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53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三年语文中考主要考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下面划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加以改正。

“五一”小长假,我们结伴去郊游。

绿油油的田野、青翠的杨柳、缤纷的野花等植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我们跑着跳着,欢声笑语传出很远很远……这次郊游,让我们亲近了自然,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1.审题不够认真,改动了没有出现语病的地方。

2.基本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欠缺,改动之后出现了新的语病。

3.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一点到底。

1.在教学中重视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审清题干要求,并学会从所给材料和题干要求中提取信息帮助答题。

2.训练学生要学会锤炼文字,要有一定的文采。

3.在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对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做适当介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正确运用能力。

  紧张的初级中学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开始后,语文陈老师对我们加强了写作的指导与训练。

在今天上午的作文讲评课上,他把刘华同学的作文《今天又是星期天》推荐给大家,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丽同学站起来说:

“刘华同学的这篇作文立意新颖,角度独特,表达有创意,层次和语句都很通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①有的学生找不出语病,改动了没有语病的地方。

比如许多学生认为“表达有创意”是不对的,进行了五花八门的修改。

  ②有的学生找出了语病,但不能正确修改。

评分标准:

①有语病处全删-2分

  ②关键处有错别字-0.5分(如“晰”);

其它处两个错别字-0.5分。

  ③有语病处改对,无语病处有改动,但没改错-1分;

改错了-2分。

  ④有语病处改对,无语病处删去一个点,-1分;

删去两个点及以上-2分。

1。

从语文知识入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从一字一句入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3.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仿写类题目:

例题:

4.请模拟下面设问的形式,并以“生命”为比喻的本体,写一段对生命认识与感悟的文字。

简明、有文采)(3分)

  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最终东流入海;

生命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长大后叶落归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①运用设问的形式0.5分,以“生命”为比喻的本体0.5分;

对生命的认识表述合理0.5分,感悟表述合理0.5分;

语言简明0.5分,有文采0.5分。

②错别字2个及2个以上-0.5分;

病句-1分。

③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前后不一致-0.5分。

④比喻不恰当、没有体现出对生命的认识,-0.5分。

⑤语言不简练、表意不明晰,-0.5分。

⑥缺少感悟或感悟照抄示例,-0.5分

⑦不是以“生命”为写作内容,或完全照抄示例,不得分。

名著阅读题

作为名著阅读题,题目更加注重学生平日阅读名著的积累,既重知识,更重对学生读书能力的考察。

试题涉及的书目有中国的,外国的;

古代的,现代的。

在阅读层面上,更加注重对名著的深层次把握,要求学生必须读原著,才能把握答题的要点。

试题往往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给学生充分的选题自由和思考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答题,满足了不同学生阅读学习的需要。

大致有如下题型:

一、人物性格分析题目

分析鲁智深的性格特点。

①没有认真分析题目,题目要求回答能体现鲁智深性格中“粗鲁莽撞”和“粗中有细”的故事情节,很多学生只是回答了大概情节,并没有回答出体现鲁智深以上两方面性格的相关情节。

例如:

体现鲁智深“粗鲁莽撞”的一面写成“鲁智深看菜园子,倒拔垂杨柳,镇服众泼皮。

”并没有答出“将偷菜的泼皮踢进粪池”这个跟“粗鲁莽撞”最相关的情节。

体现鲁智深“粗中有细”的一面写成“大闹野猪林”,也并没有答出“①在酒店见酒保请公人,起疑心,放心不下,一路跟来。

本来要杀两个公人,见客店里人多,不大方便,先奔林子里,救下林冲。

”这些跟“粗中有细”有关的情节等等。

②所述情节能扣住鲁智深性格中“粗鲁莽撞”和“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但语言描述不准确,表述不完整。

例如“三拳打镇关西”,只是交代了大概情节,没有交代相关原因和结果等。

③对小说情节掌握不很准确。

例如“大闹野猪林时,鲁智深见师弟的脚磨起了泡不敢走路,就叫士卒背着他”等。

④所选情节不典型,不能很好地突出鲁智深“粗鲁莽撞”和“粗中有细”的性格。

例如“拳打镇关西时,故意要精肉和肥肉”等。

⑤没有认真审题,所举例子不是叙述情节,只是简单的议论。

如“没有弄清事实就去做,说话直来直去”“豁达明理,遇到困难毫不退缩,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等。

⑥错别字太多。

如把“镇关西”写成“郑关西”等。

1.教师从初一起就确立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教学中安排固定课时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的基本条件。

2.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竞赛、我讲名著、读书月等)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引导、督促学生细读、熟读名著。

并有相应的检查手段。

4.此外,还要继续指导学生仔细审题的技巧。

引导学生要抓准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答题。

二、材料分析类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根据要求填空。

现在,他的身体彻底垮了,归队已经无望,他应当如何处置自己呢?

