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65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场零失误考点 3 1 生态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1.C解析: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大,恢复力稳定性小。

2农业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A.能量流动过程B.物质循环过程C.结构组成D.能量的多级利用

2.B解析:

物质循环,在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基本可维持多种矿质元素的动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则不行,需大量补充多种矿质元素,如N、P等;

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而农业生态系统则大量输出到系统外,供人们食用。

命题角度二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考场错解]B或D

[专家把脉]对生态系统各种成分认识不清楚。

动物一般属消费者,某些属于分解者,如蚯蚓。

细菌中某些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还有些属于消费者,如寄生细菌。

而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将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对症下药]C

2.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戊光合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另外深海热泉食物网利用的不是太阳能;

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态灾难,破坏生态系统。

[对症下药]C

重点理解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地位。

学会用图表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图,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知识的理解。

1如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a>

b>

CB.C>

aC.C=b>

aD.a>

C=b

1.A解析:

a点落叶供给量大,但土壤有机物含量低,说明有机物分解较多,C点落叶供给量小,但土壤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有机物分解较少。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2.C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它们间的食物链关系。

命题角度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关系

1.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考场错解]C

[专家把脉]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栽体,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但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却不可以。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多种方式,如寄生关系、腐生关系,沿食物链流动只是其中一种。

[对症下药]A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

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考场错解]A

[专家把脉]不理解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逐级递减性,以及能量的传递效率。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占入射太阳能的比率为

图中A包括了各营养级细胞呼吸放出的能量,分解者无法利用这部分能量,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理,消费者级别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

营养级越低,含能量越多,且食物链越短,损失的能量越少。

结合能量流动的过程图,通过分析比较各营养级能量进出情况,总结并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能量流动单向性及逐级递减的原因。

正确理解能量金字塔的意义,从而掌握生物数量问题。

从循环的范围、对象和动力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时要清楚物质循环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而是伴随着能量变化。

1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条大型的杂食性海洋鱼,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共包括4条食物链

B.这条杂食性鱼和小型肉食性鱼没有竞争关系

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

D.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kg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kg

1.D解析:

利用排除法解答。

2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树木、植食性昆虫、食虫鸟类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

请分析回答:

(1)曲线A代表种群,它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成分。

(2)B曲线代表种群,它在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处于地位。

(3)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4)由于食虫鸟被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使其受到影响。

2.

(1)树林生产者

(2)食虫鸟类次级消费者·

(3)树林→植食性昆虫→食虫鸟类(4)自动调节能力解析:

从曲线图看,三种生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其中A曲线数点最多,为生产者。

它们之间的变化曲线体现了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命题角度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A.物种组成多样B.营养结构复杂C.功能完善D.食物链缩短

[考场错解]C

[专家把脉]认为功能完善不是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方向。

实际上,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是,食物链越长越多,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功能越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稳定。

[对症下药]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前者指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后者指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可通过概念和具体例子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A.减少捕食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增加生物的种类

D.减少生物的种类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或者说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范围越小,恢复时间越短,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探究开放题解答

综合问题一

生态系统与植物代谢的综合应用

1.个可控制温度和空气成分并相对密闭的温室内栽培作物,这个温室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这个温室土壤中的腐生性微生物属于。

(2)流经本生态系统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

(3)当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时,可通过降低温室的,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

(4)上图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当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时,植物光反应产生的氢和[]较少,从而降低了暗反应中有机物的生成。

([]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5)如果晴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别为清晨6时左右和傍晚18时左右,在清晨日出前、正午、傍晚日落后以及午夜四个时段分别测定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预计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时段将出现在。

[解题思路]

(1)腐生性微生物以富含有机物的非生命成分如落叶、动物毛发、动植物遗体为碳源,进行异养,同时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返还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基础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或光能)和碳素引入生态系统。

(3)当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时,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有机物合成减少。

要保证不减产,只有减少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消耗,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温室温度。

(4)当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时,光反应减弱,水的光解和ATP合成都减少。

(5)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同时受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当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时,室内二氧化碳量增加;

反之减少。

日落进入夜间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室内的二氧化碳量会逐渐增加,积累至清晨日出前含量最高。

[解答]

(1)分解者

(2)太阳能(或光能)(3)温度(4)②ATP(5)清晨日出前2.如图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特点是。

(2)夏收季节,农民常采用焚烧秸秆的方法来肥田,请说说其负面影响。

(3)秸秆中的能量是作物通过过程贮存起来的。

它最终来源于,燃烧后留下的灰成分是。

(4)秸秆可作为有机肥料,若用”N标记秸秆中含氮的有机物,则这些有机物经(生态系统的成分)的作用,再经作用形成15NO3-,最后15NO3-经进入根细胞,在植物体内经一系列的变化形成植物蛋白。

如果动物吃了该植物,则15N可在中发现。

A.唾液B.尿液C.汗液D.胆汁

(5)秸秆中含碳物质在好氧菌的作用下,生成,该物质有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6)若农田内有害虫发生,根据所学知识,采用何种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法来防治?

