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373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自测试题Word下载.docx

④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⑤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A.②④,B.①⑤,C.②⑤,D.③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C.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

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

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

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

由此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

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

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

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

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通过各种关系设法牟利者也不少,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

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

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

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无疑是乡贤文化衰落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人和乡贤文化能否兴盛密切相关,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告老还乡”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制度保证了乡贤的来源,使古代乡贤文化能够在乡村代代相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如今乡贤文化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组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乡贤的作用已大不如以前。

C.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

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D.在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

而如今,广大乡村输出的人才很少会再回到乡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

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要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B.“皇权不下县”使乡绅在基层社会有了施展才华的广大舞台,县以下广大区域的国家权力的空白主要通过基层乡村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

C.在古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主要通过乡绅来调解;

如今,乡贤文化衰落,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对如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仍能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

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

稍长,博通古今。

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

以文学闻于时。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

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

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

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

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时议礼者蜂起。

鲁众中扬言曰:

“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

寻授礼部主事。

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

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鲁让曰:

“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

”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

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

“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

”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

帝曰:

“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却其贡。

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

“鲁何官?

”对曰:

“主事耳。

”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

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

“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未几,命主京畿乡试。

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

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

“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

列传第二十四》)

9.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遵约束 

 

约束:

规约,规章

B.会编类礼书 

会:

恰逢

C.鲁让曰:

“袭帕误耳……” 

让:

谦让

D.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其:

大概

10.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

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洪武:

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礼:

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即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D.京畿:

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

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

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

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

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

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

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

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

(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立秋日祷两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①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注】①1073年立秋日,被贬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

13.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请简要赏析。

14.本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分析。

1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在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之后,提出总结性看法的两句是“  ,  ”

(2)刘禹锡《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交代出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

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

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

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

”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

“婆婆疼得紧。

”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

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

”药店老板说。

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

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

“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

”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

马小菊说:

“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

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

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

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

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

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

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

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

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

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

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

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

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

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

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

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

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

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

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

“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

”马小菊说:

“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

”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

“怎么就不好说了呢?

”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

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

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

吴二婶说:

“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

“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

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

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

”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

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D.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

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E.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17.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18.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如图是为宣传山东旅游而设计的一个推介图标。

请写出该国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不超过80个字。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麦家认为,人生必须配备的几副眼镜:

一是望远镜,看远;

二是显微镜,看细;

三是放大镜,看透;

四是太阳镜,看淡;

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确定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试卷答案

1.B

2.C

3.C

4.C

5.B

6.C

7.B

8.C

9.C

10.B

11.D

12.

(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

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

(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13.①诗人把月色比作“雪霜”,表现其皎洁,把泉声比作“琴筑”之声,反衬夜晚的静谧。

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月色,从听觉的角度写泉声,静景和动景结合,描绘出山间夜晚的幽静图景。

(5分)

14.全诗塑造了一个勤政忧困、饱经沧桑、关心农民的诗人(官员)形象。

诗人“百重堆案”,忙于政务,欲抽闲而不得,为祈雨而宿山寺,闻秋声而思国事。

遭贬通判,年华渐逝,倍惑世路艰难,但仍心怀民生,起看银河,长夜难眠。

15.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重点字:

知)

(2)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

案、牍)

(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重点字:

雄、姿)

16.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7.①善良孝顺。

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

②坚强隐忍。

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①设置背景,渲染氛围。

“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

②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

“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④深化小说主题。

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

(以上4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9.参考答案:

(1)图形主要由一座山、一位古人形象组成,整体构图为变形汉字“山东”。

(2)山代表五岳之尊泰山,古人形象代表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寓含着山东自然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故里。

20.参考立意:

1、发现自身不足,正确认识自己;

2、面对厄运苦难,要保持积极心态;

3、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