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35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严格地说,是应该磨成流线型的,但我们的飞机要求不高,磨光就可以了。

下一步就是制作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了。

它们是控制飞机飞行方向的重要部件,所以在制作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刻度准确。

至于制作的方法,大体和机身相似。

接下来,我们将要制作的是飞机上最重要的部件——机翼。

飞机之所以能在蓝天中飞翔,靠的是升力,而机翼的形状与角度对升力有影响。

所以,制作的时候更要细心。

开始的步骤和做机身相同,将外形轮廓确定好。

接下来,就要精雕细刻了,要用木锉和砂纸将两片机翼细细地打磨成流线型。

在最困难的一道工序完成之后,组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当然,还应认真对待,因为在成功的同时,往往潜藏着失败的可能,一旦失手了,该有多么痛哪!

组装时,先将尾翼固定在机尾,然后把机翼固定在机身前三分之一的位置。

特别要注意的是,机翼应与水平方向呈45°

安装。

至此,组装完毕,一架小巧的飞机便在手中诞生了!

也许,初次制作的人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不要灰心,因为熟能生巧,只要多加练习,就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哟!

待到放飞的日子,那轻盈的飞机迎风升起,在碧蓝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该是多么令人愉快呀!

总评 1.本文条理清晰,在介绍航模的制作过程时,使用了“首先”“下一步”“接下来”等词语,将所有制作步骤写得十分清晰、完整,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2.首尾呼应:

开篇便介绍制作航模“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能够培养人们耐心细致的性情”,结尾处“那轻盈的飞机迎风升起,在碧蓝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该是多么令人愉快呀”,呼应前文,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强调了制作航模是一件有趣又意义非凡的事情,具有说服力。

 

说明性文章,有的以介绍事物为主,有的以说明事理为主。

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是一类阐述事物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说明文。

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

要写出精彩的说明文,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第一,突出科学,深入认识。

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说明时不可以信口开河,一定要根据事物的科学性来揭示其本质,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作者抓住那些奇怪的光、声现象的本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解释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同时,想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必须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思之愈深,说之愈明。

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

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仔细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

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第二,条理清晰,推理严密。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

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

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

《说“木叶”》一文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则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值得我们效仿。

因为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采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所以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包括:

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等。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就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先引用古代典籍里亲身到过沙漠的人所遇到的奇怪现象;

然后科学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的真正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这样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本质,就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文章《向沙漠进军》采用的则是由因到果的顺序。

我们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应该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使说明的顺序合乎逻辑,顺应自然。

另外,揭示事物的事理时,需要一定的推理过程,这里的推理一定要严密,否则就失去了可信性。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为了说明花红的原因及其色彩变化规律,使用了“设疑、解释、总结”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

同时,作者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推理的严密性使文章的说明真实可信。

第三,抓住要素,突出重点。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

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

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

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第四,方法适当,语言形象。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我们写作文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浅显生动的目的。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下八十万个太阳”一句,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虽然我们不知道红色的星星有何等的大,但是我们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而这红色的星星居然“可以装下八十万个太阳”,可见这星星是何等的庞大。

这样一比较,我们对文中说明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又如“它们(恒星)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先列数字,告诉读者这些星球的表面温度;

接着举例说明,即使最坚硬的金属也会瞬间熔解,其热度之高,不难想象。

由于说明文文体的特点,文章语言容易枯燥,所以,应尽量使文章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例如《松鼠》一文,对松鼠的外形有这样的描写: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松鼠的漂亮、可爱,跃然纸上。

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有些内容难免有些抽象以至于不好理解,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更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所说明的内容。

《宇宙里有些什么》中,把银河系比作“套在地球周围”的一个环,非常贴切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状;

把“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的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生动地说明了恒星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又如《时间的脚印》一文,作者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因素对岩石的破坏拟人化为“攻击”,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磨难”,为文章增添了情趣。

另外,为了使说明文形象生动,可以适当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是《看云识天气》里面的一段描写,不仅把几种云的特征鲜明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而且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又如《日本平家蟹》一文,作者用较大篇幅叙述了一个故事,由故事引出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武士的脸会被雕刻在蟹壳上呢?

”从而引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一、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古代文人的梧桐情结”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说明事理清晰。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答案 (示例)

古代文人的梧桐情结

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为了将自己丧夫亡国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表达出来,写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词句,营造了“梧桐”这一意象,从而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照应了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

词人为何选取“梧桐”这一意象呢?