他终于从巴扎诺娃口中了解到了真实病情:

应当有思想准备,将来他还会遇到更可怕的事。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

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犹如阴森森的黑洞摆在他的面前。

1.审题不严,对于题干的要求不能正确领悟。

2.不熟悉故事情节,造成细节发生错误或者是情节不够完整。

1.指导学生仔细审题。

2.重视名著阅读,平日教学中注意检查的力度。

3.引导、督促学生细读、熟读名著,力求准确地记忆。

作为名著阅读题,本题更加注重学生平日阅读名著的积累,既重知识,更重对学生读书能力的考察。

(二)文言文阅读与探究

文言文的题型也经历了很多变化,08年有表格题,包括对文意的理解和重点词、重点句的把握考察,难度不小,09年至10年题目除了考察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还增加了选择题,内容涉及词类活用、句式等知识点,充分考察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主要有如下特点:

1.紧扣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义务教育7—9年级文言文阅读的课程目标有明确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同时,在“古诗文阅读评价”中又提到:

“评价考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考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规定了文言文教学的具体任务,同时也指出了文言文测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中考文言文阅读与探究的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试题内容主要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问题简答。

总计15分,其中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比重较大,各占6分,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认知、理解和积累情况;

问题简答占3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的能力。

2.突出能力考查

文言文阅读与探究试题(连同诗文默写部分的相关内容)的比重,约占整个试卷的17%左右,与教材相比有所降低;

与教学实际相比难度也不大。

课内阅读侧重考查考生知识积累,课外阅读侧重考查考生知识的迁移。

在分值设置上。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分别是7分和8分。

这一变化表明,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和考查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3.题型设置更具科学性

文言文阅读与探究题型的设置,较之往年,有其连贯性,又有新变化。

课内阅读取消了阅读积累卡片的答题形式,调整后,在形式上更具灵活性,在内容上更具宽泛性。

不仅扩大了选题范围,考生也由此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以便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了难度,惠及了低层次的考生,对调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选题灵活多变

这次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题,整合了历史上中考的命题,透视教学全程,统筹全册教材,更加灵活多变——跨度大,范围广。

课内阅读选取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节选)作为阅读文本,突破了只在所谓重点篇目上做文章的藩篱。

这种指向,将敦促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重视每一篇课文,全面夯实文言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对猜题、估题、压题等作法有所约制。

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探究共两道题:

一道题是课内《唐雎不辱使命》,考察的知识点包括:

词义辨析(8题)、课文内容的理解、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9题);

另一道题是课外文言文节选自《韩愈传》。

考察的知识点包括:

解释词义(10题)、翻译句子(11题)、简答题(12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第9题:

阅读积累卡片题须特别注意审题,其中用原文回答问题“文中安陵君维护国土完整,标明自己坚定立场的句子是哪句”,而非“唐雎”要如何。

答此题时由于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导致回答错误。

有的学生选句不完整,例如两个1.5分答案:

A.愿终守之,弗敢易;

B.受地于先王,弗敢易。

1分答案: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说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中11题翻译下列句子: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学生译句存在问题较多,我们阅卷中对译句抓以下几个词:

以(认为、以为、因为);

儒(儒学、儒家经典、儒术、儒家经学);

俟(等待、期待、期望);

奖励(表扬、鼓励)。

译句整体要求:

信和达。

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存在漏译和错译现象,尤其是句中重点词译错或漏译。

如:

韩愈小时候是孤儿,幼时刻苦学习,不曾得到表扬(重点词语以、儒、俟全都漏译了)。

1、明确复习范围。

着重考查加点字的解释、词义的辨析、句子的翻译、问题的简答等。

2、句子的翻译注意难易结合。

既有一般的陈述句的翻译,又要注意相关句式,诸如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的翻译。

3、词义的辨析选择精当。

教学中应既有通假字的辨析,又有一词多义现象的运用;

既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又有古今词义的区别。

4、简答题注重整体的把握。

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结合课内知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总结规律性知识。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①谓阳文君曰

②今又举兵将以攻郑

③故其父笞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墨子闻而止之。

13.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问题较多的是课外阅读中的简答题。

许多考生答题要么不得要领,废话连篇;

要么顾此失彼,弃重就轻;

要么同语堆砌,重复累赘;

甚至审题错误,答非所问。

说明有些考生学习文言文可能仅偏重只字片语表面记诵,而缺乏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

反映出有的教师可能比较注重文言词句的教学,而忽视思想内容的指导,这可能是一种错误倾向。

2、翻译句子因重点词语理解错误,导致严重失分的大有人,这说明考生在知识积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也有的考生翻译句子,支离破碎,极不连贯,可见其语言的组织能力差;

至于答题书写潦,难以辨认的,仍然不是个别现象,这也许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今后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夯实文言基础

只有形成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文言文的教学必须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其中词汇量的积累尤尤为,只有词汇量增加了,学习文言文才能左右逢源。

