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18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词法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结果实;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换句话说,就是某个名词在用为动词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

问题6、下面句子中临时充当句子动词谓语并具有使动用法的名词是哪个?

如何翻译下列句子?

1.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安置

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项羽本纪》

4.王不如东苏子。

《战国策.燕策一》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对宾语的认定,换句话说,就是某个名词在活用为动词时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性质。

问题7、下面句子中临时充当句子动词谓语并具有意动用法的名词是哪个?

1.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

2.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离娄上》

3.然则君何不相之。

《吕氏春秋·

期贤》把```当作宰相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可以单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一般名词都得跟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才能用为状语,古代汉语无论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和普通名词单独用为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问题1、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哪个?

由哪类名词用作状语?

1.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

2.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从小路

7.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表工具

8.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

10.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问题2、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哪个?

1.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问题3、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哪个?

1.大江东去。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

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三、名词用作谓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判断句里一般不可以直接作谓语,而要用判断词“是”,但在古代汉语判断句里名词对主语进行判断,都是常用的。

问题1:

翻译下列句子。

1.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上》

2.虎者,戾虫。

《战国策·

秦策》

3.荀卿,赵人。

《史记·

荀卿列传》

4.吾所欲者,土地也。

第二节动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句子的“主动宾”的结构没有改变,可是句子结构的意念关系有了变

化,即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

1.下列句子的谓语动词是哪一个?

翻译整个句子。

(1)我能起死人。

《吕览·

别类》

(2)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维阴侯列传》

(4)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魏公子列传》》

2、下列句子的谓语动词哪是一个?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

天论》

(2)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使·

·

败走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敢乞丈人一言而生。

3、下列句子的谓语动词是哪一个?

(1)晋侯饮赵盾酒。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汉书·

苏武传》

二、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本来不表示意动用法,古汉语中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用如意动。

1.下列句子的谓语动词哪那一个?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

(3)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就是“为宾语而动”,凡是动词对宾语具有了“为了”之意,叫做动词的为动用法。

翻译整个句子

(1)夫人将启之。

《郑伯克段于鄢》

(2)御齐侯。

成公二年》为·

驾车

(3)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4)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咏荆轲》

(5)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魏公子列传》

(6)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魏公子列传))为·

屈尊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同时对宾语具有了“为了”之意,就是名词的为动用法。

如:

1.公子皆名之。

魏公子列传》——为之名(命名)

2.佗脉之。

《三国志·

华佗传》——为之脉(诊脉)

第三节形容词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

(一)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诋毁

(2)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与·

交好

(3)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张耳列传》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谋攻》

(2)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

(3)乃出图书,空囊橐。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4)天下苦秦久矣。

(四)形容词用为名词

形容词用为名词,语法上属词类活用,但如果通过修辞去看语法,其实是形容词取代了名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第四节代词

代词是代替名词的词,有时也可以代替动词或形容词,代词的作用在于行文时避免相同词语重复出现,以求得文章的简洁。

一、人称代词

(一)自称、对称、他称、己称

1、自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

上古的自称代词还有“朕、卬、台”。

这只是由于不同写法表示不同的上古方言或是书写习惯罢了,并无严格的语法上的区分。

2、对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主要有“尔”、“汝(女)”、“若”和“而”、“乃”等。

上古对称代词“尔”、“汝(女)”、“若”和“而”、“乃”本来出于同一来源,属“泥”纽(上古“泥”、“娘”、“日”三纽不分),其所以分为几种写法,可能出于通假,或许代表上古不同的方言。

然而语法上也并无严格的区分。

3.他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主要有“之”、“其”、“彼”等。

(1)之

A.一般用法

“之”字在句子中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1.欲立之。

《左传》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曰暴之,十曰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告子上》

3.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之”字的活用。

1.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

宣公二年》(活用为第一人称)

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同上)(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

3.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

王霸篇》(活用为己称代词)

(2)其

“其”字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语。

魏晋以后,可以有条件地作宾语。

1.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

2.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

3.郑袖曰:

“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战国策》

4.秦王恐其破壁。

B.“其”字的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柳宗元文)

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

(3)彼

“彼”字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1.彼,丈夫也;

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

滕文公上》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B.“彼”的活用

1.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彼:

我)

2.浑浑纯纯,终身不离。

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庄子》(浑浑纯纯的,终身不离根本,如果自己知道为返本,就是离了根本。

)(彼:

自己)

4、己称代词

称代自己的代词叫做己称代词,己称代词叫“反身代词”、“自称代词”。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2.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李将军列传》

(二)谦称和敬称

古代汉语常用的谦称表示自称,也常用表示对称(或他称),谦称和敬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从语义的角度看,一般都可译成自称代词“我”或对称代词“您”(或他称代词“他”)。

其实它是修辞的一种表示法。

1、谦称

A.一般谦称

1.仆少负不羁之才。

司马迁《报任安书》

2.吾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3.鄙人不慧,将有志于庖。

4.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5.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诸葛亮《出师表》

B.特殊谦称

指君主的自称和提到己方尊长时的称呼。

1.此天以君授孤也。

2.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哀公》

3.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

”《左传·

成公三年》

2、敬称

A、一般敬称

1.子奚不为政?

为政》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3.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项羽本记》

4.卿欲何言?

5.足下事皆成,有功。

B、特殊敬称

1.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史记》

二、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

主要的有“兹”、“此”、“斯”、“是”、“之”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些”、“这样”之类。

1、“兹”、“此”、“斯”

上古都是齿头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贤者亦乐此乎?

