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416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限高标识Word文档格式.docx

a:

5:

{i:

0;s:

10805:

"高考化学燃料电池练习及答案@#@高考化学燃料电池@#@ @#@@#@1.“直接煤燃料电池”能够将煤中的化学能高效、清洁地转化为电能,下图是用固体氧化物作“直接煤燃料电池”的电解质。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b为电池的负极@#@B.电池反应为:

@#@C+CO2=2CO@#@C.电子由电极a沿导线流向b@#@D.煤燃料电池比煤直接燃烧发电能量利用率低@#@2.如图所示是一种以液态肼(N2H4)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某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的新型燃料电池。

@#@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的工作温度高达700-900℃时,O2-可在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中自由移动,反应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池内的O2-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B.电池总反应为N2H4+2O2=2NO+2H2O@#@C.当甲电极上有lmolN2H4消耗时,乙电极上有22.4LO2参与反应@#@D.电池外电路的电子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3.硼化钒(VB2)-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力最高的电池,电池示意图如下。

@#@该电池工作时的反应为4VB2+11O2=4B2O3+2V2O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为电池负极@#@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升高@#@C.电池连续反应过程中,选择性透过膜采用阳离子选择性膜@#@D.VB2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VB2 @#@+22OH−-22e−=V2O5+2B2O3+11H2O@#@4.以NaBH4和H2O2作原料的燃料电池,可用作空军通信卫星。

@#@电池负极材料采用Pt/C,正极材料采用MnO2,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池放电时Na+从a极区移向b极区@#@B.电极b采用Pt/C,该极溶液的pH增大@#@C.该电池a极的反应为BH4-+8OH--8e-===BO2-+6H2O@#@D.电池总反应:

@#@BH4-+4H2O2===BO2-+6H2O@#@5.科学家设想以N2和H2为反应物,以溶有A的稀盐酸为电解质溶液,可制造出既能提供电能又能固氮的新型电池,其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电路中转移3mol电子时,有11.2LN2参加反应@#@B.A为NH4Cl@#@C.该电池外电路中的电流从a电极流向b电极@#@D.b电汲为负极@#@6.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2OH+O2=CH3COOH+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正极移动@#@B.若有0.4mol电子转移,则消耗2.24L氧气@#@C.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D.负极上的反应为:

@#@CH3CH2OH﹣4e﹣+H2O═CH3COOH+4H+@#@7.乙烯直接氧化法制乙醛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CH2=CH2+O2@#@2CH3CHO。

@#@现有人将该反应设计成如图所示的燃料电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A.a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电子移动方向:

@#@电极a→磷酸溶液→电极b@#@C.放电时,电路中每转移0.4mol电子,溶液中就有0.4molH+向负极迁移@#@D.该电池负极反应式为CH2=CH2+H2O-2eˉ=CH3CHO+2H+@#@8.氢氧燃料电池已用于航天飞机,以30%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这种电池在使用时的电极反应如下:

@#@2H2+4OH--4e-=4H2O,O2+2H2O+4e-=4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可达100%@#@B.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贮存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C.供电时的总反应为:

@#@2H2+O2=2H2O,产物为无污染的水,属于环境友好电池@#@D.氧气在正极反生还原反应@#@9.一种新型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重整中CH4+H2O=3H2+CO,1molCH4参加反应转移2mol电子@#@B.电极A上H2参与的电极反应为:

@#@H2+2OH--2e-=2H2O@#@C.电池工作时,CO32-向电极B移动@#@D.电极B上的电极反应:

@#@O2+2CO2+4e-=2CO32-@#@10.《Nature》期刊曾报道一例CH3OH-O2原电池,其工作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电极A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电解质溶液中H+由A极流向B极@#@C.电极B @#@的电极反应为:

@#@ @#@O2+2e-+H+=HO2-@#@D.外电路中通过6mol电子,生成CO2的体积为22.4L@#@11.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olenCathomaleFuelCell)简称MCFC,具有高发电效率。

@#@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M为负极,K+、Na+移向M@#@B.电池工作时,熔融盐中CO32-物质的量增大@#@C.A为CO2,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O2+4e-+2CO2=2CO32-@#@D.若用MCFC给铅蓄电池充电,电极N接Pb极@#@12.下图是某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气体2是氧气@#@B.C1极为电源负极@#@C.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H+@#@D.装置中能量转化形式有:

@#@化学能→电能、电能→光能@#@13.液体燃料电池相对于气体燃料电池具有体积小,无需气体存储装置等优点。

@#@一种以肼(N2H4)为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

@#@该电池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H2SO4作为电解质。

@#@下列关于该燃料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电流从左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右侧电极@#@B.该燃料电池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N2H4-4e-@#@N2↑+4H+@#@C.利用该燃料电池工业上可以电解熔融MgCl2制备Mg@#@D.该燃料电池持续放电时,右侧电池区中因电极反应消耗H+,故c(H+)逐渐减小@#@14.已知:

@#@2H2S(g)+O2(g)=S2(s)+2H2O(l)△H=-632kJ•mol-1,如图为质子膜H2S燃料电池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H2S-2e-=S+2H+@#@B.电池工作时,电流从电极b经过负载流向电极a@#@C.电路中每流过1mol电子,电池内部释放158kJ的热能@#@D.每11.2LH2S参与反应,有1molH+经固体电解质膜进入正极区@#@15.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燃料电解池中,以H2—CO混合气体为燃料,基本原理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Y极是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H2-2eˉ+O2ˉ=H2OCO-2eˉ+O2ˉ=CO2@#@C.总反应可表示为:

@#@H2+CO+O2=H2O+CO2@#@D.同温同压下两极消耗的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1@#@16.二甲醚(CH3OCH3)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装置能实现化学能100%转化为电能@#@B.电子移动方向为:

@#@a极→b极→质子交换膜→a极@#@C.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OCH3+3H2O=2CO2+12e-+12H+@#@D.当b电极消耗22.4LO2时,质子交換膜有4moIH+通过@#@17.某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以Li2CO3 @#@和K2CO3 @#@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CO32-向正极移动@#@C.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此电池在常温下也能工作@#@18.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燃料电池中,以H2-CO @#@混合气体为燃料,基本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极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2e-===H2O、CO+O2--2e-===CO2@#@C.Y极每消耗16gO2,电路中有2mol电子通过@#@D.同温同压下两极消耗的气体体积之比是1:

@#@1@#@19.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电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b极反应是O2+2H2O-4e-=4OH-@#@C.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D.使用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减小@#@20.甲醇-空气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高效能、轻污染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该燃料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

