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31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一1Word文档格式.docx

便知其不重复矣。

  持此篇者。

须是时时心中默念。

字字反入身来。

有无是事。

渐渐寡去。

日日如此。

年年如此。

自然动处是善。

触处是善矣。

他刻卷首。

载持诵仪则。

及诸圣号。

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

学赵阅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

若不实意奉行。

而落讽诵祈福之见。

其失远矣。

  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

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

得此倍觉详明。

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

得此可见梗概。

三教一贯。

异事同功。

信超凡入圣之阶。

实转祸为福之路也。

普劝同人。

信受奉行。

灵验事实。

开列于后。

  南宋峨嵋令王湘。

绍兴三十一年。

发心誓行此篇数十事。

一日因病闷绝。

男女环泣。

湘觉身在半空。

闻哭声细如蜂蝇。

少顷有神云。

王湘方欲力行感应篇。

宜速放还。

后寿一百二岁。

  南宋遂宁府周篪。

日诵此篇。

又好与人讲说。

绍兴二十一年仲春。

暴死。

经日还魂。

谓妻曰。

我至阴司。

见左右皆乡里饿死者。

殿上一官呼我谕曰。

汝本在饥馑籍中。

因虔奉感应篇。

为人讲劝。

闻而回心行善者甚多。

今改注尔禄寿。

若再坚固修持。

可证大道。

不复来此矣。

出遇一吏。

戒曰。

汝还阳。

更宜将此篇广布。

若一方受持。

则一方免难。

天下受持。

则天下丰治。

传授者。

受持者。

皆功业不浅。

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

求嗣求寿求禄求仙。

皆在此经云。

  明河间杨守业。

六十无子。

万历六年。

病死忽生。

谓家人曰。

至冥见一官。

持簿点名。

言我无子。

因恒诵感应篇。

当增禄寿。

赐一子。

明年果生男。

养老送终。

且登科第。

  宋西蜀李昌龄。

为光州太守。

平反冤狱。

甚著声绩。

详注太上感应篇。

使人因事求理。

助宣教化。

此经大旨。

遂得昭明于世。

历官御史中丞。

福寿并茂。

  宋越国郑清之。

尝进此篇于理宗。

登极后。

赐钱刊梓。

御书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

自是奉行者益众。

清之尝许作赞。

未成。

因目眚。

力疾作赞。

目即愈。

后参大政。

同知枢密院事。

  台州王竺。

有男名净。

四岁病死。

哀痛情切。

发心刊刻此篇。

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妻果有孕。

因至黄岩进香。

恍似与净同轿回家。

即生子。

取名师回。

面貌与前无异。

骨肉重完。

  黄岩县杨琛。

见人刊此篇。

自念无力。

随缘助刻第十七号一板。

梦神曰。

已如君所刻中矣。

果中第十七名进士。

  南直沈球。

因妻项氏有孕多病。

发心刻成小卷。

便人持诵。

工人捧板到家日。

妻产一男。

母子俱庆。

  杭州汪静虚。

志欲刻板广施。

以薄宦未果。

其子源。

克承先志。

捐产刻成。

多方劝募。

善士殳等。

印施万部。

源梦父谓曰。

汝善成我志。

劝善共施。

我已生天。

汝母亦寿。

众人与汝。

名著善籍矣。

  简州王巽。

久病死至冥司。

见一衙门。

金字额曰。

东岳府。

殿左有一金字碑。

乃感应篇也。

巽读一遍。

欢喜恭敬。

即闻神曰。

王巽一见真经。

便生如此敬慕。

若能从此奉行。

兼持戒杀。

自然疾愈身安。

不须在此。

遂得还魂。

重病顿愈。

由是奉行不怠。

盖不识字人诵经。

胜于识字人。

以其无杂想也。

背诵经。

胜于看本诵经。

以其能摄心也。

其义只在敬字。

王巽可证也。

  慈溪秦三。

力贫养母。

病久废。

逢一道士曰。

汝从我。

当治汝。

遂敷其足即愈。

三白母从之。

道士令三闭目。

以手挟之。

御风而行。

至海上一山。

山人讶曰。

此无仙骨。

何以至此。

道士曰。

伊家供养感应篇数世。

每为子孙讲劝。

善根不断。

故收之耳。

三思母念切。

复挟归。

已十三日矣。

  天彭张道人。

诵感应篇。

募化度日。

然止能诵其半。

忽卧病至冥。

一官问曰。

尔诵感应篇。

何不究熟全篇。

而乃止诵其半。

宜还人间。

更受百日辛苦。

