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66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

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

解得,懂得。

③飞花:

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茂密(繁密茂盛);

柔嫩(柔软鲜嫩);

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

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

⑴茂密(繁密茂盛);

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

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

“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

起一经: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

指抗元战争。

四周星:

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

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⑴风飘絮;

⑵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立意高远,感情充沛。

B. 

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

“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 

“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D. 

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

E. 

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

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

【答案】B,D

【解析】【分析】B项有误,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

D项有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比喻自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B、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

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⑴太阳;

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

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

作诗。

④浙东:

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

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

请概括分析。

【答案】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

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以及“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

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可知,两首诗都猫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

《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

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劌绘声,如歌如画,引人入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请的手法,【甲】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络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

答题时应反复阅读这两首诗歌,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即可。

8.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阙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1)“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据《汉书·

冯唐传》记载:

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⑴卷;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⑶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①向空山餐秀色,为渠②著句清新。

竹根③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注】①剩:

更,再。

②渠:

它。

③竹根:

指竹林脚下。

(1)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探梅”,寻访梅花。

“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

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答案】

(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D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

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

(2)ABC分析正确。

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⑴“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

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

(1)C

(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1)A错误,昔人:

指传说中的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