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01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2003年为212万,同比增长46.2%;

2004年为280万,同比增长32.1%;

2005年为338万,同比增长20.7%;

2006年为413万,同比增长22.2%。

从2001年到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235%。

[1]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大规模增长,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表12001——2006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毕业生人数(万114145212280338413就业率(%8080757372.672.6**该数字是教育部的估计数字。

资料来源:

教育部公布数据

该数据来自教育部门,是以签约率来统计的。

实际上,这种数据对现实情况的解释力往往有限。

同时,根据前文分析,我国近几年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在学生人数呈绝对增长态势。

由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会有明显缓解,甚至将更加严峻。

※∗作者:

钱凯(1986-,男,四川成都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梁艳(1987-,女,海南万宁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的探索

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主要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力量决定,同时还要受到劳动力市场运行有效性的影响[3]。

为了探寻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供给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有效性三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

2.1需求变化分析

2.1.1需求总量

劳动力的需求和经济增长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4],即实际GDP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具体关系为:

失业率变动=-1/2×

(实际GDP增长率-3%

那么,GDP增长率高于3%时,失业率下降幅度等于增长率超过3%部分的一半。

根据这个规律,中国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应该不断降低失业率。

但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导致就业弹性连年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

[2]

表2中国近几年就业弹性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GDP增长率9.68.87.87.68.48.39.110.010.110.210.7就业弹性0.1350.1430.1500.1510.1230.1730.1230.1150.1010.0820.094资料来源:

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2006年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从上表数据看出,我国经济高增长并没有强有力地拉动就业增长,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拉动就业率增长0.1个百分点。

因此,在整个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需求也不容乐观。

2.1.2需求结构

以上针对需求的分析只是基于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总量分析,不能真实反映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

因此,本文将进一步从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角度分析。

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剧烈变化,而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培养模式却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一方面,高校学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产生结构错位。

另一方面,伴随着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高校的行政性合并和综合化趋势更为明显,高校定位不清,学科结构趋同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大大降低,偏离了市场的需求。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计划经济形成的供给导向型还未能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导向型转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则充分暴露出了超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滞后的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矛盾。

[5]

2.2供给变化分析

我们将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数量、质量和供给主体的观念三个方面分析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2.1供给数量

根据前文的分析,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应该归咎于高校扩招所导致的大学生供给人数的绝对增长。

那么,我国的大学生就真的过剩了吗?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表3,2001年世界大学生平均入学率为25.6%,美国和韩国已经远远超过普及教育阶段50%的指标。

而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菲律宾和泰国也分别高达31.1%和36.7%,而中国当时仅为12.7%,即使到2006年才达到22%,仍然低于菲律宾和泰国2001年的水平。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即使规模扩张,大学以上学历人口仍然只占我国总人口的5%,劳动力人口的10%,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不如[6]

表3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学生毛入学率

国家或地区中国①韩国②菲律宾泰国美国世界毛入学率(%

12.7

84.7

31.1

36.7

81.4

25.6

注:

①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

②2002年数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国际统计数据

因此,我国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过剩,而是少了。

扩招真正带来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紧张导致人均培养费用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下面将从数量分析转向质量分析。

2.2.2供给质量

如前文分析,持续大规模扩招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此迅速的扩招在教育资源投入无法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的大幅度下滑,从而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图1为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这两项支出都呈下降趋势。

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势必将影响到高校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投资教育的个人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经济投资而轻视教育投资。

与世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小得多。

表4列出了一些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情况:

图1普通高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教育部1998——2005《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图21998——2005年普通高校生师比

教育部1998——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4部分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国家

中国美国泰国菲律宾韩国日本印度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2.82

5.7

5.2

3.2

4.3

3.6

4.1

其中中国为2005年数据,菲律宾、韩国为2001年数据,其余为2000年数据。

资料来源: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过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泰国、菲律宾这些发展中国家。

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比重3.8%,2003年为5%,我国教育经费从2002年的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趋势。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却名列第三。

扩招过快的同时教育投入相对呈下降趋势,那么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必然受到影响,其

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普通高校生师比的大幅上升。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为11.6:

1,然后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在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1,即使到2005年有所下降,但也高达16.85:

1,比1998年上涨了45%。

综合以上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分析,由于扩招过快而同时教育资源不能同步增长,大学的培养质量严重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矛盾,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2.3供给主体的观念

除了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是稳妥而体面的,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往日那些所谓的体面工作的需求正不断下降。

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发展受限,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倾向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部门就业。

从转变就业观念来看,目前的一些趋势是值得提倡的,比如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已经得到了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而且这也是一种自我创造需求的方式。

另外,国家的一些就业政策也是可取的,如西部志愿者计划,基层干部计划、边远地区支教计划等一系列就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边远贫困地区,到县乡以下基层单位等就业,缓解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缓解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满足了“西部大开发”对人才资源的需要。

我们认为,当前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到位,相关就业引导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就业计划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能力还比较有限。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就业引导机制,打消大学生的种种疑虑,实现人才的真正自发性转移。

2.3劳动力市场分析

下面将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先是由皮奥里(M.J.Piore在1970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

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

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

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

[7]

在建国初期,我国为了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为了保证该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

其中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劳动力市场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制度性分割。

在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很高,甚至高到足以影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出现区域间和行业间劳动力的供求结构矛盾,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图示表示了短期内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关系。

图A表示东部发达地区,图B表示西部欠发达地区。

东部地区劳动力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需求缺乏弹性,就业量和均衡工资主要由需求方即企业决定。

西部地区正好与之相反。

W

1122

A东部发达地区B西部欠发达地区

图3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图中W*,L*表示均衡的工资水平和就业量。

在东部地区,假设大学生毕业后使得劳动力供给曲线S1右移到S1’,那么理论上的均衡点将变为(W1,L1,即工资水平下降到W1就业量增加到L1。

但是考虑到工资短期内具有刚性且大学生预期难以下降,于是L1L1’的毕业生选择了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就是指因为不愿意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工作而选择不工作的失业情况。

再来看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劳动力需求曲线将右移至D2’,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到L2’。

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向西部地区流动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多。

如果没有大学生户籍档案

制度,或者说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流动成本很低的话,在东部地区自愿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L1L1’就可以自由流动到西部地区。

如此一来,西部地区供给曲线右移至S2’,均衡就业量大大提高,工资水平也有所上升。

整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更加平衡,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

因此,当劳动力流动成本不存在或很小,劳动力市场没有制度性分割时,原先在发达地区的“自愿失业”的大学生可以转移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自由选择是否回到发达地区继续工作。

但是,由于严格的户籍档案制度的限制,导致大学毕业生担心一旦到基层或者不发达地区工作后,要想再流动回大城市就难了。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在大城市漂着,正所谓“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2.4主要结论1.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有效带动就业,就业弹性过低,劳动力需求增长有限,不能吸纳高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2.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严重之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教育体制下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3.自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一举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规模绝对增长,但这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

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看,大学生就业难来源于扩招速度的过快与教育资源投入增长的迟缓,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扩招造成的不单单是大学生供给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大学生供给质量上的相对下滑。

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没有从精英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

4.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所形成的高流动成本,造成了地区、行业间的供需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严重,发达地区的自愿失业与欠发达地区的需求缺口同时存在。

3政策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确实给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大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这也未必就是坏事,至少它可以促使我们更多地对我们的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反思,促使我们更合理地调整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使政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劳动力市场。

下面根据本文得出的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当前“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大学生需求的创造,政府应当努力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大的就业市场,缓解就业压力。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

可以把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办学水平、扩大规模的必要指标,促使高校调整相关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3.高校扩招本身无可厚非,但要循序渐进,在教育资源投入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稳步推进。

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时,既要考虑到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应当与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规

模扩张近10年后,应考虑由跨越式发展向常规式发展转变了。

4.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各高校应该切实提高教育培养质量,帮助广大在校生提高个人人力资本,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的积累人力资本的渠道。

同时广大在校学生也应该主动增加对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辅修第二学位等,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5.政府加大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

可以考虑逐步改革户籍档案制度,降低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实现劳动力充分自由的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9.[2].陶振华,王中生.从就业弹性看我国的就业问题[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7.[3].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9.[5].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6].傅剑锋等.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南方周末报[N],2006-4-6.[7].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责任编辑:

张燕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