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402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给人看。

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第三,展开合理想象,分析形象美。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而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必须借助于想象。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调动积累,在想象中体会形象,才能感受诗中的形象美。

第四,咀嚼分析,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

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交流点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们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

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

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

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

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步骤四 精读诗歌 品析语言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好不好?

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

(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2.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联系当今时代,依照示例仿写。

【交流点拨】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

这精准扶贫,全民共创小康的和谐社会……

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

现代化大都市流光溢彩,高瞻远瞩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

新“社保”,百姓受益;

农村城镇化建设,惠及百姓……

【附: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 风——抗争精神

黎明——胜利的曙光意象朴实

象征深远

常含泪水

爱得深沉直抒胸臆

热情澎湃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乡愁》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1.生难字词

字音

窄窄(zhǎi)   坟墓(mù

)   海峡(xiá

2.作者名片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湖南衡阳人。

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1.朗读指导,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

2.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

3.分组比赛朗读,相互点评。

4.理清本诗的思路,找出此诗的线索。

【交流点拨】时间线索: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情感线索:

思念母亲——思念爱人——怀念母亲——思乡

1.朗诵全诗,探究问题: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诗歌阅读技巧

(1)从关键词语入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及作用,去品味欣赏。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感情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

船票——青年——夫妻恩爱;

坟墓——中年——生死别离;

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这是正语反说。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

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

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

“枝、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

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次。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

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乡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

旋律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柔美而略带哀伤。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点拨】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点拨】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印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乡愁邮票——少年——母子深情

船票——青年——夫妻恩爱

坟墓——中年——生死别离

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升华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带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

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1)字音

灰烬(jì

n)  锦幛(zhà

nɡ)    荇藻(xì

nɡzǎo)

蓬蒿(pé

nɡhāo)憔悴(qiá

ocuì

)蝼蚁(ló

uyǐ)

(2)词义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诗中指荔枝花凋败。

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背景资料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

“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一)朗读指导

听录音磁带,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交流点拨】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二)自由诵读,感知诗意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集体朗读,领悟诗意。

1.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摸索”分别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

而“摸索”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

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

堤上繁花嫩柳;

长白山雪峰;

黄河夹泥沙的水;

江南的水田;

岭南的荔枝花;

南海的苦水。

第一幅画面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

3.诗歌后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4.“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5.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

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

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是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6.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

【交流点拨】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

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7.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

“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步骤四 诗歌精读 领悟主旨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

一部分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

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温暖、明朗、坚固、蓬勃……”,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残损、微凉、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些对比鲜明的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

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步骤五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一)品味语言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4.“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起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二)探究写法

1.本诗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突出情感的?

【交流点拨】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