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82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前者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后者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以外的某个参照时间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语法上的时制研究就是研究各种时制意义和各种表现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时制问题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尤其在印欧语等形态发达的语言研究中这个问题受到格外的重视。

反观现代汉语时制问题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只是在近十几年来,随着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汉语的时制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因而探讨这一问题的论著才逐渐多了起来,现代汉语时制问题也逐渐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

在早期的汉语语法论著中,时制问题很少见到系统的论述,但与时制相关的内容并非罕见。

如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虽没有辟专章谈时制问题,但与时制相关的内容散见于该书各处。

黎氏语法系统是建立在英语语法的基础之上的,他注意从表时的角度去观察一些语法现象,这是值得称道的。

黎氏指出,汉语中动词“时制”(tense)变化,依靠“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的参伍活用(按:

该书把助词“了”、“着”以及“来着”都看作助动词)。

他还根据时间副词的表时特点将它分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定时四种类型。

其中,不定时的提出,认定助词“过”有表过去时的功能,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早期有的语法论著还明确提出汉语有表时的语法范畴。

如后藤朝太郎就把北京话的动词划分为“现在形”、“过去形”、“未来形”,分别用“着”、“了”、“要”表示②。

高名凯(1986)对汉语有时范畴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加以彻底的否定。

他认为汉语没有表时间的语法形式,因而没有时的语法范畴。

“着”、“了”等都是表体的虚词,与时无关。

王力(1954,1982)也认为汉语没有“tense”可言,但有“aspect”,即只承认汉语有体,而无时。

高氏和王氏的这种观点影响极大,后来绝大多数语法论著在谈到时体问题时,都认为汉语只有体范畴,而无时范畴,“了”、”着”、“过”这类虚词只表体,而不表时。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吕叔湘(1982)对时的论述。

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下卷《表达论:

范畴》中专列“时间”一章,讨论有关时间表达的一些问题。

其中“三时”的论述尤其引人注意。

他建议把“三时”(现在,过去,将来)的观念改造为“基点时”、“基点前时”、“基点后时”,并指出基点包含说话的时刻的是绝对基点,不包含的是“相对基点”,然后深入讨论了“绝对基点”、“相对基点”及前时、后时的种种表达形式③。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a.绝对基点和相对基点的提出,明确区分了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两种时制类型,加深了人们对时制的认识;

b.突破了以往只从动词本身以及只从语法形式方面谈时制的范围,将词汇手段引入时制系统中。

给人们的启发是:

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都是制约时制表达的重要因素,汉语尤其不应忽视词汇手段在表达时制方面的作用。

吕叔湘关于时制的思想后来在李临定(1990)、龚千炎(1995)那里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汉语没有时的范畴的观点受到来自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雅洪托夫及国内学者张秀等人的挑战。

在王力《汉语语法纲要》的注评以及附于书末的评论文章中,龙果夫和雅洪托夫都认为王力所谓的情貌记号“了”、“着”、“来着”等不仅表示情貌,而且表示时间,认为汉语的动词是有时范畴的。

他们的观点分别在各自的专著中得到进一步阐释。

龙果夫(1958)专门论述了汉语的时间范畴。

他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时间范畴形成两个系统:

各种过去时的系统和“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系统。

过去时系统是用语尾“了”、“过”和“的”、“来着”来表现的。

他还论证了句尾“了”、“呢”以及“着”、“在”、“着呢”、“没有”等兼表时间的作用,并通过方言的变化来说明这些成分转变的趋势。

雅洪托夫(1959)也对汉语的时间范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说:

“汉语的时间范畴不是纯粹意义的时间范畴,而是由于附加的体的意义以及部分地由于能愿的细微意思而复杂了的时间范畴。

汉语动词的时,和许多其他语言动词的时一样,是混合的体——时范畴。

”雅氏分析了一些时制类型,并指出各自所有的形式标志。

他还专门批评了把“了”、“着”、“过”单纯看作体标记的观点,尤其着重批评了“了”与将来时有关的观点,并提出“了”在复句中表相对过去时的看法。

认为“他明天走了,我再告诉你。

”这类复句中的“了”仍表过去时,带“了”的动词表示的,不是说话以前的动作,而是全句所谈到的动作之前的动作。

他说俄语里同样有着时在一定类型复句里的相对用法,“如果根据带‘了’形式的相对用法,就否认汉语存在着时的范畴,那么就不得不承认,就是俄语也没有时的范畴了④。

龙果夫和雅洪托夫关于汉语时制范畴的观点尽管有的尚值得进一步商榷,但的确有其独到之处,有些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的时制问题的研究具有启发性。

