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310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标准--红外文档格式.docx

检测不应在雷、雨、雾、雪等气象条件下进行,检测时风速一般不大于5m/s。

检测时天气以阴天、多云为宜,夜间图像质量为佳;

晴天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或反射进入镜头,在室内或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宜闭灯检测。

检测电流致热型的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一般不低于额定负荷的30%。

4.1.2现场操作

红外热像仪在开机后,先进行内部温度校准,在图像稳定后即可开始检测。

红外检测一般先用红外热像仪对对所有应测试部位进行全面扫描,发现过热异常部位,再有针对性地近距离对异常部位和重点检测设备进行准确检测。

仪器的色标温度量程宜设置在环境温度加10K—20K左右的温升范围。

检测时应充分利用红外热像仪的有关功能,如图像平均、自动跟踪等,达到最佳检测效果。

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仪器重新进行内部温度校准,校准方法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在有电磁场的环境中热像仪连续使用时每隔5—10min,或者图像出现不均衡现象时(如两侧测得的环境温度比中间高),应进行内部温度校准。

作为一般检测,被测设备的辐射率一般取0.9左右。

4.2准确检测

4.2.1环境条件

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检测时风速一般不大于0.5m/s(相当于1级风);

b)被检测设备通电时间不小于6h,最好在24h以上;

c)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2h后;

d)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临近的热辐射源的干扰,某些设备被检测时还应避开人体热源等的红外辐射;

e)避开强电磁场,防止强电磁场影响红外热像仪的正常工作。

4.2.2现场操作

对电力设备进行红外检测必须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对电气设备进行红外检测应设专人监护,监护人必须在工作期间始终行使监护职责,不得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

检测温升使用的环境温度参照体应尽可能选择与被检测设备类似的物体,且最好能在同一方向或同一视场中选择。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红外热像仪应尽量靠近被检测设备,使被测设备(或目标)尽量充满整个仪器的视场,以提高红外热像仪对被检测设备表面细节的分辨能力及测温准确度。

必要时,可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为了准确测温或方便跟踪,应事先设定几个不同方向和角度,确定最佳检测位置,并可做上标记,以供今后的复测用,提高互比性和工作效率。

正确选择被测设备的辐射率,特别要考虑金属材料表面氧化对选取辐射率的影响,电气设备常用材料辐射率的选择推荐使用下表,辐射率选取具体可参见附录E。

材料

金属

瓷套

带漆金属

比辐射率(ε)

0.90

0.92

0.94

准确检测所用的红外热像仪应具有大气条件的修正模型,可将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输入,进行必要修正,并选择适当的测温范围。

准确检测应记录被检测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运行电压,被检测物体温度及环境参照体的温度值。

5、红外热像仪

5.1红外热像仪的选择

一般检测可使用手持式或便携式红外热像仪,准确检测必须使用便携式红外热像仪。

5.2红外热像仪的技术性能要求

红外热像仪目前应以非制冷平面的热像仪为主,便携式和手持式红外热像仪基本性能要求见附录D

6、电气设备红外检测诊断方法

6.1表面温度判断法

主要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附录C,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凡温度(或温升)超过标准者可根据设备温度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的重要性及设备承受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在小负荷率下温升超标或承受机械应力较大的设备要从严定性。

6.2相对温度判断法

相对温度:

主要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度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

若发现设备的导流部分热态异常,应按规定进行准确测温,按公式

(1)算出相对温差值,按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判断设备缺陷的性质。

6.3同类比较判断法

根据同组三相设备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

在同一电气回路中,当三相电流对称和三相(或两相)设备相同时,比较三相(或两相)电流致热型设备对应部位的温升值,可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若三相设备同时出现异常,可与同回路的同类设备比较。

当三相负荷电流不对称时,应考虑负荷电流的影响。

对于型号规格相同的电压致热型设备,可根据其对应点温升值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电压致热型设备的缺陷宜用允许温升或同类允许温差的判断依据确定。

一般情况下,当同类温差超过允许温升值的30%时,应定为重大缺陷。

当三相电压不对称时应考虑工作电压的影响。

6.4图像特征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

根据同类设备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注意应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必要时结合电气化学试验或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6.5档案分析判断法

分析同一设备在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例如温升、相对温差和热谱图),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6.6实时分析判断法

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某被测设备,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载、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方法。

7、电气设备过热缺陷判断依据

7.1电流致热型设备的过热缺陷判断依据(见附录A)

