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68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词汇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

狭义的词汇指的是一个语言里头最后的意义单位,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也不管能独立的还是不能独立的,全部形成一系列的语素;

这个全体就叫做词汇。

广义的词汇,不但可以包括狭义的词汇,而且还包括语素跟语素组合成的复合词…熟语、成语、有特殊意义的词组,这些也都是词汇所要研究的对象。

这里,郭良夫将“词汇”的定义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前者指的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语素,成词的以及不成词的;

后者指的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语素、由语素构成的词以及固定短语。

而且,不管怎么定义,“所有的语素”均是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2.非成词语素是不是词汇单位

目前存在分歧的是那些不成词语素,它们在词汇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否是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孤立地就语素谈语素在词汇中的角色问题,恐怕是难以说清的。

换一个角度或许有助于我们比较客观、公允地讨论这个问题。

可以回想一下,固定短语之成为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什么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

而那些非固定短语又为什么总是被排除在词汇大家族之外呢?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

“固定短语”是词的等价物,是“类词”的语素组合,在性质、特征上均与词极为相近,它们同词一样也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等等,它们之所以被称作“短语”而不称作词,主要是从这类语言单位的长度上着眼的,即它们在结构长度上比一般人心目中的‘词’要大。

而非固定短语则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同词很不一样:

不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其意义完全是构成成分——词的意义的简单加合。

由此可见,能否进入词汇大家族,词是唯一的参照物,只有“类词”的语言单位,才能进入词汇大家族。

语素中有一部分是“类词”的语言单位,那就是成词语素,如“学”、“人”、“沙发”、“骆驼”等,它们无疑是现代汉语词汇大家族的成员;

但也有一些不是“类词”的语言单位,那就是不成词语素,如“民”、“习”、“言”、“绩”等,它们不能独立运用,是构词成分,将它们排除在词汇大家族之外是合情合理的。

也只有这样,才显公允。

也许有人要问,“非固定短语”不是词汇单位,还可以叫做语法单位,语法还可以管它们;

那些“不成词语素”一旦被排除在词汇大家族之外,那谁管它们呢?

岂不成了三不管部分?

其实,这是将“词汇单位”同“词汇学研究的问题”相提并论了,“不成词语素”不是“词汇单位”,不等于词汇学不必去研究它们,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词汇学要研究“构词法”和“构形法”,而“构词法”和“构形法”研究中均会涉及“不成词语素”。

我们只是不会将“不成词语素”作为“词汇单位”,将各种“不成词语素”作为“词汇类聚”来加以专门的讨论。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一)目前最流行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中,在国内学术界最为流行的并被作为比较成熟的词汇学研究成果编入现行各种现代汉语教科书的是关于“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分类。

1.“基本词汇”理论及其争鸣

“基本词汇”这个术语并不是斯大林最早提出来的,但却是随着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书)的问世而在国内的汉语学界不胫而走,该文中的下面这段话词汇学届的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语言中所有的词构成为所谓语言的词汇,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

其中包括所有的根词,成为基本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汇是比语言的词汇窄小得多的,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给语言构成新词的基础。

以后的人们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基本词汇的所谓三个特征,即:

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并将基本词汇一分为二:

其中的一部分叫做根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因为它深刻、充分地体现了基本词汇的种种特征”;

余下的另一部分叫做非根词。

同时,将语言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部分称为“一般词汇”或“非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包括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术语、行业语等。

这样,关于“基本词汇”的理论就变得丰满起来。

符淮青的以下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颇有代表性。

首先,他认为基本词汇包括下列八种词:

a.表示人们最熟悉的自然届现象和事物的一些词(如“云、山、牛、树”等);

b.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一些词(如“刀、屋、碗、盆”等);

c.表示时令和方位的一些词(如“年、春、南、右”等);

d.表示最基本的性质状态的一些词(如“小、长、粗、红”等);

e.表示最基本的动作变化的一些词(如“出、走、死、问”等);

f.表示人体部位器官的一些词(如“头、心、手、脚”等);

g.表示数量的一些词(如“三、十、千、万”等);

h.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一些词(如“我、你、这、那”等)。

其次,他认为在“普遍性”、“稳固性”和“构词基础”这三个确定基本词汇的标准中,“构词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说明它是稳固的,因为它构成那么多词,要在一个长时期中才能陆续完成。

