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84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展示场馆的空间布局与陈列展示设计Word格式.docx

第八步:

完善并深化设计,进入下一阶段设计。

对每个小组再根据内容的第三层次(段落)划分为若干展示板块,每个板块通常有一至二件核心展品或重点展品,也可以相对平衡,并列展示,并在板块内部为每一件展品定位。

示例图片

图3——1: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外景

图3——2:

平面布局-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平面布局图

(一)

图3——3:

平面布局-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平面布局图

(二)

图3——4:

平面布局-日本民族学博物馆

3——1

3——2

3——3

3——4

三、专业知识

1.平面布局图的设计

在任何展示活动中,展品需要按一定的思维逻辑(即主题和展品状况)加以空间处理(即定位、排列,并形成参观动线),这就是陈列布局。

陈列展示布局的目的,一是使陈列展示产生良好的展示效果。

二是便于观众参观。

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观众在参观中既得到文化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信息,又享受到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愉悦。

平面布局的一般方法:

大体上,布局的模式分为两大类:

线性布局和非线性布局。

线性布局又分为回转式、串联式(序列式)、大厅式、中心展台式、长廊式等。

非线性布局又分为并联式、放射式、组合式、网格式等。

另外还有混合式布局,则是混合使用两类方法,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常用的线性布局有:

回转式又称顺序式。

大体上沿着展墙顺序排列,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布局方法。

其特点是从入口到出口形成一个回路。

可以用于单一空间,也可以用于有间隔、有转折的复杂空间。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排列方便,也便于控制人流。

缺点是当动线转折时,动线流向将反复在顺逆间转换而容易造成观看不便。

串联式串联式本质上也是一种回转式,但是由若干个单体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回路,或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展区连接而成。

但每个单体或展区内部则可以是线性也可以是非线性布局。

其优点是便于进行大型展示的空间控制,缺点是节点较复杂,若指示不够细致明确时容易造成动线混乱。

大厅式指在一个单体空间中不加分割地加以运用。

一般用于展品较大或较少,或展示结合会议、仪式等功能,不需要、不方便分割空间的展厅。

一般这种展示布局也是需要使用线性布局设计以方便参观,但也可以不用线性布局,以便观众自由选择看点。

中心展台式由多个中心柜或展台组合而成。

这种方法的扩大运用有时被称为“散点布置法”。

通常用于空间较宽敞的车展、精品展览,目前在商品展书展中有结合顺序法展示的流行趋势。

其优点是便于从展品四周观看,缺点是空间利用率不高,且人流容易交叉冲突。

长廊式又称通道式,即在一个相对狭长的空间中布展。

也可以将各种形状的空间分隔成一条曲折的长廊来布展。

这种布局较多用于图片展、摄影展等,适用于展品多而平均,或狭长空间。

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展线利用率高,动线简单,观看方便,缺点是空间格局单调,展示手段发挥余地小。

常用的非线性布局有:

并联式又称并列式,指若干个展区并列相邻或相近设置。

相互之间连接方式可以是主要通过展区外通道联接,也可以在内部增加互通通道,但相互之间没有顺序关系。

观众可以随机选择参观区域,随意决定参观顺序,而不会带来理解上的不便。

放射式指围绕一个中心展区,在四周并列排列多个分展区,各分展区间的主要联通方式是由中心展区向四周呈放射状连接,故称放射式。

实际上为了观众方便,通常也在各分区之间设通道。

这这种情况下,放射式实际上变成了放射式与串联式的混合式。

放射式与并联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一个中心展区来统辖各分展区。

这种布局既保持了主次关系,也有充分的灵活性,是一种适应性比较强、也比较大气的布局方式。

但是必须有相应空间格局的先决条件。

组合式指通过两个或更多组合在一起的回转式动线或通道构成的布局。

这种布局与并联式布局的区别在于它的各展区可以是大中套小,甚至动线交叉,例如将一个十字形的空间分隔为两个展区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布局。

