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17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脾胃论》李东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

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

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

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

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

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

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

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泄肠,不一而起矣。

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

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r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ps123a1.bmp\r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

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

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

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

戌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

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脾胃胜衰论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

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

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

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

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建中汤。

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

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

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

不转者,勿加。

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

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

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

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

曲直作酸,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

腹痛兼发热,加黄芩;

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

自汗,加白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

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

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

心烦乱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

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

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

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

小便淋涩者,加泽泻。

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

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

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

气不顺,加橘皮;

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以补之;

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也,血虚则里急;

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头痛者,加川芎;

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

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

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

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

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

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经云∶虚则补其母。

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

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

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

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

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

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

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

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

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

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

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

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

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

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

(阳分奇,阴分偶。

)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

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

浮者,阳气散满皮毛;

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

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人参(臣),甘草(佐),芍药(佐),黄连(使),黄(臣),桑白皮(佐)。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君),黄柏(臣),生地黄(臣),芍药(佐),石膏(佐),知母(佐),黄芩(佐),甘草(佐)。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羌活(佐),防风(臣),升麻(使),柴胡(君),独活(佐),芍药(臣),甘草(臣),白术(佐),茯苓(佐),猪苓、泽泻(佐),肉桂(臣),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黄柏(佐),知母、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

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白术(佐),白芍药(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滞气),黄(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诸酸之药皆可),木香(佐),槟榔、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

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

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之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干姜(君),白术(臣),苍术(佐),附子(佐炮,少许),肉桂(佐去皮,少许),川乌头(臣),茯苓(佐),泽泻(使),猪苓(佐)。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

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主生化之源;

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

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

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

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柴胡(一两五钱)甘草(炙)黄(臣)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羌活(以上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臣)黄芩(以上各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上件咀,每且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

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

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

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

虽然,亦有从权而用之者。

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酒洗讫,火炒制加之,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

小便亦或涩,当利之,大便涩,当行之,此亦从权也,得利,则勿再服。

此虽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则胃气失所养也,亦当从权而食之,以滋胃也。

附∶……夫饮食人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

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

经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

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正谓此也。

《四气调神大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

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反用热药以燥脾胃,则谬之谬也。

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

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

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

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

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脾受胃之禀,行其气血也。

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

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

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

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

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内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

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

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炽之药。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

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

春分、秋分,以分阴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

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

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

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黄(二两)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一两)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芍药羌活独活(以上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以上各三钱)黄连(二钱)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上咀。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禁忌如前。

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君臣佐使法《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一法,力大者为君。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

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

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

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

表虚,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

里虚,人参、芍药。

热者,黄芩、黄连;

寒者,干姜、附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如《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

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

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

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

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从权立法于后。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无大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钱;

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

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

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

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

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

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

或喘者,加人参;

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

气燥,加白葵花;

血燥,加赤葵花。

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

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

如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

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痞有九种,治有仲景汤五方泻心汤)。

如喘满者,加炙浓朴。

如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为禁药也)。

如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而气不转加之。

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

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

四肢烦热肌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背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加倍,临卧服之。

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

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

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

如证退而脉数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

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

此药若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当斟酌,旋旋加之。

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

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如不大渴,亦不可用。

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

以上五法,加减未尽,特以明大概耳。

分经随病制方《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

通气防风汤柴胡升麻黄(以上各一钱)羌活防风橘皮人参甘草(以上各五分)本(三分青皮白豆蔻仁黄柏(以上各二分)上咀。

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气盛者,宜服;

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如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宜安卧养气,禁劳役,以黄、人参之类补之;

不愈,当责有热,加黄柏、生地黄。

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以上各一钱)甘草(炙)本防风(以上各五分)蔓荆子(三分)川芎(二分)上件咀。

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更加黄柏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如腿脚沉重无力者,加酒洗汉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合病也如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者,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人参汤补之;

如里急频见者,血虚也,更加当归。

如肺少许。

如甚则交两手而瞀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五味子、人参;

气盛,加五味子、人参、黄芩、荆芥穗;

冬月,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