一。

(二)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明灯注】本题非常重要,与汉教息息相关)

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

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

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

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

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

【明灯注】以下部分超出了大纲纲目。

(三)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

认为:

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

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

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

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

2.字的本意与后起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人是通过认识自身来人是万物的,人和自然处于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

(四)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1.反映家庭观念:

如“安”字:

女人在屋里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字:

女人带着儿子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反映男尊女卑观念:

如“夫”字:

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其繁体字)字:

手拿扫帚的人为妇。

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映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

(五)统一规范全国语言;

1.汉字沟通了语音差异较大的各种方言。

书写与语音关系疏远,因此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

2.方言使语音不同,汉字使说的不懂得可以看得懂。

作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交际工具,保证了全国的交流,成为政治统一的基础之一。

3.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文字相同;

从合到分,从分到合,文字不变。

4.海峡两岸,文字相同,相通,同宗同源,分裂无理。

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

1.数量:

[语言]:

56个民族,80种语言。

(汉、回、满通用汉语,其它民族兼用)

[文字]:

57种文字,现用40种,已停用17种。

(有的少数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2.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明灯注】与前有矛盾)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

1)记录了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2)融合和吸收多民族语言文字,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3)通用汉语普通话,通用汉字的现象,日益普遍

1.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2.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3.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4.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5.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6.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

7.“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说法定名、(班固)的说法定序。

8.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

2)人体本位精神;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第三章中国历史

本部分与要略P61—P70,P169—173有重叠,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1.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范围内,并非一时一地,而是经长期融合交汇而形成。

2.四大区域:

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

1)黄河流域文化区:

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

石峡遗址、百越文化

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红山文化

3.我国历史的开端:

1965年,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中国历史缩略

(1)人文始祖黄帝,中国原始氏族社会走向统一,并有重大发展→父系社会,生力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产生战争

(2)夏启建立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至春秋末,奴隶社会达2000年。

(3)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

生产关系大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

意识形态里产成了诸子百家。

(4)秦始皇统一中国:

创皇帝制,废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全国多种事物,完善国家统治机构

(5)汉武帝扩大疆土,形成汉文化(汉字、汉人、汉族)。

“文景之治”,加强中央集权。

(6)南北朝分裂,形成民族大融合,佛教大发展。

(7)唐初百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空前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8)宋代懦弱。

面对金元政权,汉族从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9)元朝统一,奠定了多民族趋势,发展了中国版图。

(10)清代强调民族融合,将周边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了中国今日版图(台湾、西藏、新疆、蒙古)

(11)清中叶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明灯注】是补充的材料,原笔记无此内容)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

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

1)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

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

2)编制户口:

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

3)奖励军功:

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

4)实行小家庭制,以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

5)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6)统一度量衡;

7)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

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

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

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

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汉武帝设立太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立五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

5.北魏孝文帝改制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

2.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

3)创立和实行均田制;

4)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

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禁止胡服,改穿汉服。

鼓励胡汉通婚。

意义:

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

6.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当政时,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王安石主政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

2)在民政方面:

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

3)在财政方面:

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和税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

4)在军事方面:

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

5)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结果因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失败。

7.张居正变革

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

政治改革方面:

1)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

2)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及其家属占公家的便宜。

经济方面:

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8.戊戌变法

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

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

1)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

2)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

3)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

4)军队改用新法操练;

5)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结果因慈禧太后的顽固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9.辛亥革命

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

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三.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明灯注】要略P41提到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不可不知)

1.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共约40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复兴,民风淳厚,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天下安宁。

奖农耕,废苛刑,开言路,重学术,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文景之治”。

2.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共约50年),出现了百废俱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君臣团结,政治强大的局面。

1)贞观之治(名词解释)

李世民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共23年,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重视对人才的网罗,重视科举制度,善于纳谏。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2)开元之治(名词解释)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厉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

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

3.康乾盛世(名词解释)(【明灯注】“盛”到何种程度?

人口从6000万激增到1亿7千万,故怎样形容都不过分)

康熙,乾隆时期(共约120年左右)

[军事]:

平定三藩叛乱—平定葛尔丹叛乱—平定回族叛乱—收复台湾

[农业]: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政治贪污—兴修水利

[文教]:

《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四库全书》

[结果]:

耕地扩大,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平定叛乱,形成中国今日的版图,国势推向高峰

五.中国史学名著

(一)正史

正史有三种体裁:

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

1.纪传体

以人物为纲,《史记》,〈汉〉司马迁创。

【明灯注】《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类文体,班固《汉书》断代为史,废掉世家,成纪、表、书、传四体,取其首尾,乃称纪传体。

2.编年体

以时间为纲,《左传》左丘明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

【明灯注】依《要略》,编年体始于《春秋》,经查证,笔记的说法正确,《左传》或称《左氏春秋》,是编年体之祖,《春秋》则不是。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纲,《通鉴纪事本》,〈南宋〉袁枢创。

(二)专门史

1.典章制度史

三通:

<

唐>

杜佑《通典》(【明灯注】笔记原文作《通史》,误)

南宋>

郑樵《通志》(【明灯注】笔记原文作郑焦,误)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2.会要

〈唐〉苏冕《会要》(【明灯注】笔记原文无此,依要略增之)

(三)地方志(又称方志)

1.全国志:

总志、一统志 

《大元大一统志》

2.省志:

(数量最多)《湖北通志》、《顺天府志》

3.县志、镇志、村志

(四)谱牒(又称族谱或家谱)(【明灯注】本部分对应于要略P55—56)

全国上万种,多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保存最多。

清王朝家谱称“玉牒”

家世源流,迁移,官职,突出事迹

(五)史论、考据

刘知兀《史通》

章学成《文史通义》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乾嘉时期,考据突出。

【明灯注】原笔记漏掉杂史,今补于下:

(六)杂史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唐〉吴兢《贞观政要》

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4.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5.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

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

百越文化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

6.三皇五帝:

三皇:

(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7.三王:

禹、汤武王、周武王

8.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与南方的苗蛮集团。

9.(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10.(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11.卜辞:

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2.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13.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

14.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说: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

15.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16.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17.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18.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史称“洋务运动”。

19.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

20.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

21.三通: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22.会要:

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

(苏冕)首作会要。

23.(刘向)的(《列女传》),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

1.填写对应空白

黄帝——()——颛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