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16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3.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

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

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4.唐代官员的官舍一般不再居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须搬出官署;

官员的住房形式也日渐多元化,以租赁或借住为主,官舍和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等级制度日渐淡化

C.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D.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5.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孔孟学说复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6.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

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

这反映当时

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7.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8.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

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这说明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9.“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

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

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

民谣的发展: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10.汉阳铁厂“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钢厂,也是远东第一家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其建成投产的第一年(1890年),生产钢铁制品即达8,860吨,其中该厂自身用去3,870吨,湖北枪炮厂用去300余吨,外售1,000余吨。

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近代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C.洋务企业成功抵制了外资

D.中国出现了现代工业的曙光

11.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

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12.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3.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14.1925年,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一文中指出:

社会的变革,若不动员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一旦组织起来,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探索已经趋于成熟

B.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C.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

D.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

1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

由此可知,新中国

A.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16.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

此举

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B.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D.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17.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的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的法律关系空间,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

A.罗马法内容十分完备

B.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D.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18.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

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19.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

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

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20.1832年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等阶级,1867年改革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改革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

这表明英国

A.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B.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拥有提名高官、否决国会的立法与统帅军队等大权,但同时美国总统又受到国会与联邦法院的制约,这说明了美国总统

A.像英国君主一样,没有实权

B.不能代表美国政府行使外交权

C.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相对性

D.对国会与联邦法院负责

22.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23.下图为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对西欧经济援助资金(共88亿美元)的具体使用情况,据图可知,马歇尔计划

A.利于美国扩大出口和繁荣经济

B.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D.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24.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

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A.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

B.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C.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

D.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学界公认,美洲大陆与世界的交流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许多作物,应该是通过哥伦布及其以后的商船向外传播的。

明清时期,有二十几种美洲作物先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路线传入我国,对原已形成几千年的“五谷、棉麻农耕结构”带来了冲击。

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粮、棉、油型农耕结构”,这是人口的增加和美洲作物传入、普及的互动结果。

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大量的粮食,导致高产、耐早、耐薄的美洲作物的广泛传播。

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

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

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世界《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卷进文明中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6.(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一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

根据相关资料,国家在这30年内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引旦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

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祇,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

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

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从而揭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

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

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

——摘编自谢然浩《中国住房商品化2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27.(历史选修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这次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

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袁世凯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

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竟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

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

在大战期间,唯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头之患。

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与日本在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

1917年11月美国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就是美国政治上与日本妥协,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28.(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

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N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室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三、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黄兴涛所撰《民国时期人的观念中,谁才是“民族英雄”?

》记载:

1937年6月,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的主持下,请到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等四十人,推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

附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名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西周的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

地方封国……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故A正确;

西周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B错误;

西周的统治依靠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而不是周王的权威,故C错误;

材料未体现异姓诸侯的地位问题,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B

根据“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朝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故B正确;

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无法体现苛捐杂税十分沉重,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无法体现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排除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D

根据材料“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

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D项正确。

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

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C

材料核心信息:

官舍与官署分离,官署日趋独立,官舍日趋多元化。

这反映了官僚制度中的官员后勤保障和办公地点日趋完善和便利化,故答案为C项;

材料仅仅涉及唐代官员的办公地点和后勤保障,无法全面体现城市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领域,A项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等级差异及其变化趋势,B项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排除。

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基于此推导逻辑因果是关键。

此外,耐心地逐个验证材料核心信息与选项的关联也很重要。

例如,官僚制度一般指官员的选拔、分工、管理、考核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践。

其中官舍官署制度特点与城市生活、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关联度,需要严谨判断。

5.B

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A项正确;

A项是汉代,排除;

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6.B

材料没有体现品牌意识,即没有招牌的字样出现,排除A;

不同的节日所卖的商品不一样,反映出商品借助民俗营销的特点,排除B;

材料只是以北京为例,没有进行比较,不能提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C;

明代城市商业没有脱离官府的监管,排除D。

7.C

【分析】

本题考查清军机处的特点。

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

选C。

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排除A和B。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清朝军机处的职权: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

①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

8.B

材料中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变革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

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

“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9.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句民谣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民、夷三者关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官民关系的微妙变化,百姓不再惧怕官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反清斗争的发展,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颠覆”;

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在反侵略中的地位,故D项排除。

10.D

汉阳铁厂规模大、产品用途多元和部分服务市场。

这与现代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局部相似,故答案为D项。

A项史实性错误,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

B项逻辑性错误,汉阳铁厂是个案,是近代企业中的一类,无法得出近代企业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结论,排除;

汉阳铁厂作为一家洋务企业,曾经起到过分洋利的作用,但无法得出“成功抵制外资”的结论,C项排除。

11.A

依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教授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学堂和学会不断增多,作为大众信息传播媒介的报纸的种类也不断增多,清政府对思想和言论的控制力逐渐削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学与西学间的矛盾并未解决;

C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与材料中思想的启蒙革新逐渐深入相反;

D选项错误,民众共和思想逐渐普及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B

“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错误;

C是戊戌变法运动;

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错误。

13.B

从材料“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体名存实亡,学习制度失败,此时更应该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这些更内核的东西才能拯救中国,技术也不能救中国,之前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就是例子,故B项正确;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故A项排除;

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换来了军阀专制,故C项排除;

西方思想文化早就传入中国,故D项排除。

14.C

从材料“1925年”“社会的变革……不动员工人、农民……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农民群体一旦……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这表明中共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故C项正确;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形成与发展,故A项排除;

材料中强调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体现出土地问题,故B项排除;

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故D项排除。

“1925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5.A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社会思想形态方面的管理,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普及,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方面的内容,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故D项排除。

16.C

根据材料可知,科技人员可以从事科学技术兼职,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潜力,推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C项正确。

材料强调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而不是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排除A。

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技术革新,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命令的信息,而是强调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排除D。

17.D

根据“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可知,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