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54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又据孟棨《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

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

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

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

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诵读指导】

丰富的情感,辅之以大胆超凡的手法,李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峻险雄奇的意境,展现了其雄放浪漫的诗风,在朗读中应进一步体现:

(1)赞叹处高昂些;

畏惧处略快些;

忧虑处低沉些。

(2)联想处,思绪远扬,略慢些;

夸张处,极力渲染,略快些,语势盛些;

拟人处,如临其境,情切些。

【课前预习】

1、读准并识记下列字的读音

噫吁嚱(yixūxi) 

 

鱼凫(fú

) 

秦塞(sai) 

萦绕(yí

ng)

石栈(zhà

n) 

猿猱(ná

o) 

参(shēn) 

峥嵘(zhēngró

抚膺(yīng) 

巉岩(chá

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

i) 

吮血(shǔn)

2、识记课文注释。

【课堂学习】

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2、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和艰难的?

请逐段加以分析。

【艺术特色】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

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

”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

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

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

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

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

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多么惊人的想像!

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

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

“连峰去天不盈尺。

”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

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

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

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

”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

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

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

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

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

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

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

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

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

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

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

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

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文苑寻宝】 

李白轶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

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

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

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

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

「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

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

「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

「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

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

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

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

「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

」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

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

」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

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

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问他:

[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

]李白回答:

[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

]宰相再问:

[以何物为饵?

[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果然气势不凡。

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

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

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

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

李白想:

“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

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

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

”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

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

“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

”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

”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

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

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

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

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

“婆婆,您好。

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

”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

“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

“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

“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

”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

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5、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誉为“诗史”、“千古绝唱”。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诗学宗师”,有《杜少陵集》。

1、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

与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

2、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第一步: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第二步: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第三步: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朔(shuò

)漠青冢(zhǒng)省(xǐng)识渚(zhǔ)鬓(bì

n)潦(liá

o)倒

《秋兴八首》(其一)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

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壮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布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吟诵全诗,概括每联的大意。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请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快速背诵全诗。

【深入研读】

1、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各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找出诗中表明诗眼的词语。

3.昭君怨恨什么?

1.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

联系背景说明。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目的何在?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4.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1、本诗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试归纳前后两层的大意,并分析本诗在押韵和对仗上有什么特点?

2、第一层怎样描述自然景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复杂感情。

1、诗人老病孤愁之感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是怎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诗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3、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文苑寻宝】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寓居成都草堂。

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家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上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过了一会儿,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

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

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

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

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甫当即对客人抱拳发话:

“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

”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6、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为七言长篇叙事诗,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与其姐妹篇<

<

长恨歌>

>

并称于世。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统称“歌行体”,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

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