出遇吏戒曰。

汝以不诵全篇。

故至此。

今可自悔。

并普劝世人。

不惟免罪。

更且增功。

道人既苏。

遍告一方。

人果敬信。

其地屡有丰年。

道人亦病愈。

后得道。

  钱塘汪元。

贫而无子。

惟老母在堂。

募金刊施。

以祈母寿子嗣。

方刊首卷。

妻已有孕。

后生子。

母享高寿。

元尝曰。

吾一念之诚。

求母寿而即寿。

求子嗣而得嗣。

感应之理。

固昭昭矣。

  杭州许廷俞。

一门虔奉此篇。

且书一幅挂堂中。

一夕巨盗入劫。

若有所驱逐而遁。

许后知其故。

奉行益笃。

  武林陈碧松。

素济人利物。

精刻此篇。

流通海宇。

会积雨连月。

远行未归。

其妻夜候未寝。

忽闻大声击门。

时巨盗连劫里中。

家户戒严。

惊谓盗至。

急呼家人同窜。

甫出户。

高墙忽崩。

房屋器物。

碎成虀粉。

一家竟无恙。

  明海门周汝登。

侍龙溪先生讲席有年。

而无所得。

后遵行此篇。

著为辑略劝世。

从善者多。

以是功德。

一日心地开朗。

洞明圣道。

为明季大儒。

嗟乎。

今儒学圣。

释学佛。

道学仙。

有终身不悟。

半途而废者。

因根器既劣。

又无功德及人耳。

张紫阳曰。

若非积行修阴德。

动有群魔作障缘。

有志于道者。

能不猛省。

  明钱塘于玉陛。

室梁氏。

病祟三载。

一夕梦法云大士降云端中。

光明灼烁。

鬼魅俱遁。

越日礼云栖大师。

梁氏恭睹慈颜。

俨如所梦。

不觉欣然。

沉疴顿愈。

师示曰。

病从业生。

业从心生。

力行功德。

可以延龄。

乃以感应篇授陛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实为一篇要旨。

浅言之。

遏恶扬善。

只三家村守分良民。

极言之。

纤欲净尽。

万善周圆。

天中天。

圣中圣。

世尊亦复如是。

汝当广传以宏法施。

陛感悟信受。

集有标元八卷劝世。

  休宁方时可。

自幼多疾。

遇一异人曰。

汝形貌当贫。

且无子无寿。

须多种善根。

因发愿刊此篇施劝。

后病顿愈。

家渐丰。

生三子皆贵。

以寿终。

  明冒起宗。

万历丙午入学读书。

稍暇。

即虔诵此篇。

戊午登乡榜。

是科临场。

因病几危。

及入闱。

四肢困倦。

目不见卷格。

不知何处下笔。

出闱后。

所作之文。

不记一字。

及中式后。

见原卷。

字字端楷。

始知闱中。

若有神助。

己未下第。

复发愿增注感应篇。

博引旁考。

无不详尽。

书成。

即中进士。

历官布政。

  清顺治甲申十二月。

苏州阊门大火。

先期三日。

有人持竿量地者。

众问之。

诡辞以对。

已而焚毁所止之处。

适合其量界。

始悟为神也。

当火焚时。

阊门专诸巷。

有陈松轩屋。

寓新安客者。

距火不过咫尺。

城上人皆见有神。

立其屋上急救。

移时左右并毁。

此屋独存。

次日始知有新安客。

所刻感应篇板藏焉。

  鲁子晋。

会稽诸生。

虔奉此篇。

详加注释。

家贫鬻饭田。

刻印流通。

子德升。

官至翰林院检讨。

  感应之验。

古今所载。

不能尽述。

今略举以上诸案。

皆确本见闻。

信而且显者。

以证感应之定理。

惟愿收此书者。

幸勿泛然。

当清净端坐。

屏去浮气。

存一片恭敬虚受心。

细细详览。

深味勉行。

莫大良缘。

慎毋自失。

曷胜焚香叩恳。

  迪吉录曰。

一祝起信心。

夫迪吉逆凶。

圣人已断言之矣。

而世乃指顺逆之少爽者。

懵然不信。

谓为善未必获报。

为恶未必蒙灾。

断自己福缘。

灭他人善根。

是心何心哉。

见此者。

正宜起大信心。

一念信。

便是一念善根。

念念信。

便是念念善根。

  一嘱勤修。

夫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报者。

以一杯水。

救一舆薪。

遂谓善不必为。

怠玩复生。

不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乎。

正当吃紧修持。

勇猛不懈。

常如天地临我。

鬼神诏我。

方不辜负此身。

不然。

悠悠忽忽。

日复一日。

人寿几何。

待我徐徐积累。

恐无常猝至。

嗟何及矣。

  一重养心。

管子云。

喜气迎人。

亲于兄弟。

怒气迎人。

惨于兵戈。

南华亦云。

兵莫惨于志。

而镆铘为下。

由此言之。

志气之间。

于物未有所济。

而含和饮醕。

固已捷若桴鼓。

昔禹稷佐尧舜定天下。

水民而致居之。

饥民而致饱之。

固功德浩大。

实被斯民矣。

而尼山布衣。

一筹未展。

空言何施。

独是老安少怀之心。

勤恳至死。

竟得与南面者。

比功絜德。

师祀万世。

则心之具万法也。

人但能涵养本原。

冲和活泼。

不动浮气。

遇亲便能孝。

遇物便能仁。

遇善便能果。

遇辱便能忍。

有情无情。

有事无事。

都是一团生意。

弥满虚空界。

其福德又乌可思议哉。

此为善第一切务也.