@#@2CH3OH(l)+3O2(g)→2CO2(g)+4H2O(l),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C.b口通入的气体为O2@#@D.用该电池进行电解水,当电路中转移0.2NA个电子时,生成2.24L氢气@#@21.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环保型碱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

@#@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

@#@下列关于该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N2H4+4OH--4e-=4H2O+N2↑@#@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O2+4H++4e-=2H2O@#@C.溶液中阴离子向正极移动@#@D.放电后电解质溶液的碱性增强@#@22.燃料电池型呼气酒精测试仪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抗干扰性好等优点,是专门为警察设计的一款执法的检测工具,如图所示是一种酸性燃料电池酒精检测仪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CH3CH2OH-4e-+H2O=CH3COOH+4H+@#@B.当电路中有0.4mol电子转移时,消耗3.2gO2@#@C.电池工作时H+从右向左通过质子交换膜@#@D.微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大小可计算出被测气体中酒精的含量@#@23.酒精检测仪可帮助执法交警测试驾驶员饮酒的多少,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

@#@反应原理为:

@#@CH3CH2OH+O2=CH3COOH+H2O,被测者呼出气体中所含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其酒精含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O2+2H2O+4e-=4OH-@#@B.电解质溶液中的H+移向b电极@#@C.若有0.4mol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2.24L氧气@#@D.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越高,微处理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24.某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以Li2CO3、K2CO3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时,该电池工作原理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B.CO32-向正极移动@#@C.此电池在常温时也能工作D.a为CH4,b为CO2@#@25.新型NaBH4/H2O2燃料电池(DBFC)的结构如图所示,该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NaBH4+4H2O2=NaBO2+6H2O,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纳米MnO2层的作用是提高原电池的工作效率@#@B.放电过程中,Na+从B极区移向A极区@#@C.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BH4+8OH--8e一=BO2-+6H2O@#@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L1mol/LH2O2溶液,理论上流过电路中的电子为2mol@#@ @#@@#@1.C@#@2.A@#@3.D@#@4.B@#@5.A@#@6.B@#@7.D@#@8.A@#@9.D@#@10.D@#@11.C@#@12.C@#@13.C@#@14.B@#@15.D@#@16.C@#@17.A@#@18.D@#@19.B@#@20.B@#@21.A@#@22.C@#@23.A@#@24.A@#@25.B@#@";i:

1;s:

30249:

"第2章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教学目的@#@主要是希望学习者掌握公共经济学研究什么?

@#@为什么存在公共经济问题,公共经济问题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按产品的社会性质分类可分为哪几类产品,它们的生产主体应该是谁?

@#@市场失灵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又有哪些?

@#@公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掌握这样几个问题:

@#@按社会性质的产品分类;@#@不同产品的生产主体是谁?

@#@是否可以交叉生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及其分析工具;@#@外部效应问题;@#@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混合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公共部门的职能及其区分;@#@公有企业为什么是低效率的?

@#@@#@学习方法@#@本章学习关键是搞清楚产品按社会性质分类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混合产品),了解这三种产品的特征与内容,掌握它们各自的生产主体;@#@在此基础上对市场失灵的相关问题要搞清楚,论市场失灵主要是为了说明传统的市场经济机制与制度有问题,所以才有混合经济形式,讲混合经济就是说明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是吸收进行的,是后来扩大的,表明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为后来种种政府行为的发展变化打下了伏笔。

@#@@#@ @#@@#@内容要点@#@本章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公共经济问题、市场失灵问题等,说明了混合经济的产生与现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作了介绍,并对公共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职能划分、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作了分析。

@#@@#@ @#@@#@第二章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第一节公共经济学理论@#@一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经济问题@#@市场经济中有许许多多的公共经济问题。

@#@可以说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样纯粹的企业问题中也有公共经济问题,也需要按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去处理。

@#@但突出的问题依然是下面几个问题:

@#@@#@三、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福利损耗@#@我们继续以大桥为例来说明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福利损耗。

@#@如3-1图:

@#@@#@图3-1@#@上图3-1中DD为需求曲线,QL为大桥临界的通过能力,即过了这点就会产生拥挤,如图中的Qc,为现在大桥实际的需求状况。

@#@从图可看出,如果桥的使用没有产生拥挤,这时在由政府生产这座大桥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

@#@

(1)当过桥的人数少于QL时,由于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从而价格也为零,因此可以选择免费过桥的做法来增加社会福利,使所有想要过桥的人都能通过,

(2)然而当过桥的人数大于QL时,政府则应选择过桥收费的办法以防止出现过桥拥挤现象,这是因为在过桥人数达到QC,如果采取免费过桥的办法,需求曲线就会与横轴平行而使需求趋于无穷大。

@#@当政府采取后一种收费做法时,其收费T(Toll)应等于生产这座桥的边际成本(MC),这样可能使社会福利的损耗减少,但桥的使用效率提高,达到最佳的效果。

@#@过桥人数降为QG,MC-QG-QL部分为政府收费时的福利损耗,意味着从QG-QC间的消费者无法享受过桥的需求。

@#@@#@前一种情况使整个POQL内的部分都成为消费者剩余,成为社会成员的福利;@#@也就达到了消费的福利最大值。

@#@@#@而当未产生拥挤的桥梁交给厂商来生产时,厂商的投资必要遵循MC=MR的原则。

@#@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低于消费者的需求曲线DD,按市场化动作原则厂商的收费价格为P1,而这时按此付费只有QP数量的消费者才能通过付费消费,有QP-QL部分消费者无法通过付费过桥。

@#@@#@下面的另一种情况是,本身已经产生了拥挤的桥梁如何生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产生消费竞争,但没有排它的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问题,我们认为这种产品本应交由厂商生产,并按市场化原则收费,如图3-2的情况,厂商收费应为OP1,而OT间的费用由消费者自己支付,谁享受谁付费,TP1间的费用支出部分即T1由政府进行补助,以减少准公共产品纯粹由私人厂商生产和供应而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损耗P1TMCA部分。

@#@这样做即可提高桥的使用效率,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消费。

@#@@#@政府在实行补贴的过程中,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以防厂商虚列成本,随意扩大盈利的情况产生。

@#@@#@图3-2@#@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用同样的过程来求整体社会的边际效用,则可以作出DD线。

@#@即整个社会的需求曲线。

@#@社会的需求曲线与社会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决定公共产品的最终供给量,如图3-3。

@#@@#@图3-3@#@在上图中,DD为社会需求曲线,MC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它们相交于E,决定了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为OQ0。