原来,梧桐落叶较早,古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和芭蕉一样,成了抒发凄苦之情的象征,因此,古代文人大都有梧桐情结。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秋雨打梧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而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更是妙绝,被囚禁的南唐后主,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凄冷的月光照耀着光秃秃的梧桐树,愈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梧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

也许“梧桐更兼细雨”的情境,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

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得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当然,并非所有诗句中的梧桐都代表凄苦之意。

《诗经》云: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句的大意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此树栖息,可见梧桐树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树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熟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成了其他的飞禽。

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居高饮露,生性高洁,卓尔不凡,是高洁的象征。

后来,人们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誓死不渝的爱情。

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古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

而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两家求合葬,合葬松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则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由于受古代文人的影响,梧桐多以凄苦意象被使用。

“落日斜,西风冷。

今夜幽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五代时的《梧桐影》也说明很多文人墨客是比较喜欢梧桐的凄苦内涵的。

二、常言道:

“水火不相容。

”以水灭火,这是司空见惯之事。

但是,生活中却有一些相反的事例。

比如:

我们常看见食堂烧煤,总是添加湿煤;

发电厂则用掺水的重油燃烧。

请你写一篇短文,清晰说明这一事理。

水火岂不相容

这可以从日常的生炉子谈起。

当我们把炉子中的煤烧得很旺的时候,向炉膛里洒一点水,炉子里的火非但没有熄灭,相反,火苗蹿得更高,这是因为煤中的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可燃烧的一氧化碳,使得炉火更旺。

用湿煤烧胜于干煤燃烧,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用掺水的重油燃烧,那是另一个道理。

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实验:

在烧热的油锅里,滴入几滴水珠,油锅里立刻就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引起一阵小小的爆炸,油沫和水沫四溅。

这是由于水和油的沸点不同,当水滴碰到热油,每颗水滴都会很快汽化,引起一阵爆炸。

人们从这里得到启示,成功地实现了用水助燃。

把重油粉碎成水滴,增加了重油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它更充分地燃烧。

这样,既节约了原料,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代发明的燃料电池,就是用水作为燃料。

因为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些氢和氧在电池中能直接反应,放出电来。

另外,在纯水里还含有氘(即重氢)。

氘有个怪脾气,在极高的温度下会产生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发生强烈的爆炸,能量相当于几千吨烈性炸药。

一升海水里所含的氘,按照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四百公斤的石油。

据估计,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氘的总含量约为两千五百亿吨。

若以当前世界上每年能量消耗的需要计算,地球上氘能供人类使用二百亿年之久。

这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啊!

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水火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水岂止可以助燃,还可以作为燃料哩!

三、“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

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写作事理说明文的作文题。

话题很全面,既有生物世界中的奇异现象,又有宇宙世界中的神奇星光,还有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以及不同的劳动方式。

蝙蝠为什么在夜间飞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过年先给谁拜年,为什么南方人多是女人下地干活……这些话题都是可以选择的角度。

在选题时,一定要抓住自己熟悉的话题,否则会出现生拉硬套的现象。

另外,写作时,一定要写成事理说明文,而不是事物说明文。

佳作展示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一个国家或民族,无论其大小和历史长短,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人们按照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方式生活着,从事各种基于本地物质资源的经济活动,同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体现在服装上,人们巧夺天工,极尽想象和创造之能事,充分显示了人类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的爱美的本性和智慧的火花。

我国基诺族、布依族和傣族的人们都盛行上穿无领无袖的短衣,下身着肥腿裤和筒裙。

一来通风,二来便于穿脱,便于洗澡和游泳。

头戴一顶大草帽以遮阳光。

久而久之,便成了这些地方的特色服装款式。

我国藏族、普米族有着一种独特的着装方式。

早晚着皮袍,夜晚还可以把它盖在身上当被子。

中午光照强烈但强风犹寒,把袍子脱下一袖或两袖,将其掩或系在腰间,腾出左臂或双臂来劳动。

何时气候骤冷,即可立即穿上袖子,这可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穿着方式。

而且这种穿法效果还不错,已成为藏族和普米族的典型着装风格。

在我国内蒙古,到处可见臃肿的皮衣和笨重的皮靴,还有那有着高大魁梧的身躯和豪放粗犷的性格的男女。

高原狩猎的普遍性和畜牧业的发达,使人们在服饰上考虑到骑马的便利和射猎的灵活。

因此,上装虽厚,但两侧或后襟开衩,以便上下马时的大幅度动作不受影响;

下身穿两裤筒叉开的裤子,再将裤脚放进靴筒,这是伊朗残留三千余年的遗迹中留有的裤子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崎岖不平的山乡,习惯于骑马狩猎,服装必须设计得合身适体。

蒙古女子下装也着裙,但绝不会穿傣族那种紧身筒裙,也不会那样婀婀娜娜,她们与男子一样穿袍,但也在裤外套上肥大多皱的裙子,脚上同样登靴,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一副锐不可当的气派。

这些民族的先民一般要逐水草而迁徙,因而习惯于腰带上除挂大刀外,再挂一些小勺、木碗和打火石一类的什物,更显得勇猛剽悍、神奇自然。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频繁交往,服装也逐渐走向不同,那将会出现何种局面呢?