  一贵坚永。

小善报近。

大善报远。

近报福轻。

远报福重。

柳蒲之质。

朝种夕发。

松柏则不然。

困于蓬蒿。

厄于牛羊。

而后获千万年之用。

今世信善者非无人。

而坚永者不多得。

由其略行数事。

间值坎坷。

即谬谓天道难知。

前修顿废。

皆欲速之心误之也。

故积德而弱者。

福之基。

履险而贞者。

德之辨。

古云。

树德如滋。

除恶务尽。

每见发祥之家。

或累世积行。

或多年力善。

余庆之流。

非朝伊夕。

若小有善果。

便希厚福。

根源已差。

何由集庆。

朱天麟曰。

有心为感感不灵。

有心祈应应不至。

此宜听之自然。

不得妄生揣度。

故坚永。

尤积德之枢要也。

  一重传流。

经书所在。

即属善缘。

秘而不流。

必有天殃。

功过格。

以善书传一人者。

当十善。

传十人者。

当百善。

传大贵人。

大豪杰。

大力量者。

当千善。

重刻流传。

广布无疆者。

当万善。

时时称说。

时时提醒。

虽至田夫闺妇。

牧竖村童。

无不变化。

善缘无边。

福缘亦无边也。

昔孙真人刊千金方。

书成仙去。

周篪与人说感应篇。

脱饥馑籍。

公善之德。

宁有量哉。

  一愿增补发挥。

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

偶笔记取。

安能悉其大全。

同怀此意者。

或取之载籍。

或得之见闻。

不妨续入。

更加大笔。

挑剔微危。

跃人心目。

一句赞扬。

便是一句护持善根。

一念打动。

亦是一念消弭罪业。

发挥愈朗。

至理愈显。

助天阐教。

为功厚矣。

【太上曰。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此节合下一节为一篇纲领。

乃垂训之大旨也。

论圣贤之心。

不因祈福避祸。

而后为善不为恶。

论造化之理。

积善积恶。

而余庆余殃。

固不爽也。

  小曰吉凶。

大曰祸福。

无门。

无定门也。

自召。

自作自受也。

言天地无私。

因物付物。

祸之福之。

本无一定之门。

听招致以为报应。

惟在人心自召耳。

然人一念未起时。

此心湛然。

如同虚空。

何有善恶。

只因此念才动。

所向好事是善。

所向坏事为恶。

其先不过起一念。

行一事。

及后日积月累。

遂有善人恶人之别。

而得祸得福。

悉决于起念之时矣。

故太上开口曰无门。

曰自召。

懔懔于为人起念之时。

吃紧提撕警觉。

觉者。

内观洞照也。

人心善恶。

莫不有几。

一念内照。

便知向往。

几者。

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

于此觑得破。

做得主。

自然欲净理纯。

动与吉会。

若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矣。

  宋灵源禅师谓伊川曰。

祸能生福。

福能生祸。

祸能生福者。

以其处危之时。

切于思安。

深于求理。

尤能只畏敬谨也。

福能生祸者。

以其居安之时。

纵其奢念。

肆其骄怠。

尤多轻忽侮慢也。

  东岳大帝训曰。

行善如春园之草。

不见其长。

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

日有所亏。

祸福密移。

迷者罔觉。

  唐六祖惠能曰。

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

经云。

吉凶祸福。

皆由心造。

又云。

罪福二轮。

苦乐两果。

皆三业所造。

一心所感。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

即地狱业。

悭贪不施。

即饿鬼业。

愚痴暗蔽。

即畜生业。

我慢贡高。

即修罗业。

坚持五戒。

即人业。

精修十善。

即天业。

证悟人空。

即声闻业。

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

六度齐修。

即菩萨业。

真慈平等。

即佛业。

夫心净则香台宝树。

净刹化生。

心垢则邱陵坑坎。

秽土禀质。

非从天降。

岂属地生。

只在最初一念所致。

离却心源。

更无别体。

  微哉感应机。

险哉善恶路。

至难持守者人心。

触物而动。

渊沦天飞。

随念而迁。

凝冰焦火。

故古人昼勤三省。

夜惕四知。

更于鸡鸣而起。

孳孳为善。

无非时刻操存。

令此心镜恒明耳。

心镜明。

则善恶自己作得主。

而祸福亦作得主。

固天命在我矣。

故论祸福自召之理。

推本于存心。

再附先儒格论。

以宣太上之旨云。

  或问鸡鸣而起。

未与物接。

如何为善。

程子曰。

只主于敬。

便是为善。

  宋张子曰。

正心之始。

当以己心为严师。

凡所动作则知惧。

如此一二年间。

守得牢固。

自然心正。

  朱子曰。

罗先生教学者。

静坐中。

看喜怒哀乐未发时。

作何气象。

此亦养心之要。

  又曰。

心须令只在一处。

勿有外事参杂。

仍须勤勤操守。

临事勿暂放宽。

人之精神。

习久自成。

若勤紧收拾。

真个提得紧。

虽半月见验可也。

涵养本源之功。

最易间断。

然才觉间断。

便是相续处。

只要常自提撕。

分寸积累将去。

久久自然接续。

打成一片矣。

静中私意横生。

学者之通患。

能自省察至此。

甚不易得。

此当以敬为主。

而深察私意之萌。

多为何事。

就其重处。

痛加惩窒。

久久纯熟。

自当见效。

不可计功旦暮。

而多为说以乱之也。

心存。

群妄自然退听。

孔子曰。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便是存心之法。

如说话觉得不是。

便莫说。

做事觉得不是。

便莫做。

亦是存心之法。

学问须自警醒。

瑞岩和尚。

