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199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Word文件下载.docx

“哪有游说人主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而让自己取得卿相尊位的呢 

”过了一年,研习完成,说:

“现在真的能够凭借它(用兵之法)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这种情况下,苏秦就登临赵国的燕乌集宫殿,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两人击掌侃侃而谈,赵王十分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印。

华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两,(所有赏赐)跟随在后面。

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

所以苏秦在赵国做相,秦函谷关就交通断绝。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在这个时候,天下广大,人民众多,王侯威望,谋臣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

在苏秦显赫尊荣时,黄金万镒被他花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在道路上炫耀,崤山以东各国,像顺从风倒下一样(迅速)服从,使赵国地位很受尊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日: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泰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在城郊三十里外迎接;

妻子侧着眼睛来看,侧着耳朵来听;

嫂子像蛇一样爬行匍匐在地,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苏秦说:

“嫂子为什么先前傲慢后来谦卑呢 

”他嫂子回答说:

“因为小叔子(季子,苏泰的字)现在地位尊贵、钱财富裕的缘故。

”苏秦说:

“唉!

人如果贫穷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一旦富贵亲戚都感到畏惧。

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啊!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

宫阙名。

②炫熿:

张扬炫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请奏其效奏:

演奏B.简练以为揣摩简:

选择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摩:

接近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倨:

傲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D.妻侧目而视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A.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B.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C.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D.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揣摩天下形势,相中富强的秦国:

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以不愿“高飞”为由,拒绝了苏秦。

B.苏秦游说秦王落空,知耻发愤,回家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赵王而有了“约纵散横”的局面。

C.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

得志时感慨世情,流于言辞。

而大嫂“位尊而多金”的表白,撕开了家庭间温情脉脉的面纱。

D.苏秦推行合纵连横的谋略,或“抑强秦”或“并诸侯”,外交政策相反而目的相同,最终是要获取个人的尊位,而不顾忌手段。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O分)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译文: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3)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①。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②,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③。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

“可。

(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

①枝辅:

辅助。

②田常、六卿之臣:

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

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

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③黥:

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城旦:

秦汉时刑罚名。

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过:

超过B.始皇下其议下:

下交C.以非上之所建立非:

指责D.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举:

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相救哉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无战争之患是社稷之臣也C.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何以伐为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吾从而师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4.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②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③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

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严准曰:

“否。

”端曰:

“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准遂告其故,端曰:

“何以处之 

”准曰: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必若人,非计之得也。

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入曰:

“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

‘愿分我一杯羹。

’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 

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

“然则何如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

“微卿,几误我事。

”即用其策。

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

吕端传》

[注]①军:

宋代行政区域。

②事见《史记?

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与:

参预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少:

多少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坚:

坚强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

寻:

寻找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安军奏获其母。

②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

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4.文言文阅读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

共同,一齐。

B.徒慕君之高义也高义:

高尚的品德。

C.其势不俱生俱生:

共同生存。

D.臣等不肖不肖:

不像。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游视听之娱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④∕②⑤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③⑤

3.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

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C.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表现,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

D.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相救哉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无战争之患是社稷之臣也C.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何以伐为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吾从而师之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虏中吾指!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

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

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田横往从之。

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

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王:

封王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信:

相信C.至栎阳,存问父老存:

问候D.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数:

屡次

2.下列全都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①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②何苦乃与公挑战③乃扪足曰:

④汉王出行军⑤往来苦楚兵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A.②③④B.①②⑤C.④⑤⑥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以刘邦之口陈述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说定先入关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B.项羽要跟汉王单独挑战,但汉王因汉军与楚军相持很久,青壮者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疲备于运送粮饷,故只列举其罪状而拒绝了。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慌称只是脚趾受伤,张良强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其主要意图都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继续主事对抗项羽,在彭越、韩信等人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平分天下而休兵。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

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

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

过错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

担任C.既来之,则安之安:

使……安定D.岂徒孔子知之徒:

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动于中,必摇其精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襟三江而带五湖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冉有亦知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两个“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结合两段选文简要回答。

8.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

发展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

言语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

军队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击退

2.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翻译下列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