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113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Word格式.doc

美国工程师JohnEricsson开发了太阳能驱动的般只。

1891年,美国发明家JohnEricsson对第一台最大商业化的太阳能热水器申请了专利。

1892年,英国发明家AubreyEneas成产了坡士顿太阳能发动机公司,发明了太阳能驱动机来代替煤炭或木头驱动的蒸汽机。

20世纪,19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建成了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为7.36KW.1902年~1908年,洛杉机卡内基钢铁公司发明了现代的屋脊式太阳能集热器。

1913年,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镜长62.5米宽4米,总采光面积达1250平方米。

1936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CharlesGreeleyAbbott发明了太阳能开水器、1940年,太阳能房出现大量需求,有主动和被动式。

1941年,在佛罗里达州大约有6万套太阳能热水器被使用。

1950年,苏联设计了第一座塔式太阳能发电站。

美国建筑师FrankBridgers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栋太阳能办公建筑。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电池,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工业的人造地球卫星上。

1955年,以色列的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利用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6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一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7.6千瓦)。

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以动机问世。

1977年,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在白宫安装太阳能板,推动太阳能系统利用的发展。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发明“渐变膜”选择性吸改涂层,用于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1979年第二次美国石油危机,太阳能贸易协会在华盛顿特区成立。

1983年,美国威斯康星洲颁布太阳能利用的有关法律以保护城市花园“充足的光照”,随后亚利桑那州和密歇根州也通过了类似的法律。

1990年,日本东京大约有150万栋建筑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以色列大约30%的房屋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系统,所有的新房子都要求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希腊、澳大利亚等其他几个国家在太阳能利用上都有突破性进展,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明“干涉膜”选择性吸收涂层。

1992年,联合国在巴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了“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

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21世纪到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中国光热市场居全球首位;

美国科学家提取菠菜叶绿素中的蛋白质,制成了叶绿素太阳能电池;

德国造成由33500块太阳能电池组成的太阳能电站。

人类太阳能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自觉、积极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地址:

==============================================================================

地址:

太阳能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

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

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变反应可以维持几十亿至上百亿年的时间。

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为380000000000000000000000kW的辐射值,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

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能,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收,其余的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为800000亿k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500万吨煤释放的热量。

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

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

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

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

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

现在,太阳能的利用还不很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

【原理】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

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kw/㎡。

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

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

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

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分类】

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

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

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

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

除了运用适当的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

【利用太阳能的历史】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

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

德·

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

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

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

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

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0)

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

建造的典型装置有:

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

7.36kW;

1902-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

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

194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在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

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

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

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

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

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阶段(1965-1973)

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五阶段(1973-1980)

自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担当主角之后,石油就成了左右经济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发展和衰退的关键因素,1973年10月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等办法,支持中东人民的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

其结果是使那些依靠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廉价石油的国家,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

于是,西方一些人惊呼:

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有的称“石油危机”)。

这次“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

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能源结构过渡。

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

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

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阳光计划”,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

太阳房、工业太阳能系统、太阳热发电、太阳电池生产系统、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

为实施这一计划,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有远见的科技人员,纷纷投身太阳能事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出书办刊,介绍国际上太阳能利用动态;

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在城市研制开发太阳热水器,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

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

这次会议之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

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太阳能课题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开始筹建太阳能研究所。

当时,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

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

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

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各国制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

例如,美国曾计划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万kW空间太阳能电站。

事实上,这一计划后来进行了调整,至今空间太阳能电站还未升空。

太阳热水器、太阳电池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阶段(1980-1992)

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

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

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

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受80年代国际上太阳能低落的影响,我国太阳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

太阳能利用投资大、效果差、贮能难、占地广,认为太阳能是未来能源,主张外国研究成功后我国引进技术。

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少数,但十分有害,对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阶段,虽然太阳能开发研究经费大幅度削减,但研究工作并未中断,有的项目还进展较大,而且促使人们认真地去审视以往的计划和制定的目标,调整研究工作重点,争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七阶段(1992-至今)

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在这样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加强。

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

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2005),《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进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广泛利用太阳能。

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

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

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

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

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扩大,效果明显。

通过以上回顾可知,在本世纪100年间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

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

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发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

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利弊】

优点:

(1)普遍:

太阳光普照大地,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且勿须开采和运输。

(2)无害:

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

(3)巨大:

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t标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

(4)长久:

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而地球的寿命也约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缺点:

(1)分散性: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尽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

平均说来,北回归线附近,夏季在天气较为晴朗的情况下,正午时太阳辐射的辐照度最大,在垂直于太阳光方向1m2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能平均有1000W左右;

若按全年日夜平均,则只有200W左右。

而在冬季大致只有一半,阴天一般只有1/5左右,这样的能流密度是很低的。

因此,在利用太阳能时,想要得到一定的转换功率,往往需要面积相当大的一套收集和转换设备,造价较高。

(2)不稳定性:

由于受到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所以,到达某一地面的太阳辐照度既是间断的又是极不稳定的,这给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增加了难度。

为了使太阳能成为连续、稳定的能源,从而最终成为能够与常规能源相竞争的替代能源,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蓄能问题,即把晴朗白天的太阳辐射能尽量贮存起来以供夜间或阴雨天使用,但目前蓄能也是太阳能利用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3)效率低和成本高:

目前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技术上也是成熟的。

但有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因为效率偏低,成本较高,总的来说,经济性还不能与常规能源相竞争。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太阳能利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到经济性的制约。

太阳能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会。

因此,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代替高含碳量的矿物能源,是能源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随着能源形式的变化,常规能源的贮量日益下降,其价格必然上涨,而控制环境污染也必须增大投资。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结构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能源问题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过渡的时期迟早要到来。

从长远看,太阳能利用技术和装置的大量应用,也必然可以制约矿物能源价格的上涨。

【我国太阳能资源】

在我国,西藏西部太阳能资源最丰富,最高达2333KWh/㎡(日辐射量6.4KWh/㎡),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

一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KWh/㎡。

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

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KWh/㎡(日辐射量6.4KWh/㎡),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二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KWh/㎡。

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三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KWh/㎡。

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苏北、皖北、台湾西南部等地。

四类地区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0~50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3.2~3.8KWh/㎡。

这些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

五类地区

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两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3350~42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只有2.5~3.2KWh/㎡。

太阳能辐射数据可以从县级气象台站取得,也可以从国家气象局取得。

从气象局取得的数据是水平面的辐射数据,包括:

水平面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水平面散射辐射。

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4kW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