每日间常自问。

主人翁惺惺否。

自答曰。

惺惺。

学者宜法。

  门人周彦文问曰。

近觉行坐语默。

皆瞒不得自己。

朱子曰。

此是得力处。

心灵到身上来了。

但时时默识而存之。

  宋陈烈苦无记性。

偶读孟子。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忽悟曰。

我心不曾收得。

如何记得。

乃闭门静坐。

不读书百余日。

以收放心。

遂读书。

一览无遗。

  或问敬之貌。

谢上蔡曰。

于俨若思时可见。

问。

不免有矜持如何。

曰矜持太过却不是。

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

  高景逸曰。

每至夕阳。

默检一日所为。

若不切实煅炼身心。

便虚度一日。

流光可惧。

所以要惜分阴者。

不使邪思妄念。

瞬息据我灵府。

庶几日就月将。

缉熙于光明。

先儒入敬法。

曰整齐严肃。

曰常惺惺。

曰收敛不容一物。

今日我辈胸中。

劳劳攘攘。

千万物俱容在此。

岂止一物。

若要免此。

须是常惺惺。

要惺惺。

须是整齐严肃。

三法又有次第。

  无欲故静。

有主则虚。

此心学纲要。

  宋程明道先生。

弟伊川。

渡江舟几覆。

人皆惊惧。

先生独正襟危坐如常。

问之曰。

心存诚敬耳。

  真空寺老僧曰。

凡人妄想不一。

或追忆数十年前。

荣辱恩仇。

悲欢离合。

及种种闲情。

此是过去妄想。

或事到眼前。

可以顺应。

却乃畏首畏尾。

犹豫不决。

此是现在妄想。

或期日后富贵荣华。

子孙发达。

与夫一切不可必成。

不可必得之事。

此是未来妄想。

三者妄想。

或生或灭。

谓之幻心照见其妄。

随念斩断。

谓之觉心。

故曰不患念起。

只患觉迟。

此心若同太虚。

烦恼何处著脚耶。

  以上俱精微神化之论。

有志者。

所当深思力勉。

期造纯熟自然而后已。

昔宋赵康靖公。

置瓶豆二物。

起一善念。

投一白豆。

起一恶念。

投一黑豆。

初则黑豆甚多。

继而渐少。

久之善恶二念都忘。

瓶豆亦弃而不用。

盖消磨至于莹澈矣。

又阴骘文曰。

人能如我存心。

天必锡汝以福。

盖存心在我。

只求克私复性以事天。

任天之报施。

则气类相从。

自然不爽。

是知去祸召福之道。

端在存心矣。

旨哉。

  宋卫仲达。

初为馆职。

被摄至冥。

核善恶二录。

恶录盈庭。

善录只一小轴。

冥官色变。

索秤称之。

小轴反压起恶录。

官喜曰。

君可出矣。

仲达曰。

某未四十。

安得如许恶状。

官曰。

但一念不正。

鬼神无不知。

知即书之。

不待为也。

小轴中何事。

朝廷尝大兴工役。

修三山石桥。

君力谏之。

此疏稿也。

谏之未从。

善力何能至此。

公用念甚真。

言可训世。

向使听从。

功德何量。

乘此度世何难。

奈恶念太多。

善力减半。

不可复望大拜。

后果官止吏部尚书。

呜呼。

仲达之恶。

空有其念。

尚损作相之现福。

仲达之善。

空有其言。

即压盈庭之恶录。

况实作善恶者乎。

可见一念起处。

即祸福之门也。

  宋廖德明。

朱晦庵弟子。

少时梦怀刺谒一庙。

门者索刺。

出袖中。

乃宣教郎廖某。

遂觉。

后登第。

果以宣教郎宰闽。

德明思前梦。

恐官止此。

不欲行。

乃质诸晦庵。

公指案上物曰。

人与器不同。

如笔止能为笔。

剑不能为琴。

故成毁久速。

有一定之数。

人则不然。

固有朝跖而暮舜者。

其吉凶祸福亦随之而变。

难以一定言。

今子赴官。

但当充广德性。

力行好事。

前梦不足芥蒂。

德明如其言。

后官果至正郎。

  毕昶家富。

惟以智术欺人。

苛刻立业。

生二子。

有卖产于彼者。

阳拒之曰。

我不欲也。

既又使人阴钩之。

及至。

实不欲也。

其人无奈。

则得减价以就。

及成契。

我银不便。

期某日来取。

及取时。

或以色银。

或以米谷凑与之。

原数并不得全。

平生事事如此。

后长子以人命系狱。

破产死。

次子以淫赌流落。

丐食他方。

毕昶竟至嗣绝。

  明袁了凡自作立命篇云。

余童年丧父。

母命弃业学医。

谓可以养生。

可以济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

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

遇一老者。

修髯伟貌。

飘飘若仙。

余敬礼之。

语余曰。

子仕路中人也。

明年即进学矣。

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

吾姓孔。

云南人也。

得邵子皇极正传。

数该传汝。

予即引之归。

告母。

试其数。

纤悉皆验。

余遂起读书之念。

孔为余起数。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

府考七十一名。

提学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

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余卜终身休咎。

言某年考第几名。

某年补廪。

某年当贡。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在任三年半。

即宜告归。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

惜无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

凡遇考校。

其名数先后。

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

当出贡。

及食米七十余石。