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珍惜、挖掘、继承这些宝贵的民族服饰艺术遗产,并以开放的眼光和胸襟对待不同民族的和新出现的服装艺术,从而创造出日益完美的民族服饰。

点评 本文先总的介绍各个民族各有其服装特色,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不同民族的服装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

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

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写作这篇文章,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注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可选择天气规律,也可选择古代建筑特点,还可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告诫语,等等。

其二,注意选择的话题一定是“常识中的‘理’”,而不是随意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其三,要注意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的区别。

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说明对象的性质不同,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一个道理或一种现象,而事物说明文则是说明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包括一种景观等。

简单地说,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比较抽象,而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

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者是向别人请教、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事物的道理。

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

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

“替天行道”调雨量

林之光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万历26年曾写过一首《闻都城渴雨·

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讽刺明神宗巧立名目滥摊税,横征暴敛,民众苦不堪言。

时年(1598)京畿大旱,明神宗依制初夜焚香祈雨,因而露沾御袍。

诗的后两句中的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人。

《南唐书》记载说,当时吴国关税沉重,商人叫苦连天。

有一次都城广陵大旱,中书令徐知浩(后为南唐皇帝)问左右,为何郊外雨独京城不雨?

旁边伶人申渐高戏答:

“雨畏摊税,不敢入京耳!

”机智地反映了民众疾苦。

汤显祖则借此辛辣讥讽明神宗,说雨也正是因为畏他的滥税而不敢入都城的。

可是这终究是形容、取笑而已,我国历史上并无真正的对雨抽税的事。

可是,在今天,世界上头号发达国家美国却真正发生了“降雨税”的事。

因为美国切萨皮克湾受到上游来水的严重污染,马里兰州环境署调查后得出结论:

控制污染的最佳办法是阻止大量污染水进入该湾。

但治理费用仅第一期工程就要148亿美元,因此州政府才出此下策,对城市私人地面征收降雨税。

计划征收12年,以筹满148亿美元为止。

由于使用卫星测量面积技术,居民想漏税都困难。

其实,不仅人会给降雨收税,自然界自己也会给降雨收“税”。

最常见的是迎风地形上。

由于气流在迎风坡被迫抬升,抬升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就会大雨滂沱。

这样,迎风坡上的雨量就会比周围平地上多得多,其差值就是迎风坡收的“税”。

因此,当气流越过山脊在背风坡下降时,由于交了重“税”而雨量极度减少,高大山脉背风坡山麓甚至出现“焚风”现象和沙漠景观。

例如美国西海岸山脉,迎风西坡是茂密的森林,而背风干旱东坡麓出现盐湖城沙漠。

我国地形性“降雨税”最典型之一是横断山脉。

山脉西侧缅甸密支那平原上年雨量1600毫米左右,高黎贡山迎风西坡上我国境内的垭口甚至有3000毫米记录,但山脉东侧金沙江河谷中约北纬28度的奔子栏竟只有245毫米,不折不扣的沙漠地区雨量。

这是经过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三道高山迎风坡的“重税”叠加造成的。

这里与周围我国南方1500~2000毫米左右的年雨量相比,干湿对比十分鲜明,因而被称为我国“西南干旱中心”。

我1981年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横断山区科考队,6月初,从金沙江河谷西坡海拔3000米以上森林带下到谷底海拔2025米的奔子栏时,但见两侧坡上(无树木)耐旱的扭黄茅、野香茅、衰草等仍然一片火红,一派干旱景象。

有趣的是,不仅自然界收降雨税,我们人类也开始向自然界征收“降雨税”,即局地“人工增雨”以抗旱。

通过飞机、

高炮等将“细颗粒”作为新的优质凝结核撒播云中,大量“掠夺”云中云滴蒸发的水汽,“劫贫济富”、另起炉灶形成大水滴而降雨或增雨。

以色列一项著名研究曾增雨22%。

这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中是可贵的雨水资源。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在降水云团的上游进行人工降水,大量消耗水汽,以使降水云团下游的大型集会,例如重大体育比赛的开幕式、重大阅兵式等,安全无雨。

这被称为“人工消雨”。

只不过人类现在掌握的能量有限,与大自然的天气过程相比只能“小打小闹”,有限度成功罢了。

例如,2003年5月30日,俄罗斯彼得堡市建城300周年,有40多个国家元首参加庆祝活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诺不会下雨,因为已经安排在降水云团的上游进行人工消雨。

但因当时天气系统实在过强,“降雨税”相对收的不够多,彼得堡届时仍有绵绵细雨,普京总统还是打着雨伞出席了18时30分的欢迎活动和庆祝活动。

不过,我们总还是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开始干预老天爷的本职工作,为老百姓、为国家“替天行道”啦!

点评 这篇科普文章以一段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开篇,从而引出美国马里兰州收取“降雨税”的事件,并进而写了“自然界自己也会给降雨收‘税’”“人类也开始向自然界征收‘降雨税’”“人工消雨”等有趣的地理和气象知识。

本文语言既严谨、准确、科学,又生动、风趣、幽默,耐人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