像“尝贻余核舟一”中的“贻”和“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中的“诎”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极为少用,学生缺乏语言动环境,所以惟有强记才能奏效。

其他诸方面的文言知识无一不是如此。

希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严格抓好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

2.掌握教学规律

文言文有其特殊的语言规律,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等,都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

如果不掌握这些特殊规律,有时就很难读懂。

所以对文言知识仅仅停止在记诵和积累上,是远远不够的。

这次中考出现的问题,不少是因此受到牵连。

所以初中阶段也应适当地掌握一些相关的词法和句法。

《课程标准》虽提出不考查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明白人大可从中读出玄机,意思是这类知识可以讲,也应该讲,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只是在其掌握程度上,不作考查而已。

如今讲究分层次教学,我们实在不必羞羞答答,完全可以大张旗鼓给学生讲,为了迷失的未来,至少也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3.强化能力培养

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阅读一样,都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这次中考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考生对文本内容缺乏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其实这也折射出考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存在的缺陷。

这一现象,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重视文言知识,忽视思想内容;

重视基础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希望老师们要夯实文言文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淡化重点篇目意识

近几年,不少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步入了一个怪圈,一味偏重于所谓名家名篇。

这次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文本的选题,却反其意而行之,着实让不少老师大跌眼镜。

例题三:

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7分】

桃花源记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1.个别学生对文言文常用实词的识记和积累严重不足,因而不能达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2.课外文言文译句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平时教学中对课文翻译的要求不严格,还要强化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首先是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缺乏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导致对宗泽性格特点概括不到位;

其次是缺少对人物全面、深入的分析。

1、夯实基础重视积累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的积累,而词汇量的积累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对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不但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归纳,还要重视特殊句式的梳理。

做好基础性语言积累。

2、传授方法提升能力

对文言知识仅仅停止在记诵和积累上,是远远不够的。

建议在初三的文言文专题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用课内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结合语境,反复强化,归纳整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同时进行方法的点拨:

选择题要审清题干,明确角度。

解释词语要结合语境,考虑用法。

翻译句子要直译为主,文从字顺。

3、强化训练寻找规律

有意识的迁移课外,锻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来解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从训练中找到答题的思路和规律。

如答简答题,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及语言组织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与探究

(一)

近三年的现代文阅读

(一)主要考察的是说明文,选文既具有科学精神,又有语言的美感,可谓文质兼美。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科普类说明作品,了解科学知识,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主要有以下考点:

一、概括类题目:

13.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本文主要说明了雪崩的危害、雪崩发生的条件、预报雪崩的方法。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4.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分) 

本题考点:

1.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考查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

2.语言表述不够简明,有些超出所限制的字数。

1、解答此题,首先引导学生要弄清楚题目的含义。

2、概括的方法指导必不可少。

3、平时训练可有针对性的设置题目进行。

二、说明方法的考察:

14.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一自然段则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自然段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记叙(叙述)描写(2分,每项1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吸引读者,引出下文;

揭示雪崩的突发性。

(2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5.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举例子列数字(2分,每项1分)用事实和数字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辨别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明确这类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

1.审题不够认真,答非所问,答成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其他问题了。

2.对说明方法的表述不严谨,出现错别字,或者张冠李戴。

3.作用阐述不充分,不能结合文义。

2.训练学生要严谨的进行语文名词的表达,平时强化。

3.在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对说明方法做充分练习,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正确运用能力。

三、多种表达方式的考察:

16.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则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

(3分)

1.学生对几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及其作用的深入理解能力。

①有的学生不能读懂题目,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很多答成的说明方法。

  ②有的学生找出了表达方式,但不能逐层回答问题,思路混乱。

1、首先应该明确解题思路,先谈记叙的内容,再阐述作用。

2、最后,要说明此段故事的作用就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

让学生明确说明文的中心。

四、文意理解题:

17.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

“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

”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

第⑧自然段写道:

“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

”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

(2分)

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根据它的叶子颜色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共2分,每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本题意在对重要语句进行考查。

考点有两个:

1.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的能力,2.对文章中相关内容简明准确的理解归纳能力。

主要问题:

1、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没有建立语境观念,应先分析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分析该词与上下文的关系,并对所在语段有整体把握,再加以解读。

2、表述脱离文本,答案不严谨不科学。

1、这提醒我们在日常训练中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取其语句为我所用。

2、要注意审题训练,只要考生在阅读相关语段时注意到此树和天气之间的说明文字,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五、拓展延伸:

18.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能够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能够有效预测天气变化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农活等。

(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考查学生是否深切理解了植物预测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意在于考查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考查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一是要求“用自己的话”,说明不得摘录原文语句;

二要求“依据文章内容”,说明不能脱离文本内容随意发挥;

三要求回答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要求适当联系实际。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文本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筛选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2.进一步落实常用语文知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分析。

比如,不能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