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直至丁卯年始准贡。

连前食米计之。

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

进退有命。

迟速有时。

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

留京一年。

终日静坐不阅文。

  后归游南雍。

未入监。

先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

对坐一室。

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

只为妄念相缠耳。

汝坐三日。

不见起一妄念。

余曰。

吾为孔先生算定。

荣辱死生。

皆有定数。

即要妄想。

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

我待汝是豪杰。

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人未能无心。

终为阴阳所缚。

安得无数。

但惟凡人有数。

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

极恶之人。

数亦拘他不定。

汝二十年来。

被他算定。

不曾转动一毫。

岂不是凡夫。

余问曰。

然则数可逃乎。

命自我作。

福自己求。

诗书所称。

的为明训。

我教典中说。

求功名得功名。

求富贵得富贵。

求男女得男女。

求长寿得长寿。

夫诳语乃释迦大戒。

诸佛菩萨。

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

孟子言。

求则得之。

求在我者也。

道德仁义。

可以力求。

功名富贵。

如何求得。

云谷曰。

孟子之言不错。

汝自错解了。

汝不见六祖说。

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

求在我。

不独得道德仁义。

亦得功名富贵。

内外双得。

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返躬内省。

徒向外驰求。

则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矣。

内外双失。

故无益。

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汝自揣应得科第否。

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

不应也。

科第中人。

类有福相。

余福薄。

又不能积功累行。

以基厚福。

兼不耐烦剧。

不能容人。

时或以才智盖人。

直心直行。

轻言妄谈。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

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

水之清者常无鱼。

余好洁。

和气能育万物。

余善怒。

爱为生生之本。

忍为不育之根。

余矜惜名节。

常不能舍己救人。

又多言耗气。

喜饮烁精。

好彻夜长坐。

而不知葆元毓神。

皆宜无子。

其余过恶尚多。

不能悉数。

岂惟科第哉。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

定是千金人物。

享百金之产者。

定是百金人物。

应饿死者。

定是饿死人物。

天不过因材而笃。

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

有百世之德者。

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

定有十世子孙保之。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

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

其斩焉无后者。

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

将向来不登科第。

不生子之相。

尽情改刷。

务要积德。

务要包荒。

务要和爱。

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骨肉之身。

尚然有数。

义理之身。

岂不能格天。

太甲曰。

天作孽。

犹可违。

自作孽。

不可逭。

诗云。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

不生子者。

此天作之孽也。

犹可得而违。

汝今力行善事。

多积阴德。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

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

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

吉何可趋。

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

便说积善之家。

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

拜而受教。

  因将往日之罪。

佛前尽情发露。

为疏一通。

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条。

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令所行之事。

逐日登记。

善则记数。

恶则退除。

且教持准提咒。

以期必验。