@#@这是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最大的社会剩余。

@#@@#@如果社会的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公共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增加会使社会剩余增加;@#@反之,如果社会的边际效用小于边际成本,公共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减少会使社会剩余增加。

@#@在社会的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使社会剩余最大。

@#@@#@ @#@@#@1、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矿产、森林、水源、甚至空气环境都具有稀缺性,对这些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这类称缺资源的生产经营权一般只能控制在政府手中,如果这类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允许厂商经营,也必须由政府加以管制,但大多的解决办法就是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使其成为公有企业。

@#@市场缺少竞争的一般原因是规模效应或范围效应的存在,即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生产水平(产出)的提高而减少。

@#@例如,供水系统的主要成本是铺设管道,一旦管道铺好,每多供应一个用户所增加的成本几乎为零。

@#@如果再铺一条一模一样的管道来为另一些用户服务,显然是不经济的。

@#@这类行业必须实行垄断经营。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不能要求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要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因为在这类行业中,边际成本总是小于平均成本的,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厂商便要亏损。

@#@如图2-1之Q1。

@#@图2-1自然垄断及其相关政策@#@ @#@@#@ @#@@#@Q1:

@#@最优政策:

@#@价格(P)=边际成本(MC)@#@政府补贴AB单位价差@#@AB=平均成本(AC)-边际成本(MC)@#@Q2:

@#@次优政策:

@#@价格(P)=平均成本(AC)@#@Q3:

@#@垄断经营、边际收益(MR)=价格(P)=平均成本(AC)政府不予补贴@#@ @#@@#@解决的办法,一是政府通过提供补贴来保证这一行业的继续运营,同时维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补贴差额为AB。

@#@这种政策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是最优的(不考虑补贴的经费来源-税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情形),如图之Q1。

@#@二是政府让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但限制其价格,使其经济利润为零,此时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如图之Q2。

@#@这种政策被称为次优的。

@#@这样如教育问题、国防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矿产资源问题等等都能产生出自然垄断的问题,自然垄断的存在是我们建立公共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前提。

@#@@#@2、外部效应与交易费用@#@外部效应的存在则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又一个主要的公共经济问题。

@#@萨缪尔森曾以灯塔为例说明外部效应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收费困难是这类产品要有由政府提供的又一前提。

@#@萨缪尔森认为"@#@公有或社会物品的利益和纯粹私有物品的利益不同,它对许多人起着外部消费的影响。

@#@"@#@"@#@考察上面提到的为了警告礁石而设置的灯塔。

@#@它的光亮有助于整个看到它的人。

@#@企业家不会为了赢利而建造它,因为要向使用者收费会引起很大的困难。

@#@这肯定是政府要做的一种事业"@#@。

@#@但萨氏在其脚注中进一步说明,即使不存在收费困难,从社会最优利用角度出发,类似灯塔这类物品也应由社会提供。

@#@@#@当然从争论问题的角度看,一些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公共产品"@#@的收费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科斯在《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对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进行了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证明,灯塔的私人经营是可行的,从穆勒到萨缪尔森以来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或私营灯塔因无从收费而无利可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科斯发现,在1610年至1675年之间,拥有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的领港公会连一个新灯塔都没有建造,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

@#@到187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

@#@此后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到1842年以后,英国灯塔才全部公营。

@#@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政府的解释是私人收费过高。

@#@由此看来,对于灯塔这样纯公共产品"@#@,公营的原因并不是"@#@外部效应性"@#@无法克服,而是为了限制垄断。

@#@张五常指出,科斯这个灯塔的例子中克服"@#@搭便车"@#@的收费困难的根本措施在于:

@#@政府给予私营灯塔一个类似于专卖权的特权。

@#@这种特权或专卖权意味着每一艘船只使用灯塔都必须交付费用。

@#@这种专卖权实际上是界定产权,并由政府从法律上加以保护。

@#@这进一步证明了"@#@科斯定理"@#@在公共品上的正确性: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外部效应是可以克服的;@#@产权安排也并不一定要求公有化。

@#@@#@"@#@科斯定理"@#@所建的通过产权安排将外部效应"@#@内生化"@#@的方法并不完全可行。

@#@施蒂格里兹便指出了三个方面的阻碍:

@#@@#@第一,对于纯公共产品,产权划分难以进行,不存在谈判的方式解决外部效应问题。

@#@这一方面是由于排斥任何人从公共品中获利的费用极大;@#@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达成有效率的协议。

@#@实际上,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没有第三方的干预(法律),私人协议也难以达到最佳效率。

@#@@#@第二,私人解决的交易费用极高。

@#@施蒂格里兹认为,政府可以明确地看作是众人建立的、能够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的义务机构。

@#@@#@第三,一系列产权的建立会导致低效率。

@#@科斯定理的实质是排斥政府干预,但事实上明晰产权还是需要有政府的介入。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公众所必须使用,且社会每一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个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作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

@#@即所有权上(受益)的非排它性和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

@#@@#@所谓非排它性是指这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无法排除不支付价格人的消费。

@#@如海上建一航标灯、街上建一排路灯,建立起来以后就难以排除其他消费者的免费消费。

@#@@#@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首先:

@#@公共产品在技术上就不易于排斥众多的受益者。

@#@比如灯塔你很难做到对不同受益人的不同技术处理。

@#@熟人或支付价格的船来了就开灯,否则就不开,若想这样在技术上很难做到我们说它在技术上难以排它。

@#@@#@其次,即使存在技术上的排它性,但排它成本非常昂贵,一般不会轻易采取排它手段。

@#@如果排除不支付价格的人使用灯塔,就需要设专人看管灯塔,查收支付费用的情况,甚至设置围障,招人卖票收费,验票检票等。

@#@但这样的结果是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而不愿排它。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这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不会削弱现有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是指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为零。

@#@其结果就是增加多少个消费者一般都不影响其他人消费。

@#@用经济学的语言讲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所要支付的消费成本不变。

@#@生产者一般不要因为消费者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支出。

@#@@#@当然这是从指流动消费的增量来讲的,而不是指瞬时消费的总量。

@#@什么是流动消费的增量呢?

