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81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能源综合开发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煤炭探明储量44.1亿吨,煤矿、电厂、煤制甲醇等一批煤电化项目建成投产,煤炭产能、火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和420万千瓦。

新建、改造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装备制造业持续做大,引进建成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平凉海螺公司,以煤电化为引领,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

2011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0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提高到64.3%。

以牛、果为主的农村产业开发全面加快,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3万头和38.6万头;

果树经济林达到185.7万亩,建成各类认证基地68.6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9万吨,"

平凉金果"

、"

平凉红牛"

品牌效应日益扩大。

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粮食总产迈上百万吨台阶。

累计投入23.4亿元,实施了一批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崆峒山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平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9∶48.16∶31.25,四大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45%,全市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四大产业为支撑,一二三产协调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过去五年,我们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懈夯基础、破瓶颈、增后劲,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抢抓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等重大机遇,集中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项目。

平定高速建成通车,西长凤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建设加快,全市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8%的村通硬化路。

建成了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及一批农网、城网改造工程。

实现了乡乡通光缆、50%的村通宽带。

实施了50个乡镇(街道)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监控点位828个。

累计投资189.1亿元,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扩建和六县县城、重点小城镇建设,平凉城区基础设施配套进程加快,"

六纵十横一环"

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6%。

新农村建设连片成带、区域化推进,以水路电气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近三成农户用上清洁能源。

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60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完成造林封育102.9万亩,新修梯田10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

以关闭"

五小"

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持续加强,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试点通过验收。

全市呈现出不断强化基础、改善生态、拓展空间、提升要素聚集能力的良好态势。

过去五年,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不懈抓招商、促创新、增活力,开放开发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方位推进开放开发。

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积极实施了事业单位改革。

财税征管、国有资产管理、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了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和平凉市商业银行及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治税机制和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创造了经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创新完善走出去、引进来等招商引资机制,积极参加各类大型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乡企贸洽会等重大节会,先后与华能、中水电、酒钢、中电科、海螺、雨润等大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周边市州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一批中央骨干企业、民营企业集团落户平凉,实现了合作开发由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全面拓展。

五年实施各类招商项目547个,到位资金337亿元。

以平凉金果为代表的出口贸易实现重大突破,进出口总值比2006年增长2.6倍。

走出了以创优环境为基点,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引强入平为抓手,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开发的新路子。

过去五年,我们努力推进统筹发展,坚持不懈增投入、抓提升、促协调,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千方百计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累计投资22.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32所、158.5万平方米,消除了D级危房;

认真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

普九"

债务化解销零;

组建了平凉职教集团,6所职教学校晋升为"

国重"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建立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3件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

累计投入5.8亿元,建成了市医院综合楼,改扩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65个,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改造、新建了市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柳湖书院,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乡村体育活动场所853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全覆盖,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建成村村通工程6120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7%和93.9%。

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省级优质服务市目标,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48‰以内。

双拥共建活动持续深入,我市荣获"

全国双拥模范城"

称号。

统计、档案、气象、地震、人防、外事侨务、信息化、地方志、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全市上下关注支持社会事业,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提升软件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过去五年,我们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办实事、解难题、促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连续五年公开承诺措办惠民实事50件117项,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安置高校毕业生1.8万人,解决了3352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困难,发放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

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6.7万人次,年均输转劳务45.1万人。

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实现了村干部报酬财政发放,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率先解决了集体工、长期临时工、"

五七工"

家属工"

养老保险及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施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标、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和农村五保供养提标,开展城乡医疗救助33.7万人次。

建成了市儿童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一批养老福利机构。

地震、洪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建成廉租房1.18万套,实施了城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5384户群众搬出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子。

解决了7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2.1%和82.3%。

加大连片开发扶贫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1.6万人。

全面推行惠农资金"

一册明、一折统"

支付制度,累计兑付各类政策性补贴53.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85.9%和67.9%。

全市进一步形成了高度关注民生、全力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享水平的良好导向。

过去五年,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制定完善了政府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听证、新闻发布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353件,政协委员提案564件,办复率均达到100%。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规范行政许可事项1042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5项。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和机关作风整顿等活动,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加强审计、财政监督,持续开展纠风治乱和"

小金库"

专项治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

不断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集中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完善机制,推行了食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监管模式。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应对"

12"

地震、"

23"

暴洪等自然灾害,快速处置了"

问题奶粉"

、甲型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快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

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即将过去的201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二届十六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

十二五"

良好开局。

重大项目快速推进。

省市列57个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光伏产业园一期投入试生产,碳纤维产业园加快建设,酒钢集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启动实施,西长凤高速、静庄二级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平凉机场、铁路、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25亿元,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加快。

编制完成了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规划》,确立了5个项目功能区及开发重点,邵寨煤矿建设步伐加快,平凉电厂三期和华亭、崇信电厂二期、60万吨煤基烯烃、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原煤产量、发电量分别达到2400万吨和170亿千瓦时。

农村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新建规范化肉牛养殖小区51个,新植果树经济林21万亩,建成蔬菜生产集中区15个,蔬菜产量突破百万吨,主导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6%。

旅游商贸活力日益增强。

积极开展了"

神奇崆峒·

养生平凉"

