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90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老谈中医临床立法技巧Word下载.docx

(二)八法是立法的总纲,化裁的基础

在八纲辨证分类基础上,相应地奠定了立法的总纲──八法。

临证首先应当学会掌握八法这一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而化裁,按照八纲证候的单纯和复杂情况,采用单一或综合的治法。

由此达到“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化境。

(三)立法必须适应病情的演变

任何一个疾病,在它“转化”及“发展”的全过程中,立法亦应做到以变应变,决不可执一法一方以应万变。

转化,是指某些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理演变,但不是必有的发展规律。

发展,是指某些疾病,有它的一定发展规律。

(四)立法要注意从整体关系考虑

根据中医学理论扩大立法思路,多途径寻求治法则尤为重要。

从阴阳气血的相互关系立法:

在补阴时,于阳中求阴;

在补阳时,于阴中求阳;

补血时,用补气生血法;

补气时,用补血益气法;

气滞血瘀的,并用行气与活血法。

从五脏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立法:

在相生方面,如补火生土,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

在相克方面,如抑木扶土,祟土制水,壮水制火;

其他如下病上取,上病下取等。

从邪正虚实之间的关系立法。

衡量患者邪正虚实的主次,决定攻与补的先后、主次。

(五)立法必须注意个体的特异性

如汗法用于体虚者可参补药;

补法对“虚不受补”者当参以行气药;

清法对脏腑虚寒之体,应中病即止;

温剂对阴血不足之体,切宜慎用;

消法对本虚者不宜独用等。

(六)掌握常用治疗大法的宜和忌

从正反两个方面,了解常用治法的宜和忌,做到正确运用,分寸合度,以免过剂或不当而致伤正。

如用汗法应该注意“汗而毋伤”,亡血、产后、淋家,一般均当忌用;

涩法对新病有邪者忌用。

治法是选方组药的依据,理应做到方随法定、药依证选,但因临床每见证候交叉复合,表里、寒热、虚实错杂,多脏传变并病,为此,有时还需复合立法,方能适应具体病情,取得较好的疗效。

尤其对多病多证的患者,还应按辨证做到主次有别,在针对主病主证,采用某一主法的同时,又要把握其整体情况,注意兼病、兼证,复合立法,兼顾并治。

即使单一的证,有时也需通过复合立法,求得相互为用,以形成新的功效,消除一法所致的弊端,如纯补滞气、寒热格拒等。

在应用复法时,势必随之形成大方、多药。

按一般通常要求,方药应该精炼严谨,但在病绪多端,复合应用多法组方配药时,大方多药,又不应加以非议和排斥。

大方为七方之首,药味多是其特点之一(还有药力猛、药量重等),适用于病有兼证,尤其是疑难杂症患者。

但必须做到组方有序,主辅分明。

选药应各有所属或一药可兼数功者,尽量组合好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关系,避免降低或丧失原有药效。

切忌方不合法,主次不清,药多杂乱无章。

(七)怎样掌握和运用复法

1.应用复法的重要意义

(1)错综配伍,各奏其用

证实体虚者,纯补则邪愈恋,纯攻则正愈虚;

寒热错杂者,单用寒药除热则寒益甚,用热药除寒则热者更热,必须复合为法,以求发挥各类药物的专长,各归其所,俾虚得以补,实得以泻。

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兼施,消补并用,寒热补泻并施等。

(2)配合立法,求得相互为用

按照立法要求,将两类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配伍组合,以形成新的作用,如温下法、交通心肾法、酸甘化阴法、甘苦合化法等。

(3)通过复合立法,可以取得监制

根据立法需要,选用某类药物,缓和另一类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如补中寓泻,泻中寓补等。

(4)错综立法取得反佐

凡治疗寒极或热极之证,用少许相反的药,可以起到从治诱导作用,避免格拒。

采用各种复法,必须有主有次。

2.临床应用复法的体会

(1)升降结合

升降是人体脏腑气机运动的一种形式。

人体脏腑气机的正常活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脾气的升清与胃气的降浊、肾水的上升与心火的下降等,都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行的具体表现。

临床所见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很多,如肺失宣肃、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脾不升清、胃失和降等,但综其病理变化,不外升降不及、太过和反常三类。