遗憾的是,国内语言学界对他们二人关于汉语时制问题的观点并没给以足够的重视,也没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张秀(1957)专门探讨了汉语的时体问题。

他从解析“时”、“体”的定义入手,提出了他对时体的理解,并阐述了与绝对时制相对的关系时制(即相对时制)这一概念。

认为汉语没有绝对时制,而有关系时制。

指出汉语关系时制的三种类型:

不定时(以零形态表示),决定时(以句尾“了”表示),进行时(以句尾“呢”表示)。

他认为绝对时制的语法意义在汉语中是用词汇形式来表现的。

但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指出,有时关系时制及直陈语气以外的语气的形态也可用来表现绝对时制的语法意义⑤。

张秀关于汉语时制的认识及分析自成一家之言,其研究思路对后人的时制问题研究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展开,汉语时制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相关语法论著不断出现,标志着汉语时制问题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王松茂(1981)重新论述汉语时体范畴,认为汉语有时态(tense)范畴,并将汉语时态类型概括为五种:

过去时,近过去时,现在时,近将来时,将来时。

他认为这些不同类型是通过特定时态助词(即一般理解的时间副词,如“已经”、“刚刚”、“正在”、“就”、“将”)来表示的。

此外他还认为汉语有一种不反映动作行为时间的不定时句(如:

“我们学习科学技术。

”“太阳从东方升起。

”)。

他的时体论尽管看起来简单明了,自成体系,但他仅仅根据时间副词的不同来讨论汉语时制类型,局限性是很大的。

而且在他的时范畴里,相对时制问题根本未予考虑,其他与时制相关的诸多语法现象也无所归属。

时制问题显然被简单化了,因此他的文章并未引起太大的注意⑥。

陈平(1988)关于汉语时制结构的论述引起了普遍重视。

他强调了时制(tense)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与时态(aspect)分开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评了以往将二者混为一谈的倾向。

他还举例说明句子的时制特征对于“V了”和“V+了+V”这两种语法格式的影响,进而指出,汉语句子在时制结构方面的差异,确实伴随着相应的语法形式特征,只是隐蔽较深,不易被发现。

他既注意了绝对时制的特点,又注意了相对时制的作用。

然而,他没有对汉语时制结构作详细的分析。

还有,正如竟成(1996)所指出的那样,时间系统三元结构并非处于同一平面,时相结构在上位,时制与时态在下位,三者不宜并列提出。

此外,他一方面撇开时态谈时相,另一方面又利用时态,并没有充分贯彻将三者区别开来分别处理的原则。

李临定(1990)充分考察并描写分析了汉语的时的系统。

他认为“汉语也有自己的‘时’范畴。

……汉语的‘时’范畴是通过不同的分析形式和动词的零形式来体现的,前者是通过附加和时间相关的助词、副词等来显示时间关系。

”,他认为汉语既存在着“绝对三时系统”,又存在着“相对三时系统”,据此分出11种类型,然后分别加以详细的描写分析⑦。

他的时制系统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描写现代汉语动词的时制结构的较为详细的系统,他的研究对现代汉语时制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参考价值。

他对汉语时制的理解、分类以及对一些语法成分的看法很有其独到之处。

如把“过”单纯作为表时标记(表过去时)看待,而不看作表体标记,“了2”也作为表时标记之一看待。

不过,他没有把时和体严格区分开来,尽管分别谈时和体,但二者仍搅在一起,还是使人分不清时和体的界限。

此外,在具体的分类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龚千炎(1991、1994、1995)认为汉语并不具备表达时制的语法成分系统,尚未形成“时”的语法范畴。

汉语句子的时制的表示采用的是词语的形式,即采用词汇手段表达时制。

他也区分了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但在具体分类描写时,他是将二者融为一体的,他从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两个方面来给各种时制结构类型命名(如“先事——现在时”)。