构词能力强,有稳固性,往往又能显示它的普遍性”。

因此,在表天象的常用词中,“天、星、日、月、太阳”等为基本词汇,而“月亮、阳光、地球、天空、卫星、空气”等为一般词汇,理由就是前者有构词能力,后者没有。

在曾经通行一时并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有关“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一些论述中,留给人的破绽和疑惑还是很多的。

早在斯大林关于“基本词汇”的论述问世不久,林涛便指出:

“基本词汇,尤其是根词,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但是,有构词能力的并不限于基本词汇,只要社会有需要,任何一个词都可能构成新词。

”实际上,这段话是对“基本词汇”的三个特征中后人意见最多的“能产性”所提出的不同看法。

十年后,刘叔新在讨论词汇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问题的时候也指出:

“在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之间,存在着的是它们在历史长短上和使用是否普遍上的差别。

”实质上也是对“基本词汇”三个标准中的“能产性”标准提出异议:

所谓“历史长短”,也即“稳固性”;

所谓“使用是否普遍”,也即“全民常用性”。

不过,由于当时大家关注的是关于词汇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对他的上述观点十分留意。

受刘氏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20多年后,他的学生周荐在一篇文章中便提出了“历史悠久”和“使用范围广泛”这两条标准来取代通行的三条标准,即把“能产性”逐出了基本词汇的标准域。

从“历史长短”到“历史悠久”,从“使用是否普遍”到“使用范围广泛”,其间的一脉相传是显而易见的。

但不管怎么说,周荐是汉语词汇学界最早对“基本词汇”理论明确提出质疑的学者。

他(1987)指出:

“历来划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标准有三个,即所谓稳固性、全民性和能产性。

表面来看,这三个标准似乎并行不悖,相为表里,但细加推究,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当一部分词语并不同时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特性。

换言之,某个词语表现出一个或两个方面的特性,并不必然也表现出另外的特性。

”并进一步提出应以“历史悠久”和“使用范围广泛”作为衡量基本词汇的两条标准。

同时,周氏也对当时普遍认同的将历史词语、古词语、新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方言词语等统统归入一般词汇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将历史词语放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来讨论殊为不妥,而将古词语、新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方言词语等不少也具有基本词汇性质特点的词语“人为地归入一般词汇,似也于理难通”。

周氏的质疑无疑是言之有据的,论证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略显遗憾的是,周文主要是一篇驳论,对通行的三条标准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的展示和分析用力甚勤——驳得很精彩,而正面立论较少,从中看不到周氏对“基本词汇”理论的全盘考虑和独特设计。

史存直不久之后(1989)也指出:

“至于能产性则更显然不是每个基本词都具备的。

不要说虚词一般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就连某些特殊的实词,如代词,也不具备这个条件。

但汉语中的代词和一部分虚词却是十分稳固的。

”讲的也是基本词汇的几个标准中所存在着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真正对“基本词汇”理论进行独到思考并给予全面论述的是刘叔新。

刘氏(1990)首先重提他20多年前发表过的观点,并将之修改为“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这两个标准,认为“有无能产性,不应看成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一个依据”,“基本词汇的所谓能产性特征或成为构造新词的基础的特性,都是不能成立的”。

他还对“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分别给出了具体的解释:

“只要存在至今大致有七八十年,即民国初年‘五四’时期便存在而现今仍沿用的词语,便可以认为具备了历史悠久的特征。

……只要在当代大多数阶层和社会集团里通用,其余阶层、集团也能够了解,就算是用得普遍。

按照“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这两个标准,刘氏列出了六大类“基本词汇的成员”和五大类一般词汇成员。

前者为“标示常见的自然现象、普通的动植物、人体及其各主要组成部分、亲属及有社会联系的人、宅基场院、基本的劳动工具及生产设备、基本的劳动对象、基本的交通工具、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等的词语”,“标示事物现象基本性质的词语”,“标示基本活动行为的词语”,“标示精神文化活动和政治经济活动的基本范畴、基本方式和基本成果的词语”,“标示基数、序数、月份、一月内和一周内的日序以及节日、节气的词语”,“各种副词和无文言色彩的代词”等;