升降不及是指脏腑虚弱,运行无力,或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如肺虚之咳嗽无力、呼吸少气;

脾虚之便溏、头昏乏力;

肠腑气虚之便秘等。

升降太过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虽然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却已超过正常程度,如肝气升发太过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等。

肠腑、膀胱气机泄降太过所致之泄泻、尿频失禁等。

升降反常是指脏腑气机升降运行与其正常生理趋势相反,亦即当升不升而反下陷,应降不降而反上逆,如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阴挺、内脏下垂,胃气上逆之呕恶、嗳气、脘胀,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等。

临床以升降反常的病证为多见,其治疗非单纯升清(阳)或降逆所能奏效,必须升降并用,以达到调整人体气机升降紊乱、使之回复正常的目的。

案1田某,男,48岁,农民,安徽人。

患者有高血压史20年,眩晕经年不愈,严重时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昏重胀,耳中如有蝉鸣,肢麻,口有异味,大便偏干,一、二日一行,苔薄黄腻,脉细滑,前医予平肝潜阳剂无效,辨为风火挟痰上扰,治用丹溪升降法。

处方:

天麻10g,法半夏10g,茯苓10g,泽泻15g,川芎10g,制军5g,苦丁茶10g。

仅服7剂眩晕即平。

本方妙在川芎与大黄相伍,有协调升降之功。

(2)补泻兼施

补法是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泻法从广义上说是指祛除客犯于人体的各种病邪。

内伤杂病虽多,然其要不外虚实两端。

《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是邪正盛衰在临床表现上的具体反映。

邪实是指侵入人体的外感六淫,或由气化障碍所产生的水湿、痰饮、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以及脏腑气机失调所产生的气机阻滞等;

正虚,原发于先天者因禀赋不足,继发于后天者是因各种致病因素的长期影响,以致气血阴阳津液精髓不足。

一般来说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然而由于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邪正虚实往往错杂相兼,初病未必就实,如虚体感冒,治当扶正解表;

久病亦未必就虚,往往伴有气滞、痰饮、水湿、瘀血等。

例如慢性肝炎既有疲劳乏力、腰酸膝软、口干便溏等肝脾肾俱损的征象,又有胁痛、脘痞、尿黄、纳差、目赤、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瘀毒互结之表现。

治疗当视其虚实程度,泻其实,同时又须补其虚。

案2谢某,男,32岁,工人。

患者因面目肌肤黄染,胁痛,尿黄,纳差,住某传染病院3个月,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出院后复查肝功能异常,“两对半”大三阳。

刻诊:

右胁隐痛不适,胸闷呼吸不畅。

面色暗滞,目睛黄色明显,肌肤瘙痒,齿衄,目赤,小便黄赤,大便尚调,纳食不香,舌暗紫,苔薄黄,脉弦滑。

先从实治,4周后症状明显减轻,乃参入扶正之品。

柴胡5g,赤白芍各10g,丹皮参各10g,虎杖15g,田基黄20g,紫草10g,煨草果3g,平地木15g,太子参12g,枸杞子10g,黄精10g,桑寄生15g。

加减治疗2月,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二对半”全部转阴。

(3)寒热并用

寒证与热证,多系脏腑阴阳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临床表现。

各个脏腑之间的寒热表现各有差异,或一脏有寒、一脏有热,或同一脏腑既有热象又有寒象。

临证时不可不详细辨别,如肝热脾寒之泄泻、痢疾;

肾阳虚寒、痰热蕴肺之咳嗽、哮喘;

或寒热互结之痞证、胃痛等。

尤其是中焦脾胃疾病,即使无明显寒热夹杂之象,但采用辛温与苦寒合法,按主次配伍,每能提高疗效,如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之治胃痞等。

