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三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三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三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考探究】
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
成因是什么?
答案 属于石质荒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
试简要说明。
【方法技巧】
1.图解荒漠化的成因
2.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
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
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
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
(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
(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
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
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
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
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
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
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
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
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
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学以致用】
1.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据此回答
(1)~
(2)题。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
【答案】
(1)D
(2)A
2.2017年6月17日是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读图,完成
(1)~
(2)题。
①黄土高原 ②河西走廊 ③哈尼梯田 ④云贵高原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②④B.①③
C.②③D.①④
(2)导致④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蚀D.海蚀
(1)A
(2)B
【解析】读图可知,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炎热的气候,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导致石质荒漠化。
核心要点二荒漠化的防治
【思考探究】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活动探究】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甲图
乙图
探讨
:
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提示】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
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
【提示】 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方法技巧】
1.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
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
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
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原因包括:
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
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2.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对策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3.2017年9月9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主办的“防治荒漠化,民间组织在行动”国际论坛开幕,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
(1)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退耕还草
D.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1)B
(2)C
4.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
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全球变暖,气候异常
C.地壳运动,地势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2)采用扎设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主要是因为( )
A.可以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能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当地年降水量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3)为促进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1)A
(2)B (3)D
【解析】第
(1)题,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干旱。
第
(2)题,麦草方格沙障主要作用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另外还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但对增加当地年降水量作用不大。
第(3)题,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
核心要点三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1.定义:
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2.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因素:
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4.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的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方法改善土质、改造地形、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黄土、气候、地质构造、植被
①黄土特征:
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7、8、9三个月)
③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强烈、高低起伏、多地震
④植被:
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
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应急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2.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惠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
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
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
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
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
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3.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防治。
生态问题或者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
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
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所造成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黄土高原
①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
②自然灾害频发
①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
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开矿;
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气候,多大风;
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
②早期预警;
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等
4.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
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
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5.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
(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③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5.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1)D
(2)D
【解析】
6.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读下图,完成
(1)~(3)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
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
~40°
,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
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40°
~90°
,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B.②C.③D.④
(1)C
(2)D (3)B
【解析】第
(1)题,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
0~40°
,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
40°
,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
第
(2)题,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
第(3)题,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
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上游植树,有利于减少泥沙注入坑中,减少对坑的淤塞。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侵蚀作用与季节、植被覆盖率、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地形等因素有关。
图示区域,地处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中部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简述图中河流的流向特征。
(2)简析图中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但也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破坏生态平衡,该地区不宜大规模植树。
请选择观点,说明理由。
(1)东部河流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
西部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
(2)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覆盖差,风力强,风蚀作用强;
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
(3)观点一:
植树造林。
该地区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树木水土保持能力较灌木和草地强;
植树造林能有效保持水土。
观点二:
树木是“抽水机”,不宜植树。
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
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不适合栽种;
导致区域生态平衡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