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36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阶段性

3.下列区域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

A.黄淮海平原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C.长江三角洲D.云贵高原

答案 1.C 2.B 3.B

解析 第1题,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

据材料分析,指标有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所以是综合指标。

第2题,区域差异是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第3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湿地,现在已禁止开发。

方法技巧

 如何全面地认识一个区域

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区域:

(1)清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是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

(3)区内共性,即分析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间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主要是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准确而迅速地确认。

例如,山西省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宁夏大致为菱形等。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2.自然区划分:

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①位置: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②主要特征:

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①位置和范围:

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3)青藏高寒区

地处中国西南部,包括边缘的高山峡谷区和内部的高原区。

②主要特征

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依据教材P5图1-1-1“中国三大自然区”,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参考依据是什么?

三大自然区之间界线分别与哪些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2)三大自然区各自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哪一级阶梯?

(3)三大自然区的气候主要是什么类型?

植被有什么差异?

东部季风区自然条件有何优势?

答案 

(1)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地形和气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青藏高寒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季风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3)三大自然区的气候类型:

东部季风区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寒区主要是高寒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植被差异:

东部季风区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和草原。

青藏高寒区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水分条件稍好的地区分布有高山草甸和灌丛。

东部季风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东部季风区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

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

 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东部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的高地多为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但差别明显,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

海拔高,由山脉和山间高地组成

气候

季风气候,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力较强

高寒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水文特征

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多属内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外流区兼具。

多冰川、湖泊,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植被和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多农作物和人工林。

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

土壤多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

区域内

部变化

的主导

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2.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不足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3.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答案 1.A 2.A 3.B

解析 甲、乙两区域的差异主要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

甲区域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

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晴天多,光照强。

乙区域海拔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雨热同期;

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河流有结冰期,有些河流有凌汛;

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全年较高,热量丰富;

秦岭—淮河以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丙区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具有高寒的特征;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相对较高,热量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分布有河谷农业。

拓展提升

 三大自然区植被变化的规律

(2)青藏高寒区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西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项目 

人类影响程度

广泛而深刻

较弱

最为微弱

农业活动

最主要的农业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交通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和文化

开发历史久,经济文化发达

经济落后,教育和文化滞后

存在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势崎岖

 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答案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不利于人类活动的开展;

而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开展生产活动和居住。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图反映的农业景观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个自然区?

其分界线是什么?

(2)造成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3)图乙所示地区过度发展该种农业,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答案 

(1)图甲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图乙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两大自然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2)造成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

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量大,适合发展种植业;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合发展畜牧业。

(3)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破坏,造成土地退化。

 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应用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分析区域特征,揭示对人类活动影响。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答案 特点:

甲地形区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种植业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

原因:

甲地形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带。

乙地形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分布。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和省区形状,可知甲位于青藏高原、乙位于塔里木盆地。

图中显示甲地形区耕地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乙地形区耕地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

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差异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差异造成的,两地的地形差异、气候差异造成了种植业地域分布的不同。

甲地海拔高、气温较低,种植业分布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带;

乙地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水源充足。

知识小结

由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京发布,全国被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线,明确区域的归属

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进而因地制宜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

第2题,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差异较为明显,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区位特征,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各个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民居”特种邮票,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三邮票民居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4.三民居特点反映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及民居关系为:

陕北——黄土高原——黄土直立——窑洞,云南——防潮、通风——吊脚竹楼,内蒙古——游牧——蒙古包。

第4题,①为陕北民居,温差大,降水不均,集中在夏季;

②为云南民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③为内蒙古民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

5.“合掌屋”(下图)是某地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其屋顶特别建成倾斜的60°

,屋顶所铺的茅草厚度达七八十厘米,“合掌屋”独特的结构是适应该地(  )

A.炎热多雨的气候B.多台风的气候

C.严寒多雪的气候D.温和多雨的海洋性气候

答案 C

解析 厚厚的茅草说明当地气候寒冷,为了御寒而铺设;

倾斜60°

,既防止雨水浸透又避免屋顶出现积雪。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来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了不同干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范围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的性质相对一致。

第2题,不同的干湿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

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终年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4.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面状况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青藏高寒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为“高”和“寒”。

第4题,海南岛因纬度位置低,故全部属于热带气候;

庐山因地势高而成为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5~6题。

5.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差逐渐变小

B.气候的海洋性越来越强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6.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

A.经度地带性B.纬度地带性

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属于经度地带性的变化,温差逐渐变大,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太阳辐射增强。

第6题,英国南部到俄罗斯西部所处的纬度大体相同,但它们受海洋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因此导致自然带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7.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

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小

③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减少

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A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8~9题。

8.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9.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路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D.第三产业比重小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乙区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耕地分布较为分散。

第9题,丁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与丙省(山东省)相比,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小。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g—h线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

B.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

林海雪原—沙尘肆虐—阴雨连绵

C.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上江南”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

D.a—b线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

沙漠广布,驼铃叮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峡谷众多,水能丰富

11.对太行山两侧区域特征或发展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主要是流水沉积区

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

C.山西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资源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

京津唐工业区是以出口为主的轻工业基地

D.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 10.D 11.C

解析 第10题,g—h线未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进入六月,c—d线附近不会出现大雪天气;

秋天,从e—f漫步没有经过“塞上江南”。

第11题,京津唐工业区是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均较发达。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3.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12.C 13.A

解析 第12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

第13题,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甲、乙两区域热量充足,两区域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

14.读“我国东北某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区域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中“东北某流域”本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自然区域或经济区域)

(3)东北某流域,又可以分成A、B两个区域,这种划分说明在同一类型的区域内,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北某流域作为大区域,按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原则分析,东北某流域的区域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B两个区域作为次级区域,按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原则分析,其区域特征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形差异 

(2)自然区域 (3)可以划分下一级区域 (4)都位于同一流域 (5)都是平原 都是山地

解析 本题是对区域概念的实际应用。

图中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东北地区)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A和B),但每个区域的划分都要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题图整体以流域为划分指标,图中A、B又以地形为分类指标。

15.读“我国自然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实线在图上画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2)各自然区在划分时所考虑的因素是(双选)(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某一地理要素

C.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D.综合地理要素

(3)内蒙古草原和西北温带荒漠地区的分界线大致在________一带,相当于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c两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线,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a所在自然区内有我国重要的经济区________,还有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CD (3)贺兰山 200 秦岭—淮河 热量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解析 三大自然区为东部季风区(图中a、b、c、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图中e、f),青藏高寒区(图中g);

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的分界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mm年等降水量线。

b、c两区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

a地处华南,珠三角经济区位于该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