品牌推介,实施了崆峒山景前区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预计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

崆峒古镇、世博伟业建材家居广场投入运营。

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全市整体融入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蒙陕甘宁"

金三角"

能源综合开发等3个国家级发展规划。

与11户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台湾奥斯特公司投资开发红牛产业,"

兰洽会"

项目签约总额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25%。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编制各类规划186项,中心城市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

新区绿地公园建设加快,南环路改造全面完成,312国道过境段改线全线贯通,崆峒大道改造提升、"

八沟一河"

综合治理等工程进展良好,六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

两基"

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市特教学校完成迁建,平凉技师学院挂牌招生。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基本竣工,市社会福利院、市精神病院建设进展良好。

实施了市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市广电新闻中心年内开工建设。

成功举办了市第三届运动会,市体育中心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省市确定的实事全面完成。

各类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主体竣工率分别达到100%和60%,基本解决了城镇人均13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国家试点扩大到5个县(区)。

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各位代表,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省驻平单位和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向为平凉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平凉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砥砺奋进,取得了巨大成就;

五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一定要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一定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好中求快、快中求好,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定要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在攻坚克难中全力打造后发优势;

一定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大中小齐抓,内外商并重,在创优环境中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定要坚持大区域布局、大项目支撑、大工程引领,持续强化投资拉动,多层次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定要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优化升级,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提升主导产业支撑能力;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普惠性,注重实效性,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定要求真务实,崇尚实干,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以一流的作风保障和促进跨越发展。

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特色产业链条短,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

基础条件瓶颈制约因素还比较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节能降耗和环境约束压力加大;

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民生保障层次低,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仍有较大差距;

少数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跨越发展的要求,等等。

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努力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新阶段。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和2012年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快转型、促跨越、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蓄势腾飞期和攻坚破难期。

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要素制约矛盾更加突出、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国家支持西部、支持甘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我市整体融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我市率先发展、加快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

刚刚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对全市今后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

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

的总目标、总要求,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必将激励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推动转型跨越的伟大实践,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按照省委省政府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全面落实"

战略思路,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转型跨越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强化统筹协调,全力攻坚破难,奋力开创全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与"

规划相结合,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是:

(一)加快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构筑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

持续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突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大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实施酒钢150万吨低镍生铁等3个投资过百亿元项目、平凉电厂三期等6个投资过50亿元项目、光伏产业园等8个投资过10亿元项目,促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一体化发展;

强化外引内联,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加快出城入园,推动阀管刀和矿用机械、石油机械配件等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集团化发展;

依托峡门集中区,持续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业;

突出光伏、碳纤维、电石、PVC、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集中建设绿色畜牧、优质果品基地和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实施"

四个百万"

工程(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120万头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大力推进草畜、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开发,构建起支撑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迅速壮大第三产业。

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全方位打造"

旅游品牌,着力提升以崆峒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推动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突出城镇带动,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转型跨越的聚集功能。

坚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六县县城、重点城镇、中心村镇的要素聚集能力。

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按照建设大景区、大园区的思路,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服务一条龙,进一步健全完善建管分离、重心下移、责权明确、市区一体化管理机制。

全面完成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同步配套建设地下综合管网。

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区、工业集中区、生态居住区和文体功能区。

实施天门塬开发及一批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地标建筑等扩容性、功能性、提质性工程,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2万人,建成西部聚集辐射效应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持续推进六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功能配套。

加快公共资源向村镇延伸,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9%以上。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

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特色化、区域化推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快速聚合。

2016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和"

三清五改"

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45%和85%,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三)建设"

三大枢纽"

,强化基础设施,着力改善转型跨越的基础条件。

以交通、电力、水利为重点,突破瓶颈制约,改善硬件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争取实施宝中二线等5条铁路、平天等6条高速公路和平凉机场建设项目,改造县乡公路100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4000公里,力争县县通高速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快构建交通枢纽。

规划建设±

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供电工程,扩建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新建一批330千伏、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形成西电东送枢纽。

依托铁路、公路、园区,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形成西部重要的煤化、农副产品、新型建材、新材料集中生产区、储备区和集散地,加快构建物流枢纽。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

三网"

融合,打造"

数字平凉"

强化水利建设,建成一批水源调蓄调配、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饮水安全、梯田综合开发、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成自来水化市、梯田化市。

(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转型跨越的承载能力。

以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统揽,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集中实施一批整流域、整区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

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快实施酒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集中实施一批工业、农业循环工程,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持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社会节能,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有效提升市县两级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矿区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生态、循环、节能、减排综合推进,不断扩大环境容量。

(五)推进改革创新,扩大交流合作,着力增强转型跨越的动力活力。

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开放开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投资兴业的热情。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机制。

抓好财税改革,加强综合治税,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市区财政保障新机制。

深化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深化水利、集体林权、国有林场改革。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推动交流合作,加快引强入平,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

继续深化与央企、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协作,主动融入关天经济区,优化投资环境,突出项目招商、产业融合,积极对接大基地、大企业、大园区,发展一批协作配套、相互支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集群。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六)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计民生,着力营造转型跨越的和谐环境。

下功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筑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夯实和谐基础。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大力发展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