(7)日本科学家设法把固氮基因转移到水稻等粮食作物根部细胞内,通过指导合成固氮酶进而起到固氮作用。

请写出固氮基因的表达过程。

[解题思路]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的模式为材料,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碳元素、氮元素在植物、动物、微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环保问题、基因工程等内容,综合性很强,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在许多知识中的桥梁作用。

[解答]

(1)农作物(生产者)人的作用突出

(2)秸秆燃烧造成环境污染(如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

(3)光合作用太阳能无机盐(4)分解者分解硝化细菌的硝化主动运输ABC(5)二氧化碳(6)引入害虫天敌、激素防治、转基因培育抗害虫农作物等。

(7)

氮酶

规律总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都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如以光能进入植物体内有机物中成为稳定的化学能,进而再被同化为各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

而无机物如C02则由光合作用合成各种含碳有机物进而参与形成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

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综合问题二

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1.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进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出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水库淤泥真菌、细菌数量

年均1.93mg(干重)/L

年均1.02mg(干重)/L

1013~1015个/m2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

调查数据分析表明:

该水体具有一定的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测试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

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解题思路]浮游藻类是生产者,营养结构属于第一营养级,浮游藻类数量出水口比进水口少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动净化能力,即自动调节能力。

细菌、真菌等生物分解作用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再被浮游藻类利用;

水库淤泥中的细菌处在无氧环境中代谢类型只能是异养厌氧型。

水库被污染测定出水口及水库中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并不能说明问题,而测入水口的浮游藻类若与以前一致或减少可说明是游人的原因,否则便不是。

[解答]

(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3)分解作用异养厌氧型(4)入水口2.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情况,

请据图分析回答:

(1)碳元素除了以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外,还能以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2)在该生态系统中,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用做沼气发酵或培养食用菌,而不是采用焚烧的方法。

请你谈谈这样做有哪些意义?

(3)在沼气发酵中,进行着非常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

其异化作用方式有甲:

需氧型;

乙:

厌氧型;

丙:

兼性厌氧型三种类型。

图中1、2、3曲线分别表示上述三种类型的微生物在沼气池中数量的消长规律,请指出1、2、3曲线依次代表甲、乙、丙哪种微生物?

[解题思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沼气池中微生物的变化:

开始阶段是需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大量活动和繁殖,随着氧气的消耗,两种类型都下降,但兼性厌氧型微生物仍能生存,最后则是厌氧型微生物大量活动和繁殖。

[解答]

(1)化能合成作用

(2)①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②减少环境污染(3)1一乙;

2一丙;

3一甲

对于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热点问题,复习中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总的原则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注意用生态学的原理去分析掌握。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在某一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那么下列哪一项与之不符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的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在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各种群的年龄组成维持稳定。

2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特有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2.A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3桑基鱼塘是将稻田挖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A.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B.根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B解析:

建立生态系统的目的,主要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4如右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A、B、C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B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进行C过程的微生物,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共生的

C.A和C的活动可增加土壤肥力

D.B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

4.D解析:

B的活动是氮循环的一个环节,不会导致土壤氮素的丧失。

5某地区农民在冬季农田休耕期间常种植太阳麻、羽扇豆等豆科植物,其主要用意是

A.充分利用土地,作为蔬菜食用

B固定氮肥,增进土壤肥力

C.增加生物种类,以维持生态平衡

D.固定太阳能,以促进能量流动

5.B解析: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增进土壤能力。

6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

109kJ,d含1.3×

108kJ,则a至少约含4.5×

107kJ

6.B解析:

共含三条食物链,分别是c→d,c→e→a,c→b→a。

可看出C是生产者,含能量最多,个体数量一般也最多。

a的营养级最高,根据生物富集原理,在受到有机磷农药污染时,受害应最严重。

a至少所含能量为:

(5.8×

109—

iUYO

7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

若其他因素都一样,则

A.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B.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C.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相等

D.甲、乙两个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7.A解析:

因消费者级别不同,能量的损耗和散失不同,所以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8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和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数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使水稻产量增加,但容易形成抗药性强的螟虫种群

8.C解析:

第六年是由于喷洒农药而导致螟虫和青蛙的数量减少而水稻的数量增加。

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9.C解析:

从图中可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甲、乙、丙。

乙。

是初级消费者,乙z是次级消费者,乙。

的同化量越大,乙z得到的能量就越多。

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真菌是真核生物。

丁可代表C02,其含量增加将会导致温室效应。

10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

食物网见右图,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从A处获得能量,一定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正确的是

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

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

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

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

10.A解析:

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A--B的传递效率应最大,A_+C的传递效率也要最大,保证A被C摄食的数量相对少些,使B获得最多的能量。

11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错误的是

A.指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强

D.“生物圈Ⅱ号”实验室不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11.C解析:

要求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区分抵抗力与恢复力两者的关系。

12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这是因为:

(2)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

据图回答:

①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

②若初级消费者中,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

③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

(3)南方某地有一片热带雨林,最初碳积蓄量500吨/公顷,此时,总生产量每年为60吨/公顷,叶的呼吸量为25吨/公顷,生长量为5吨/公顷,枯死量为10吨/公顷。

已知总生产量一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则该地的净生产量是吨/公顷,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是吨/公顷。

①该林地因人为破坏,碳积蓄量逐年下降,降林地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经过估算,在开垦为农田的5年问,碳积蓄量每年减少20吨/公顷,5年后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后的60年内,碳积蓄量以每年5吨/公顷的量增加,60年后以每年2吨/公顷的量增加。

在下图中标出退耕还林后的160年内该林地的碳积蓄量的变化,从该图可读出,要恢复到该片雨林最初的碳积蓄量需要。

②通过本例,请从保护森林的意义及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12.

(1)夏季气温和光照都合适,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

冬季则光合作用减弱

(2)①F、G、H、I②E③减少(3)1520①110

②森林可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等。

而生物原始群落在调节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优于人工林。

从本例来看,一个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要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生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保护森林,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

考点小资料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以后开始的,因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

(2)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的变化情况是:

太阳能一生物体中的化学能一热能。

因此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

(3)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全部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总量。

(4)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时所同化的物质中含有的总能量。

(5)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原因是:

第一,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细胞呼吸产生的热能

而散失掉。

(6)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的原因是:

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第三,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够被分解者利用。

(7)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的含义是指:

“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