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27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数列教法的探讨Word格式.docx

所以,本文所指”蒙学”概念是特指儒家蒙学。

蒙学教材也特指代表儒家思想的蒙学教材。

但因文化的综合性与复合性,在其中不可避免的含有道、释的因素。

第二,本文中涉及”蒙童”的年龄范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规定,”蒙童”在蒙馆中以识字为起点,以进入官学、书院或为应科举考试而进行专门训练为终结,其教育目的为启蒙、养正。

至于每个儿童读书或有早晚等因素,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一般可以把这一年龄段理解为6一15岁的儿童。

第三,对蒙学教材的选择上。

本文鉴于蒙学文献的数量庞大芜杂,在本篇幅内无法窥其全貌。

(据张志公先生所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二十一目次580种之多。

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余种。

)又因考虑到蒙学读物的权威性及对当代影响等问题。

故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为具体研究对象。

第四,本文所称的明清蒙学,不包括晚清变革时期产生的带有西方新兴儿童观色彩的教材、教法和教育理念。

第五,小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第一种为文字训话的意思,第二种则与”大学”相对。

”大学”以成人为教育对象,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而”小学”则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着重与儿童的行为训练与道德教化。

两者的年龄界限一般为巧岁,”小学”相当于现代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古代蒙学或蒙学机构的一种称呼,本文所出现的”小学”,如无特别指出,一律为后一种含义。

第一章蒙学教育状况概述中国向来重视教育,早在夏代己开始建立学校,例如在《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库序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日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

”以及((t以己王制》:

”夏后氏养国老校,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这些记载都表明夏代已有学校。

学校并不等于教育,但是学校的存在,是教育及教育制度已有一定发展和规模的明证。

第一节古代蒙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蒙学教育的萌芽蒙学到底起于什么时候没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或定论,虽则在《礼记王制》中写道: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库,养庶老于下库。

”①后人也有注释认为”下库”就是古人所谓的”小学”,如宋代的郑樵就说:

”有虞氏大学为上库,小学为下库。

”②但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库”有不同解释。

③校是夏代学校的又一名称,《说文》解释道:

”从木。

交声。

”而孟子明确指出:

”校者,教也。

”④那么,”校”到底是哪种类型的学校?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公孙弘与太常博士减平等,曾议及三代为学之道曰:

”乡里有教,夏曰校。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指出库、序、校皆为乡学。

据以上论述,夏代的”校”应为乡学了。

乡学基本上是指”小学”,而夏代不仅有乡学,还有国学,((t七记》的《王制》和《内制》专门论述了国学的情况,认为分为两类,即”东序”和”西序”。

汉代学者认为”东叙,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西序,虞库,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

”⑤如果汉学者的注释和解释大致无错的话,那么在夏代,国学、乡学已经具有①郑玄注.札记注疏钦定四库全书经都卷20[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115一2%.②郑樵.通志选举志二[Ml北京:

中华书局,1987年1月,卷59,第721页.③从殷商甲骨文字看,它的本意是羊圈。

《礼记明堂位》称:

”米凛,有虞氏之库也。

”《孟子》则日:

”库者,养也。

”回毛锐礼先生把”痒”字解释为:

”广”就是房舍,”库”就是养羊的地方。

综合土述种种可以推知”痒”原本应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储存粮食、牲口等重要资产的场所。

这些场所由一些老年人看管,同时这些老人还负责监管儿童,于是”库”就成为兼有养老和教育儿童功能的场所,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对蒙童进行教育之场所的专门称谓了。

然而,山于此时期的历史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我们对其蒙学教育的具体情祝也就难以考证了。

④刘方元,唐满元,夏延章.《四书今译》「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9月,第98页⑤郑玄,礼记王制诸注[M〕了蒙学功能。

《孟子》曰:

”夏曰校,殷日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①所以,当时蒙学教学目标应该主要在于”明人伦”也即道德教育。

