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562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鸟类图谱大全文档格式.docx

习性:

惧生,常留于近水的覆盖茂密处。

多取食于地面。

走似跳,

不时地停下抬头及闪尾;

站势直。

飞行快速,径直躲入覆盖下。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

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八哥

中文别名:

鸲鹆、鹦鹆、寒皋、华华

拉丁文学名:

Acridotherescristatellus(Linnaeus,1766年)

英文名:

myna或mynah

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八哥属

八哥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

额羽甚多,形特延长而竖立,与头顶尖长羽毛形成巾帻;

头侧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

两性相似。

共有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有普通八哥等4种。

普通八哥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

头顶、颊、枕和耳羽具绿色金属光泽;

上体余部沾褐;

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

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

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

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

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省均有分布。

在村寨、田野、山林边缘的灌丛中都有它们的踪迹。

喜群居,常数十成群栖息于大树上。

杂食性,常尾随耕田的牛,取食翻耕出来的蚯蚓、蝗虫、蝼蛄等;

也在树上啄食榕果、乌桕籽、悬钩子等。

繁殖期4,7月。

每年可繁殖2次。

在树洞或建筑物的裂缝中营巢,有时也利用喜鹊、椋鸟等的旧巢;

巢浅盂状,用稻草、树叶、羽毛等堆成。

每窝产卵4枚。

卵浅蓝色。

八哥是笼鸟,性温顺易驯,又

能模仿人言以及其他鸟类的鸣声。

3、渡鸦

概述:

渡鸦是体形最大的全黑色的鸦属物种。

凸尾;

嘴粗大,嘴峰弯曲。

喉和上胸部羽毛长呈披针状;

上喉、颊和上体及初级飞羽外翈具蓝、淡紫蓝和紫色,这种光泽是由不同角度的入射光不同的变化。

后颈羽基淡灰。

分布于北半球,是所有鸦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

目前已知有八个亚种,不同亚种之间在外表上只有些许分别,但在遗传学上有比较明显

的差异。

【中文名称】渡鸦

【中文别名】老鸹、渡鸟、胖头鸟

【拉丁学名】Corvuscorax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英文名称】CommonRaven,NorthernRaven,Rav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鸦科、鸦属

渡鸦是数种鸟喙厚并具有黑色羽毛的鸟类统称,体型较乌鸦大。

渡鸦和乌鸦近缘,同属于鸦属。

渡鸦的喙比乌鸦厚得多,羽衣更为蓬松,

尤其是喉部的羽毛。

渡鸦的羽毛光亮,还带有蓝色或紫色光辉。

渡鸦成鸟身长56-69厘米,翼展116-118厘米,体重690-1600克,寿命16年。

是雀形目中最重的鸟类。

在较冷的地区,如喜玛拉雅山及格陵兰岛的渡鸦的体型和喙较大;

而在温暖地区的渡鸦体型及喙的比例较小。

渡鸦的喙很大并略微弯曲,楔形的尾巴明显分层,羽毛大部分都是黑色有光泽,虹膜深褐色。

颈羽长尖,脚爪淡褐灰色。

幼鸟的羽毛相似但较深,自颏至上胸、颈侧、下腹羽为黑褐,羽片松散,虹膜暗褐,

嘴、跗蹠和趾黑色。

虹膜蓝灰色。

渡鸦很长寿,尤其是在笼子中或受保护的环境下。

在伦敦塔中就有多于

40岁的渡鸦。

在野外的寿命则较短,一般只有10-15年的寿命。

4、栗背伯劳中文学名:

栗背伯劳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伯劳科

中文属名:

伯劳属

中文俗名:

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

Laniuscolluriodes

Chestaat-backedshri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esson,1834

物种信息:

体长约20厘米。

上体栗色,头顶、颈背及上背灰色,具黑色过眼纹而无眉纹。

雄鸟额黑,雌鸟额具白色棕纹。

两翼及尾黑色,

初级飞羽的白色块斑于飞行中明显,尾羽边缘及尾端白色。

与棕背伯劳的区别在尾较短,且具白色羽缘。

虹膜红褐;

嘴深灰;

脚偏黑。

时断时续的叫声似红尾伯劳。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印度支那及中国南方。

栖息于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也常停立在枝头、村寨附近的篱笆或电线上,注视地面昆虫并捕食,主食鞘翅目昆虫。

本种的生态很少报道。

据LaTouche(1930)报道,于6月19日采到1巢,位于幼杉树上,距地2.5m,由带有花序的草茎编成,内衬细草棍;