7.2电压致热型设备的过热缺陷判断依据(见附录B)

7.3综合致热型设备的过热缺陷判断

当缺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引起的,应综合判断缺陷性质,对于磁场和漏磁引起的过热可依据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进行处理。

8、电气设备过热缺陷性质的确定

红外检测发现的设备过热缺陷应纳入设备缺陷管理制度的范围,按照设备缺陷管理流程进行处理。

根据过热缺陷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8.1一般缺陷

指设备存在过热,有一定温差,温度场有一定梯度,但不会引起事故的缺陷,这类缺陷一般要求记录在案,注意观察其缺陷的发展,利用停电机会检修,有计划的地安排试验检修消除缺陷。

当发热点温升值小于15K时,不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

对于负荷率小、温升小但相对温差大的设备,如果负荷有条件或机会改变时,可在增大负荷电流后进行复测,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当无法改变时,可暂定为一般缺陷,加强监视。

8.2严重缺陷

指设备存在过热,程度较重,温度场分布梯度较大,温差较大的缺陷。

这类缺陷应尽快安排处理。

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检测等,必要时降低负荷电流。

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应加强监测并安排其他测试手段,缺陷性质确定后,立即采取措施消缺。

8.3危急缺陷

指设备最高温度超过附录C规定的最高允许温度的缺陷,这类缺陷应立即安排处理。

对电流致热型的设备,应立即降低负荷电流或立即消缺。

对电压致热型的设备,当缺陷明显时,应立即消缺或退出运行,如有必要,可安排其他试验手段,进一步确定缺陷性质。

8.4缺陷判断说明

电压致热型设备的缺陷一般定为严重及以上的缺陷。

9、基础台账及检测报告管理

9.1各开展红外测温的企业应将红外检测的测试记录和诊断报告、检修报告应详细、全面和妥善保管,并建立红外数据库,将红外诊断纳入本单位的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

9.2红外检测报告应包含仪器型号、出厂编号、检测日期、检测环境条件、检测地点、检测人员、设备名称、缺陷部位、缺陷性质、负荷、图像资料、诊断结果及处理意见等内容。

9.3现场应详细了解和记录缺陷的相关资料,并及时提出检测诊断报告。

电气设备红外检测报告和电气设备现场检测记录可参照下面给出的格式样本。

9.4对记录的数据和图像及时编号存档,诊断结论和处理结果要求登记在案,缺陷和异常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9.5建立本单位的红外图谱库及检测台帐,并将220kV~500kV避雷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变压器、套管和电缆头等设备正常状态下热像图输入,每年录入一次。

同时将缺陷情况建立子库,进入单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9.6《电气设备红外检测报告》和《电气设备现场检测记录》可参见附录F和附录G。

10红外热像仪的保管

10.1每台红外热像仪均应确定专人管理。

10.2红外热像仪应定期进行检查保养,每年不少于1次,包括通电检查、电池充放电、磁盘存储处理等。

10.3红外热像仪每年应校验比对1次,其校验比对要求根据出厂说明书进行。

10.4新采购的红外热像仪在使用前应先校验比对1次。

10.5红外热像仪应存放在防潮、干燥处。

10.6红外热像仪的保管环境条件及运输中的冲击、振动必须符合该热像仪的技术性能的要求。

附录A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设备类别和部位

热像特征

故障特征

缺陷性质

处理建议

备注

一般缺陷

严重缺陷

危急缺陷

电气设备与金属部件的连接

接头和线夹

以线夹和接头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

热点温度>80℃或δ≥80%

热点温度>110℃或δ≥95%

δ:

相对温差

金属导线

以导线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

松股、断股、老化或截面积不够

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的连接

接触不良

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严重缺陷的要求

热点温度>90℃或δ≥80%

热点温度>130℃或δ≥95%

输电导线的连接器(耐张线夹、接线管、修复管、并沟线夹、跳线线夹、T型线夹、设备线夹等)

