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00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Word格式.docx

心理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

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

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课中的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3)师生关系不同

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虽然随着新型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的飞速发展,这一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应试教育中教师发展的职能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教育活动课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像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还似向导与游客的关系;

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持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

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4)评价的方法不同

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做客观定量评价。

心理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5)心理机制不同

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推理的过程,它着重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本质规律的把握。

心理教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

总之,心理教育活动谋与一般学科课程的不同:

一般学科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间接经验),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逻辑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程特征

1.计划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教育活动,就在于它的计划性,也就是说,它是依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辅导影响、进行心理训练,在活动一段后要做出相应地评价。

在这个意义上,其他的相关心理教育形式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

因为其他形式往往更具随机性,不甚系统,且不一定都有评价。

2.目的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有明确的预期目标的。

它侧重在学生良好自我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可以看出,这些目标都是发展的和预防性的目标。

3.经验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既重视种族经验,也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在课上,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经验。

同时,它还重在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经验分享便是学习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关于"

学科"

这一特征,之所以心理教育活动课提法不一,认识不一,说明心理教育活动课理论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它是一门新兴的、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门类,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

概念来界定它。

由于心理教育活动课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是一类边缘的宽泛意义上的"

(三)活动课特征

我国目前对活动课大致有两种取向:

一是取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活动课程。

美国学者R.S.蔡斯在其《课程设计:

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文中曾归纳了活动一经验课程的三个主要特征:

①课程的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②合作计划,即教师和学生一起确立追求的目标,规定查阅的资料,计划实施的活动,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等。

③把重点放在所学习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上。

二是取向于我国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1994年修订的活动类课程精神,认为活动课程"

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

心理教育活动课属于活动课范畴,它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

它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活动课特征、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

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能力的目的。

(四)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显特征

1.形式的活动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它不同于传授和说教。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他要考虑如何做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得以显现和培养,思维变得积极而活跃。

随着思维的活跃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也将得到协同的行动,尤其是与思维直接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技人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增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2.结构的开放性

构成心理活动课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不是封闭的,它集中体现在活动目标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开放五个方面。

①活动目标的开放:

活动的目标重在发展和预防。

它是一个方向目标,对每个学生而言不是整齐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因此,活动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多元的、开放的。

②活动内容的开放: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选取的是学生最关心的自身心理问题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来自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问题。

最终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活动的内容、创设的情境都是开放于社会的,同时又充分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

活动有时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活动结果呈现出开放性。

③活动时间的开放: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是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本身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④活动空间的开放:

它不拘泥于教室,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室、校园、公园、野外等社会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

即使是教室内的活动,也可以打破教室座位顺序,或没有固定的桌椅,围圈而座。

"

U"

型、"

V"

O"

型排列均可。

⑤师生关系的开放: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居高临下"

、"

专断"

独言"

,师生关系是彼此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式、开放型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互长的过程,不存在一方灌输给另一方的问题。

3.训练的系统性

这里所说的系统性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系统性。

学科课程的系统性指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训练的系统性表现为整体活动目标的系统性。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一样,因此每一阶段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要求一致但程度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的内容、形式、水平会逐步加深和提高。

就是同一年龄不同的内容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也呈现出活动之间的系统性。

4.学生的主体性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①能动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自己设计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感受所创设的活动环境的影响,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籍以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造。

②自主性:

学生活动中,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活动的态度。

教师予以宏观指导,学生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完善自己。

③创造性:

由于是活动,既"

活"

又"

动"

,在团体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意识、方法的涌现,使活动过程处于"

活'

的态势下,学生能够在"

接受和产生"

的思想碰撞中实现对自身的"

重组"

和"

刷新"

这四个方向特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构成了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显特征。

其中活动性是其他三性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性是最高特性,系统性是对活动性、开放性的进一步规范,主体性是活动性和开放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综合上述对心理教育活动课内涵的探讨,我们认为可以给心理教育活动课这样一个定义,即心理教育活动课(或称心理素质培养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

二、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及步骤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如下原则,即遵循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点,以趣味性、活动性为基本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蕴涵其中,使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趣味的训练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自我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是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适应今后发展了的社会环境。

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迅速发展变化,如果我们的眼光短浅,教育目标没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是根据当前社会、甚至是过去社会的需要来指定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因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选择有利于适应今后社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

2.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例如,要培养学生关心和爱他人的品质,从学前到高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阶段,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在水平上从低到高有所变化:

在学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

在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和集体观念;

在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以及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意识。

3.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教育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明确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

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

完善的自我"

道德高尚"