还可以有别种组合方法。

这种布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出其不意,巧用空间,取得新颖的视觉空间效果。

缺点是如果动线引导不得法,可能使观众产生错乱感。

网格式在通过围隔等方法构成的网格式空间中,使用规格统一或相近的标准展具构成网格式展示方法。

通常在书展、商品贸易展中使用较多。

其优点是展品密集,空间利用率高,且有利于营造消费氛围;

缺点是容易造成人流拥挤,并给人展品杂乱的印象,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混合式混合使用上述多种方法,并结合更多方法布置展品。

实际上,上述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排除结合其他方法布置。

例如在并联式布局的各个局部中,采用回转式布局,使之在内部动线上更便于布置陈列展示。

这是展示布置法的发展趋势。

其优点是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缺点是如果滥用,也容易造成格局不规整,风格不鲜明。

必须精密布置,防止动线混乱和人流冲突。

陈列展示布局的基本要求

陈列展示布局由于形象展示的内在逻辑决定,除了一定的步骤和上述布局方法,还必须照顾到展品与场馆、展品与其体量、展品与色彩以及各个展区之间、各个板块之间、各个段落之间和每一件展品之间的关系。

因此,陈列展示布局必须满足如下几个基本要求:

根据陈列展示内容的容量和体量,设定展示场馆的条件,或结合现有场馆条件,为展品定位;

陈列展示必须在一定的空间(通常是场馆,有时是室外场地)里布置。

因此,陈列展示布局时,首先要处理陈列展示与场馆和场地的关系。

而这种处理首先要考量陈列展示总体内容的体量和陈列展示品的特点,将陈列展示内容和陈列展示结构与场馆(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

有时场馆是现成的,或预先规定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就需要根据场馆的空间、体量条件来调整陈列展示结构及其布局。

根据展示主题,对展品加以条理化,形成展品的逻辑链;

为了表现陈列展示主题,或体现陈列展示思想,必须对陈列展示品加以条理化,否则无法体现主题。

例如展示某个名人的生平,就必须用编年或者专题的条块,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表现一个小章节或小专题,合成一个总体内容体系,从而体现出展示主题。

再如为一个摄影展设计布局,就需要对摄影展进行主题或类型分析,分成若干块面,从而形成展品的内在逻辑链,也就是使之条理化,以便于观众理解展示意图。

精神主导型陈列展览(例如历史类、伟人纪念类)有更为严格的内容顺序,通常要求顺序布局,以便观众循序渐进地理解陈展主题。

物质主导型陈列展览(例如商品贸易类展览)虽然并不围绕一个主题思想来展示,但仍有一条内在逻辑线索,如展品(即商品)的合理分布的要求、视觉冲击力、购买诱导性、种类的丰富程度及其分布、以及展示的美学法则等,都是总体设计和空间布局时考量的重要指标,实际上加以分析后,还是可以看到其内在逻辑线索和块面的分割,同样需要加以条理化,否则将使陈列展示变得杂乱无章,不便于观众参观和消费者购买。

对展品加以条理化,按其内在逻辑链形成空间分布的过程,就是进行陈列展示布局的过程。

结合展品的形态与体量,充分考量展示空间的条件,对陈列展示空间加以划分和定位;

什么样的陈列展示,需要多大的空间,多高的高度,分成几个展区,这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的。

陈列展示的内容主题的容量、展品的数量和体量、形状,以及表现形式,都将对展示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昆虫博物馆就不需要像一个航空航天博物馆那样的空间。

而一个国际博览会在当代已经无法局限在一个单体展示场馆内,而要由几个甚至十几个以至更多大小不等的场馆来组成。

因此,展示内容的主题和容量、展品的体量、数量和形状将决定场馆空间。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展示空间反过来影响并甚至决定陈列展示的面貌。

例如,沙雕展示,就首先是由于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滩及沙的特点而产生,通常是在室外沙地上展示,而体量通常是大型的。