符箓家有云。

不会书符。

被鬼神笑。

此有秘传。

只是不动念也。

执笔书符。

先把万缘放下。

从此念头不动处。

下一点。

谓之混沌开基。

由此一笔挥成。

更无思虑。

此符便灵。

凡祈天立命。

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

而曰夭寿不贰。

细分之。

丰歉不贰。

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

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夭寿不贰。

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间。

惟死生为重。

曰夭寿。

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

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

则身有过恶。

皆当治而去之。

曰俟。

则一毫觊觎。

一毫将迎。

皆当斩绝矣。

到此地位。

直造先天之境。

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

但能持准提咒。

无记无数。

不令间断。

持得纯熟。

于持中不持。

于不持中持。

到得念头不动。

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

是日改号了凡。

盖悟立命之说。

而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从此而后。

终日兢兢。

便觉与前不同。

前日只是悠悠放任。

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

在暗室屋漏中。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遇人憎我毁我。

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孔先生算该第三。

忽考第一。

其言不验。

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

检身多误。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

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

以过折功。

日常虚度。

自己巳岁发愿。

直至己卯岁。

历十余年。

而三千善行始完。

遂起求子愿。

亦许行三千善事。

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

随以笔记。

汝母不能书。

每行一事。

辄用鹅毛管。

印一珠圈。

于历日之上。

或施贫人。

或放生命。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至癸未八月。

三千之数已满。

九月十三日。

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

丙戊登第。

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

名曰。

治心编。

晨起坐堂。

家人携付门役。

置案上。

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

夜则设桌于庭。

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

辄颦蹙曰。

我前在家。

相助为善。

故三千之数得完。

今许一万。

衙中无事可行。

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

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神曰。

只减粮一节。

万行俱完矣。

盖宝坻之田。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余为区处。

减至一分四厘六毫。

委有此事。

心颇疑惑。

适幻余禅师。

自五台来。

余以梦告之。

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

此心真切。

即一行可当万善。

况合县减粮。

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

令其就五台山。

齐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余五十三岁有厄。

余未尝祈寿。

是岁竟无恙。

今六十九岁矣。

书云。

天难谌。

命靡常。

惟命不于常。

皆非诳语。

吾于是而知。

凡称祸福。

无不自己求之者。

乃圣贤之言。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

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

即命当荣显。

常作落寞想。

即时当顺利。

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

常作贫窭想。

即人相爱敬。

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

常作卑下想。

即学问颇优。

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

近思盖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