隔离开关

转头

以转头为中心的热像

转头接触不良或断股

刀口

以刀口压接簧为中心的热像

弹簧压接不良

测量接触电阻

断路器

动静触头

以顶帽和下法兰为中心的热像,顶帽温度大于下法兰温度

压指压接不良

温差不超过10K,未达到严重缺陷的要求

热点温度>55℃或δ≥80%

热点温度>80℃或δ≥95%

内外部的温差约为50K~70K,

中间触头

以下法兰和顶帽为中心的热像,下法兰温度大于顶帽温度

内外部的温差为40K~60K

电流互感器

内连接

以串并联出线头或大螺杆出线夹为最高温度的热像或以顶部铁帽发热为特征

螺杆接触不良

测量一次回路电阻

内外部的温差为30K~45K

套管

柱头

以套管顶部柱头为最热的热像

柱头内部并线压接不良

电容器

熔丝

以熔丝中部靠电容侧为最热的热像

熔丝容量不够

检查熔丝

熔丝座

以熔丝座为最热的热像

熔丝与熔丝座之间接触不良

检查熔丝座

附录B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设备类别

温差K

10kV浇注式

以本体为中心整体发热

铁芯短路或局部放电增大

4

伏安特性或局部放电量试验

油浸式

以瓷套整体温升增大,且瓷套上部温度偏高

介质损耗偏大

2~3

电压互感器(含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互感器部分)

特性或局部放电量试验

以整体温升偏高,且中上部温度大

介质损耗偏大、匝间短路或铁芯损耗增大

介质损耗、空载、油色谱及油中含水量检测

铁芯故障特征相似,温升更明显

耦合电容器

以整体温升偏高或局部过热,且发热符合自上而下逐步的递减的规律

介质损耗偏大,电容量变化、老化或局部放电

移相电容器

热像一般以本体上部为中心的热像图,正常热像最高温度一般在宽面垂直平分线的2/3高度左右,其表面温升略高,整体发热或局部发热

采用相对温差判别即δ>20%或有不均匀热像

高压套管

热像特征呈现以套管整体发热热像

介质损耗测量

穿墙套管或电缆头套管温差更小

热像为对应部位呈现局部发热区故障

局部放电故障,油路或气路的堵塞

充油套管

瓷瓶柱

热像特征是以油面处为最高温度的热像,油面有一明显的水平分界线

缺油

氧化锌避雷器

10~60kV

正常为整体轻微发热,较热点一般在靠近上部且不均匀,多节组合从上到下各节温度递减,引起整体发热或局部发热为异常

阀片受潮或或老化

0.5~1

直流和交流试验

合成套比瓷套温差更小

绝缘子

瓷绝缘子

正常绝缘子串的温度分布同电压分布规律,即呈现不对称的马鞍型,相邻绝缘子温差很小,以铁帽为发热中心的热像图,其比正常绝缘子温度高

低值绝缘子发热(绝缘电阻在10~300MΩ)

1

发热温度比正常绝缘子要低,热像特征与绝缘子相比,呈暗色调

零值绝缘子发热(0~10MΩ)

其热像特征是以瓷盘(或玻璃盘)为发热区的热像

由于表面污秽引起绝缘子泄漏电流增大

0.5

合成绝缘子

在绝缘良好和绝缘劣化的结合处出现局部过热,随着时间的延长,过热部位会移动

伞裙破损或芯棒受潮

球头部位过热

球头部位松脱、进水

δ>20%或有不均匀热像电缆终端

以整个电缆头为中心的热像

电缆头受潮、劣化或气隙

伞裙局部区域过热

内部可能有局部放电

根部有整体性过热

内部介质受潮或性能异常

以护层接地连接为中心的发热

接地不良

5~10

附录C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

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类别

(见说明1、说明2和说明3)

最大温度值(℃)

周围空气温度不超过40℃时的温升(K)

在空气中

在SF6中(说明5)

在油中

触头

(1)裸铜或裸铜合金

(2)镀银或镀镍(见说明6)

(3)镀锡(见说明6)

75

105

90

80

35

65

50

40

用螺栓或与其等效联接(见说明4)

(1)裸铜、裸铜合金或裸铝合金

(2)镀银或镀镍

(3)镀锡

115

100

60

其他裸金属制成的或其他镀层的触头、联接8)

见说明7

用螺钉或螺栓与外部导体连接的端子(见说明8)

(1)裸的

(2)镀银、镀镍或镀锡

(3)其他镀层

油断路器装置用油(见说明9和说明10)

用做弹簧的金属零件

见说明11

绝缘材料以及与下列等级的绝缘材料接触的金属材料(见说明12)

(1)Y

(2)A

(3)E

(4)B

(5)F

(6)瓷漆:

油基

合成

(7)H

(8)C其他绝缘材料

120

130

155

180

见说明13

140

除触头外,与油接触的任何金属或绝缘件

可触及的部件

(1)在正常操作中可触及的

(2)在正常操作中不需触及的

70

30

说明1:

按其功能,同一部件可以属于表列出的几种类别。

在这种情况下,允许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值是相关类别中的最低值。

说明2:

对真空开关装置,温度和温升的极限值不适用于处在真空中的部件。

其余部件不应该超过表给出的温度和温升值。

说明3:

应注意保证周围的绝缘材料不遭到损坏。

说明4:

当接合的零件具有不同的镀层或一个零件是裸露的材料制成的,允许的温度和温升应该是:

a)对触头,表项1中有最低允许值的表面材料的值

b)对联结,表项2中的最高允许值的表面材料的值

说明5:

SF6是指纯六氟化硫或六氟化硫与其他无氧气体的混合物

注1:

由于不存在氧气,把六氟化硫开关设备中各种触头和联接的温度极限加以协调看来是合适的。

在六氟化硫环境下,裸铜和裸铜合金零件的允许温度极限可以等于镀银或镀镍零件的值。

在镀锡零件的特殊情况下,由于摩擦腐蚀效应,即使在六氟化硫无氧的条件下,提高其允许温度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镀锡零件仍取原来的值。

注2:

裸铜和镀银触头在六氟化硫中的温升正在考虑中。

说明6:

按照设备有关的技术条件,即在关合和开断试验(如果有的话)后,在短时耐受电流试验后或在机械耐受试验后,有镀层的触头在接触区应该有连续的镀层,不然触头应该被看作是“裸露”的。

说明7:

当使用表C中没有给出的材料时,应该研究他们的性能,以便确定最高的允许温升。

说明8:

即使和端子连接的是裸导体,这些温度和温升值仍是有效的。

说明9:

在油的上层。

说明10:

当采用低闪点的油时,应当特别注意油的汽气化和氧化。

说明11:

温度不应该达到使材料弹性受损的数值。

说明12:

绝缘材料的分级在GB/T11021中给出。

说明13:

仅以不损害周围的零部件为限。

附录D红外热像仪基本性能要求

1、便携式红外热像仪

技术内容

技术要求

备注说明

探测器

探测器类型

焦平面、非制冷

图象、光学系统

响应波长范围

长波:

8μm~14μm

空间分辨率(瞬时视场、FOV)

不大于1.5毫弧度(标准镜头配置)

长焦镜头不大于0.7毫弧度

温度分辨率

不大于0.1℃

30℃时

帧频

高于25Hz

线路航测、车载巡检等应不低于50Hz

聚焦范围

0.5m~无穷远

视频信号制式

PAL

信号数字化分辨率

不低于12bit

镜头扩展能力

能安装长焦距镜头

像素

不低于320×

240

温度测量

范围

标准范围:

-20℃~200℃并可扩展至更宽的范围

测温准确度

±

2%或±

2℃

取绝对值大者

发射率ε

0.01~1连续可调

以0.01为步长

背景温度修正

温度单位设置

℃和º

F相互转换

大气透过率修正

应包括目标距离、湿度,环境温度

光学透过率修正

温度非均匀性校正

有内置黑体和外置两种,建议选取内置黑体型的

显示功能

黑白图象(灰度)

有,且能反相

伪彩色图象

伪彩色调色色板

应至少包括铁色和彩虹

测量点温

有,至少三点

最高温度跟踪

温差功能

温度曲线

区域温度功能

显示区域的最高温度

各参数显示

存储内容

红外热像图及各种参数

各参数应包括:

时间日期、物体的发射率、环境温度湿度、目标距离、所使用的镜头、所设定的温度范围

记录存储

存储方式

能够记录并导出

各参数应包括:

时间日期、物体的发射率、环境温度湿度、目标距离、所使用的镜头、所设定的温度范围

储存容量

500幅以上图像

屏幕冻结

信号输出

视频输出

工作环境

温度-10℃~50℃

湿度≤90%

仪器封装

符合IP54GB/T6592

电磁兼容

符合IEC-61000

抗冲击和震动

符合IEC60068

存放环境

温度-20℃~60℃

电源

交流电源

220V50Hz

直流电池

可充电锂电池,一组电池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h,电池组应不少于三组

人机界面

操作界面

中文或英文

以中文为佳

操作方式

按键控制

人体工程学

要求眼不离屏幕即可完成各项操作,操作键要少。

按键设置合理

按键主要不应用眼睛到处找

仪器其他

仪器启动

启动时间小于1min

携带

高强度抗冲击的便携箱

重量

<3kg

标配含电池

显示器

角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