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131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Word格式.docx

70.906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黄绿色液体。

在高压或冷冻条件下为琥珀色液体。

熔点(℃):

-103

沸点(℃):

-34.6

相对密度(水=1):

1.4256/15℃

相对密度(空气=1):

2.48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7/10.3℃

溶解性:

易溶于水、碱液

临界温度(℃):

144

临界压力(MPa):

7.71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火灾危险类别:

乙类

闪点(℃):

--

自燃温度(℃):

爆炸下限(V%):

爆炸上限(V%):

危险特性:

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强氧化剂。

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

与可燃物质、还原剂及某些物质接触剧烈反应。

与汽油和石油产品、氨、醚、松节油、醇类、乙炔、二硫化碳、氢气、无水氨、微细颗粒的金属、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磷接触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

储运注意事项:

不燃有毒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温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易燃、可燃物,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储混运。

液氯储存区要建低于自然地面的围堤。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

1mg/m3;

苏联MAC:

1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属高毒类。

LC50:

293ppm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

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

急性中毒:

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

眼红、流泪、咳嗽,肺部无特殊所见;

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表现,病人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

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可发生昏迷和休克。

有时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

造成窒息。

还可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发生呼吸骤停死亡。

慢性中毒: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

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

避免与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等物质接触。

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

也可以将漏气钢瓶置于石灰乳液中。

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吸氯的急救

1)吸氯急救.当事故现场有吸氯者,抢救人员应佩带防毒面具迅速将其转移到无氯气污染区,静卧,将吸氯者的衣领,纽扣及裤带松开,使其呼吸畅通。

如衣服上吸附了氯气,为防止第二次污染,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更衣时防止着凉。

2)轻度吸氯者,可将其送医院治疗,必要时可输氧。

3)对呼吸停止者,应实施人工呼吸,并送医院,途中仍应实施人工呼吸。

液氯冲入眼内:

用大量清水,直至将眼内氯气冲尽,再到医院处理,冲洗时间25分钟以上。

液氯冻伤处理:

冻伤部位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分钟),在24小时内,患部可涂药膏,并用清洁纱布包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