心理健康"

等作为人格教育的目标,而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遵纪守法等等。

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和评定方法来评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步骤

从整体上讲,心理教育活动课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化,从内容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学习、生活、适应社会三个方面着眼,按照每方面内容,又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由许多许多相对独立的活动组成,每个独立的活动即是教育活动课的最小单位。

例如: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升学,学习任务相对繁重,考试前的心理焦虑比较严重,他们需要在考试前接受有关的指导。

鉴于此,可设计"

调试考前心理与一个单元的活动,其目标为,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考试焦虑。

本单元设计了三个活动:

1)调整考试动机。

目标:

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考试动机,促使其将外部考试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②使学生学会调整考试的恰当动机水平。

2)合理控制考前情绪。

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考前的情绪。

②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考前情绪的方法。

3)要有良好的临场状态。

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应试策略与技巧水平。

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策略与技巧。

下面具体介绍一节活动课的设计步骤:

①确立主题及目标

按照本单元的目标,确立本节活动课的主题及具体明确的目标。

要求选鲜明、活泼、能够吸引学生关心的问题做主题。

目标要具体、明确。

目标越具体,实施中越好操作,越易于实现。

有些活动设计,目标定得高、空泛,教师在活动时不好把握,活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步骤易停留在表面,不能深人,难以收到实效。

②选择合适的活动模式

根据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模式,有时一节课是多种模式的交互运用。

要注意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光图表面热闹,要体现出各活动之间的层次递进性。

平行关系的活动易使活动浮于面上。

③列出活动的步骤

包括活动准备,活动的先后顺序,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说明提示等。

④选择相应的参考

实施一节活动课可能涉及到的心理教育原理、学生案例资料很多,仅靠心理辅导老师一人在课前去准备是不够的,因此,在设计时要把相关的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实施人参考使用。

三、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与内容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心理教育活动课(或称心理素质培养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

其总体目标是:

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

1.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

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学习正确归因;

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

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

学习描述自我感受;

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

以己为荣;

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

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

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

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

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

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

学会运用同情心;

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

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

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

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

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

不轻易责怪他人;

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

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

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

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

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

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

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

延迟满足;

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

了解别人的观点;

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

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

学会耐挫方法。

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

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

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我们把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大多处在6、7岁至11、12岁之间。

跟幼儿期和青春期的快速变化相比,此时儿童生理方面的发展显得年缓而稳固,身高体重稳步增长,各种组织和器官也进一步成熟,尤其是大脑重量逐步接近成人,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

伴随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心理有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注意的有意性进一步增长,注意品质明显提高;

感知觉的各个方面继续完善,观察力水平不断提高;

记忆的有意性、意义性和记忆策略都有明显发展;

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仍不够高。

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更加丰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体系等初步形成;

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化和深刻化,各成分均有明显发展;

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进一步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大多数学生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具体每个学生能否达到这种一般水平,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

发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通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每一位学生心理的最佳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

例如,有的学生身高、神经系统的发育均达到同年龄正常水平,但其智能却处在常态之下。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使得行动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偏离;

要么是情感的发展跟不上,使得知与行的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

要么是意志过程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与行的脱节。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如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得到发展,但却没有形成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志向。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

有些儿童在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其智力水平和某些特殊能力会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对常规教学条件和教育发展要求就会感到不适应、不满足。

相反,另一些人则由于自我发展和自我要求偏低,会感到外部要求过高。

针对以上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选择如下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1.智能和创造性:

(1)观察力。

(2)记忆力。

(3)思维能力。

(4)注意力。

(5)想象力。

(6)创造力。

2.自主坚强的意志特征

(1)自信心一一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坚信自己。

(2)目的选择性一-能够选定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3)独立性一一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帮助和支配。

(4)勇敢一一敢于挑战、不胆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动机强一一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6)坚持性一一做事彻底、有耐心。

3.爱的品格和社会适应性

(1)爱人-一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2)爱环境一-爱护环境卫生、热爱大自然、具有环保意识。

(3)爱集体和社会一-班级、学校、家乡、祖国。

(4)社会交往技能一-倾听、礼貌等等。

4.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特征

(l)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一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一一乐于和善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四、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与实施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心理活动课有三种基本的活动途径:

1.认知式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

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

反之,情况则相反。

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

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

联想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讨论一澄清式

专题讨论。

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

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

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

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

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六六讨论。

分组进行,每组6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情境分为氛围式情境和情节式情境两种类型。

(1)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

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

人际氛围是指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师生共同体验活动之乐趣,活动之收益。

(2)角色一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

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