他还指出,时制成分虽然都是实义时间词语,但时制结构类型尤其是基本结构类型都具有抽象概括的语法模式的性质。

因此,不能把汉语的时制成分仅仅看作一个孤立的词汇成分,而必须归纳时制的结构模式,解释它的独特作用。

由于他完全否定汉语表时的语法成分的存在,这就使他的研究偏于意义上的分析,加之他将绝对时制与相对时制混在一起给一个句子规定时制类型,不免难以捉摸。

如把“上个月他就说,今天会发生事故的。

”分析为“后事——现在时”就很难使人理解⑧。

事实上,表时语法成分是客观存在的,彻底否定难免失之武断,其结果必然导致分析上的自相矛盾。

如龚千炎一方面指出含“来着”的句子必为过去发生的事件,“来着”具有回溯往事的意味,简直可以认作过去时的标记,归属“时”的语法范畴,另一方面又坚持说它是“明显的时态标记”。

从他的分析来看,将“来着”定为时态标记的理由显然不如定为时制标记的理由充分。

再如他指出有的时制结构类型(如“先事——现在时”结构)不能使用“了”、“过”,否则就将转变时制类型。

其实这正说明“了”、“过”这类语法成分具有表时作用。

正因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认,在一定情况下“了”和“过”常同过去时联系着,……“时”和“态”常有重合交叉之处。

竟成(1996)的观点很值得注意。

他从汉语成句过程中时间因素的表达这个角度入手考察了汉语句子的自足条件,指出时间因素是成句的必要条件,每个句子都应该包含一定时间因素。

他首先将句子分为泛时式和限时式两种基本类型,然后分析了限时式句子各种表示时界的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

他还认为“体”的重要性似乎还不如“时”。

虽然他还不是系统论述汉语的时制问题,但他的研究思路及结论对我们的时制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从以上简单的回顾中不难看出,现代汉语时制问题的研究尽管在缓慢地发展,尤其在近十几年来逐渐成为语法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很多与时制相关的语法现象尚未得到描写解释,甚至有的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比如下列问题都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a、各种语言的时间表达是否必须遵循“三时制”(过去、现在、未来)?

三时是客观的存在,表达时间的系统是否一定与之相一致,能不能有差异?

b、现代汉语的时制应该如何分类?

各种时制类型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时制标记(词汇的和语法的)到底有哪些?

c、相对时、绝对时是否在汉语中均有反映?

二者如何区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一致?

二者能否同时在同一个句子中得到反映?

d、“了、着、过”是不是专表“态”的助词?

它们能不能兼表时?

在什么情况下既表态又表时,什么情况下只表态不表时,什么情况下只表时(或以表时为主)不表态?

e、时态助词在不同的位置上,作用是否相同,其所呈现的时态功能(绝对时\相对时)有什么差异?

问题绝不限于上面所列,但仅从这些问题就可以看出,要弄清现代汉语时制系统的全貌,尚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二客观的时间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就宇宙而言,时间是无限的,无所谓始终。

然而就每一具体事物而言,它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标准说出它的始终。

时间的参考标准有:

a.以说话人说话的时间为标准,如“今天”、“明年”、“上星期天”、“下星期二”等等,都是以说话的时间为基准的,一般称为绝对时间。

b.纪年标准,即以传说中耶稣诞生时刻为标准。

耶稣诞生那年定为公元元年,那之前十年称为公元前十年,那之后十年称为公元后十年。

但习惯上“公元后”常隐去不说,如“1996年”表达的意思是“公元后1996年”。

中国古代以帝王即位时间作为纪年的开始,如鲁隐公三年,唐玄宗开元八年等,这种纪年方法现在除了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情况下使用之外,已不再使用。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

需要指出的是,由纪年标准确定的时间对句子时间表达的影响与绝对时间密切相关。

如说话时间是“1997年”,那么“1996年”与“去年”所指相同;

如说话时间是“1995年”,那么“1996年”与“明年”所指相同。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句子就要采取过去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句子就要采取将来时间的表达方式。

同理,“七月五日”、“十月一日”这类时间词语在句中出现时,句子所采取的时间表达方式也是根据说话时间在这个纪年时间之前还是以后来决定。

c.天文标准,即以地球自转公转的情况为标准确定的时间,如“春天”、“冬至”、“秋分”等。

由此标准确定的时间对句子时间表达的影响同由纪年标准确定的时间一样与绝对时间(说话时间)密切相关。

d.事件标准,即以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为标准。

这一事件可能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也可能是尚未发生的事件。

如“出国之前”即是以“出国”为标准确定的时间。

至于“出国”这一事件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尚未发生的,本身是不清楚的,须根据语境来确定。

