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461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课时案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Word格式.docx

(2)范围——生物圈(全球)

(3)形式

(4)动力:

(5)特点:

性、反复出现、流动

2.碳循环过程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课后作业:

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b以热能形式散失

C.c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c的10%~20%

2.如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摄入量占初级消费者摄入总量的10%~20%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图中能量数值b=a+c

D.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2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4.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5.(2014·

天津卷)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6.(2014·

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7.(2013·

课标Ⅱ,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2010·

全国新课标)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低”或“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9.(2014·

山东理综,27)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0.(2015•河南模拟)从玫瑰花中提取出的玫瑰精油称为“液体黄金”,是世界香料工业不可取代的原料,多用于制造高级香水、化妆品等,为了扩大玫瑰的种植面积,选育优良品种,常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玫瑰精油的提取除可用蒸馏法外,还可用  法提取,蒸馏形成的油水混合物需要加入无水Na2CO3的目的是 .

(2)对玫瑰而言,  期的花粉最易培养成功,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时常用醋酸洋经对花粉进行染色后镜检,对于细胞核不易着色的植物,常用  法进行染色.

(3)生产上为了扩大玫瑰花的种植,常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灭菌消毒处理,下列各项中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的是  (填序号),须采用高压蒸汽法进行灭菌的是  (填序号).

①培养皿②培养基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④三角锥形瓶⑤接种环⑥花蕾

(4)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在配置好的MS培养基中添加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 

 的关键激素,同时还要控制好  等环境条件.

基础课时案37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

2.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以维持。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的产量。

(2)对进行控制。

观察信息传递的模型,请思考(填写横线内容)

(1)信息的来源:

________。

(2)信息传递的范围:

存在于生态系统的______之间,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信息传递。

(3)信息传递特点:

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此能力。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的。

4.稳定性的两个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 别

实质

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

遭到破坏、原状

影响因素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抵抗力稳定性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恢复力稳定性

联 系

①一般呈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者关系如右图所示:

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

(2)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协调。

1.判断正误

(1)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  )

(2)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

(3)荒漠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弱(  )

(4)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

(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负反馈则很少见(  )

(6)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一定高于农田生态系统(  )

(7)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

(8)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2.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

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

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3.(2013·

四川理综,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4.(广东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德州模拟,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

济宁模拟)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

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8.(海南高考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全国卷,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

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B

注:

“+”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10.(2011·

全国新课标)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11.(2014·

宜昌模考)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生产造成了河流湖泊中藻类泛滥,从中国引进了亚洲鲤鱼、草鱼等后,泛滥的水藻受到了控制。

由于美国人不喜食亚洲鲤鱼,这些鱼类开始疯狂“占领”河道,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被美国媒体称为“最危险的外来鱼种”。

(1)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被化肥严重污染的水体中水藻泛滥,其中有多种蓝藻,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2)相比较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藻泛滥,投放亚洲鲤鱼优点是________。

(3)为了获得较高的渔业产量,养鱼场要向鱼塘中大量投放鱼食,所体现的原理是: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有众多原因,如繁殖迅速、________等。

而在中国的很多河流湖泊中,鱼的数量却日渐减少,主要是因为________。

亚洲鲤鱼与美国的多种本土鱼类具有竞争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________,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12.(2013•罗山县一模)家庭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

新鲜的蔬菜痉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前者是用盐过多,后者是用盐过少.

(1)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  .密封菜坛的原因是:

①  

②  

(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  .

(3)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将  ;

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将  .

(5)乳酸菌与酿制果醋的菌种在代谢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  .

(6)有位同学在家制作泡菜时,为避免杂菌污染而向泡菜坛中加入了青霉素,结果发酵失败,原因可能是 .

(7)若要获得大量乳酸菌菌种,应选用培养基培养,培养基中应有  、  、  和 

 等营养物质.

基础课时案38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人口和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

人口,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

(3)目标: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被大量消耗。

(3)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

(2)加大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①~④中的哪些项?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 图中显示人口激增对①、②、③结果均可产生,但不会导致④产生。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请思考:

(1)图示甲、乙对照可验证什么?

(2)甲、丙对照能验证什么?

(3)乙、丙对照能验证什么?

(4)由甲、乙、丙相互对照可得出何种结论?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构成:

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2)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2)。

(3)利用生物技术对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4.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和资源。

③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

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

下列①~⑥现象所述哪些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

①沙尘暴频发 ②雾霾天气 ③火山爆发 ④温室效应加剧 ⑤酸雨 ⑥湿地内物种减少

提示 “牧童经济”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故①~⑥中只有火山爆发是自然现象,不是“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

1.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

(1)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2012·

江苏卷,24B)(  )

(2)眼睛退化的“盲鱼”可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011·

重庆卷,4D)(  )

(3)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福建,2C)(  )

(4)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江苏卷,27C)(  )

2.(2011·

江苏单科,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3.(2014·

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4.(2013·

重庆理综,7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5.近年来,太湖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请回答:

(1)对非生物因素分析,太湖水体发绿是由于水质中富含________等矿质元素;

从生物因素分析,太湖水体发绿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绿的水域通常会有异味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绿水域的pH会比周边水域的pH高,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4)为解决太湖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

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蚌

浮游植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苗是________。

(5)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太湖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6.(2014•龙凤区校级模拟)人和哺乳动物的尿中含有尿素,大量尿素的存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土壤中有些细菌含有脲酶,可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现对土壤中的这类细菌进行分离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培养细菌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包括 和各种器皿都必须是无菌的,常用的灭菌方法有  (答2种).

(2)采用  法将样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接种培养.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  旁进行操作.接种后的培养皿  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

(3)用  培养基筛选能分泌脲酶的细菌,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若培养基中存在有脲酶的细菌,其菌落周围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