@#@主要是指动态的接踵消费而言的,一个过去一个接踵消费。

@#@如果是瞬时消费增量的边际增加,就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产生"@#@拥挤"@#@。

@#@如灯塔、路灯都是这样,你一个一个地过去、一条船一条船地过去对路灯与灯塔的使用,大家互不影响,不增加边际消费成本。

@#@如果大家一起消费,消费者又不断增加,那么肯定会对其他人的消费产生影响,要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会增加边际消费."@#@拥挤"@#@,不影响自己的消费,也不会主动向生产者"@#@行贿"@#@--支付使用价格。

@#@所以公共产品作为非拥挤产品,在不拥挤的情况下使用存在着上述两个特点。

@#@@#@2、私人产品@#@私人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是具有产权明确而又可分割的特性。

@#@它与公共产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私人产品的两个特征正好与公共产品相反。

@#@表现在:

@#@@#@一是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即能够在财产权上明确这一产品只属于我而不属于他人,具有产权上的可分割性。

@#@@#@二是消费上具有的竞争性,即该产品不能公共消费,某个社会成员消费它以后其他人就难以消费。

@#@@#@私人产品的第一个性质,保证了私人产品所有者有权对使用该产品的人索取价格,要求有偿使用。

@#@私人产品的第二个性质,保证了私人产品所有者可以单个地向该产品使用者索取价格,得到投入的回报。

@#@相对于公共产品的第二个性质而言,私人产品边际消费的增加,会增加它的生产成本,就需向每一个增加的消费者收费费用。

@#@@#@3、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我们在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进行分类时发现:

@#@@#@

(1)有的产品往往是既具有非排它性,但又有竞争性;@#@@#@

(2)有的产品是既有非竞争性,但又有排它性。

@#@火车、桥梁以及没有座满的足球场、电影院。

@#@@#@它们并是单一地用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性质可以说明的,我们称这类产品为准公共产品。

@#@有非排它性,但具竞争性的如草原、湖泊、河流、甚至海洋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一个消费者要进入草原、湖泊、河流、甚至海洋消费比较容易,包括生产性消费。

@#@但当这个消费者进入这块草原、湖泊、河流、甚至海洋消费后,他就与其他消费者产生了竞争,会影响其它消费者的消费。

@#@使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增加而收益下降。

@#@具有非竞争性而容易排它的产品如不拥挤的火车、桥梁没有座满的足球场电影院等。

@#@在这些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多一个消费者往往不会引起边际消费成本的提高,也不影响其它消费者的消费。

@#@但这种产品的消费比较容易产生排它性,如给火车设一个门,桥梁设一个收费站,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困难,人们要想无偿消费就不容易了。

@#@体现了它的排它性。

@#@@#@4、不同性质产品的判断及行为主体@#@

(1)公共产品性质的判断@#@要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属于公共产品,首先要看这个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有非竞争性,则再进一步分析,它是否具有非排它性。

@#@@#@要是这个产品两个性质都具备的话,就可肯定这个产品已属于公共产品。

@#@如果这一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应由政府的公共部门来提供。

@#@其次,如果这个产品既不具备非竞争性也不具备非排他性,那么这个产品就是纯粹的私人产品,一般应有私人部门来生产。

@#@再次,如果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但从技术上看它能排他,排它成本又不是很高,或者具有非排它性,但具竞争性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一般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国家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让私人部门来生产,由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贴。

@#@@#@我们判断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是从产品的物化性质或使用价值来进行的,而是根据产品的社会性质来决定。

@#@从产品的社会性质看,物化性质或使用价值相同的产品可能既是公共产品,又是私人产品,如同样是路灯,有于处在马路上与宅院中的位置不同,其性质也就不同;@#@有的产品会因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上曾经是私人产品的,今天就可能成为公共产品了。

@#@如图书馆有小到大的变化就有这一痕迹;@#@有的产品今天是公共产品,明天可能因技术上的可分性(技术进步以后)而变成私人产品了。

@#@@#@

(2)政府生产公共产品的条件@#@政府能否生产私人产品,我们说人们不能绝对地否定政府在私人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政府在两个目的的支配下,不仅应该而且必须生产私人产品,一个目的是为了限制该产品的使用量,使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资源的稀缺性表明需要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私人部门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掠夺式地使用稀缺资源,造成部分资源枯竭。

@#@一个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应该介入到私人产品的生产中来。

@#@政府只要是出于这两个目的是可以生产私人产品的。

@#@@#@从总体来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需要解决委托代理的利益机制与委托代理的成本问题,如果能将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政府生产私人产品的绩效或许会更高一些,原因在于现代社会运用政府作用已必不可少了,经济活动中尤其如此。

@#@而政府利用政府的成本应该是最低的。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必须从私人产品生产中退出,专一于公共产品生产,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因为一部分特大型企业由私人经营的成本己经非常之高,全球化、国际化的出现私人厂商的能力难以应付多方面的支出,其经营成本与政府经营比较而言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国际间的外交正是政府的职能优势,集约化处理还能降低国家经营企业的成本。

@#@@#@政府能否解决委托代理的利益机制是能否搞活国有在业的焦点,有人认为私人厂商的经营目标与行为是统一的,利益关系也是一致的,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所以他们会在市场经济条仲下追求高收益,冒高风险。

@#@而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因资本是受人之托,利益高低与个人往往没有必然联系,恰恰经营不好,企业遇到风险时自己的位子与面子就都没有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个是国有企业能否解决委托代理的问题,我们知道实行委托代理机制是今天企业制度的主要运行模式,本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什么性质、什么规模、什么程度的企业一定要实行委托代理机制。

@#@另一个是企业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问题,所有制形式有什么决定的、它的重要性如何、所有制形式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在讨论之中,尚不能说有明确的答案。

@#@但实行委托代理的经营制度已是全球化的趋势了。

@#@@#@5、行为主体的错位及其后果@#@虽然我们认为政府并不是绝对不能生产私人产品,厂商也并非不会生产公共产品(这一点后面我们有所分析),但一般而言,政府生产私人产品存在委托代理的风险,难以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问题、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分离问题、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分离问题等;@#@@#@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存在收费困难,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的问题等,如果要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为此往往要寻求政策保护,获得准政府的地位,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那样又会危及到其它部门的利益、甚至是生存与发展。

@#@@#@企业行为政府化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企业在竞争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政府行为。

@#@一些企业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般情况下它们以市场行为对付竞争者和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在此法难以成功时,它们通过其地位和关系以高一级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保护其利益,例如某些特殊行业和能源企业等等。

@#@二是企业本身拥有许多政府职能。

@#@企业办社会只是一个方面,有些企业在一些地方占有很大的地盘,它们甚至在地方上扮演着一个行政区的角色,例如某些矿山、水利建设企业等等。

@#@这些企业内设有公安、检察、法院、交通、消防等政府的管理部门,还有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等文化福利设施。

