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91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一边倒”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新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三大政策。

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内容,故选C项。

4.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

“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

”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B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表明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

题目中主要阐述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无关,故C项错误;

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产物,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从“一边倒”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  )

A.外交方针发生改变

B.已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外交环境日益恶化

D.新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D项。

6.下表是1949~1953年与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A.新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的目标

C.新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A [表格中1949—195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说明了新外交的困境,而不能体现外交上的巨大成就,故A项正确,C项错误。

从表格中可看出,在1949—1951年,有20个国家与新建交,这说明美国完全孤立封锁的目标未能实现,故排除B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7.1950年,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内河,经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

C [题干材料禁止外轮驶入内河,反映了政府清除外国在华的特权,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C项。

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D项指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8.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D.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C [提取关键信息“求同存异”、“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判断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其余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项。

9.“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  )

84162170】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C [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C项正确;

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的是不结盟运动,故A项错误;

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是万隆会议的内容之一,故B项错误;

“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故D项错误。

1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 [“一边倒”是新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

在50年代积极发展与亚非拉之间的关系就是在帝国主义相互争夺殖民地的大背景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积极发展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中间地带”,故C项错误;

新成立初期就已经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1.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

84162171】

A.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交替上升

B.西方外交孤立和外交“一边倒”

C.国民经济建设国内外环境恶劣

D.中苏关系破裂和中美关系缓和

B [阅读示意图可知,1950~1955年中苏贸易额比重不断上升,而与西方贸易额比重却大幅度下降,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对的孤立封锁政策,倒向了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A项交替上升表述错误;

C项无法从题干信息中得出;

D项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12.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

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  )

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的外交空间

B.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抗美援朝提升了的国际地位

D.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A [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赞同,促使会议取得成功,故选A项。

“一边倒”是新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与题干时间要求不符,排除C项;

D项是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内容,排除。

13.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成立初期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在这两次会议上,(  )

A.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新型的区域合作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A [日内瓦会议是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都体现了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努力。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故A项正确;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错误;

推动新型的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而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举行的,故D项错误。

14.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A [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项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项错误;

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

15.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

封面左上角写着:

“TheChineseareComing”。

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B [关键信息是“1971年11月8日”,联系题干中“TheChineseareComing”,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故选B项;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排除A项;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C项;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是在1971年4月,排除D项。

16.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泽东嘱咐道:

“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

……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

”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

A.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

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反映了国际地位提高

D [由材料“1971年11月8日”“第三世界”等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该事件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是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选D项。

17.“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人民的人失败了,在要求恢复她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

”新能从“前门”走进联合国主要是因为取得了(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B.广大亚洲国家的支持

C.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支持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新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的结果,故A项与题意相符。

18.毛泽东说:

“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

”周恩来说:

“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

”二人话题的核心指(  )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

B.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C [根据材料信息“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可知,题意指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故选C项。

19.“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

”其主要原因是(  )

84162172】

A.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美国承认新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政策失败

D.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B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2月,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错误;

美国总统即将访华表明美国承认新的国际地位,这对于恢复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

美国承认孤立政策失败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0.从下面漫画(《阳奉阴违》)中读出的最主要信息是(  )

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

C.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原则

C [漫画内容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嘴上喊着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和坚持一个的原则,而实际上却干着对台军售的勾当,故选C项。

21.1972年初,尼克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71年年度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  )

A.支持重返联合国

B.打破中美之间的隔绝

C.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D.推动中日关系的缓和

B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遭到否决,故A项错误;

1971年尼克松同意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并委派基辛格秘密访华,打破了中美之间的隔绝,故B项正确;

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故C项错误;

中美关系的缓和,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缓和,但这并不是尼克松入选年度人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2.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

“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

”他旨在说明(  )

A.美国利用牵制苏联

B.苏联不关注中美关系

C.美国利用苏联打击

D.美国打压苏联以限制

A [题干材料中布热津斯基的意思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促成中苏竞争,以改善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局面,故选A项。

2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中日之间经济往来和民间交流一直存在,但政治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处于不正常的敌对状态。

影响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取消日本在华特权

B.日本追随美国

C.朝鲜问题

D.“文化大革命”

B [日本追随美国孤立是影响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24.下面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

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单位:

万美元)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A [从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在1972~1978年出现波折,这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有关,故A项正确;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从图示可以看出,双边贸易并没有始终保持增长,而是有波折,故B项错误;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而1977年的中美进出口总额比1976年低,故C项错误;

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而1972~1978年中美贸易出现过波动,故D项错误。

25.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

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

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国外交

D [材料中的两个史实都是关于以联合国为中心而开展的,故选D项。

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A项错误;

新时期我国外交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 “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

(10分)

(2)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二者是否矛盾,就这些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第

(1)问,注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角度分析。

(2)问,注意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考虑,也要注意这种意识形态外交的局限。

[答案] 

(1)①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

帝国主义敌视、封锁、包围;

苏联愿意跟建立外交关系。

②出于捍卫新的独立与主权的需要。

③是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革命。

④中苏同是人民民主或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2)不矛盾。

认识: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维护、捍卫新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就盲目地、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实质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和尼克松!

以1971年之前的眼光来看,这个二重奏似乎是十分奇异的。

·

在尼克松担任副总统的时候,美国曾三次用核武器威胁毛泽东的。

美国十多次阻止毛泽东的政府获得联合国的席位。

直到尼克松前一年夏天派基辛格到来之前……双方没有任何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

在1969年和1970年期间,报纸把尼克松称为“战争瘟神”,就好像这个尊称取代了“理查德·

米尔豪斯(尼克松)”一样。

然而,情况就是这样:

一位美国总统还没有访问过东京或莫斯科,就先访问了毛泽东的。

在逗留的8天是这位美国总统对任何外国所作的访问中时间最长的。

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跟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土地上进行谈判。

——[美]罗斯·

特里尔《毛泽东传》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前对的基本态度和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之旅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应如何认识尼克松的访华之旅。

[解析] 第

(1)问,基本态度可从“三次……威胁毛泽东的”和“十多次阻止”等信息判断;

表现联系军事和政治举措。

(2)问中的特点,可从访问顺序、访问时间和访问时两国关系的角度分析;

认识可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两国关系和此后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基本态度:

敌视。

表现:

军事上主张以核武器威胁;

政治上阻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拒绝同进行官方接触。

(2)特点:

先于访问日本和苏联;

逗留时间长;

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同跟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谈判。

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是美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权衡各种因素,做出的符合美国最高利益的明智之举;

尼克松的访华之旅,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缓和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打破了的外交僵局,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8.中日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

“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结成友好关系。

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

日本与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毛里和子《中日关系:

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

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

(8分)

[解析] 第

(1)问,可以从对日本、对、对国际三个方面来回答。

(2)问,注意其用语“遗憾”,没有深刻的反省和道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缓和了中日关系和远东地区的紧张局面;

日本的国家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建交,的外交局面进一步打开,国际影响扩大,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评析:

决议中没有“谢罪”“道歉”等字样,说明其没有认罪的诚意。

决议中使用“这类行为”和“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否认对外侵略的历史,表明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对历史进行歪曲和辩解;

这种态度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深深伤害了及其他亚洲受害国家人民的感情。

(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