卵淡青或淡黄色,上具淡灰、紫

及黄褐色斑点。

指名亚种(L.ccollurioidesLesson)。

5、鹩哥

南亚鷯哥(Graculareligiosa)鷯哥

hillmynah

亦作hillmyna。

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的许多亚洲种鸟类的统称,外形略似鸦。

南亚鷯哥(Graculareligiosa)是有名的能学说话的鸟。

体长约25公分(10吋),黑色有光泽,翅有白块班,黄肉垂,嘴和脚淡橙色。

野生的咯咯地或尖声鸣叫,笼养的能模仿人说话,比它的主要对手灰鹦鹉学得还像。

家八哥(Acridotherestristis)约20公分长,黑、棕色,翅和尾有白色,眼周围有橙色皮肤;

已引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

八哥(A.cristatellus)黑色,翅有白色块班,脚和嘴黄色,原产于中国和中南半岛,在1900年引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岛,但并未扩

散。

Linnaeus,1758

鹩哥(Grackle)又名叫秦吉了、九宫鸟、海南鹩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克,雀形目、椋鸟科。

鹩哥和八哥是“同门兄弟”,但鹩哥鸣声更美且能不学自鸣,其种群数量亦较少。

鹩哥是驰名中外的大型、鸣叫型笼养观赏鸟。

其歌声嘹亮婉转、富有旋律,并善于模仿其他鸟鸣声,

经过训练还能模仿人语,学唱简单歌曲。

印度至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及海南岛、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

巽他群岛。

亚种intermedia为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南方包括海南岛的热带

低地。

地区性常见,但因被捕捉为笼鸟而数量大为减少。

体形特征:

体长28.1厘米,嘴峰22毫米,翅164毫米,尾80毫米,足30毫米。

6、丝光椋鸟

汉语拼音:

sīguāngliá

ngniǎo

Sturnussericeus

Silkystanling

Gmelin,1788

俗名:

丝毛椋鸟

椋鸟科>

椋鸟属

体型略大(24厘米)的灰色及黑白色椋鸟。

嘴红色,两翼及尾辉黑,飞行时初级飞羽的白斑明显,头具近白色丝状羽,上体余部灰色。

虹膜,黑色;

嘴,红色,嘴端黑色;

脚,暗橘黄。

像麻雀叫声,经训练后会说话,说得特别清楚。

中国、越南、菲律宾。

留鸟于中国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包括台湾及海南岛,冬季分散至越南北部及菲律宾。

于农田及果园并不罕见,高可至海拔800

米。

迁徙时成大群。

丝光椋鸟是我国特产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分留鸟。

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和觅食,一方面易受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为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出售。

近年来,丝光椋鸟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都呈现明显减少。

前丝光椋鸟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目。

7、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lutea

Red-billedLeiothrix

[学名]Leiothrixlutea

[中文名]红嘴相思鸟

[英文名]Red-billedLeiothrix

[体长]15.5厘米

[描述]色艳可人的小巧鹛类,具明显红嘴。

上体橄榄绿,眼周有黄

色块斑,下体橙黄。

尾近黑而略分叉。

翼略黑,红色和黄色的羽缘在歇

息时成明显的翼纹。

[叫声]响亮、悦耳、欢快。

[习性]群居或与其它小鸟混群,栖于林下植被,动作活泼轻捷。

[分布]我国南方以及印度、尼泊尔到越南北部一带。

[繁殖]繁殖期

为5~6月,在荆棘或矮树上营巢,产卵3~5枚。

别名:

红嘴玉、相思鸟、红嘴绿观音。

属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

留居在长江流域及以江南广大地区。

红嘴相思鸟体长约14厘米。

嘴呈鲜红色;

上体橄榄绿色,脸淡黄色;

两翅具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喉至胸呈辉耀的黄色或橙色、腹乳

黄色。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缘活动。

它们不仅活动于树丛下层,也常到中层或树冠觅食,偶尔到地面寻找食物。

性喜结群或与其它

鸟混群,雌雄形影不离,动作活泼捷巧,不甚畏人。

主食各种昆虫及幼虫以及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属杂食性鸟。

4月下旬开始繁殖,延续到6月。

营巢在针叶林、常绿林、杂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的荆棘或矮树上。

巢呈深杯状,以叶梗、竹叶、草或其它柔软物质夹杂少许苔藓构成,内铺以细根或纤细的草。

巢常悬挂在离地面0.5—l米的灌木或矮竹的垂直或水平枝上。

每巢产卵3—5枚,卵呈绿

白色至浅绿蓝色,散布有暗斑。

8、大嘴乌鸦

中文名:

大嘴乌鸦拉丁名:

Corvusmacrorhynchos英文名:

Large-billedCrow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今鸟亚纲->

颚总目->

雀形目->

鸦科->

鸦属->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

屿。

),中国分布于除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山区,是常见的留鸟。

动物简介:

全长约48cm。

全身羽毛纯黑,背、翼及尾带蓝绿光泽。

嘴形粗大,上嘴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

栖息于平原、山地,多见于村落、农田。

常集群活动,取食昆虫、鼠类等。

在高大乔木上营巢,5,6月繁殖,每窝产卵3,5枚。

分布于我国

除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山区,是常见的留鸟。

9、红尾水鸲

红尾水鸲(雄)中文名称:

红尾水鸲

学名:

Rhyacornisfuliginosus

PlumbeousWater-Redstart

蓝石青儿、溪红尾鸲、石燕

雀形目、鹟科、水鸲属

全长约13cm。

雄性通体暗蓝色,翼黑褐色,尾及其上、下覆羽均栗红色。

雌鸟上体灰褐色,翼褐色并有两道白色点斑[1],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下体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缘形成

的鳞状斑。

虹膜深褐。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公路旁岩壁上或电线上,有时也落在村边房顶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

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

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

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

常边飞边发出’吱-吱’的鸣叫

声,声音单调清脆。

尖哨音ziet,ziet;

占域时发出威胁性的kree声。

鸣声为快捷短促的金属般碰撞声streee-treee-tree-treeeh,栖于岩上或于飞行时发出。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为华北及黄河以南地区的留

鸟。

较常见。

10、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拉丁名:

Phoenicurusauroreus

DaurianRedstart

鹟科->

鸫亚科-->

>

红尾鸲属

),中国为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一带的夏候鸟。

比较常见。

全长约15cm。

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头顶、枕部暗灰色,身体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

雌鸟

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

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常立在突出的枝条上,尾上下颤动。

取食昆虫及植物种子。

5,7月繁殖,在树洞、墙缝、石缝中筑巢,窝卵

数以6枚居多,卵淡绿色、浅红色或白色并密布点斑。

该鸟是食虫鸟,有一个短健的尖嘴。

特别嗜吃昆虫,凡是所能见到的昆虫一律消灭。

该鸟非常勤劳,天将亮就开始捕虫鸣唱。

清晨早餐之后,雄鸟常常站到巢区一个最高处,引颈高歌,歌声婉转动听。

表示了雄鸟对雌鸟的欢迎之意,也表示这块地盘是它的领地,向同性警告。

该鸟喜在墙洞筑巢,所以可以悬挂人工招鸟巢箱,让它为幼树林消

灭害虫。

该鸟因形态漂亮,叫声婉转,经常遭人捕捉。

但它喜欢蓝色的天空,绿色的田野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入鸟笼,就不吃不喝,很快死去。

因此人们不要任意捕捉杀害它。

同时对在村庄附近的鸟和巢卵也要加以保

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

11、红胁绣眼鸟

鸟种:

红胁绣眼鸟

Zosteropserythropleurus

Chestnut-flankedWhite-ey

白眼儿、粉眼儿、褐色胁绣眼、红胁白目眶、红胁粉眼

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

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胁绣眼鸟描述:

中等体型(12厘米)的绣眼鸟。

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

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

虹膜,红褐;

嘴,橄榄色;

脚,灰色。

本属特有的嘁喳叫声dze-dze。

东亚、中国华东、华南及印度支那。

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往南至华中、华南及华东。

地区

性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

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

12、红喉歌鸲

名称:

红喉歌鸲

Lusciniacalliope

SiberianRubythroat

白点颏、红点颏、稿鸟、野驹、野鸲

雀形目、鹟科、歌鸲属

中等体型(16厘米)而丰满的褐色歌鸲。

具醒目的白色眉纹和颊纹,尾褐色,两胁皮黄,腹部皮黄白。

雌鸟胸带近褐,头部黑白色条纹独特。

成年雄鸟的特征为喉红色。

虹膜,褐色;

响亮的下降调双哨音ee-uk;

告警时发轻柔深沉的tschuck声。

鸣声为尖厉刺耳的长颤声。

繁殖于东北亚。

冬季至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繁殖于中国东北、青海东北部至甘肃南部及四川。

越冬于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

地区性非罕见鸟。

藏于森林密丛及次生植被;

一般在近溪流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