后者为“由汉语固有材料所构造而出现年代不算太久,尚难看出是否很稳固的词语”,“现代出现并使用开来的大部分外来词”,“新出现而确实已进入全民共同语的词语”,“古老或陈旧而现在很少使用的词语”,“专门性程度较低而仍未为社会大多数人常用的词语”等。

最后,刘氏还阐述了“基本词汇”和“常用词语”的区别:

“常用词语只依据较高的使用频率而定,不论其历史的长短。

有相当一部分常用词语,由于有长久的历史,就也是基本词语。

这就是说,基本词汇是常用词语的一部分。

刘氏的论述可谓绵密细致,但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

首先,光凭“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这两条抽象的标准,是很难确定一个词是基本词还是非基本词的,尤其是“当代社会普遍常用”这一条,颇难落实,依凭什么呢?

没有说。

再看看作者确认的那些可能是算作典型的基本词汇成员,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卑躬屈膝”、“交口称誉”、“华而不实”、“风和日丽”、“贫乏”、“思量”等,凭什么说它们就既“历史悠久”,又“当代社会普遍常用”呢?

其次,作者对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分类表述不一致,分别采用两套表述用语,这样所确定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数量之和从理论上讲并不等同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数量,其中对“基本词汇”的分类表述较为可取,而对“一般词汇”的分类表述则未免粗疏,受通行的“一般词汇”的分类理论的影响较深。

继刘叔新之后,对汉语“基本词汇”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的是苏培成。

苏氏(1993)对上述刘氏的一些论述表示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词汇”的时段性问题,即“基本词汇”会随时段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他首先从大家公认的“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入手,认定“基本词汇属于历时的范畴”;

然后指出:

“既然基本词汇属于历时范畴,在讲基本词汇时一定要指明相关的时段,不能笼统地说基本词汇。

时段不同,基本词汇的数量和成员也不同。

选取的时段越长,得到的基本词汇就越少。

从汉语研究的需要说,至少要研究三个不同时段的基本词汇。

一个是自先秦至现代,这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二是自六朝至本世纪初,这是近代汉语的基本词汇;

三是自本世纪初至当前,这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

”苏氏同时还给出了确定汉语不同时段的基本词汇的操作方法:

“确定汉语的基本词汇,首先是要在共时的平面上,通过词频统计确定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常用词汇;

然后再从不同时期的常用词汇中寻找共同的部分,得出来的就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要确定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就要把现代汉语产生以来的七八十年分作几个共时的平面,先确定每个时期的常用词,然后再进行比较,把在不同时期的常用词汇集起来从而确定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

共时平面的划分,可以参考现代汉语字频统计的办法,分成四段:

①1919—1949,②1950—1965,③1966—1976,④1977—现在。

”并且还运用上述方法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得出的结论是:

“不、为、人、有、我、见、一、事、无、所、与、可、得、十、尚、在、而、以、者、大”等是汉语基本词;

“的、了、他、个、着”等是近代汉语基本词,也是现代汉语基本词;

而“曰、之、其、夫、乃”等文言文中的高频词则不再是汉语的基本词。

苏先生关于“确定汉语及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操作方法”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有关汉语基本词汇认定的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案,虽然这个方案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将“者”也作为跨度自先秦至现代的“汉语基本词”,似很难让人接受,至少在现代它已不是词了,只能充当后缀了,——但是其开拓创新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他的“基本词汇的时段性”的理论也颇富启发性。

我们认为,现在通行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分类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经过了汉语词汇学界几代人(尤其是刘叔新先生)的探索,我们对“基本词汇”的性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确定有了基本的思路。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应该是在现代汉语常用词基础上形成的,实际上就是“五四”时期或稍后便已存在而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汉民族成员经常使用的词语。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同“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相同之处在于:

两者均为现代汉语词汇家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部分词语。

所不同的是:

“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属于共时平面的话题,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而“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则属于共时平面中带有历时性的话题,——周荐先生认为它属于共时范畴,苏培成先生认为它属于历时范畴,都涉及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是现代汉语词汇这个共时平面上需要用历时的眼光作纵向——历时:

有无一定的使用历史和横向:

有无较高的使用频率的考察才能确认的一个群体。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成员主要有以下12大类:

(1)关于自然界常见事物的词语。

天、地、风、云、水、火、树、太阳、月亮等。

(2)关于人体各部分的词语。

头、手、血、心、肝、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等。

(3)关于劳动工具、对象和生活用品的常用词语。

刀、锄头、铲子、田、地、车、船、机器、笔、纸、米、盐、柴、菜、锅、灯、沙发、床、房子、衣服、帽子、袜子等。

(4)关于亲属关系的词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姥姥、舅舅、叔叔、妻子、丈夫等。

(5)关于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常用词语。

朋友、恋爱、结婚、离婚、书、电影、电视、电话、象棋、音乐、舞蹈、体育、旅游等。

(6)关于方位、处所和时间的词语。

上、下、左、右、里面、外边、今年、秋天、上午、明天、以前等。

(7)关于人或事物的行为和变化的常用词语。

走、说、唱、听、吃、想、学习、洗、爬、休息、发展、改变等。

(8)关于事物的一般性质和状态的常用词语。

大、长、浅、轻、软、绿、高兴等。

(9)关于行为、性状的程度、范围、方式、语气、时间频率等的常用词语。

很、非常、更加、稍微、总共、一律、已经、曾经、刚刚、在、将要、终于、始终、必须、的确、没有、亲自、赶紧、难道、到底、偏偏、索性、幸亏、大约、反正等。

(10)关于数量概念的常用词语。

一、十、万、亿、个、只、斤、尺、公里等。

(11)关于指称和代替的常用词。

我们、他、这、那样、什么、怎么样、谁等。

(12)一部分常见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

和、跟、同、而且、或者、不但、但是、因为、所以、从、向、到、按照、靠、根据、比、被、让、啊、哎、吗、呢等。

“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成员主要有以下8大类:

(1)关于自然界非常见事物的词语。

海王星、磷火、矿泉、龙卷风、龙爪槐、狼尾草、海桐花、黑藻、琥珀、箭猪、果子狸等。

(2)关于劳动工具、对象和生活用品的非常用词语。

车床、鸭嘴笔、旱地、水田、压路机、涂改纸、籼米、高低柜、摇椅、吊脚楼、厢房、喇叭裤、燕尾服、迷你裙等。

(3)关于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非常用词语。

情夫、情妇、同性恋、鸡奸、盗版书、黄碟、交谊舞、交响乐、军棋、蹦极等。

(4)关于人或事物的行为和变化的非常用词语。

噎、蘸、撬、碾、腌、赊、铡、掸、盛、捂、沏、申报、润色、订补等。

(5)关于事物的一般性质和状态的非常用词语。

颀长、黯然、富态、白皙、拔俗、悲怆、嫣红、愚蒙、凄恻、粗砺、惙惙、贤良、瑕玷、伟岸、幽邃等。

(6)关于数量概念的非常用词语。

如光年、微米、毫克、磅、盎司、英里、吨海里等。

(7)关于行为、性状的程度、范围、方式、语气、时间频率等的非常用词语。

颇、惟、颇、无须、仿佛、即、忽而、俄而、愈、渐次、尝、固、果、乃、犹、则、方等。

(8)一部分非常见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

设若、若、然而、故、抑或、自、至、及、于、矣、呜呼、哉、乎、也等。

(9)关于指称和代替的非常用词语。

此、斯、其、之、吾、尔、汝、汝辈、何等。

2.基本词汇是否包含虚词

基本词汇是否包含虚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林涛认为虚词不应看作是基本词汇的词。

史存直认为:

“汉语的虚词既属于语法范围,不属于词汇范围,所以讲汉语基本词汇的时候也就可以把虚词除外。

目前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在介绍“现代汉语基本词汇”时都不援引虚词的例子,实际上也是赞成林、史二位的意见的。

这种情形在刘叔新讨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时也存在。

最早明确提出部分常用虚词应归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是赵振铎,他认为,虽然虚词构词能力差,但只要具备了全民性和稳固性,就没有理由把它排斥到基本词汇之外去。

周荐也认为像“吗、呢、吧、呗、嘛、哩、咧、罢了、也罢、得了、就是了”等助词,“了、过、住、来着、来着、起来、下来、下去”等形态词,“让、叫、自从、关于、对于”等介词,虽然“本身很少能够再构造新词语,但它们都有较强的生命力,也为大家所熟知习用”,所以“也应当视作语言词汇的基本方面”。

苏培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将“的、了”等作为近、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可见他是赞成将部分常用虚词划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去的。

我们的态度在开列“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成员时已经很明确了。

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词汇学是否也要研究虚词?