此外还包括识字、刻字和阅读和以习射为主的军事教育等。

”三代”的蒙学教法,主要是以”六书”为理论核心的”书”教—让蒙童蘸水或墨在”方”与”瓤”之类的书写材料上写字。

西周时还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部识字教学启蒙课本《史摘篇》。

二、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从秦汉、魏晋到唐宋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期,经过这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蒙学也发生了从主要流行于宫廷或某些达官子弟到宋代庶民的参与,从汉代蒙养教育的制度的基本成熟到完全确立的变化,同时在理论上对蒙学教材和教法也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蒙学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识字教材上,直承《史糟篇》,秦朝出现了垂相李斯所作之《仓颇》、车府令赵高所作之《爱历》、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之《博学》,这三本书在汉初又被”间里书师”合为《仓领篇》。

此后史游撰《急就篇》,周兴嗣编《千字文》,均流传于后世。

在政局相对稳定,教育文化更为发达,统治者也更为重视文教的唐宋时代,蒙学教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除了蒙学教育高等阶段所必须学习的经书②外,还出现了一系列为适应科举而编写的蒙学读物,如《兔园册》、《蒙求》、《书言故事》、((j申童诗》、《小学组珠》等。

《三字经》、《百家姓》均在宋代成书,与南北朝时产生的《千字文》共同构成一套几不可分的识字教材。

还有专门用于蒙童道德教育的唐代新编《太公家教》,宋代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多为宋代理学家们亲自为蒙童订立的道德行为规范,以期强化封建伦理道德。

这一时代还产生了蒙学研究与蒙学理论作品,对蒙学的教法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总体而言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以识字和习字为旨归,写字教学与认读教学分开进行;

第二阶段则开始初步的阅读,为第三阶段的习经而准备。

除宫廷内特设贵胃小学外,蒙学多由私学承担,唐代主要有乡学、村学,宋代则发展出了冬学、家塾、私塾和蒙馆等新的启蒙机构形式。

①孟柯著,张文修编译.孟子滕文公土[Ml北京:

燕山出版杜,2002年4月,第72页.②一般包括《孝经》、《四书》等,每个蒙师所选择的可能存在差别,在前期并没有法定的教育书目。

三、古代蒙学教育的兴盛元、明和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蒙学最为辉煌的时期。

元朝虽是异族统治,但却推崇儒家思想,并将蒙学制度进一步推向了民间,据《元史不忽木传》记载,至元十三年,不忽木等人上书,云当时”学制未定,朋从数少”,而建议”遍立学校”。

由此可见,元代的蒙学在此前并不发达。

①从这年起,元朝通过国家法律认可的形式大幅度建设社学、小学,其普遍化建设的结果首先大大推动了农村贫民子弟广泛接受蒙学教育的进程。

到了明代,蒙学机构更为普遍而且形式多样,有冬学、乡学、社学、义学等等,形成了三级网络。

《明史选举志一》记载:

”盖无地面不设学,无人丽不纳之教,库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檄,山阻海崖。

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元明清三朝的蒙学教育充满了理学色彩,如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②,规定学习的内容就是”《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级《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③,朱熹的《小学》和《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了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蒙童道德教育的加强应始于宋朝,这一类教材,元明清也在进一步增加,如元代许衡的《小学大义》、明沈鲤《义学约》等,许多都是阐述朱熹《小学》的著作,图文对照的道德教育教材也在此时期出现,比较著名的就是元虞韶的《日记故事》。

蒙学教学的基本程序相对固定下来,分别为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诗和作文。

其中各环节之间在时间上和顺序上基本前后相承,但也偶有交叉。

”三百千千”成为识字阶段最为通行的教材,《小儿语》、《小四书》、《幼仪杂篇》、《文字蒙求》以及”杂字”等读物较为风行。

到蒙童具有初步阅读能力时,一般选用《幼学琼林》、《声律发蒙》《龙文鞭影》等,当具有较高阅读能力时,选用教材多是”五经”、唐宋古文、时文,诸如《唐宋八大家文钞》、《文章正宗》等,此阶段在严格意义上讲已不属于蒙学教育的范畴,只是个别蒙师视学童情况而施教之,主要是为应科举而服务的阅读与作文训练。

①不忽木上书中还写道:

”为今之计,如欲人材众多,通习汉法,必如古昔遍立学校然后可。

若日未暇,宜且于大都弘阐国学。

择蒙古人年十五以下、十岁以_1几质美者百人,百官子弟与凡民俊秀者百人,稗凛给各有定制。

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充司业、博士、助教而教育之。

使其教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为之讲解经传,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其下复立数科,如小学、律、书、算之类。

每科设置教授,各令以本业训导。

小学科则令读诵经书,教以应对进退事长之节然后续立郡县之学,求以化民成俗,无不可者。

”以此窥知,至少在至元十三年的时候,元代的各类学校还是不普及的。

②按《元史许衡传》: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

”可见当时的国子教育,其实还在蒙学范畴内。

③《元史选举志一》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这是一份集小学与大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于一体的教规,根据”先德行培养,后知识训练”的原则编排课程,其对于日课程和分年课程的安排可以说是古代蒙学课程大纲的总结。

清朝虽非蒙学鼎盛时期,但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发展到此已经过千年的实践与积淀,很多人开始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尤其是在教法方面出现了大量蒙学教法专著,如崔学古的《幼训》、《少学》,唐彪的《家塾教学法》等。

清代前期的蒙学教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时期。

四、古代蒙学教育的转化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一些有识之士已受到西方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教育也陷入日暮途穷的境地。

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把眼光投向西方科学技术,并且一部分外国传教士在我国一些地区兴建教会学校。

中国传统的蒙学受到了冲击,并最终在学制改革的浪潮中让位于新式的小学。

蒙学教育的内容也由传统的以识字和道德教育为中心向近代以科学和实用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化,变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节古代蒙学教育的特性分析我国古代蒙学虽然在各个发展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但就其整体而言还是具有共性的。

一、蒙学教育的基本职能

(一)保养性真《周易蒙卦》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①,古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保养性真,这是以孟子性善论为依据的。

其目的在于使蒙童通过教育能够”明诚”,②避免受环境的站污,私欲的蒙蔽,北宋著名学者杨亿在所著《家训》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

”童稚之学,不止记诵”;

而是要”养其良知良能”③。

所谓良知良能,①黄寿棋,张苦文.周易译注[M」.卜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46页.②这是明顾宪成在他的”性善”说的基础土,对于教育的论述:

”观大人十有生之初,未雕为琢,满腔子浑然一真而已。

而有所触于目焉,便晓得言而己:

而有所触于耳焉,便晓得听己;

!

rlJ有所触于口焉,便晓得言己;

而有所触于四体焉,便晓得持行己;

[(l]有所触于心焉,便晓得是非可否。

这唤作诚明。

”⑨(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五〔M]就是相信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先天向善的本能,蒙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保养这种本能,使其不被后天物欲所侵而失去本色。

以后南宋理学家有关蒙养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大多也发自这一主题。

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进行,朱熹在《小学》中指出:

小学与大学的目的一致,是要”防其幼”,收放心,养德性,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学习”做人底样子”。

①总而言之,古时蒙学教育一大功能便是教化之源,保养J险真。

(二)输送初等人才蒙学教育分别为大学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初等人才。

作为小学,它是大学的基础,是贡监、生员的摇篮;

作为普及性教育,它为社会培训大批有一定文化的民众。

②蒙学的职能,是通过基本教育—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阅读写作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来实现的。

其中道德教育是核心,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读写能力训练是蒙学的主体。

蒙学的知识教育包括三类:

语文知识,如属对,音韵等;

社会生活常识,如日用器物、伦理关系、为人处世和行为规范等,大量道德教育内容就蕴含其中;

自然常识,天文、地理、历算等。

这些知识主要存在于押韵的阅读教材中,儿童边读韵文,边吸收各类常识。

识字和阅读、写作训练在时间安排上有先后,又有交叉,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形成有步骤有层次、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的蒙学教育。

此外,在蒙学受学过程中,古代教育家着意培养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学习习惯对蒙童日后的进一步学习以及严谨端正的生活态度的养成都有莫大的好处。

二、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

(一)基础性蒙学教育无论在道德教育方面,还是在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起着制坯模、定雏形的基础作用。

识字、写字、初步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功训练等等教学内容都是在为蒙童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学识和道德基础做努力。

