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61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概述Word下载.docx

体谅模式是英国著名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儿和其同事共同创造的一种把学生的道德情感置于价值观教育中心位置的教育模式。

其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最初在英国的一些学校实验和使用,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

其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理论假设建立在对学生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并编制了一套非常简明、实用而又操作性强的价值观教育教材“生命线”。

三、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价值观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各国,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道德教育家弗雷德.纽曼。

它认为当代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多偏重与让学生掌握理论而忽视了对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些缺陷纽曼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力。

总结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教育、信息都很发达的国家,对价值观的教育始终都给与高度的重视,而且客观来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美国教育家认为,学校应该是灌输思想、传递价值观的地方。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政治社会网络,甚至不惜大量投资,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种博物馆,纪念馆,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向人们渗透价值观念。

英国的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里。

英国目前的学校都普遍加强对学生的“公民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英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

目前俄罗斯青少年的价值观的个人取向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少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以往的传统不在存在,在失去旧的传统的同时,新的秩序还没有形成。

与此同时出现了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崇拜,消费主义价值观在俄罗斯青少年盛行。

国内研究现状

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教育研究很多,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也是不计其数,例如,詹万生等在其专著《时代的脉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中,将大学生价值观分为5个方面,即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

黄希庭在其专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基于大量的调查实测资料,分别研究了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生在人生目标、人生手段、人生评价等方面的特点及异同,并提出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建议对策。

近年来,以大学生价值观为主体的学位论文也大量出现、发表。

王涛在其期刊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的研究》中认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点是反映社会发展现状和进程的重要标记,

“其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折射”(王涛等2009)[1]张国华在其博士论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个人本位”和多元化的特点和产生的根源。

认为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所决定的。

并提出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和教育方法意见。

陈磊的硕士论文《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审视与构建》则构建了以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价值观。

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时代变换和演变研究,先后有多位学者进行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其中赵英最早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和各阶段的评价,改革开放后20年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觉醒和复苏;

20世纪80年代初的反思与批判;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裂变与冲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回归与多元。

这些变化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

[2]随后姚本也做了类似的阶段划分,但时间阶段和结果有些不同,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权威解构与自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价值取向的自我化与价值标准的实用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价值多元与实效具体,而王涛等则提出了时间划分和特征更为准确、全面的特点。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时代变化特点大体可以分为4个时期,依次为第一阶段价值观的批判与分类期,第二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分化与冲突期,第三阶段价值观的个体化与世俗化时期,第四阶段价值观的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期。

这些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历史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全面准确的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趋势,有很高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及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与指导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应该密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时而异,有侧重地进行分析。

姬晋晋在其硕士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根据价值和价值观的概念和作用总结出了价值观的特点主要有行为导向性、正负两重性、以及多样性,价值观作为一种评判标准,也存在着真假、善恶、美丑之分,这样对每件事的认识和判断,也会出现积极或消极的结果[3]。

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人们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消极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出现愚昧、落后违背事物发展趋势的情况。

王旭霞在其硕士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中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主要为主体意识增强、强调自我意识,务实进取、追求奉献的两点精神,同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在学生中产生功利型价值观、享乐型价值观和个人主义至上的价值观。

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苏琴在其硕士论文《我国“90后”大学生价值观论析》中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基础和价值哲学理论基础对我国“90后”大学生学习价值观、人际价值观、恋爱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论析,并对这四个价值观的消极方面,产生的消极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谢宏忠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中认为价值观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理论教育、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其中作为价值观念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同时价值观教育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从内部对人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使正确价值观深入人们内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觉要求。

[4]李养民在其博士论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中为了从多维度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考察和提供判断依据,显示他们的价值取向,提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从政治价值观、法律价值观、公德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学习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价值观、自我价值观等方面对陕西几所大学3265名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调查,探讨了社会转型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章志光在其学位论文《学生品德形成初探》中认为价值观教育方式应包括榜样学习、角色扮演、集团讨论、师生互动方式、奖品结构等。

[5]杨德广在其学位论文《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中认为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的根本想法,对于某事物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所特有的应希望什么和应避免什么的规范性见解,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

[6]金盛华认为价值观是人们依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估与抉择的标准,它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

朱志贤在其学位论文《心理学大辞典》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了价值观的概念,认为价值观推动并引导着采取行动和决定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

[7]李斌雄在其论文《价值教育初探》中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的理论教育、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其中作为价值观念的理想信念教育史核心。

[8]此外,还有少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他因素关联性的研究。

如价值观与专业兴趣(许燕1995)和学习适应性(张宏如2004)、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彭晓玲等2005;

张静2009)、大学生义利观(金露2006)、大学生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李萍2009)、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王靖原2009)等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具体阐释了我国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及特点,为同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上述研究从价值观的有关理论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教育方法和对策等方面,结合不同样本的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予以深入探讨,可以说资料丰富、硕果累累。

分析以上研究资料的观点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研究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研究取向:

文化、社会和个体。

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和类价值观。

同时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判断标准的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突出、义利观的变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的裂变,是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主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也能看出对于不同时代的发展,所衍生的价值观也是不尽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王涛,戴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6-13

[2]赵英.二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轨迹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32-34

[3]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36-244

[4]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9

[5]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初探[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32-147

[6]杨德广等.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朱志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08

[8]李斌雄.价值教育初探[C].21世纪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