再比如“我下了课给你打电话”中“下了课”是以“给你打电话”这一未然事件为标准确定自己的时间位置。

一般将b、c、d标准确定的时间称为相对时间。

但由于相对时间与绝对时间对句子时间表达上有重合交叉之处,因此,在确定句子时间类型时,应该注意“绝对时间句”中的“绝对时间”比上面所说的“绝对时间”范围要大。

三时间的表达

客观的时间系统是人类共有的,可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时间的表达系统却不尽相同。

HansReichenbach曾描写了英语的时间系统。

他认为与时间相关的因素是:

1)说话的时间S.T.(SpeechTime)

2)事件发生的时间E.T.(EventTime)

3)参考时间R.T.(ReferenceTime)

他指出语言表达系统中的“时”(tense)与S.T.有关,与E.T.无关:

现在时:

R.T.=S.T.

过去时:

R.T.先于S.T.

将来时:

R.T.后于S.T.

显然,他认为“现在”、“过去”、“将来”是一种普遍的时间概念,“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表达项目,因此,上边的描写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

他又指出语言系统中的“态”(aspect)与R.T.有关,与S.T.无关:

进行态:

E.T.=R.T.

完成态:

E.T.先于R.T.⑨

显然,这是就英语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这两种态,或者都只有这两种态。

例如有些语言有起始态(inceptive),反复态(iterative),瞬息态(momentary),等等。

他的理论用于英语,将“时”与“态”结合,对时态系统作出如下的描述:

现在进行:

S.T.=R.T.=E.T.

现在完成:

E.T.先于R.T.及S.T.

过去进行:

E.T.及R.T.先于S.T.

过去完成:

E.T.先于R.T.,R.T.先于S.T.

将来进行:

R.T.及E.T.后于S.T.

将来完成:

E.T.先于R.T.,R.T.后于S.T.

他对英语的描写不能完全用于汉语(这一点已有学者指出⑩),但是给我们有如下的启迪:

第一,作为时制(tense)的表达系统,不能用客观的时间系统来概括。

比如英语里的“现在完成时”(PresentPerfecttense)表示的是“过去”的事实,与“一般过去时”有细微的差别。

例如:

Isawaplayyesterday.

Ihaveseenaplay.

前者指明过去有的事实,后者指出过去的事实与现在的关联。

前者可以使用yesterday,后者则不能使用,如果单纯以客观时间作标准,这两句都是表过去的句子。

再比如:

Heiscomingheretomorrow.

Wait,I'

mcomingwithyou.

这就时态表达而言是现在进行时的句子,可就时间系统来说说的是将来的事情。

可见,时态与时间不是一回事:

时间是时态所表达的内容,时态是表达时间的一种语法形式。

二者并不完全对应。

时态的划分有时间的基础,但并不是以时间作标准划分出的结果。

正因如此,在英语(以及其他一些语言中)各种时态往往交替使用,界限并不十分明确,一种时态可表达多种时间概念,一种时间又可由多种时态表示。

第二,时和态的关系密不可分。

即使单纯论时,在语言表达上也必有态的特点。

英语中有所谓一般时(indefinitetense),其实应该称之为“一般时态”。

它的特点是既不表进行,也不表完成,表示的是“常态”。

因此,在讨论时的时候,不能不涉及态。

当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角度和目的的不同有所侧重。

四汉语的时制(Tense)特点

各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语言的时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时制表达系统。

英语、俄语等印欧语的语言主要是以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作为表达时制类型的主要手段,当然,也经常辅以其他词汇手段。

如英语就常常同时使用时间副词和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状语从句等词汇手段来辅助表达各种时制类型。

而且,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之间的配合呼应关系有时是非常严格的。

汉语与印欧语显然不同。

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我们的观察,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在时制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a.不通过狭义的形态变化来体现时制,而通过分析形式以及零形式来表现。