为了保障基础教育的普遍实施,统治者倡导并广建蒙学机构。

如明代以法令①转引自徐寒主编.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第9卷教育卷.(图文互动版)[M].长春:

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年12月,第68页②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07月,第289页的形式要求民间幼童年十五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冠婚祭丧之礼。

而其小学设立的地域之广,几乎遍及全国。

光是洪武一朝,有记载的蒙学机构就设立了4494所。

(二)功能性在满足教育的政治功能前提下,蒙童因其家庭背景等原因,求学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分为准备应科举考试和不准备应考两种。

对此,蒙学也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与内容。

对前者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字、知识教育和阅读、作文训练,使最终学会作八股文;

对后者则着重教常用字,一般采用”杂字”教材,以及应用文的阅读写作,使之能读会写,便于工商业应用。

如《重订训学良规》所说:

”读书讲艺之功,因人而异。

如遇十岁外子弟来求教者,宜先问其父母之志,将来是否欲习举业。

如欲习工商等业者,则当教之看短小有文理杂著,如书犊论判之类,律能通达文义。

若概以科举之学授之,一旦改业,数年所习尽归无用矣。

”可见,蒙学的基本教育没有变,但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因人而宜的。

第二章明清蒙学教材评述举隅经过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尤其在有宋一朝,蒙学教材及其辅助读物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宋朝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氛围浓厚,各种学术与思想交融冲击,导致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加入了编撰蒙学读物的行列。

为了有效地贯彻和宣传自己的思想,大多学者都没有放过启蒙教学这个环节,或者说,许多学者都抓住了能决定一个人终身命运的关键时期。

如宋代的朱熹、吕祖谦、吕本中、陈淳、真德秀、王应麟等人,元代的许衡、程端礼、胡一桂等人,明朝的吕坤、王守仁、方孝孺、陈继儒、袁黄等人,清代的陆世仪、张履祥、张伯行、陈宏谋、贺瑞麟、王药等人,都曾亲自编写蒙学课本。

这除了保证教材的权威性,提高教材的质量之外,也引起了人们对蒙学读物的重视,不再因为它的”浅陋”、”鄙理”而不屑一顾。

这也保证了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能持续地繁荣。

明清蒙学教材、读物大致不离宋元时期的规模,在有些方面也有些发展,产生一些新的教材;

在另外一些方面,也有过一些并不成功的尝试。

就识字教学而论,”三,百,千”一直流传使用下来,没有多少改变,中间曾有过不少人编纂了新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但是大多通行不广,而”杂字”书则有较大的发展,在群众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在宋代产生的重要初步阅读教材—诗歌读本《千家诗》仍在风行,时人还模仿编撰了《五言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后者的影响比千家诗更为深远。

后期的阅读训练,以古文选注评点本为主要教材,流行最广的有《古文析义》、《古文观止》、《古文嘈凤》等。

属对的训练一直沿用下来,《对类》、《时古对类》《声律启蒙》等书往往作为蒙学属对训练教材,明清时期流传极广。

作文则是以八股文为模板,进行程式化的训练,跟科举考试完全结合起来。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为蒙生所编撰的语文知识和工具书,例如清王箔的《文字蒙求》,明梅膺柞的《字汇》等。

如何使用工具书也成为教授的内容之一,使学生把不自觉地学习逐渐转化为自觉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从为数不少的语文知识书和工具书的出现及其流行情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第一节”三百千千”的特点举隅识字是写字、阅读以及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蒙学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许多启蒙教育学者都强调,在开始阅读之前,要集中识字。

清王笃认为: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遴读书。

”①明吕坤在《社学要略》也认同道:

”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百家姓》以便日用;

《千字文》亦有义理。

”明清两代一直把”三、百、千”作为训蒙之始,反映了其识字为先的主张。

先集中识到两千余字之后,再开始阅读教学,可以说是蒙学的传统与经验,历代教育家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探索,为识字教学而编写的教材,无论数量、质量、影响都远轶其他性质的教材。