@#@@#@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如下问题:

@#@@#@

(1)企业之间竞争不平等。

@#@这一点非常明显。

@#@以政府行为干预企业间的正常竞争,一方面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另一方面造成了事实上的企业等级,如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甚至某某领导的企业、平民企业等等,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矛盾,甚至敌视和相互拆台。

@#@@#@

(2)复杂化了企业、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有些中央企业或说不清所属关系的国字号的大企业,在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矛盾中,利用中央或上级政府或某领导向下面施加压力,造成地方上的强烈不满以及由此引发中央、地方、企业间的矛盾。

@#@例如,有的大企业卡地方的脖子,或地方卡大企业的脖子,有的地方老百姓拆大企业的铁路,地方上对大企业断水、断电等现象不时发生。

@#@@#@(3)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企业行为的政府化,在某些地方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例如,一些企业的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有时由于地方、企业的矛盾,不能按照最有效的方式配置资源等。

@#@有的大企业直接归中央各部领导,地方政府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再开办隶属省、市、县政府的同类企业,造成资源、人力、财物的浪费。

@#@我们以公路为例,公路作为公共产品,交给厂商或按厂商行为办事的地方,如有的地方实行"@#@四自"@#@方式修筑公路(自筹资金、自行还贷、自主收费、盈利归己),虽说从解决公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看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出于自行还贷的压力,公路建设的投资人越多,公路收费站点也越多,它不仅增加了用车者的负担,而且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不能发展对橡胶工业、机械工业的负面影响极大,对就业也有不利影响。

@#@@#@而从根本上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可能造成的是效率的损耗,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可能造成的是福利的损耗,随着程度加深任何一种错位都会有效率与福利两方面的损耗。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造,不仅要注意"@#@政企分开"@#@,而且更应注重隐蔽性更强且根深蒂固的、在国有企业改造后还会长期存在的"@#@企业行为政府化"@#@问题,真正做到"@#@企政分开"@#@。

@#@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还在于理顺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 @#@@#@第二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一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1、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方式@#@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如何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到社会迫切需要的众多领域,众多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以实现最佳的资源使用效率。

@#@发展到今天,任何社会不管其性质如何,从生产活动的宏观过程看,都存在着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的矛盾,所以,在资源的配置中也就面临着对: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选择。

@#@@#@

(1)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的四种方式。

@#@@#@从历史过程考察:

@#@资源配置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种方式是"@#@习惯"@#@。

@#@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并受到了人们普遍遵守的惯例。

@#@一旦形成,它的遵守与否就会受到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制约。

@#@但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具有盲目性,僵化和狭隘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遭到淘汰。

@#@@#@再一种方式是"@#@命令"@#@。

@#@命令是借助于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强制别人执行的决策过程,用命令方式来配置资源一般是因为:

@#@对决策的执行者缺乏信心;@#@出现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强化权力的垄断地位等。

@#@用命令配置资源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严重的短缺经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为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采用命令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使用效率。

@#@但命令经济所造成的瞎指挥,盲目性,长官意志等是它的副作用。

@#@@#@另一种方式是"@#@市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机制来决定,消费者、生产者和拥有充分的自由择选权,他们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分散地、个别地进行决策,并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达到他们的目的,调整他们的行为。

@#@@#@还有一种方式是"@#@计划"@#@,运用计划配置资源主要是因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而经济活动的信息量又极不稳定,极易造成经济活动的非均衡状态,单个生产者往往难以控制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由政府作出统一的计划,可以起到调控经济起落波动的作用。

@#@从现代经济活动看,虽然不能说按习惯与按命令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完全消失了,但它们的存在已不再是主要的配置方式。

@#@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市场"@#@与"@#@计划"@#@两种,并且也已形成了相应的运行机制。

@#@@#@

(2)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与"@#@市场"@#@都不是哪一个社会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的计划,是指一种事先安排,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计划的水平和结果,反映了人类自觉、能动地改造与协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经济活动中的计划,是指人们侧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安排,一个合理的计划需要符合组织和协调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

@#@@#@计划有宏微观之分,宏观计划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对经济资源配置的调控所作出的事先安排,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

@#@微观计划则表现为生产单位组织生产所作出的安排,目的是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取得良好的收益。

@#@所以说计划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

@#@无论何种社会制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协作关系的紧密、复杂,为了使经济发展能有序地进行,都需要通过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经济活动。

@#@很明显,计划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

@#@尽管计划的水平和程度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如何制定和实施计划都应服从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

@#@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都会有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商品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

@#@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形式与作用方式是不断延伸的。

@#@市场存在的条件也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分工状况,另外还取决于社会独立经济单位的利益关系的实现形式。

@#@在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消除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利益差别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实现,需要进行等价交换,以物";i:

2;s:

21840: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出题人:

@#@王芳美@#@本试卷设试卷I、II卷和答题卡纸三部分,试卷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友谊(yì@#@)瞭望(liá@#@o)渐染(jiān)束之高阁(sù@#@)@#@B.悄然(qiǎo)肄业(yì@#@)着装(zhá@#@o)溘然长逝(kē)@#@C.愤懑(mè@#@n)炽热(chì@#@)蜷缩(quá@#@n)涸辙之鲋(hé@#@)@#@D.粗犷(kuà@#@ng)勖勉(xù@#@)委靡(mí@#@)混水摸鱼(hú@#@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斓销声匿迹   慷概怨天犹人@#@B.提携雷厉风行   商榷横槊赋诗@#@C.赎罪义愤填赝    谛造无动于衷@#@D.暇迩终南捷径聘请责无旁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一场大雪覆盖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百余架次航班受阻,数千名乘客_____机场。

@#@@#@②《论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早已_____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人们的心理习惯中。

@#@@#@③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_____全球变暖的速度。

@#@@#@A.滞压渗入延缓B.滞留渗入延迟@#@C.滞压渗透延迟D.滞留渗透延缓@#@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下某些领导往往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可他们一登上官位,就在贪欲的驱使下把自己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B.去年元月一日,京城市民盼望已久的前门铛铛车首日开通,前来乘坐的市民不绝如缕,纷纷体验其中的快乐。

@#@@#@C.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某些一线城市一直是国际品牌角逐的主战场,许多厂商在这个市场里叱咤风云。

@#@@#@D.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批评,坐享祖辈、父辈成果的富二代置若罔闻,把那些批评全都当作耳边风,不予理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成为影响国际制造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崭新形象。

@#@@#@B.中国首座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该馆收藏了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种文物。

@#@@#@C.积极健康的文化能否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否对公众产生有益影响,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开展文化创新。

@#@@#@D.社保的全国一统,必将促进中国式“养儿防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也会为普通百姓安度晚年提供基本的保障。

@#@@#@6、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7、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人格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A.⑤③①②④⑥B.①④③②⑤⑥C.①④⑥②③⑤D.⑤②③⑥①④@#@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B.这才叫做“试着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

@#@还是种红薯?