梁惠王上》/向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2、是

近指代词“是”,也常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

是良史也。

昭公十二年》/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3、之

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和宾语。

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

逍遥游》/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梁惠王》

4、然、尔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二)远指代词

主要有“彼”、“夫”、“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些”、或“那样”之类的意思。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谋攻》/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项羽本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先进》

三、疑问代词

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乌)、“安”等。

1.谁、孰

上古声纽相同(禅母),用法相近,但“谁”限于指人,孰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还经常用来表示选择。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项羽本记》/孟尝君怪亡曰:

“此谁也”。

齐策》/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吾与徐公孰美。

齐策》/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韩愈文)

2、“何”、“曷”、“奚”、“胡”

上古声纽相同(匣母)。

用法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指事物,可以作宾语、定语表示“什么”。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吾何患焉?

《左传》/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齐桓公伐楚》/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春秋》/以宋攻楚,奚时止矣。

《吕氏春秋》/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3、“恶(乌)”、“安”、“焉”

上古声纽相同(“影”母),用法相似,主要指处所,作宾语或补语,表示哪里。

/路恶在?

尽心上》/沛公安在?

项羽本记》/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四、无定代词

所谓无定代词就是不定的指示代词,它不同于一般的指示代词,“或”和“莫”,前者是肯定性的,后者是否定性的。

1、“或”——一般指人,也指事物,作主语,表示“有人”、“有的”之类意思。

唐人或相与谋。

定公三年》/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如笥。

《水经注》

2、“莫”——一般指人,也指事物,作主语,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地方”之类意思。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语上》/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秋水》/东西南北,莫可奔走。

《盐铁论》

“莫”有时写作“无”、“毋”、“靡”或“亡”,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大雅·

荡》/河智叟亡以应。

《列子·

汤问》

第七节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等,这类词叫做副词。

古汉语副词为数甚多,可归纳为八类: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表数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谦称副词、状态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性状及发展变化的某种程度。

1、甚——很、太、非常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论积贮疏》

2、殊——很、太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触龙说赵太后》/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廉》

3、至——非常、太、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论积贮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客难》

4、良——很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史记》/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极——很、最多、充其量

初极狭,才通人。

6、最、太、颇——最、很

高祖以肖何功最盛。

肖何世家》/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袁盎传》

7、异——更(加)、特别

太后哭曰:

“妇人异甚”。

《触龙说赵太后》

8、益——更加、越发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9、弥、愈、兹——更加、越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欲盖弥彰。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非攻》

10、尤——更加、特别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11、倍——更加、加倍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少、稍——渐渐、稍许

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稍上,即无风雨。

封禅书》

13、略——大致、略微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用以说明动作、行为、性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范围,范围副词可以分为二类:

(一)表全体:

尽、皆、悉、咸、毕、具、并、备、举、胜——都、全体、往往、全部。

尽——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皆——攻陈,陈守令皆不在。

悉——赵王悉召群臣议曰。

胜、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良乃入,具告沛公。

并——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

毕——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兰亭序》

备——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危。

《后汉书·

班超传》

(二)表总括:

凡(大凡)、率(大率)——总共、共计、凡是、全都、大都

陈胜王,凡六月。

陈涉世家》/大凡万事悉如此。

(欧阳修文)/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梦溪笔谈·

采药》

(三)表仅独:

惟、只、徒、特、独、仅、直——只、仅仅、不过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赤壁之战》/相如度秦王,特以作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廉》/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三、表数副词

表数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所发生的频率,数的重复连续,以及数的概约等。

表数副词包括以下三种:

(一)表频率:

数、亟、频——屡次、再三、多次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隐公元年》/范曾数目项王。

《鸿门宴》/城内发炮,互相攻击,火箭频发。

《三元里抗英》

(二)表重复连续:

复——再

壮士!

能复饮乎?

《鸿门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三)表约数:

且、几、可、以、许、无虑——将近、差不多、几乎、大约、左右、大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论积贮疏》/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

《黄道婆》/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

四、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就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各种形态的副词,它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包括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以及有关时间的速度、频率、连续等等。

(一)过去时——已、既、尝、曾、向、曩——过去、从前

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词)/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二)现在时——今、方、正、鼎——现在、正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天子春秋鼎盛。

贾谊传》

(三)将来时——将、且、行、欲、垂——将要、快要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

《淝水之战》

(四)表才始——适、向、甫——刚才、刚刚

适为虞人逐。

《中山狼传》/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表经常——雅、素、恒、常——平素、向来、一向、常常、经常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人常疑之。

(六)表时间紧接:

遽、旋、即、寻、立——立即、不久、马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刻舟求剑》/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沛公主军,立诛杀曹无伤。

(七)表时间连接、辄——马上、立即

有一人徙之(指木头),辄予五十金。

商君列传》

(八)表时间短促:

须臾、斯须、俄、俄而、俄顷、少时、顷、有顷、顷之、顷刻——片刻、一会儿、顷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狼亦黠矣,而顷刻而毙。

《狼》

五、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构成否定的主要形式,文言虚词中的否定副词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相同,它们有的表示叙述性的否定:

不、弗、未、非、靡、匪、罔等,还有表示禁戒性的否定,如无、莫、毋、勿。

(一)叙述性否定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曹刿论战》/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解牛》/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二)禁戒性否定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六、语气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语气副词是表现语气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

语气副词所表现的语气,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表反诘语气的:

岂、宁、庸、独、其、讵(巨)——难道、怎么、哪里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僖公五年》

(二)表揣测语气:

盖、殆、尚、得无、无乃——大概、恐怕、也许、尚且。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不如也。

张仪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七、谦称副词

谦称副词,包括表示谦虚和表示尊敬两个方面,对自已表示谦恭,对他人表示尊敬。

(一)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不译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公输》/徒属曰:

“敬受命!

”《陈涉世家》/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二)表谦副词——窃、伏、忝、猥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谏逐客书》/伏唯圣主之恩,不可胜量。

杨恽《报孙会宗书》/先帝不以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