案3马某,男,47岁,司机。

患胃病近10年,4年前查胃镜为胃窦部浅表性炎症,2月前钡餐x线检查示胃窦部肥厚性胃炎。

胃脘部痞胀隐痛不适,食后明显,时有嗳气,泛酸不多,口干而粘。

舌红,苔淡黄薄腻,边有剥脱,脉细。

证属胃虚气滞,湿阻热郁津伤,治以半夏泻心汤化裁。

太子参10g,黄连3g,黄芩6g,法半夏10g,炒枳壳10g,干姜2g,厚朴5g,陈皮6g,竹茹6g,芦根15g,石斛10g,瓜蒌皮10g,砂仁3g。

加减治疗2月余,症状基本消失。

本方除取苦寒清热之黄连、黄芩与温中和胃之干姜、法半夏同用外,还妙在半夏、厚朴与芦根、石斛相伍,燥湿不伤阴,养阴而不助湿,故能获得预期效果。

(4)敛散相伍

适用于病情复杂之证,如既有气阴耗散或卫阳不固,又有外邪客表或气机郁滞或内热郁蒸等表现。

故治疗既需收敛固涩,又需疏散外邪或行气解郁或清中泄热。

如慢性腹泻属脾肾两虚,同时兼有肝气横逆者;

慢性咳嗽、哮喘,既有痰伏于肺,又见肺气耗散者。

案4倪某,女,18岁。

患者咳嗽半年,持续不愈,曾用多种抗生素内服、肌注,均未起效,近来且有加重趋势,入晚则阵发性加剧,咳嗽连声,约需2小时才能渐渐缓解,咽喉有阻塞感,胸透示肺纹理增粗,余无异常发现。

诊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辨为寒邪伏肺,肺气不宣。

蜜炙麻黄5g,杏仁10g,炙甘草3g,炙紫菀10g,炙款冬10g,白前10g,诃子肉5g,炒苏子10g,桔梗3g,佛耳草12g,大贝母10g,挂金灯3g。

仅服7剂,病获痊愈。

本案取炙麻黄合诃子(或五味子),一散一敛,以适应肺气的开合。

正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

(5)阴阳互求

阴和阳在整个病变过程中,关系非常密切,一方虚损,往往可导致对方失衡,阴虚及阳,阳虚及阴,最终演变成阴阳两虚者,治疗固需阴阳双补,而单纯的阴虚或阳虚,亦要从阴阳互根之义求之,尤其对肾虚病证更有实用价值。

此即张景岳所云: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临床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阳萎、水肿等疾病时,往往体现阴阳互求的重要性。

案5朱某,男,57岁,工人。

患者宿有糖尿病史,2年前中风,右侧手足偏瘫,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

在某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出院。

复查头颅CT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

曾用大量中药活血化瘀通络剂,水蛭日用15g,病情反有加重趋势,复查头颅CT示病灶扩大。

症见右侧半身不遂,肢体不温,常有手足搐搦,构音困难,反应迟钝,表情呆板、淡漠,少言寡语,不愿言谈,甚至问诊时亦不愿回答,昏沉嗜睡,尿频,舌体歪斜,质胖,色淡紫而暗,边有齿印。

查尿糖(++)。

证属风痰阻络,肝肾不足,气虚血瘀。

治拟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10g,淡苁蓉10g,山茱萸10g,制附片10g,肉桂(后下)2g,炙黄芪30g,鬼箭羽10g,制南星10g,石菖蒲10g,石斛10g,麦冬10g。

先后酌选远志、益智仁、巴戟天、炮山甲、郁金、僵蚕等出入,治疗近半年,表情灵活,愿意讲话,精神转佳,搐搦消失,在他人的搀扶下能够缓慢步行。

本例从临床表现来看,似乎全是气阳虚弱、血瘀阻络表现,而无阴虚征兆,但在方中始终配入石斛、麦冬、熟地等养阴之品,注意阴中求阳,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6)表里相合

表证和里证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兼见。

表里同病者表里双解,此乃常规,但对内伤杂病里证的治疗适当配入表散之品,也可以达到调和表里、提高疗效之目的。

如在治疗水肿、头痛、眩晕等疾病时,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参入羌活、防风等疏风解表药。

即使“阴水”致肿,配用疏风解表药也可起到“风能胜湿”消肿的作用;