@#@到底种什么?

@#@与会者议论纷纷。

@#@@#@D.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

@#@你。

@#@”@#@9.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楚辞体”又称“骚体”,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雨巷》描绘了梅雨时节的江南小巷,通过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一个凄婉迷茫的意境。

@#@作者戴望舒因此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D.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塑造了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0—14题。

@#@(15分,每小题3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0.这几句诗采用的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C.铺陈和排比D.赋、比、兴@#@11.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

@#@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A.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来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临别时精心修饰,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

@#@@#@12.“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对这句话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下堂别姑,泪落不止,和小姑叙旧,望小姑在阿母面前美言几句。

@#@@#@B.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这么快。

@#@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过得快。

@#@@#@C.这几句话客观地叙述了兰芝眼看着小姑长大成人的事实。

@#@@#@D.和小姑叙旧,希望小姑能帮助她和焦仲卿维持坚贞的爱情。

@#@@#@13.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14.选择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A.烟笼寒水月笼沙B.秦时明月汉时关@#@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第II卷(共108分)@#@三、默写。

@#@(共10分,每空1分)@#@15.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16.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17.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18.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19.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

@#@20.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

@#@@#@2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23.乃前为歌曰:

@#@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共13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4分)@#@

(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

@#@@#@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

@#@@#@26、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

(二)、语段阅读(共12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7、第一段中划线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3分)@#@@#@28、第二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

@#@(1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分)@#@@#@29、前两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段抒发的情感与前两段有什么不同?

@#@(4分)@#@@#@30、第二段共六句话,对它们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2分)@#@A、①②③用了动态静写的方法,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

@#@@#@B、④以抒情的插笔,用对比手法,将朗月和淡月进行比较,指出美是多种情态的,这是一种朦胧之美。

@#@@#@C、⑤写月光下的树影,有灌木丛落下的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表现了各自鲜明的形象。

@#@@#@D、⑥句从浓淡、明暗、疏密的配合上,写出了和谐美妙的荷塘月色。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31—33题(13分)。

@#@@#@坐对一山青(有删改)@#@朱星鹤@#@我的窗是一幅画,窗外的绿树青峦,白云蓝天,便是画中的风景,掀开窗帘,就像是撕开蒙着画布的纸,窗外的美景一跃入眼,也把愉悦注满一心。

@#@@#@当初决心搬来这里住,就因为看中了窗外那一带青山,山不高,却起伏绵亘,把绿意铺陈一地。

@#@一住一千多个日子,朝夕相对。

@#@虽说岁月嬗变,斗换星移,多少快乐忧愁,俱已消逝,只留下回忆和惆怅,但青山依旧在,而且生意盎然。

@#@在时间的长流里,春会老,花会残,只有山以不变之姿,恒久地就坐在那里,以哲人的慧眼,看尽人世沧桑。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接踵而至,当我心绪不宁时,窗外青山便是我最好的安慰,举目遥望,无言相对,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

@#@于是,心境恢复了澄明,我仍拥有一片宁静平和。

@#@@#@山中的雨,像个啜泣的少妇,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把那份凄楚挂满一山千树。

@#@我喜欢看雨中的山,看它的静默,看它的隐忍,看烟笼雨罩中那蒙蒙的姿态,有时密密的雨如丝如缕把山岭裹进一片灰暗中,任你搜集寻觅,也只能望见若隐若现、若远若近的山影,的确是“山在虚无缥缈间”。

@#@@#@晴天是另一种神貌,尤其是雨后青山,晶莹翠绿,冰清玉洁。

@#@白云自天外飞来,绕着群山飞舞,而山,依然以无言的晴朗,把笑脸迎向坐在窗前的我。

@#@一抬头,我便窥见云的飘逸和洒脱,承接山的明朗与沉静。

@#@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它们,迎向大自然的和煦温馨。

@#@@#@千百年来,山便以哲人之姿静静地踞坐在那里,看尽人世的变幻。

@#@@#@老这样坐着看山,对山的认识毕竟有限,于是,我有去访一访山的欲望了。

@#@@#@选一个没有人的时刻,我浴一肩斜阳叩响山的小径,森林摇动手臂迎接我,款款的枝丫摇曳出一山风情,阵阵野香自四面八方沁来,浸得我通体舒畅,鸟声、虫声、蛙声……和着山风奏起一曲交响乐,那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迎宾曲,最美的音乐。

@#@@#@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

@#@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

@#@@#@倦了,我随意朝山腰一坐,夜色晦暝中,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那么,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

@#@想到有那么多人和我共同拥有一座山,共同拥有豪放和雄伟,险峻和深沉,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共同看山赏山,心中便兴起“吾道不孤”的喜悦。

@#@从那以后,无论是窗前小立,或是窗下独坐,我再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

@#@我原无意独占,现在,这山更教会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宇宙。

@#@@#@听说,有人看中了这最近处的一座山,不久,这山里便将盖起房子,修起马路,点起电灯,所有都市文明都搬进这座山里来。

@#@然而,山无言,山不语,如果命运安排必须那样,山也不会抗议,它仍会坦荡荡的接纳,一如接纳自亘古以来人们的赞颂或是诅咒。

@#@@#@而今,推土机辗碎了一山的岑寂,山路被拓宽了,山头被推平了,那一山青随着被砍伐的树林消失,林中的鸟想必早已飞向别处,蝉声已杳,蛙鼓不鸣。

@#@盛夏,正是我们急需用山的灵秀喂饱眼睛和心灵的时候。

@#@推窗远望,我看到的是一丘黄土,工地的水泥和红砖也堆得比另一座山高,我忽然若有所失。

@#@如今,我们早已失掉了悠闲与从容,而我们还须随时准备更多的失落。

@#@但愿心中青山长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如黛青山,使绿意映满眼前,植满一心。

@#@@#@31.为什么作者“心绪不时时”遥望青山,“心境恢复了澄明”?