如果限制在室内空间展示,就很难实施。

即使勉强实施,也是事倍功半的。

因此,展品的形态与体量,与展示场馆的条件,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布局时,要充分考量两者的实际情况和相互关系。

例如展销会应将体量巨大的展品放在最后的展区,有废弃物、污染物和排放物以及有噪音的展品都应安排在有与之配套设施的适当部位,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观众参观。

考量展品的图象、色彩与纹理,为展场的色彩空间与比例定位;

展品的图象、色彩甚至纹理,也与场馆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

展品的形状及色彩和纹理、展品上的图象及其色彩和纹理,都会对展示效果产生影响,他们都应该与展示空间相谐调。

因此,在布局时,就需要加以考量,尽最大可能使之相互谐调,融为一体,也使整个空间的色彩更加谐调,避免发生色调冲突和形状、线条的冲突。

如果发生了这类冲突,就会造成色彩空间的不和谐,影响视觉美感。

同样,展示品与展示空间的比例关系,也与展品及其图象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展品及其上的图象尺度很大,就需要有相对较大的空间来展示它。

反之,则相对较小。

2.动线图的设计

动线图又称观众流向图,实际上就是观众参观路线图。

综合考量陈列展示的内容与展品特点,参考陈列展示逻辑关系及人体工程学原理,科学安排观众参观路线即构成“动线”。

动线设计的分类:

一般来说,动线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

定向类。

即设计者为观众指定行进方向。

通常回转式、串联式、大厅式、长廊式等类线性布局比较适合采用定向动线设计。

第二类:

非定向类。

由于布局的内容的非线性和陈列展示布局的开放性,不要求观众按指定方向行进。

通常并联式、放射式、组合式、网格式等非线性布局比较适合采用非定向动线设计。

非定向类动线并非不要指向,而只是提供了多种选择性。

采用非定向动线必须非常小心谨慎,防止由于导向性差而引起人流冲突。

重点提示:

动线设计的技术要求

反映陈列展示的内在逻辑顺序,体现陈列展示总体设计意图。

无论陈列展示是否有严格的顺序,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就是动线设计的依据。

设计者要让观众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下行进参观,以便理解展示内容。

即使是最简单的商品展销会,也要有适当的分区和顺序,并以巧妙的路线安排引起参观者的购买欲。

科学、合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要注意控制观众流向、流量、流速和集散,避免路线重复、人流冲突和视觉冲突。

设计动线的目的是既使陈列展示的意图得到充分演绎,又形成科学合理的观众流动路线,方便参观。

按中国古代书写和阅读习惯,是逆时针方向,按照人体动态倾向,多数人也是倾向逆时针方向的,因此古代文物陈列展示一般采用逆时针方向。

但当代人的观看习惯,则通常是顺时针方向行进,因此,应当注意在动线设计中加以引导。

要使参观路线既照应每个展片,又科学合理,避免观众走回头路和人流冲突。

与空间布局同步设计,防止与展品体量、展品特点的冲突。

为此,就需要考量陈列展示内容和展品特点,例如:

大型展品应有相对宽敞的格局和路线,细小展品则不宜设计太宽大的通道和太高的版面。

例如,应让观众最先到达那些赏心悦目的展品区域,最后到达有声光污染、污染物、废弃物的区域。

线性空间常采用定向动线,要求严格,不能有遗漏、死角。

在拐弯、或通道式展示空间中,布局常会出现主线与副线的转换和跳跃,动线也需要相应调整,必要时,流向的顺逆也要作灵活处理。

符合安全规范。

这包括对人流峰值极限、展品风险等级规范、观众逃生通道的设计等。

这些通常由动线宽度(常表现为通道宽度)来调节。

动线宽度视展示性质、内容与展品特点不同而确定。

一般主张通道面积与展示面积之比约为1:

3左右。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体上可以观众与展品的最佳观赏距离乘以观众人流来测算。