明清时期,识字的主要教材仍是”三、百、千”及杂字。

杂字是流传于民间的非正规识字教材,在蒙学识字教材中起了补充作用,拓宽了启蒙范围,使小手工业者等中下层子弟也有机会接受启蒙教育,但一直并不被官府和读书人承认,这里暂且不表杂字对于减少文盲率的作用,但说正规的教材。

一、三百千千的源流《三字经》的作者相传是宋代学者王应麟,但因为没有翔实可靠的一记载,并未得到公认,然而作为一本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优秀前人是一致肯定的。

今天所见到的清初的本子是1140字,大致包含五部分,首先说教与学的重要性,其次是宣扬下封建伦理道德,再次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以及小学、四书、六经等基本知识,接着讲述历史,最后罗列了一串奋发勤学的故事,勉励学子努力学习,功成名就。

虽然所宣扬的”学而优则仕”等人生观比较庸俗,但是有些观点、哲理和励志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有的还成了沿用至今的格言,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蒙书,少有三言的(((急就篇》有部分是三言的),多为四言或七言,《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学生背诵。

拿文言的标准来说,三字经相当浅显,虽然像”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内容在哲学层面上不是蒙童所能理解的,但至少语言是通俗的。

①王绮.教童子法[M工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l2我们最为熟悉的《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兴嗣(这一说法是当代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所编本,较早的记载见唐姚思廉的《梁书》和同时代的李绰所著的《尚书故实》。

最早的《千字文》到底何人所编,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是在唐宋以降成为通行全国的识字课本却是毫无疑问的,甚至还有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以及日本的刻本。

《千字文》仅用1000个几乎不重复的汉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的若干句子,整齐押韵,便于儿童背诵,并且押韵自然,少有勉强硬凑的地方。

同时这些句子的安排又大致前后连贯,相当有条理。

从介绍天地等自然界的名物开始,又叙述了上古历史、当世生活,以及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哲学,甚至还有一些优美的景物描写,如: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批把晚翠梧桐早雕陈根委豁落叶飘飘游鸥独运凌摩绛霄《百家姓》应是宋初人所编①,宋元时期已是广泛采用的启蒙识字课本,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中做注道:

”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②《百家姓》在三百千千中算是异类,全文是没有意义的四百多个字的堆积,虽齐整却不押韵,并不方便学生背诵,也没有进行道德宣教(((皇明千家姓》和清《御制百家姓》等改编本,出于政治原因对于忠臣顺民的教导少不了,《百家姓新笺》仍用472字,却做到了成句成文,但都没有取旧本而代之),却仍能够长时间广泛流行,并能与《三字经》、《千字文》构成”系列教材”。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

至于”三百千千”的最后一本,《千家诗》的最早作者据传是宋刘克庄③,此版本共收五绝39,五律45首,七绝94首,五七律48首,总计226首,以唐宋诗为主,明两首。

后又有宋代谢仿得《重定千家诗》和清王相选编《五言千家诗》等等。

几百年来《千家诗》风行全国,家喻户晓,简直不下于”三百千”,因而在此之外又有”三百千千”的名称。

千家诗之所以可以成为启蒙教材,大致原因在于①谢保国.中国语文教育史高[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324页.根据宋代王明清的考证,是宋初钱塘地区某老儒所作。

②转引自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6页③清曹寅在康熙四十五年刊行的《栋亭十二种》,收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题”后村先生”编集,即刘克庄。

一、它所选的都是近体诗,简短爽朗,长者如七律56字,短者如五绝仅20字,读来既朗朗上口,又便于一记忆背诵,作启蒙读物再合适不过。

二、多选名家名篇,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王维《竹里馆》。

三、内容健康,题材广泛,涉及历史、自然、友谊等等,没有纯粹的道德说教诗。

二、三百千千特色三百千千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从其语言内容等方面来看,不外乎他们所共同表现出来的这几个特色:

首先,三百千相辅相成,三本的字数都不是很多,学生有耐性学习,合起来总字数约为2700左右,除去重复的文字,单字刚好两千上下,符合古代教育家对集中识字阶段的字数要求。

其次,《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家诗》在同类的蒙书中最浅显易懂,但又不同于口语,八岁孩子的基本口语交际已经不成问题,这一阶段的任务集中到了识字上。

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