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322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Word格式.docx

编码规则是:

1)检查消息码中“0”的个数。

当连“0”数目小于等于3时,HDB3码与AMI码一样,+1、-1交替;

2)当连“0”个数超过3时,将每四个连“0”化作一小节,定义为B00V,称为破坏节,其中V称为破坏脉冲,而B称为调节脉冲;

3)V与前一个相邻的非“0”脉冲的极性相同,并且要求相邻的V码之间极性必须交替。

V的取值为+1或-1;

4)B的取值可选0、+1或-1,以使V同时满足(3)中的两个要求;

5)V码后面的传号码极性也要交替。

译码:

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破坏点V,就可以断定V符号及前面的三个符号必须是连“0”符号,从而恢复四个连“0”码,再将所有-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四、实验内容

(一)单极性非归零、双极性非归零、单极性归零、双极性归零时域波形。

实验代码:

M=10000;

%产生码元数

L=10;

%每码元复制32次

dt=0.1;

%采样间隔

T=L*dt;

%码元时间

TotalT=M*T;

%总时间

t=0:

dt:

TotalT;

%时间

F=1/dt;

%仿真频宽

df=1/TotalT;

%频率间隔

f=-F/2:

df:

F/2-df;

%频率

N=M*L;

%总长度

ShowM=16;

%显示码元数

ShowN=ShowM*L;

ShowT=(ShowN-1)*dt;

Showt=0:

ShowT;

%时间

dutyradio=0.5;

%占空比

randwave=round(rand(1,M));

%产生二进制随机码,M为码元个数

randwave(1:

16)=[1010010011010100];

onessample=ones(1,L);

%定义复制的次数L,L为每码元的采样点数

rerandwave=randwave(onessample,:

);

%复制的第1行复制L次

unipolarwave=reshape(rerandwave,1,L*M);

%重排成1*L*M数组

%单极性不归零码

subplot(4,1,1);

plot(Showt,unipolarwave(1:

ShowN));

axis([020-1.21.2]);

%双极性不归零码

bipolarwave=unipolarwave*2-1;

%转换成双极性的

subplot(4,1,2);

plot(Showt,bipolarwave(1:

axis([020-1.21.2]);

%单极性归零码:

unipolarzerowave=zeros(1,N);

fori=1:

dutyradio*L%dutyradio为占空比

unipolarzerowave(i+[0:

M-1]*L)=randwave;

end

subplot(4,1,3);

plot(Showt,unipolarzerowave(1:

%双极性归零码

bipolarzerowave=unipolarzerowave*2-1;

%转换成双极性的

subplot(4,1,4);

plot(Showt,bipolarzerowave(1:

生成图像如下:

此次实验产生的二进制码型是1010010011010100(可以更改),从实验结果看,与理论值是一致的。

第一个图像是单极性不归零码,第二个图像是双极性不归零码,第三个图像是单极性归零码,第四个图像是双极性归零码。

可以看出,

(1)单极性不归零码“1”的表示方法:

用正电平表示。

“0”的表示方法:

用零电平表示。

(2)双极性不归零码“1”的表示方法:

用负电平表示。

(3)单极性归零码“1”的表示方法:

半个码元周期用正电平表示,半个码元周期用零电平表示。

半个码元周期用负电平表示,半个码元周期用零电平表示。

(4)双极性归零码“1”的表示方法:

(二)AMI、HDB3码时域波形

%产生码元数

L=20;

%每码元复制32次

dt=0.001;

%采样间隔

%码元时间

%总时间

%时间

%仿真频宽

%频率间隔

%显示码元数

%时间

%占空比

16)=[1000010000100000];

%复制的第1行复制L次

subplot(3,1,1);

%绘制单极性码,便于与AMI码和HDB3码对照

ylabel('

单极性码'

xlabel('

时间(s)'

axis([0ShowT-0.21.2]);

%AMI码生成方法

amiwave=zeros(1,N);

lastcode=1;

fori=0:

M-1

if(randwave(i+1)==1)%有跳变

if(lastcode==1)

amiwave(i*L+1:

i*L+L)=-1;

lastcode=-1;

else

i*L+L)=1;

lastcode=1;

end

else

amiwave(i*L+1:

i*L+L)=0;

end

subplot(3,1,2);

plot(amiwave);

%绘制AMI码

AMI码'

axis([0ShowN-1.21.2]);

%解决HDB3码连续4个0及4个0以上的问题

hdb3wave=zeros(1,N);

%上一个1状态

vonevcount=0;

%相邻V之间连1数目

zerocount=0;

%连零数目

M-1%

hdb3wave(i*L+1:

vonevcount=vonevcount+1;

zerocount=zerocount+1;

if(zerocount==4)

if(mod(vonevcount,2)==1)%相邻V之间有奇数个1

if(lastcode==1)%插入000+V

hdb3wave(i*L+1:

else%插入000-V

end

vonevcount=0;

else

if(lastcode==1)%插入-B00-V

hdb3wave((i-3)*L+1:

(i-3)*L+L)=-1;

lastcode=-1;

else%插入+B00+V

(i-3)*L+L)=+1;

lastcode=1;

end

zerocount=0;

subplot(3,1,3);

plot(hdb3wave);

%绘制HDB3码

HDB3码'

此次实验产生的二进制码型是1000010000100000(可以更改),从实验结果看,与理论值是一致的。

第一个图像是单极性不归零码,第二个图像是AMI码,第三个图像是HDB3码。

(2)AMI码“1”的表示方法:

用正电平与负电平交替表示。

(3)HDB3码“1”的表示方法:

与AMI码一样,用正电平与负电平交替表示。

“0”的表示方法:

当连续的0个数少于3个时,表示方法与AMI一样;

当连续的0个数多于3个时,每4个0用B00V取代,其中,V必须要与前一个相邻的非零脉冲的极性相同,且两个V码极性要相反,B可以取正电平、负电平、零电平,以使V的取值满足要求。

五、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主要是关于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单极性非归零、双极性非归零、单极性归零、双极性归零、AMI、HDB3码的编解码。

通过实验,我对于这几种码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前用硬件实现过单极性非归零、双极性非归零、单极性归零、双极性归零、AMI、HDB3码的编解码。

通过此次实验,我明白了软件仿真与硬件实现的统一性,同一问题既可以用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用硬件来实现。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