一般展示的通道不得小于3米,如巨型图片、挂件展示的视距与高度之比不小于1:

1,而精致小件展示的视距约50CM,但最小通道宽度也不能小于2米。

在一些特种展示中,为了特殊效果,需要营造狭小的通道效果,但也不应小于1.4米的最小消防安全宽度,并且应限制其长度。

案例分析

§

黄源藏书楼的布局

位于浙江海盐南北湖景区的黄源藏书楼,是按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造型和传统藏书楼的格局设计的,为前后两栋单体建筑,中间以连接廊相连接。

该馆原在一楼布置黄源生平陈列,但空间狭小,为重新布置陈列,需要调整布局。

但该馆平面空间很不利于布局。

原空间如下:

原布局有很大局限性,一是太小,不足以表现主人的生平事迹。

二是动线不合理:

反向参观,由后侧边门入口,显得很不正气。

且观众流向冲突。

现在要扩大为两间,必须将后楼利用起来,动线就更难设计。

经调整后的布局如下:

设计者从宏观布局出发,先将入口调整到前门入口,这里门楣上有匾额,入口就是接待室,是最佳入口。

然后将右侧空房利用起来,打通隔墙,扩大了空间。

又通过巧妙安排动线,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顺利地将观众引向第二展室。

第一展室内容安排为黄源早年到1949年的前期生活历程,第二展室则展示其1949年以后直到2003年逝世。

第二展室空间纷乱,展室后部有楼梯,一侧有边门,两侧又通向耳房,动线更难安排。

设计者通过绝妙设计,打通右侧的办公房和卫生间,使展示空间大为宽敞,又将楼梯转向,加以分隔,“藏”了起来。

而且在结束处保留了公共空间,合理导向观众流。

边门作为工作通道,保留暗门。

特别是,将右侧耳房改为播映室,播映黄源领导改革成功、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戏剧《十五贯》影视片,其空间恰好在陈列展示其这一部分业绩的部位,可谓妙手偶得而浑然天成。

整个空间通过整合,布局得自然流畅,功能完善,块面分明,是一个成功的布局案例。

1.得到陈列展示大纲并掌握相关条件及情况后,如何展开陈列展示布局设计?

2.动线设计应主要遵循哪些规则和方法?

第二节场馆的立面空间设计与陈列展示

◎场馆立面空间设计的一般概念

◎立面空间设计的类型、原则及基本要求

◎场馆立面空间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立面空间图的设计方法

  ◎立面空间结构和分割的基本方法

在陈列展示空间布局中,场馆的立面空间设计与陈列展示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熟悉陈列展示内容大纲和展示方案,仔细研究形式设计大纲和陈列工艺技术要求或用户需求表,充分理解展示内容和展品特点;

◎研究展示立面空间特点,构思展示维度;

◎酝酿整体展示风格特点。

第一步立面空间划分:

对特定展区的展示立面进行立体分区设计,即确定区域展示立面的高度、深度和范围;

实际上就是对局部展示空间进行再布局,划分成若干展片。

划分的方法,大体上分为竖向空间构成和横向空间构成。

第二步确定展片:

根据相关内容和主题,寻找局部展示区域中的核心展品和辅助展品,加以艺术化的组合,形成展片,即通常所说的“组”。

这种“组”可以是一个平面上的几个版面,或一个展柜,也可以是一个立体展台,还可以是一个场景,或一间可供观众进入的小型展室。

第三步展位细化:

对每个展片进行内部关系调整。

即对这个“组”、展柜、展台或场景、展室进行更具体的设计,落实到每一块版面和展位,以及调整展品的体量、尺寸和比例关系。

图3——5:

立面空间设计:

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图3——6:

日本民族学博物馆-1

图3——7:

日本民族学博物馆-2

图3——8:

日本横滨美术馆

3——5

3——6

3——7

3——8

当代展示理念中的立面空间及其设计:

展示场馆的立面空间,按传统的理解,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展墙和版面。

但当代的展示理念已不把展墙和版面看作一个平面,而是把展示立面看作一个立体空间。

把观众的眼睛理解为一个窗口,而把陈列展示看作一个通过眼睛这扇窗所看见的世界。

因此,当代的展示设计理念是三维甚至“四维”的展示理念。

即除了传统的二维平面以外,还要将天顶、地面以至空间都作为展示载体,与前者融合而成全立体的展示空间。

甚至采用特殊手段,让观众在参观中除了视觉、知觉、触觉以外,还会有味觉体验。

立面空间设计的概念:

立面空间设计,是指在陈列展示布局和动线设计的基础上,按照相关展示内容和空间条件,遵循展示艺术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表现手法,对一定范围的展示立面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和调整,即进行区域分割、建立展片空间关系、调整版面维度,以及对展品按其重要性和展示效果进行排列组合,确定尺寸比例并最终定位。

空间设计方法又分为竖向空间布局和横向空间布局。

竖向空间布局方法包括抑扬法、叠加法等,横向布局方法包括围隔法、递进法和渗透法等。

空间设计构思的基本方向:

在一个展示空间中,展示的空间构思首先从立面开始。

由于立面高度在一个展示空间中总是比较稳定的,在多数情况下,展示立面高度是恒定不变的。

而横向长度是不确定而且总是比立面长度长得多,因此,对于展示空间的设计构思是由立面开始,与深度同步构思而向横向逐步展开的。

实际上,构思在空间的三个向度上交替展开。

竖向构成——首先要确定展示立面的高度。

确定展示高度的基本要求是:

以人的视平线(通常设为1700毫米)为基准高度,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

上限高度通常以1700的视平线高度,以距展示面3米远的距离为参观立点,以向上30度为观众视线仰角延伸,上限高度为2600毫米,这就是观众自然视线的最高限度。

如果空间较小,则还要更低,一般不高于2200毫米。

传统的下限高度通常以观看距离3000以下者为600毫米,3米以上者为800毫米。

但当代展示设计理念已打破这一限度,按照立体展示的新理念,展示高度没有下限。

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直从立面延伸到地面,再将整个地面都作为展示面。

实际上是把传统的立面展示与平面展示融为一体了。

按视角分割空间。

根据观众参观的舒适度分,从视平线向下-30度到-60度,是一级视域,即所谓“黄金视角”,是空间设计的重点部位。

可以将那些最重要、最具有价值、值得仔细观赏、甚至允许“亲密接触”(抚摸、触碰甚至品尝)的展品放在这一视角范围内。

如果设计为坐式观赏方式,则其高度相应向下移动。

从视平线0度到下方-30度,是二级视域,也称次最佳视域。

可以将重要性、观看要求为第二级的展品放在这一范围内。

从0度向上+30度和向下-60度到-90度,是第三级视域。

适合安排重要性和观看要求为第三级的展品。

+30度以上范围通常不适于观看,但在较大空间(例如观看距离在5米以上者)或特殊空间(例如深井式空间)中,也可以布置某些特殊展品,例如巨幅图片、挂轴等。

视平线0度以上范围更适合安排适合从下向上观看的展品,立体展品尤其如此。

若是平面、纸质展品,则角度要适当逐渐向外倾斜,便于观众自下向上观看。

越向上就越要加大倾斜夹角,以与视平线呈90度垂直夹角为限。

但天顶有展示则例外。

同理,自视平线-60度到-90度范围的平面展品,要逐渐向内倾斜直至于平放。

天顶的布局要求:

一般不能将展品布置得太密集,常见的方法是将展品向下垂挂,直到适于观看的高度。

并且不能阻挡观看立面展示的视线,例如,不能太靠近有展示的立面。

与地面展示的距离也要掌握分寸。

通常是不能妨碍观众观看地面展品,必要时也可与地面有某种连接,但要经过精密设计,避免弄巧成拙,反而妨碍观看。

天顶常见的用途是用来营造氛围。

天顶的布局讲究韵律,应注意密度和节奏,通常可以形成有规则的图案,也可以只用形象系统(CI)做一些营造氛围的标志和CI符号来加强陈列展示效果。

在特殊情况下,天顶需要设置密集展示的,例如镶嵌画、浮雕、连续画(如雕梁画栋)甚至作为场景展示的组成部分等,也要注意节奏,避免使观众长时间仰视以增加疲劳度。

地面的布局要求:

首先必须满足通道的宽度和动线的完整,即必须留足展品、展座或展台之间的距离;

其次,也十分讲究韵律,必须考虑观众视觉的舒适性。

在立面上,它不能阻挡观众观看立面展示的视线,其上沿的轮廓线应该与立面展示的线条相协调。

在平面上,其边沿轮廓线要注意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动线的流畅性。

不要使动线过于曲折、复杂,以免观众参观不便,甚至造成动线不清晰。

通道宽度的匀称性。

除保持必要宽度(通常为2500毫米到3000毫米)外,也不能忽宽忽窄,如果必须有较大的落差,则要设置过渡设施并增加导流手段。

展示体(展品、展示设施)边沿的友好化。

尤其是转角处,要避免通道边沿呈锐角和地面展品、展示设施边角锐利,以免观众被绊倒或衣物挂角。

此外,平面布局上还要掌握与立面展示的距离。

靠墙的展示体要注意厚度,中心展台、展柜等则要保持与展墙的距离以便观看。

横向构成——在一定的展示空间内,展示立面沿着一定的基准线横向延伸,就构成展线,这就是展示布局的横向构成。

与竖向构成原理相同,这种横向延伸也应该是整个展示立面的同步立体延展。

通俗地说,就是把竖向构成的立体立面横向增加,直到完成从一个局部、一段展示立面到整个展示的布局。

横向布局时,必须沿着展墙、展版的基准线延伸,否则就可能产生不规则、不规整的情况。

什么是展示的基准线呢?

实际上就是指展墙、展版上的某一基准高度。

例如,下限离开地面多少,上限离开天顶多少距离,都要有规则,不能随意化。

这倒并不是说,所有的展示都要严格按一条横线布置,而是说,基本上是直线。

虽然允许有局部起伏、变化,但必须具有内在韵律。

一般来说,一旦出现了打破基准的情况,就要在对称的方向或部位作适当弥补,在基准线被打断时,就要在后面适当部位再加以呼应,形成有节奏的停顿,以保持基准线的完整。

横向布局的方向性:

横向布局时,可以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通常按照人体的舒适度和现代人的观看习惯,应设为顺时针延伸。

因为现代人的阅读方向是从左向右的。

但古代文字是由右向左的,因此其展示方向可以是逆时针延伸的。

但除了大厅式、回转式布局外,常见的展示空间是将展示布局在类似通道的空间两边。

观众在通道中观看展示时,必然面临一个难题:

两边都有展示,怎样决定观看顺序呢?

如果要顾及两边,就可能顾此失彼,也会很疲劳。

因此,通常是将一个空间中的展线分为主线和副线。

主线是设计者希望观众必看的,而副线就比较虚一点,站在主线一侧远观就可以达到观看效果,而不必在通道两侧来回走,这样就可以避免顾此失彼。

这时,动线就需要在通道两侧变换。

而当这时,动线就实际上需要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之间来回变换。

不过,一些物质主导型的展示不强调方向性,观众(有时同时也是顾客)可以更随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品。

纵深构成——在一个展示面上,展品如果没有纵深层次,只有单一层次展示的话,就会显得单调、平板。

要避免平板单调,就要营造更丰富的立体感,也就需要增加展示面的层次,也即纵深构成。

好的展示,会从基准面起,由内向外增加层次。

增加层次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