@#@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4分)@#@答:

@#@@#@32.第八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一山风情”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4分)@#@答:

@#@@#@33.面对已经遭到破坏的青山,作者说,“但愿心中青山长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如黛青山,使绿意映满眼前,植满一心。

@#@”这句话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的很多思考,请就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感悟,100字左右。

@#@(5分)@#@五、作文(60分)@#@34.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集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经历风雨阴晴、聚散离合、失败成功……@#@请以“历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800字左右。

@#@@#@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一到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 @#@@#@三、默写。

@#@(共10分,每空1分)@#@15.16.@#@17.18.@#@19.20.@#@21.22.@#@23.24.@#@四、

(一)(13分)25、(4分)@#@

(1).极:

@#@

(2).与:

@#@@#@(3).化:

@#@(4).一:

@#@@#@26、(9分)@#@

(1)@#@

(2)@#@(3)@#@

(二)、语段阅读(共12分)@#@27、(3分)@#@@#@28、(2分)@#@@#@ @#@@#@29、(4分)@#@@#@@#@30、()(2分)@#@ @#@@#@(三)、(13分)。

@#@@#@31.(4分)@#@@#@@#@32.(4分)@#@@#@@#@@#@@#@33.(5分)@#@ @#@@#@五、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2013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C2.B3.D4.B5.D6.D(通感)7.A8.B9.D@#@二、10D提示:

@#@这几句诗中,没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

@#@@#@11.B:

@#@既无“博得焦母的好感”之意,也无“促使焦母改变主意”的用意。

@#@@#@12.B提示:

@#@A项刘兰芝并无此意,只是“爱幼”罢了。

@#@C项这里用了夸张,既非“客观”也非“事实”。

@#@D项刘兰芝不会有这种想法,后文也无这方面的交代。

@#@@#@13.C提示:

@#@A项古义:

@#@在一起生活。

@#@今义:

@#@在一起工作。

@#@B项古义:

@#@自作主张。

@#@今义:

@#@不受拘束,限制。

@#@C项均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D项古义:

@#@劳作。

@#@今义:

@#@劳动和休息。

@#@@#@14.D提示:

@#@A、B、C三项与例句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只有D项用的不是“互文”。

@#@@#@三、15.夙兴夜寐16青青子矜.17.暧暧远人村18.同心而离居19.池鱼思故渊@#@20.凌万顷之茫然21.渺沧海之一粟22.大行不顾细谨@#@23.风萧萧兮易水寒2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四、

(一)25、(4分,每个1分)@#@

(1).活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

(2).动词,交往,相处。

@#@(3).名词,造化(大自然)。

@#@@#@(4).活用作动词,把……同等看待(把……看成一样)。

@#@@#@二、(9分,每句3分)@#@

(1).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管弦之盛”定语后置,1分;@#@“觞”1分;@#@句意1分。

@#@)@#@

(2).等到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

@#@(“所之”“系”各1分,句意1分。

@#@)@#@(3).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也不同,但人们产生感触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殊”“致”各1分,句意1分。

@#@)@#@27、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28、“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29、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30、A@#@31.(4分)要点:

@#@青山的淡定、从容(2分),给我启迪与安慰,让我感到温暖(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

@#@如答“岁月流逝,人世沧桑,而青山不变,永保生机”(1分);@#@“青山阴时静默、隐忍,晴时明朗、沉静”(1分)。

@#@@#@32.(4分)①表现手法:

@#@";i:

3;s:

19511: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25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精讲含答案@#@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2.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如果在误差范围内,F′和F相同,那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正确.@#@【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即弹簧秤(两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橡皮条、细绳套(两个).@#@弹簧测力计测力原理是根据胡克定律,其适用范围是在弹性限度内,刻度是0~5N,分度值是0.1N,它的拉杆和钩的质量较大,且零点是在竖直情况下校准的,因此水平使用时要重新调零点.弹簧测力计的伸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方向一致,弹簧测力计、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如图2-5-1,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条细绳套的方向.@#@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5.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6.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7.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弹簧秤的选用】@#@1.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

@#@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2.弹簧测力计不能在超出它的测量范围的情况下使用.@#@3.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误差).@#@4.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5.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实验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系统误差.@#@2.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系统误差.@#@3.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O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4.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否则会造成误差.@#@5.在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F1、F2及合力F作图不准确.@#@【注意事项】@#@1.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保证作用效果相同)@#@3.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测力计读数有无变化.@#@4.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5.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6.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勾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到100°@#@之间为宜.@#@【规律方法总结】@#@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水平互钩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可选;@#@若不同,应另换或调校,直至相同为止.@#@

(2)使用时,读数应尽量大些,但不能超出范围.@#@(3)被测力的方向应与轴线方向一致.@#@(4)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2.注意事项@#@

(1)位置不变:

@#@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适: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间为宜.@#@(3)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4)统一标度:

@#@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3.误差分析@#@

(1)误差来源:

@#@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

(2)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实验过程中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要按有效数字位数要求和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正确读数和记录.@#@②作图时使用刻度尺,并借助于三角板,使表示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考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典例1】(2018·@#@天津卷)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

@#@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1)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C.使用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D.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时的拉力@#@

(2)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下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________.@#@【解析】@#@

(1)A错:

@#@两绳套拉力的合力不一定沿角平分线.B对:

@#@同一次实验,用一绳套拉橡皮条和用两绳套拉橡皮条结点O的位置相同,不同次实验结点O的位置可以不同.C对:

@#@为减小摩擦和误差,施力方向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正对测力计刻度.D错:

@#@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为了提高实验精度,测力计读数应尽可能大一些,标注细线方向的两点离结点应尽可能远一些,标度应尽可能小一些.故选B.@#@【答案】@#@

(1)BC 

(2)B@#@【变式1】(2019·@#@华东师大附中模拟)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完成实验,橡皮条的一端C固定在木板上,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CO的拉力是合力,AO和BO的拉力是分力@#@B.两次操作必须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C.实验中AO和BO的夹角应尽可能大@#@D.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E.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

(2)对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线,则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CO方向的是.@#@(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解析】@#@

(1)该实验中CO的拉力与AO和BO的拉力平衡,即CO的拉力与AO和BO的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A错;@#@本实验利用等效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故两次操作必须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B对;@#@实验中AO和BO的夹角应适度,C错;@#@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D对;@#@实验中,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拉力的方向和O点的位置,E错.