二是虚词有无资格进入基本词汇层?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虚词既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两者的关注点不一样。

语法学对虚词的研究,主要关注虚词的语法作用,虚词在句法层面和句子层面所引起的语法意义的种种变化,也就是说,是被作为一种语法手段而受到关注的,尤其是在汉语这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虚词更是被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语法形式而备受关注的。

词汇学对虚词的研究,主要关注虚词的构成、类别、虚词的意义及其特点等等,也就是说,是被作为一种词汇形式、作为词汇大家族的一员而得到关注的。

因此,词汇层面的虚词的范围同语法层面虚词的范围是有所不同的,语法层面的虚词是指那些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自然副词应归入实词,它是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而词汇层面的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退化而变得很虚的词,自然副词应归入虚词。

长期以来副词归属问题的争端,症结便在于此:

你是从什么层面来给副词定归属的。

而若兼顾两个层面的,便会形成虚词是半实或半虚词这样一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用心良苦的结论。

我们认为,缺少了对虚词的关注的词汇研究,是一种跛足的、不完备的词汇研究,词汇研究不应不讨论虚词。

其次,既然虚词是一种词汇现象,是词汇大家族的一员,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那就应该对它一视同仁,只要它符合基本词汇的标准,就应该视为基本词汇的成员,而绝没有理由将它排除在基本词汇之外。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其他分类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固然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类别,但仅仅是一种角度的分类,并非是现代汉语词汇的总的分类或惟一的分类,那种在“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分类框架下所进行的分类,只能视作是一种分类角度下的内部二次分类,而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又一种分类。

当然,即使这个二次分类,现在看来,也是有些问题的。

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除了“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分类外,还可以从词出现年代的远近、特殊来源、结构特点、语体特征、不同的用途以及词形联系、语义联系等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词语出现的年代远近可以分为古语词和新词语;

按照词语的特殊来源可以分为方言词和外来词;

按照词语的语体特征可以分为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按照词语的结构特点可以分为聚合词、成对词、缩略词语、典故词、惯用语、成语等;

按照词语的不同用途可以分为称谓语、称呼语、禁忌语、委婉语、隐语、黑话、詈词等;

按照词语的词形联系可以分为同形词、异形词、逆序词;

按照词语的语义状况可以分为单义词、多义词等。

按照词语的语义联系可以分为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类义词等。

三.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1.问题的提出

(1)马西尼(FedericoMasini)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研究所的马西尼(FedericoMasini)教授写了一部书叫做《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原名“TheFormationofModenChineseLexiconanditsEvolutiontowardaNationalLanguage:

ThePeriodfrom1840to1898”)。

从书名来看,这应该是一部探讨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问题的专著,而且答案似乎已经明明白白地写进了书名中——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十九世纪外来词的涌入无疑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十九世纪的外来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基石之一。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确实始终贯穿于该书的始末,并渗透于字里行间。

而且,书中还传递出了这么一个观点: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应该始自十九世纪,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五四”前后。

作者将此想法写进了该书前面的“作者译著序”中。

无独有偶,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发起、组织编写了一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

从书名来看,这也应该是一部探讨近现代汉语的来源的词典,然而,这同样是一部研究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词典,而且主要是十九世纪的外来词。

十九世纪的汉语外来词究竟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是主角?

还是配角?

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是在十九世纪才开始形成还是此前已有雏形?

(2)国内通行的看法

诚如马西尼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学界通行的观点是将现代汉语的上限定在了二十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汉语是“‘五四’以来的汉语发展阶段”已经作为一种常识而被普遍认同。

学界便在此前提下讨论《儿女英雄传》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形成的关系,讨论《红楼梦》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词形异同,甚至讨论近代汉语的上下限等等。

既然如此,现代汉语词汇作为现代汉语的子系统,当然也应该是“‘五四’以来的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