内伤性头痛、眩晕,配用风药上行,则是基于“巅顶之上,惟风可到”的认识。

案6陈某,女,35岁。

患者浮肿10余年,面部、四肢俱胀,晨起面浮明显,入晚两足肿胀,两膝以下疼痛,肌肉亦有酸痛、触痛,冬甚于夏,大便偏干,小便正常,尿检(-),月经正常。

曾在外院作内分泌方面检查,末见异常。

诊断为单纯性肥胖,曾服益气健脾、化湿利水剂3周,效果不显。

诊得舌淡苔薄,舌边有齿印,脉沉细,沉取稍滑。

辨证为脾肾两亏,阳虚气不化水,水湿困遏。

制附片6g,桂枝10g,苍术10g,茯苓12g,泽泻15g,生苡仁10g,路路通10g,天仙藤15g,鸡血藤10g,仙灵脾10g,羌活6g,防风6g。

加减治疗3月余,症状基本消失,且体重减轻5kg。

显示温里与解表并施,其效益彰。

(7)气血互调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相互资生为用,亦每多影响为病。

气与血的不足,失于温煦、濡养,固需益气以生血,或补血以益气,然在补气血药中,参以活血行血,更有助于增强疗效。

至于气与血运行失常所致的病变,尤当注意气血互调,如治疗咯血、吐血、咳血,除针对病机辨证止血外,表现有气滞、气逆者,还应注重行气、降气药的应用,配青皮、沉香、枳壳、香附、川楝子等;

在治疗郁证、胃痛、胁痛等气机郁滞一类疾病时,亦应重视血分药的运用,配伍川芎、赤芍、丹参、失笑散等。

案7刘某,女,32岁。

患者有贫血病史3年。

诊时头昏心慌,疲劳乏力,齿衄,肌肤时有青斑瘀点,面色萎黄,眼睑色白,舌苔淡黄,脉细。

查外周血象为全血降低;

骨穿再障可疑。

证属气血交亏,肝肾两虚,势将步入劳损之途。

炙黄芪20g,党参15g,焦白术10g(益气生血);

大熟地、当归、鸡血藤各10g,仙鹤草20g,土鳖虫3g(养血活血止血);

山萸肉、鹿角片、仙灵脾各10g(补肾培元)。

服药10余剂,贫血症状即明显改善,血象也见上升。

表明益气生血,祛瘀生新的重要作用。

案8马某,男,28岁。

患者7个月以来,整日闷闷不乐,并有恐惧感,常觉处处有陷阱于己不利,伴有胸闷、呼吸不畅,不欲言语而善太息,时有肢麻,或有肢体肌肉瞤动,夜寐不实,多梦易醒,心慌不宁,舌质偏红,苔淡黄薄腻,脉细弦滑。

证属肝郁太过,气郁化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以柴桂龙牡汤出入。

醋柴胡5g,龙骨15g(先煎),牡蛎25g(先煎),桂枝5g,百合15g,知母10g,龙胆草5g,竹沥半夏10g,炙甘草3g,合欢皮10g,丹参10g,川芎10g。

加减治疗月余,症状全部消失。

此案表明,对气郁的治疗,若加用丹参、川芎等活血药,更利于行血中之气以解郁。

(8)多脏兼顾

五脏互为资生制约,脏与腑表里相合,病则互相影响。

故治疗不仅要按其相生、相克关系从整体角度立法,有时还需两脏或多脏同治,把握疾病传变的规律,采取先期治疗,如肝病当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意,肝脾同治。

切忌顾此失彼,忽视因果关系,只看表象,不求本质。

曾治一范氏女性,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半年余,寐差多梦,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苔薄,脉细。

查心电图可见低电压、房性早搏,拟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前医屡投养心安神剂,并用西药均罔效。

辨证分析患者虽以心悸胸闷为主症,但追查病史,发病前曾患暴注下泄,且便溏经久不愈,乃从中阳虚馁,脾运失司,化源亏乏,子病及母,心营不畅所致。

方取附子理中汤温运中阳为主,复入丹参饮加远志、菖蒲通脉宁心,心脾合治,俾中阳得振,心脉通畅。

药服1周,竟然心悸能平,脘宇胀痛若失,便溏转实。

综上所述,可知按照复合立法的思路组方用药,不仅可以适应疾病的复杂性,即使单一性质的病变,亦有助于提高疗效。

临证有时还常需数法联合,用以治疗多病多证杂见的病情,正如《素问·

异法方宜论》所说:

“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