(2)F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来的理论值,F′是与橡皮筋共线的实际值.@#@【答案】@#@

(1)BD 

(2)F′ (3)等效替代@#@考点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典例2】(2017·@#@全国卷Ⅲ)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N.@#@

(2)撤去

(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N和F2=5.6N. @#@(i)用5mm长度的线段表示1N的力,以O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ii)F合的大小为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析】@#@

(1)由图(b)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为0.2N,故可读出弹簧测力计读数为4.0N.@#@

(2)(i)由已知可得F1所对长度为21mm,F2所对长度为28mm,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合力大小.@#@(ii)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合力大小为@#@=4.0N(也可直接由图象读出合力大小为4.0N);@#@F合与拉力F夹角的正切值为@#@=@#@-1=0.06(若@#@按照1.4计算,结果为0.05).@#@【答案】@#@

(1)4.0 

(2)(i)参考图(c) (ii)4.0 0.06(或0.05)@#@【变式2】@#@(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1)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

@#@@#@A.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应使两个绳套之间的夹角为90°@#@,以便计算出合力的大小@#@B.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结点的位置必须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结点重合@#@C.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E.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地使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一些@#@其中正确的是.(填入相应的字母)@#@

(2)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_(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解析】@#@

(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不一定使两个绳套之间的夹角为90°@#@,A错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结点的位置必须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结点重合,以保证实验的等效性,B正确;@#@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C正确;@#@拉力F1和F2的夹角要适当,不一定越大越好,D错误;@#@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地使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一些,以减小误差,选项E正确.@#@

(2)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合力为F=@#@F1=4@#@N≈5.7N>5N,所以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答案】@#@

(1)BCE 

(2)不能@#@考点三实验器材的创新@#@【典例3】@#@(2019·@#@宜昌一中模拟)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钉上白纸,固定两个滑轮A和B(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三根绳子的结点为O,在左右及中间的绳端分别挂上个数为N1、N2和N3的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

(1)关于本实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钩码的个数N1=N2=2,N3=4时可以完成实验@#@B.若钩码的个数N1=N2=N3=4时可以完成实验@#@C.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当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当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E.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当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2)在作图时,图乙中正确的是(填“A”或“B”).@#@【解析】@#@

(1)因实验时,三个力之间有夹角,故当钩码的个数N1=N2=2,N3=4时,三个力是不能平衡的,A错误;@#@若钩码的个数N1=N2=N3=4时,三个力的夹角都是120°@#@可以平衡,故可以完成实验,B正确;@#@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当记下结点O的位置、钩码的个数及三条绳子的方向,故C错误,E正确;@#@不需要用天平测量钩码质量,D错误.@#@

(2)在作图时,F3是实际作用效果,应在OC直线上.故图乙中正确的是A.@#@【答案】@#@

(1)BE 

(2)A@#@【变式3】某同学找到一条遵循胡克定律的橡皮筋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下实验:

@#@@#@

(1)将橡皮筋的两端分别与两条细线相连,测出橡皮筋的原长.@#@

(2)将橡皮筋一端用细线固定在竖直板上的M点,在橡皮筋的中点O再用细线系一重物,重物自然下垂,如图甲所示.@#@(3)将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线固定在竖直板上的N点,如图乙所示.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填正确答案标号).@#@A.橡皮筋两端连接的细线长度必须相同@#@B.要测量图甲中橡皮筋Oa和图乙中橡皮筋Oa、Ob的长度@#@C.M、N两点必须在同一高度处@#@D.要记录图甲中O点的位置及过O点的竖直方向@#@E.要记录图乙中结点O的位置、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及橡皮筋Oa、Ob的方向@#@【解析】由于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故可以用橡皮筋的形变量等效替代弹力大小来作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与连接橡皮筋的细线长度无关,故本题需要测量橡皮筋的原长以及被重物拉伸后的长度,A错误,B正确;@#@题图甲、乙中重物最终受力平衡,验证的依据为共点力的平衡,物体是否平衡与M、N两点是否在同一高度无关,C错误;@#@题图甲中的O点位置并不需要记录,受力平衡时橡皮筋的拉力一定在竖直方向,需要记录的是橡皮筋被拉伸后的长度及橡皮筋的原长,D错误;@#@对题图乙需要作出MO与NO的合力大小和方向与实际合力进行对比,故需要记录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及橡皮筋Oa、Ob的方向,选项E正确.@#@【答案】BE@#@考点四实验原理、方法的创新@#@【典例4】(2016·@#@浙江卷)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图中弹簧OC的劲度系数为500N/m.如图甲所示,用弹簧OC和弹簧测力计a、b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在保持弹簧伸长1.00cm不变的条件下,则@#@

(1)若弹簧测力计a、b间夹角为90°@#@,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N(图乙中所示),则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可能为N.@#@

(2)若弹簧测力计a、b间夹角大于90°@#@,保持弹簧测力计a与弹簧OC的夹角不变,减小弹簧测力计b与弹簧OC的夹角,则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

(1)根据胡克定律,弹簧OC伸长1.00cm时弹簧的弹力FC=kΔx=500×@#@1.00×@#@10-2N=5.00N;@#@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Fa=3.00N,根据勾股定理:

@#@F@#@+F@#@=F@#@,解得Fb=4.00N.@#@

(2)改变弹簧测力计b与OC的夹角时,由于保持弹簧伸长1.00cm不变,因而Fa与Fb的合力FC保持不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a、Fb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OAC′B),当弹簧测力计b与OC的夹角变小时,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为▱OA′C′B′,由图可知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将变大.@#@【答案】@#@

(1)3.00~3.02 3.9~4.1(有效数字不作要求)

(2)变大 变大@#@【变式4】@#@(2019·@#@江苏徐州一中模拟)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现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个弹簧测力计.@#@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弹力F/N@#@0.50@#@1.00@#@1.50@#@2.00@#@2.50@#@3.00@#@3.50@#@伸长量x/(×@#@10-2m)@#@0.74@#@1.80@#@2.80@#@3.72@#@4.60@#@5.58@#@6.4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甲中作出F-x图象并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N/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N;@#@同时利用

(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N,请在图丙中中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3)由图得到F合=N.(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1)根据描点法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得:

@#@k=@#@=55N/m.@#@

(2)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F=2N+0.10N=2.10N@#@(3)由图得到F合=3.3N.@#@【答案】@#@

(1)图见解析55(说明:

@#@±@#@2范围内都可) 

(2)2.10(说明:

@#@有效数字位数正确,±@#@0.02范围内都可)@#@图见解析(3)3.3(说明:

@#@±@#@0.2范围内都可)@#@";i:

4;s:

154:

"限高标识@#@限高标识@#@限高标识@#@91〞每剁不超过2捆@#@限高标识@#@限高标识@#@限高标识@#@@#@限速行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