这显然与汉语的本质特征相关。

因为汉语缺乏印欧语等语言那样的狭义的形态,所以表达各种语法范畴往往通过广义形态(虚词的运用,语序的变化等)来实现。

时制结构的表达也同样如此。

因此,我们不能说因为汉语动词没有表达时制意义的形态变化就认为汉语没有时制结构,更不能说汉语不能表达时间概念。

事实上,不表达时间概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b.现代汉语的时制既可以由词汇成分表达,如用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表时间的方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某些特定句式等来表达句子的时制意义,又可以由语法成分来表达,如用“了”、“着”、“过”、“来着”等来表达句子的时制意义,还可以由二者相互配合来表达句子的时制意义。

换言之,汉语的时制表达既有词汇手段,又有语法手段,词汇手段与语法手段常常具有选择制约的关系。

比如能说“他昨天进的城”,但绝不能说“他后天进的城”。

可见词汇标记“昨天”与语法标记“的”可以相容并配合使用,而词汇标记“后天”则与“的”不相容,不能搭配使用。

c.汉语表示时制意义的语法成分往往附带有表“态”或表语气的意义,很多都不是单一的表时标记。

如时态助词“了”既有标时功能,还有标“态”功能,我们不可简单地肯定其中一种功能而否定另一种功能。

同时应将二者的功能区分开来,分别考察各自使用的条件,即何时呈现标时功能,何时呈现表态功能,何时二者都有所体现。

其实,一个语法成分表示两种以上语法意义的现象并不罕见。

汉语的情况更复杂一些,这就需要我们作更细致的研究,以区别这些形式相同但功能有别的语法成分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的特定功能,不可混为一谈。

d.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在汉语中均有所反映。

事实已经证明,与绝对时制相关的语法现象和与相对时制相关的语法现象并存于现代汉语之中。

同一种时制标记既可以用来反映绝对时制意义,也可以用来反映相对时制意义。

比如时态助词“了、着、过”既能在绝对时间句中呈现绝对时意义,又能在相对时用法中呈现相对时意义。

在考察时制标记的功能时,不能以某时制标记的绝对时制的用法来否定其相对时制的功能,也不能以相对时制的用法来否定其绝对时制的功能。

区分这两种时制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语时制特点。

五绝对时的分类和“了、着、过”的绝对时功能

任何一个句子都有“时”。

短语可以只有“态”而没有“时”,如“看了一本书”是个述宾短语,“了”表示“看”的完成态,但这个短语并没有“时”,因为它没有和现实发生具体的联系。

但句子则不同。

由于每个句子都表达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一个特定事件,它必然包含一定的时间因素。

“因为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之外发生,所以它总是包含着一个时点或时间跨度”(李英哲,1990)。

也正因如此,“时间因素”是一个句子得以自足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他明天洗衣服”、“他洗了衣服”、“他洗过衣服”都是自足的句子,如果将各句中的时间成分“明天”、“了”、“过”去掉,则“他洗衣服”就是一个非自足的时间粘着句,不能独立成句。

时间因素可以是显性的,即通过各种词汇标记(如“昨天”、“明年”等)或语法标记(“了、着、过”“来着”等)表现出来,也可以是隐性的,即句中不出现显性的词汇标记或语法标记。

隐性的时间因素在下列两种句子中得到充分反映:

a、表示永恒的、经常的、习惯的行为、特性的句子,例如:

1)他姓李。

2)我喜欢下棋。

3)老王起得早。

这类句子都是时界开放的泛时句。

b、由语境提供时界的句子。

这类句子都具有一定的粘着性,必须依赖语境才能确定它所表事件的时间,离开特定的语境,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清楚的。

例如“我给你寄一封信”这个句子只有在某一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该句所表事件是已发生的还是尚未发生的,比较:

4)我给你寄一封信,你收到没有?

5)你放心走吧,我给你寄一封信,会把这里的情况都告诉你的。

例4)中的“我给你寄一封信”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例5)中的“我给你寄一封信”是尚未发生的事件。

同理,下列句子离开具体的语境,各句所表事件的时间性也都是不清楚的:

6)他请探亲假回京。

7)我去南昌探视一位朋友。

无疑,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标记语境句,形成汉语与印欧语等形态发达语言在时制表达上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的句子从时间表达上看,从绝对时角度可分已然和未然两类:

事件在说话之前或说话之时已发生(过)或存在(过)的句子为已然句,事件在说话之时尚未发生的句子为未然句。

二者各有一定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词汇手段,如各种时间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